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视野下教学理念的五重转向
1
作者 熊华军 耿笠博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36,共4页
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需实现教学理念的系统性转向。在目的论层面由资格化、社会化主导转向主体化引领;主体论层面突破主客二元框架,转向他者性伦理;认识论层面超越师生中心模式,走向世界中心;方法论层面由效... 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需实现教学理念的系统性转向。在目的论层面由资格化、社会化主导转向主体化引领;主体论层面突破主客二元框架,转向他者性伦理;认识论层面超越师生中心模式,走向世界中心;方法论层面由效能、建构转向生成导向;价值论层面从程序民主转向他者民主。教学理念的五重转向面向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深度协同,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关怀的“完整的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教学理念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如何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专题座谈会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罗海鸥 侯海冰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共7页
由广东开放大学省级社科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名人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协办的“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专题座谈会于2024... 由广东开放大学省级社科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名人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协办的“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专题座谈会于2024年9月24日在广州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党委书记、校长出席座谈会,围绕“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目的意义、内涵意蕴、现实不足和方法路径等展开研讨,以期进一步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科技教育 人文教育 协同 AI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综合改革视角下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
3
作者 顾建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0,共8页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主题。在当前形势下,科技发展越迅猛越要关注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科技发达时代需求更加迫切,加强教育综合改革、建设教育强国需要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强力...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主题。在当前形势下,科技发展越迅猛越要关注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科技发达时代需求更加迫切,加强教育综合改革、建设教育强国需要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强力支撑。教育综合改革视角下,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高水平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专业和课程结构、高效能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教育实施,以及高标准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战略属性。对此,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要处理好内部协同、之间协同和外部协同等关系,以发挥协同的倍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综合改革 科技教育 人文教育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实践路径
4
作者 谢颖 刘晖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0,共6页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两大核心支柱,在人才培养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教育领域呈现出科技教育蓬勃发展,人文教育却渐趋式微的态势。本研究聚焦于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历史演进脉络,旨在深入剖...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两大核心支柱,在人才培养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教育领域呈现出科技教育蓬勃发展,人文教育却渐趋式微的态势。本研究聚焦于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历史演进脉络,旨在深入剖析二者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通过构建双螺旋结构模型,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深入剖析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在该模型下的协同成效。在此基础上,反思我国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以期促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深度协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教育 人文教育 协同发展 历史逻辑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心协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
5
作者 欧阳康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6,共4页
非常高兴能够应邀来参加这个“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座谈会,也特别祝贺这次会议以文化素质启动30周年为契机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探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问题。我觉得这个点选得特别好。也有些遗憾,因为... 非常高兴能够应邀来参加这个“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座谈会,也特别祝贺这次会议以文化素质启动30周年为契机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探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问题。我觉得这个点选得特别好。也有些遗憾,因为被安排接待美国国务院和美国驻汉总领馆的有关客人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参访,我将原来定好的机票退了,没有能够来到广州现场参加会议。今天上午完成接待,罗海鸥书记安排我下午来跟大家汇报交流一下,我觉得也非常难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华中科技大学 美国国务院 汇报交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文化素质 教育协同 三中全会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与科技的内生式融合教育
6
作者 陈运超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3,共7页
自人类步入现代化轨道以来,在科技的强势主导之下,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一直就是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和处理的主题。在AI大背景之下,本文在简单总结国内外大学有关发展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三十年来通过大学文化素质... 自人类步入现代化轨道以来,在科技的强势主导之下,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一直就是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和处理的主题。在AI大背景之下,本文在简单总结国内外大学有关发展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三十年来通过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为抓手,破解科技与人文这对关系的有关探索,重点研究了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未来更紧迫的挑战,科技与人文的协同、融合发展问题,提出唯有内生式融合教育模式才可能避免表面化、“两张皮”的问题。从系统论的视角,提出支撑科技与人文的内生式融合教育的四项策略:停止过早分科分型的教育分轨模式,弱化分层分域的人才选拔模式,破除分类分界的学科发展模式,以及抓住教师与课程两大关键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素质教育 人文教育 科技教育 教育思想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模式与策略——基于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视角
7
作者 李璐 高书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5,共13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是激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动力源效能和发挥“三位一体”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的关键。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网络”(CHANEST...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是激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动力源效能和发挥“三位一体”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的关键。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网络”(CHANEST)模型,揭示三大城市群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领航优势与跨区域协同的互补特性,提出构建“优质引领示范区”“创新驱动试验区”“筑巢引凤磁力区”“数智赋能先行区”四区建设图景,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促进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方案。建议通过设立国家级工作专班、建立跨区域多部门协作委员会、健全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完善宏观统筹体系,优化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战略性校际合作、科研激励评价等微观运行机制,协同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多维统筹和“看不见的手”的激活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 区域协同发展 CHANEST模型 高等教育布局优化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主要国家培育未来产业的多组态路径分析——基于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视角的探索性研究
8
作者 潘君豪 杨一帆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70,共12页
布局培育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如何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力量支撑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是有待回答的重要改革问题。基于复杂系统观,探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支撑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而构建“颠覆技术... 布局培育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如何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力量支撑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是有待回答的重要改革问题。基于复杂系统观,探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支撑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而构建“颠覆技术突破系统—未来产业创新生态—国家产业创新体系”联动的整体分析框架,结合NCA和fsQCA方法分析全球主要国家培育未来产业的多组态路径。研究发现:①单一因素均无法构成未来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人才条件最早出现瓶颈水平(17%),产业转化能力条件后期的瓶颈水平(949%)最高;②各有6个组态构成未来产业高和非高发展水平的驱动路径,可归纳为“技术突破—产业转化”“创新平台—产业政策”两类高水平发展模式和“科技滞后—平台匮乏”“智力短缺—转化乏力”两类低水平发展模式;③通过对样本国家的三维可视化分析,揭示不同国家对应的单维优势主导和多维协调型两种发展策略选择。据此,提出中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支撑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产业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 颠覆性技术 创新生态系统 国家创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图书馆“四全文化育人”新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黄贤金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1,共7页
文章深入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图书馆在传承学术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等文化育人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打造知识、学习、环境的关键要素统筹体系,探索... 文章深入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图书馆在传承学术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等文化育人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打造知识、学习、环境的关键要素统筹体系,探索构建全过程文化感染育人、全学年文化熏陶育人、全覆盖文化教化育人、全时空文化塑造育人的图书馆“四全文化育人”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科技教育 人文教育 四全文化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优化研究——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视角 被引量:15
10
作者 吴开俊 朱星谕 黄炳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3-97,共15页
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核心主题。本研究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为视角,通过考察我国经济强省和教育大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结特点和经验,以期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 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核心主题。本研究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为视角,通过考察我国经济强省和教育大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结特点和经验,以期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经验。研究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主要瓶颈是过度指标考核及学术导向,导致校企联合培养质量打折扣;行业企业参与联合培养成本高、供需错位,导致动力性不强;专业学位点及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滞后,难以跟上生产实践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松散,治理机制不健全,导致难以支撑“有组织育人”。分类发展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亟待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优化政校院企多元主体协同新机制,以教育为主体深化分类培养改革,以科技为支撑促进科教深度融合,以人才为支点强化人才能力导向,以产业为依托深化区域产教融合,以制度为保障优化多元主体组织架构,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支撑作用,打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需求导向 协同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面科学前沿的人文教育
11
作者 张凌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6,共3页
人文教育不能回避科学前沿发展带来的复杂问题,应积极回应科技变革对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复杂多变世界的能力与素养。通识教育是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 人文教育不能回避科学前沿发展带来的复杂问题,应积极回应科技变革对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复杂多变世界的能力与素养。通识教育是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主要渠道和关键纽带。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应推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观念跃迁,成体系规划开设面向科学前沿的人文通识课程,加快推动人文通识课程改革,完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机制,提升培养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教育 科技教育 通识教育 人文通识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12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03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以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天然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2009年由科技部批准组建,2013年通过验收,这是我国植物提取物领...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03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以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天然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2009年由科技部批准组建,2013年通过验收,这是我国植物提取物领域唯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农业大学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协同创新中心 天然产物 植物提取物 省部共建 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现状及路径
13
作者 韩晓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14期181-183,共3页
锚定农业强国目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战略协同角度出发,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整合资源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该... 锚定农业强国目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战略协同角度出发,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整合资源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该文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协同效应出发,分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效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以教育为先导汇聚各方资源,以科技为动力振兴乡村产业,以人才为支撑助力乡村振兴,协同配合,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乡村全面振兴 协同效应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云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5,共6页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教育、科技、人才是党的二十...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教育、科技、人才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动我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联动、一体推进、一体设计、一体部署,通过加快出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主体协同、制度协同、资源与环境协同的相关政策,优化学科设置及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完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水平的复合型、创新型、专业型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成才配套制度等,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有力支撑我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显著提升我国未来产业综合实力,努力使我国成为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产业 创新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笔谈: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建设路径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战军 卢晓中 +4 位作者 刘继安 李森 崔友兴 杜彬恒 陈时见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1,共18页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六个力”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六大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新高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显著标识,也是理解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维度和实践向度,具有整体性、统一性、协调性。只有准确把握“六大特质”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指向,才能科学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和路径。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从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等多个维度理解“六大特质”的丰富内涵和内在关系。思政引领力是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能力,有力昭示了教育强国的政治方向和鲜明底色。人才竞争力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自主培养和吸收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先导任务和基础地位。科技支撑力是教育系统整合创新要素、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和重要使命。民生保障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能力,揭示了教育强国的人民属性和价值追求。社会协同力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系统内部协同和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协调配合的能力,揭示了教育强国的本质规律和实践要求。国际影响力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战略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重大标志和世界意义。“六大特质”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判断是否建成教育强国的标准,是探索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要从整体上研究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依据、总目标、总任务,从具体路径上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任务协调推进、逐步达成,最终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思政引领力 人才竞争力 科技支撑力 民生保障力 社会协同 国际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教协同促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意义、现状与路径 被引量:8
16
作者 郑永和 王佳宁 陶丹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11,共7页
科教协同是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抓手。文章深入阐述了科教协同的内涵和意义,全面剖析了科教协同的实践现状,并系统探讨了科教协同促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科教协同是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抓手。文章深入阐述了科教协同的内涵和意义,全面剖析了科教协同的实践现状,并系统探讨了科教协同促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当前科教协同实践主要表现在育人模式、人才培养体系、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与资源研发、社会力量整合五个维度。基于此,落实科教协同机制,可通过协同非正式场域育人、优化科学教育大中小衔接、聚焦科学教师终身教育、协调校内外课程共同发展、打破多主体协同藩篱等路径实现进一步提升。科教协同机制将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有助于构建各类主体共同投入、协同参与的“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科技创新人才 协同育人 科普教育 基础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职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而不同” 被引量:31
17
作者 姚和芳 熊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3期46-47,共2页
本文针对高职教育"重科技、轻人文"造成高职人才素质培养不均衡的现状,提出高职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而不同".
关键词 科技教育 人文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专业教学 课程设置 校园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发展与当代教育的改革——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燕 王树恩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3-76,共4页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二者的关系并着重从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角度 ,阐述了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
关键词 科技发展 科技教育 人文教育 人性教育 教育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真“与“求善”的统一:阿什比科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评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正青 董小平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20,共5页
阿什比科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继承传统与应对现实的产物,英国悠久的人文主义传统、科技滥觞滋生的负面效应、大学人文教育的边缘化窘境等因素较大地影响了这一思想的形成。阿什比提出,要融人文精神于科学教育,通过"核心辐射"... 阿什比科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继承传统与应对现实的产物,英国悠久的人文主义传统、科技滥觞滋生的负面效应、大学人文教育的边缘化窘境等因素较大地影响了这一思想的形成。阿什比提出,要融人文精神于科学教育,通过"核心辐射"的课程模式,培养文理皆通的"完人"。阿什比科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遵循了大学发展的内部逻辑与外部逻辑,体现了"求真"与"求善"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里克·阿什比 科技人文主义 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人文教育策略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欣育 赵丽玲 周金声 《理论月刊》 2007年第7期78-80,共3页
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根本在于要培养大批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科技创新人才,而人文艺术能有效调试人的心理,激发积极的社会心态,当代大学生急需人文雨露的滋润,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科技人才 人文教育 心理健康 教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