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西秦岭构造带及其邻区地壳结构 被引量:19
1
作者 姚志祥 王椿镛 +2 位作者 曾融生 楼海 周民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9,158,共19页
根据西秦岭构造带及其周边地区117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高质量波形数据,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的H-k叠加方法,求得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通过分析地壳厚度、波速比及其关系和接收函数CCP叠加剖面,研究了该区域的地壳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 根据西秦岭构造带及其周边地区117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高质量波形数据,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的H-k叠加方法,求得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通过分析地壳厚度、波速比及其关系和接收函数CCP叠加剖面,研究了该区域的地壳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地壳结构差异大,呈过渡带特征.地壳厚度总体上呈北北西向分布,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羌塘块体地壳厚度为72km,渭河盆地附近为39km.西秦岭构造带的地壳厚度为42—56km,南北向莫霍界面平坦.研究区域P波与S波波速比平均为1.74,其中西秦岭构造带平均为1.72.较低的波速比主要分布在西秦岭构造带、祁连山块体、松潘—甘孜地块北部以及香山—天景山断裂区域,这可能是由于含长英质酸性岩组分的上地壳叠置增厚而导致的.该区域缺少超高波速比,表明这一区域发生岩浆底侵或上地壳熔融的可能性很小.综合分析表明,西秦岭构造带及邻区的地壳结构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并在向东北向扩张中受到周边块体的阻挡而引起的地壳构造变形所致.西秦岭构造带的莫霍界面变化和波速比分布与该构造带经历碰撞地壳增厚后的伸展走滑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构造带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波速比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山隆起带与西秦岭构造带中段中上地壳电性结构特征 被引量:14
2
作者 闵刚 王绪本 +4 位作者 夏时斌 周军 张兵 蔡学林 梁斯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97-2413,共17页
岷山隆起带与西秦岭构造带中段位于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流动的必经之处,又是南北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和GPS速度场非连续性衰减和转换的关键部位,其地壳结构及地壳变形机制受到国内外地质地球物理学家的广泛关注,了解研究区深部细结构及主要边... 岷山隆起带与西秦岭构造带中段位于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流动的必经之处,又是南北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和GPS速度场非连续性衰减和转换的关键部位,其地壳结构及地壳变形机制受到国内外地质地球物理学家的广泛关注,了解研究区深部细结构及主要边界断裂空间展布特征,对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及中强地震孕震构造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分别横跨岷山隆起带及西秦岭构造带中段的两条大地电磁剖面(SG-WQL-L1与SG-WQL-L2)小点距观测数据,采用大地电磁相位张量分解技术对两条剖面上各个测点的电性走向、二维偏离度进行计算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原始数据进行主轴方位角校正处理,进一步采用NLCG(非线性共轭梯度)二维反演方法开展TE与TM模式的相位和电阻率联合反演,获取沿剖面方向30 km以浅的电阻率结构模型,并完成了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两条大地电磁剖面勘探成果揭示出,马尔康地块中上地壳发育的壳内低阻层与峨山隆起上地壳低阻体在深部交汇,岷江断裂带与虎牙断裂带受控于马尔康地块与岷山隆起带上地壳底部的滑脱面,滑脱面呈现往东角度逐渐变陡峭的趋势且在岷江附近出现"断坡"构造,历史强震震源深度显示虎牙断裂为岷山隆起带新生代强震的发震断裂;西秦岭构造带中段中上地壳沿剖面方向表现为横向分块、纵向分层的电性结构特征,中地壳12~25 km左右发育厚度不等的壳内低阻层,壳内低阻层多与研究区次级地块的边界断裂在深部交汇,次级地块以及区分次级地块的活动断裂带可能是GPS速度场在研究区呈现非连续性的递减并伴随方向转换的构造成因;青藏高原内部的软流圈物质向NE和SSE流动,驱动巴颜喀拉地块东缘上地壳沿中上地壳低阻层东向运移,受到摩天岭高阻地块的阻挡作用,软弱的岷山隆起带发生地壳褶皱变形并向东逆冲推覆从而形成高耸的岷山山脉,岷江断裂与虎牙断裂的左旋运动加速了岷山的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山隆起 西秦岭构造带 中上地壳 电性结构 大地电磁 青藏高原东缘 壳内低阻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构造带中段晚中生代陆内变形特征与侧向挤出构造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虹 胡健民 +1 位作者 武国利 田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06-1927,共22页
南秦岭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在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在晚中生代阶段,南秦岭构造带内发育一系列平行造山带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对于这些走滑断裂带不同构造位置的变形特征、变形叠加关系以及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的认... 南秦岭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在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在晚中生代阶段,南秦岭构造带内发育一系列平行造山带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对于这些走滑断裂带不同构造位置的变形特征、变形叠加关系以及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的认识并不充分。构造研究显示,南秦岭构造带内的宁陕断裂和安康断裂均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 A 型褶皱群和近水平的拉伸线理,表明南秦岭构造带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运动学特征表明,宁陕断裂以左行剪切变形为主,而安康断裂则以右行变形为特征。选择典型岩石样品进行同位素测年来限定断裂活动的时代,其中:宁陕断裂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的锆石 SHRIMP U Pb 定年结果为(186.0±4.0)Ma;安康断裂带内云母矿物的40 Ar 39 Ar 定年结果为161.2~173.5 Ma。虽然宁陕断裂和安康断裂的运动方向不同,但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限定了两条断裂发生走滑变形的时间都是早中侏罗世,从而共同构成了南秦岭构造带中间块体整体向东挤出的构造特征。同时也表明,相互碰撞的大陆在碰撞之后将很快转变为以平行造山带侧向挤出和走滑位移为主的陆内变形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构造带 陆内变形 侧向挤出 宁陕断裂 安康断裂 秦岭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构造带内早古生代碱基性岩浆活动:古特提斯洋裂解的证据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虹 田蜜 +1 位作者 武国利 胡健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37-1452,共16页
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南缘的勉略(勉县—略阳)洋是东古特提斯洋的北侧分支洋盆,在勉县—略阳地区发育有典型的蛇绿岩组合.然而,由于中三叠世晚期开始的碰撞造山作用以及之后陆内变形作用的改造,对于勉略洋盆在构造带东段的裂解和演化过程... 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南缘的勉略(勉县—略阳)洋是东古特提斯洋的北侧分支洋盆,在勉县—略阳地区发育有典型的蛇绿岩组合.然而,由于中三叠世晚期开始的碰撞造山作用以及之后陆内变形作用的改造,对于勉略洋盆在构造带东段的裂解和演化过程并不清晰.本文对发育于东南秦岭构造带内的基性岩墙群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基性岩脉以辉长岩、辉绿岩等基性岩为主,其SiO2含量为41.89%~49.75%,属基性—超基性岩类,并具有富钠、高钛的碱性岩特征.岩石的稀土、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与板内洋岛玄武岩(OIB)特征一致,岩浆源于具有地壳混染的板内洋岛玄武岩型地幔源区.该类基性岩脉顺层侵入到早古生代早期地层中,通过基性岩脉中的锆石SHRIMP测年获得岩脉顺层侵位的时代为晚志留世早期(约422 Ma).这种岩浆作用很可能与古特提斯洋初始裂解有关,并导致南秦岭构造带内地壳伸展、基性岩浆侵位,该过程与南秦岭构造带北缘的商丹(商南—丹凤)原特提斯洋的消减和陆内俯冲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构造带 古特提斯洋 勉略缝合(勉县—略阳缝合) 基性岩脉 洋岛玄武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构造带古生代花岗岩与赋矿花岗伟晶岩的成因联系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梦玺 郭腾龙 +3 位作者 凤永刚 梁婷 周义 孙小筠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4-1141,I0001-I0010,共28页
东秦岭构造带发育大量古生代花岗岩和赋存稀有金属以及铀矿床(化)的花岗伟晶岩,但二者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因此,文章统计了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的年龄,并对比了二者全岩和矿物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以此探讨二者之间的成因联系。年龄统计... 东秦岭构造带发育大量古生代花岗岩和赋存稀有金属以及铀矿床(化)的花岗伟晶岩,但二者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因此,文章统计了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的年龄,并对比了二者全岩和矿物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以此探讨二者之间的成因联系。年龄统计结果表明花岗岩形成于3期岩浆活动:第一期(490~500 Ma)形成了区域上最大的漂池S型花岗岩体;第二期(435~460 Ma)峰期约为450 Ma,形成了东秦岭广泛发育的二长花岗岩,为区域上最大的灰池子I型花岗岩体的主体岩性;第三期(约420 Ma)形成了分布范围和规模均较小的正长花岗岩。赋存稀有金属矿床(化)的花岗伟晶岩形成时代为380~440 Ma,而赋存铀矿床(化)的黑云母花岗伟晶岩形成时代约为420 Ma,与第三期正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相同。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与漂池岩体的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相似,说明二者均为秦岭群部分熔融的产物,但并不存在演化关系。另一方面,相似的全岩Sr-Nd和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表明正长花岗岩与黑云母花岗伟晶岩具有相同的源区,而且二者具有相似的全岩微量元素组成和黑云母离子替代方式,暗示它们存在演化关系。正长花岗岩母岩浆的温度比黑云母花岗伟晶岩母岩浆高100℃,而且从正长花岗岩到黑云母花岗伟晶岩锆石中U含量升高而Ti和重稀土元素(HREE)含量降低,说明黑云母花岗伟晶岩是同时期正长花岗岩分异晚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花岗伟晶岩 花岗岩 古生代 秦岭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构造带与华北板块关系探讨:来自宽坪杂岩变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与变质作用证据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海杰 陈丹玲 +2 位作者 任云飞 朱小辉 宫相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89-1507,I0011-I0017,共26页
宽坪杂岩是连接北秦岭构造带和华北板块的重要岩石-构造单元之一,其物质组成和变质变形特征可为探讨北秦岭构造带与华北板块构造关系及演化提供重要证据。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宝鸡-眉县-洛南一带宽坪变碎屑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 宽坪杂岩是连接北秦岭构造带和华北板块的重要岩石-构造单元之一,其物质组成和变质变形特征可为探讨北秦岭构造带与华北板块构造关系及演化提供重要证据。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宝鸡-眉县-洛南一带宽坪变碎屑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宽坪碎屑岩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550Ma,最主要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区为~2.5Ga和1.0~0.9Ga,次要年龄集中区为1.3~1.0Ga和850~750Ma。通过与周缘可能物源区的年代学特征对比揭示,宽坪碎屑岩物源主要来自北秦岭新元古代花岗岩与秦岭岩群副片麻岩,部分来自南秦岭和扬子板块北缘新元古代花岗岩以及太古宙基底岩系,缺乏华北板块物质;宽坪碎屑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与南侧的二郎坪碎屑岩近乎一致,暗示两者可能形成于同一沉积盆地。相平衡模拟结果显示,洛南红土岭宽坪杂岩含石榴子石石英片岩记录了顺时针P-T演化轨迹,峰期变质条件为P=7.17~7.92kbar,T=557~563℃,形成于大陆碰撞过程。结合前人报道宽坪杂岩~440Ma的变质年龄,我们认为在早志留世时期宽坪和二郎坪沉积盆地闭合,北秦岭构造带与华北板块碰撞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在此之前北秦岭构造带与华北板块不具有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平衡模拟 碎屑锆石U-Pb测年 宽坪变碎屑岩 秦岭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构造带(河南段)金、铜遥感地质综合找矿模式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侍威 和志军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0-53,共4页
根据TM、SPOT等遥感图像影像特征,综合北秦岭构造带(河南段)地质特点,分析了北秦岭构造带(河南段)的线性影像和环形影像特征,探讨了其对金、铜矿的控制作用。在总结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线性、环形构造网络为主体的遥感地质综合找... 根据TM、SPOT等遥感图像影像特征,综合北秦岭构造带(河南段)地质特点,分析了北秦岭构造带(河南段)的线性影像和环形影像特征,探讨了其对金、铜矿的控制作用。在总结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线性、环形构造网络为主体的遥感地质综合找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构造带 线性影像 环形影像 遥感 找矿模式 金矿床 铜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构造带对陕西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黄建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81-86,共6页
通过分析地质构造的生态学涵义,指出构造运动既是地球大循环的动力起源,也是生态环境生物小循环的物质基础与空间载体,揭示了地质构造影响生态环境的一般规律,进而得出地质构造是区域生态环境形成机制的决定性因素。基于波浪镶嵌构造学... 通过分析地质构造的生态学涵义,指出构造运动既是地球大循环的动力起源,也是生态环境生物小循环的物质基础与空间载体,揭示了地质构造影响生态环境的一般规律,进而得出地质构造是区域生态环境形成机制的决定性因素。基于波浪镶嵌构造学说所揭示的构造运动规律,探讨秦岭构造带对陕西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秦岭在构造上的特殊位置导致了秦岭地区构造运动显著而复杂,从而形成中国大陆中东部气候的南北分界线,形成陕西特殊的天气系统、气候综合效应,进而在秦岭形成区成为联系广泛、成分极为复杂的生物多样性中心;构造运动规律与生态环境区域差异性之间存在一定耦合规律,波浪镶嵌构造学说揭示的构造运动规律成为揭示区域生态环境分异规律和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制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构造带 生态环境 气候 波浪镶嵌构造 耦合关系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发现新型铀多金属矿:华阳川与伟晶岩脉和碳酸岩脉有关的超大型铀-铌-铅-稀土矿床 被引量:31
9
作者 高成 康清清 +7 位作者 江宏君 郑惠 李鹏 张熊猫 李雷 董强强 叶兴超 胡小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6-455,共10页
华阳川铀多金属矿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小秦岭构造带的西段,是一个以U、Nb、Pb为主并伴生有稀有稀土元素的可综合利用的超大型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太古代TTG片麻岩套中(武家坪黑云斜长片麻岩和大月坪花岗片麻岩)。矿化与伟晶岩脉、火成碳... 华阳川铀多金属矿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小秦岭构造带的西段,是一个以U、Nb、Pb为主并伴生有稀有稀土元素的可综合利用的超大型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太古代TTG片麻岩套中(武家坪黑云斜长片麻岩和大月坪花岗片麻岩)。矿化与伟晶岩脉、火成碳酸岩脉和碳酸盐脉紧密共生。伟晶岩脉主要由微斜长石、石英以及黑云母、角闪石、褐帘石、榍石和独居石组成。火成碳酸岩脉主要由方解石、石英、重晶石、霓辉石、钠闪石、黑云母和磷灰石等组成。碳酸盐脉主要由方解石、石英、重晶石和沸石等组成。根据脉体穿插关系和矿物组合特征,矿化可分为伟晶岩阶段、早期碳酸岩阶段和晚期碳酸盐化阶段,伟晶岩阶段和早期碳酸岩阶段以铀铌矿化为主,晚期碳酸盐化阶段则以铅矿化为主。铀矿物以铌钛铀矿为主,晶质铀矿次之;铌矿物以铌钛铀矿为主,褐钇铌矿次之;铅矿物以方铅矿为主,白铅矿次之。此外,U、Nb还以类质同像或吸附的形式赋存于褐帘石、独居石和磷灰石等富集稀土元素的矿物中。根据含矿主岩、矿石矿物以及成矿元素组合特征,认为华阳川矿床不同于世界上其他类型的铀矿床,属于与伟晶岩和碳酸岩有关的铀-铌-铅-稀土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多金属矿床 伟晶岩脉 火成碳酸岩 华阳川 秦岭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何时卷入现今青藏高原构造系统?——来自西秦岭北缘漳县盆地新生代沉积记录的约束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进京 赵海涛 +1 位作者 刘重庆 吴彦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37-361,共25页
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持续碰撞汇聚形成号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扩展生长和构造变形系统形成的动力学过程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构造演化过程及其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动力学耦合... 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持续碰撞汇聚形成号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扩展生长和构造变形系统形成的动力学过程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构造演化过程及其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动力学耦合关系研究对于揭示青藏高原扩展生长过程具有重要地质意义。尽管前人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探索,提出各种构造隆升模型,但青藏高原东北缘何时卷入印度欧亚碰撞汇聚的青藏高原构造系统尚未达成共识。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组成部分的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漳县地区不仅新生代地层记录齐全,而且断裂构造发育,构造变形现象丰富,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印度欧亚碰撞汇聚远程构造响应的良好区域。通过对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漳县地区新生代沉积盆地地层构造格架、沉积地层序列和沉积旋回等详细野外观测研究,结合区域断裂带几何学运动学及变形历史分析,取得如下认识:(1)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新生代沉积地层主要由为不整合分隔的两套构造性质完全不同的构造地层单元组成,即渐新世—中新世伸展断陷盆地沉积和上新世再生前陆磨拉石盆地沉积;(2)渐新世—中新世时期的地壳伸展拉张构造环境与印度欧亚碰撞汇聚的挤压环境相悖,指示了西秦岭北缘在渐新世—中新世尚未卷入现今的印度欧亚碰撞汇聚构造系统;(3)上新世磨拉石盆地的发育标志着西秦岭北缘构造带从伸展到挤压的构造体制转换,可能指示了印度欧亚碰撞汇聚的挤压构造作用这时才波及西秦岭北缘;(4)上新世粗砾岩、西秦岭造山带地层和中生代沉积地层共同经历了抬升剥蚀作用,形成了西秦岭北缘广泛发育的夷平面。第四纪以来夷平面的抬升和解体、现代河流侵蚀系统和多级河流阶地的出现,指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整体的不均匀大规模抬升而进入现今青藏高原构造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西秦岭北缘构造 新生代 伸展断陷盆地 磨拉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铁瓦殿岩体的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朋涛 刘树文 +3 位作者 李秋根 王宗起 王伟 白翔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25-1540,共16页
铁瓦殿岩体位于陕西省南部汉阴县、石泉县和紫阳县交界部位,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南秦岭构造带南部,主要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铁瓦殿岩体存在3阶段的岩... 铁瓦殿岩体位于陕西省南部汉阴县、石泉县和紫阳县交界部位,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南秦岭构造带南部,主要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铁瓦殿岩体存在3阶段的岩浆侵位:早期阶段的石英二长岩形成于742±5Ma,中期阶段的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形成于~722Ma;晚期阶段的石英闪长岩形成于704±4Ma。通过与扬子北缘汉南杂岩中的中酸性火山岩及侵入岩的岩石组合和形成时代对比,发现铁瓦殿深成侵入岩与扬子克拉通北缘汉南杂岩中中酸性侵入岩具有相似的岩石组合和形成时代,表明它们经历了相似的构造-岩浆演化。铁瓦殿岩体是南秦岭地区新元古代俯冲作用相关的重要地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瓦殿岩体 岩石组合 锆石U-Pb同位素定年 秦岭构造带 新元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当地块基性侵入岩群的地质特征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27
12
作者 胡健民 赵国春 +2 位作者 孟庆任 罗洪 王宗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01-611,共11页
南秦岭构造带武当地块中发育密集侵位的基性侵入岩群,由于武当地区构造变形复杂,这些基性侵入岩体的侵位特征一直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而查明它们的侵位特征,对认识其侵位机制、判断岩浆侵位的大地构造背景以及开展进一步的岩石地球化... 南秦岭构造带武当地块中发育密集侵位的基性侵入岩群,由于武当地区构造变形复杂,这些基性侵入岩体的侵位特征一直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而查明它们的侵位特征,对认识其侵位机制、判断岩浆侵位的大地构造背景以及开展进一步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岩浆动力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在武当地块不同构造部位所做的一些详细的1∶5万地质填图以及相应的构造学研究表明,这些侵入岩体是顺层侵位到武当山岩群和耀岭河组中的,少数直接侵位到震旦系陡山沱组和邓影组中,侵入体密集发育的部位受武当地块古生代顺层伸展拆离构造的主拆离面控制。作者同时获得了402 Ma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表明这些基性侵入岩群形成于中古生代。因此无论这些基性侵入岩群的地质特征,还是其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都表明与前人所说的元古代超大陆的裂解很可能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考虑到这个时期南秦岭构造带中发生的紫阳-岚皋碱性岩浆活动、镇安-旬阳浅层塌陷盆地、武当地块伸展滑脱构造及随枣地区基性侵入岩群的侵位等地质构造事件,作者认为武当地块基性侵入岩群很可能是古生代时期南秦岭岩石圈拉伸所导致的深部基性岩浆上侵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侵入岩群 武当地块 秦岭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迷魂阵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阎明 刘树文 +5 位作者 李秋根 杨朋涛 王伟 郭荣荣 白翔 邓正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0-400,共11页
位于陕西省的姜家沟-磨沟峡-小岭镇地区的迷魂阵岩体,为南秦岭构造带中一个古老地块内的深成侵入体。该岩体主要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根据野外地质关系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可将迷魂阵岩体的岩浆作用分为两个... 位于陕西省的姜家沟-磨沟峡-小岭镇地区的迷魂阵岩体,为南秦岭构造带中一个古老地块内的深成侵入体。该岩体主要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根据野外地质关系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可将迷魂阵岩体的岩浆作用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岩浆作用阶段主要形成闪长岩,其侵位时代为885±4Ma;晚期岩浆阶段主要形成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其侵位时代为-737±4Ma。定年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分析揭示早期闪长质岩浆主要形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晚期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浆主要来源于早期闪长质岩浆的结晶分异,并经历了地壳物质的混染或者壳幔岩浆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LU-HF同位素 岩石成因 迷魂阵岩体 秦岭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造山带控制下的四川复合前陆盆地初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曾庆 杨光 +4 位作者 罗寿兵 周建文 徐世琦 唐大海 宋明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33,124,共5页
深入研究四川盆地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对该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根据2008—2010年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研究的成果,将川西前陆盆地和大巴山前陆盆地合二为一,通称为四川前陆盆地,并给出了支持这一观点的4... 深入研究四川盆地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对该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根据2008—2010年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研究的成果,将川西前陆盆地和大巴山前陆盆地合二为一,通称为四川前陆盆地,并给出了支持这一观点的4点主要证据,即: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形成机制对前陆盆地的影响、"形"与"质"两方面的统一性、共同拥有同一个前陆隆起带。重点分析了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过程、原型盆地与主控造山带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前陆盆地经历了不同时期由不同造山带控制、沉积范围变化大、沉积中心频繁迁移的复杂演化过程,不同类型盆地的垂向叠置,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横向叠加,构成了多造山带控制下的复合型前陆盆地。最后,对盆地构造区带进行了划分,共划分出:造山带后缘推覆构造带、造山带前缘出露前锋逆掩推覆构造带、造山带山前隐伏前锋构造带、前陆盆地中央坳陷带、前陆盆地前缘斜坡带、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区等6个一级构造带以及15个次级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前陆盆地 川西盆地 大巴山前陆盆地 多造山控制 复合型前陆盆地 秦岭构造带 广域前陆盆地 构造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舟曲峰迭和夏河桑日卡岩体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范坎 郭安林 +4 位作者 康世磊 赵东宏 杨钟堂 王虎 刘养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0-839,共10页
对西秦岭疑似为燕山期花岗岩的舟曲峰迭和夏河桑日卡岩体进行岩相学研究和锆石U-Pb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获得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01.3±0.9Ma和232.6±2.2Ma,表明2个岩体均属早中生代印支期造山作用岩浆活动的产物,澄清了有关地... 对西秦岭疑似为燕山期花岗岩的舟曲峰迭和夏河桑日卡岩体进行岩相学研究和锆石U-Pb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获得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01.3±0.9Ma和232.6±2.2Ma,表明2个岩体均属早中生代印支期造山作用岩浆活动的产物,澄清了有关地质图(1∶25万陇东幅地质图和1∶25万临夏市幅建造构造图)中2个岩体的时代归属。通过研究认为,西秦岭内部无论南带或北带基本不存在燕山期花岗岩,其花岗岩主体为出露于北带的印支期花岗岩体。因此,西秦岭可以与东秦岭的南秦岭构造单元对比,在构造带的划分上相当于南秦岭的西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西秦岭与南秦岭花岗岩形成时代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看,两者的岩浆源区相似并具有扬子地块基底属性。西秦岭缺少燕山期花岗岩的原因归咎于它的构造位置与东秦岭尤其是燕山期花岗岩极发育的小秦岭完全不同,后者燕山期岩浆作用得以盛行,可能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或与中生代中晚期华北地块向秦岭造山带的陆下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西秦岭构造带 燕山期花岗岩 印支期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地震剖面揭露南秦岭隐伏断裂特征——以丹江断裂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林松 王薇 +2 位作者 李媛 周欣 廖武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1-225,230,共6页
采用浅层地震反射勘探方法对南秦岭构造带内丹江断裂进行地球物理勘探,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获取包括断裂在隐伏区的几何展布形态、上断点埋深及断层性质在内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对部分测线的地震剖面成果与钻孔资料进行对比验证解译... 采用浅层地震反射勘探方法对南秦岭构造带内丹江断裂进行地球物理勘探,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获取包括断裂在隐伏区的几何展布形态、上断点埋深及断层性质在内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对部分测线的地震剖面成果与钻孔资料进行对比验证解译。研究表明,浅地震反射对该区域隐伏探测行之有效,该方法可为隐伏活动断层探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构造带 隐伏断裂 浅地震反射 丹江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新生代构造活动——兼论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形成过程的指示意义
17
作者 王志才 张培震 +3 位作者 张广良 李传友 郑德文 袁道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9-135,共17页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北西西向构造带,它由一组近于平行的断裂组成,中部发育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两侧发育向外扩展的多条逆冲断裂,剖面上呈向北偏心的花状构造。自古近纪中晚期以来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成为青藏高原...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北西西向构造带,它由一组近于平行的断裂组成,中部发育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两侧发育向外扩展的多条逆冲断裂,剖面上呈向北偏心的花状构造。自古近纪中晚期以来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成为青藏高原早期的北东边界,其新生代构造活动控制了两侧的新生代盆地沉积演化和构造变形。在构造带南侧滩歌盆地自古近纪中晚期堆积了一套厚度较大的砾岩和砂岩地层,但未见新近纪地层;沿西秦岭北缘构造带中部在中新世形成具有剪切拉张性质的武山—漳县盆地,沉积了厚度超过千米的砾岩、砂岩和泥岩序列;在构造带北侧陇西盆地从古近纪中晚期至中新世晚期一直处于前陆盆地发育阶段,沉积了连续的新生代地层序列。在中新世晚期以后,整个构造带遭受挤压变形,逆冲活动强烈,中部的武山—漳县盆地和北侧的陇西盆地相继消亡,新生代地层发生强烈构造变形,位于构造带南侧的滩歌盆地也同时发生轻微缩短变形。第四纪晚期以来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断裂活动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方式,而逆冲断裂活动则迁移到了北东方向的海原断裂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又称中卫—同心断裂)等构造带之上,实现了大区域范围内的应变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西秦岭北缘构造 青藏高原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成分对东秦岭灰池子复式岩体与花岗伟晶岩成因联系的约束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腾龙 王梦玺 +3 位作者 凤永刚 梁婷 周义 孙小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17-2137,共21页
灰池子复式岩体是东秦岭构造带中规模最大的I型花岗岩,围绕该岩体发育大量赋存稀有金属和铀矿化的花岗伟晶岩脉,二者具有密切的时空联系。然而,灰池子岩体岩浆演化过程尚不清楚,与花岗伟晶岩的成因联系也还存在争论。本研究对灰池子岩... 灰池子复式岩体是东秦岭构造带中规模最大的I型花岗岩,围绕该岩体发育大量赋存稀有金属和铀矿化的花岗伟晶岩脉,二者具有密切的时空联系。然而,灰池子岩体岩浆演化过程尚不清楚,与花岗伟晶岩的成因联系也还存在争论。本研究对灰池子岩体和其东南方向出露的黑云母正长花岗岩中黑云母和长石进行了原位成分分析,结合全岩成分讨论了岩体岩浆演化过程及其与花岗伟晶岩之间的关系。灰池子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形成压力相似且黑云母离子替代方式相同,说明它们具有演化关系,但氧逸度和SiO_(2)含量依次升高,温度及FeO^(T)和MgO含量依次降低,因此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演化程度最低。此外,从英云闪长岩到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黑云母与碱性长石Rb、Cs含量逐渐升高而Ba含量逐渐降低,说明后者分异程度高于前者。灰池子岩体为低-中分异花岗岩,稀有金属含量较低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变化不大,可能不具备成为东秦岭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母岩的条件。另一方面,黑云母正长花岗岩中黑云母离子替代方式不同于灰池子岩体,其形成温度和压力高于灰池子岩体但SiO_(2)含量低于灰池子岩体,说明二者不存在演化关系。赋存铀矿化的黑云母花岗伟晶岩与黑云母正长花岗岩黑云母离子替代方式相同,而且黑云母花岗伟晶岩具有较高氧逸度和较低形成温度,可能是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分异晚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成分 岩浆演化 花岗伟晶岩 灰池子岩体 秦岭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西成矿田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9
作者 国阿千 丁振举 文成雄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581-582,共2页
西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铅锌多金属矿化集中区,属于西秦岭的秦岭构造带。西成矿化集中区的南界为东西向的江洛—人土山断裂构造,北界为东西向横贯整个西成矿化区的黄渚关断裂,是秦岭SEDEX型铅锌矿床的重要矿化集中区之一。
关键词 二长花岗岩 花岗闪长岩 锆石定年 西成矿化集中区 铅锌矿床 西成地区 阴极发光 断裂构造 秦岭构造带 西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陇宝三角形区域成矿条件分析
20
作者 闵全收 郭友平 +1 位作者 赵亚琴 何鹏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B12期177-182,共6页
1大地构造背景陕西省陇宝一带位于北祁连构造带、北秦岭构造带和贺兰一六盘山断陷带三大构造单元,与华北板块相邻,是陆缘东西向构造带与南北向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地域呈三角地形,其大地构造位置十分特殊。
关键词 三角形 陕西省 区域成矿 大地构造背景 秦岭构造带 南北向构造 东西向构造 构造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