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模型驱动科技创新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洋 吴婷婷 侯剑华 《图书情报知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88,共9页
[目的/意义]大科学时代背景下,大模型驱动的科技创新评价范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厘清大模型驱动的科技创新评价若干问题,有助于提升评价的实用价值和战略指导意义,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研究设计/方法]基于科技创... [目的/意义]大科学时代背景下,大模型驱动的科技创新评价范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厘清大模型驱动的科技创新评价若干问题,有助于提升评价的实用价值和战略指导意义,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研究设计/方法]基于科技创新评价演化历程和大模型驱动科技创新评价的主要特征,深度剖析大模型应用于科技创新评价的主要维度,在此基础上思考大模型驱动科技创新评价所面临的若干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结论/发现]大模型驱动的科技创新评价将成为新时期科技评价范式变革和进步的关键力量。大模型使得科技创新评价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其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评价、科技管理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创新/价值]剖析了大模型应用于科技创新评价的若干问题,为构建以智能化、精细化、系统化和个性化为核心,以可持续和负责任的评价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评价 大模型 数智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李平 孙晓敬 曹明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79,共19页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时代特征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引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生产力形态,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高校作为国家创...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时代特征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引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生产力形态,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准确把握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客观评价我国不同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力发展水平,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TOPSIS法测算我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科技创新力指数,基于空间自相关理论探究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指数的空间关联特征,运用泰尔指数分析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指数的空间差异性,运用地理探测器原理研究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结果发现:我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科技创新力整体还不强,创新力指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指数较高省份呈现“高-高”集聚特征,甘肃、海南、新疆、西藏等指数较低省份呈现“低-低”集聚特征;区域间差异明显,东部和西部地区域内差异较中部地区显著,东部地区内部差异逐渐缩小,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先增大后缩小,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有所增大;影响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经费投入等,且区域间投入存在明显差异,中部和西部地区投入不足,同时还受区域对外开放和技术需求等因素影响;内部因素交互作用强度大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强度较大的是教学与科研人员数、科技经费当年拨入、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数、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经费当年拨入、信息化水平,且信息化水平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根据研究结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为指引,从创新投入、资源配置、资源共享、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高校科技创新评价 影响因素 空间特征 TOPSIS法 空间自相关 泰尔指数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吕蔚 王新峰 孙智信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1-85,共5页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对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去除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非线性相关信息,从而取得较好的评价结果。以15所...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对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去除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非线性相关信息,从而取得较好的评价结果。以1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统计数据为样本,利用核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并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核主成分分析能够取得更高的主特征值累积贡献率,从而产生更为合理的评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核主成分分析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WA的TOPSIS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俊 张嘉瑜 何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2-114,共3页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然后根据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基于OWA算子给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组合赋权方法,最后,给出了加权的TOPSIS方法,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然后根据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基于OWA算子给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组合赋权方法,最后,给出了加权的TOPSIS方法,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分析,完善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OWA TOPSIS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 被引量:35
5
作者 冯岑明 方德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0-142,共3页
在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能够有效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失误,最后,通过试验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R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灰色面积关联评价模型及其在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曾波 崔学海 +2 位作者 刘岱 邓琳 谢玉凤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15,共6页
无量纲化处理使得灰色关联评价模型中不同指标之间的计算与比较成为了可能,但同时也破坏了指标数据本身所蕴含的物理属性、数据特征与信息内涵。以时序数据之间的面积相关关系为基础,提出一种广义灰色面积关联评价模型,即计算同类指标... 无量纲化处理使得灰色关联评价模型中不同指标之间的计算与比较成为了可能,但同时也破坏了指标数据本身所蕴含的物理属性、数据特征与信息内涵。以时序数据之间的面积相关关系为基础,提出一种广义灰色面积关联评价模型,即计算同类指标的面积相关性,根据指标权重对各方案进行综合加权,并对评估方案进行排序比较;该模型规避了无量纲化处理可能导致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悖的现象,应用该模型评价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结果显示其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优于经典的邓氏关联评价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理论 评价模型 广义灰色面积关联度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趋势与指标设计 被引量:15
7
作者 齐书宇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9-172,共14页
新时代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趋势,应倡导“回到激发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评价初心”“回应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关切”,以及“重建地方高校对区域发展社会贡献指标的评价导向”等。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 新时代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趋势,应倡导“回到激发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评价初心”“回应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关切”,以及“重建地方高校对区域发展社会贡献指标的评价导向”等。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与科技支撑的重要职责,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三类,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知识源和人才源,地位日渐突出,并且根据其不同的属性和使命,在科技创新目标与评价重点等方面的侧重点应各有不同。为探究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邀请来自教育部、科技部、以及高校科技创新管理评价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调研和问卷咨询,在此基础上,坚持创新导向、质量导向和贡献导向,建立分层分类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并从科技创新队伍、科技创新支撑条件、科技创新成果、社会贡献与影响、人才培养等5个维度,构建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三级评估指标。提出不同类型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类评价的要点,即地方研究型高校应着重测评“科技引领力”“科研贡献力”“科技创新成果”指标;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侧重“经济贡献力”“人才培养”指标;地方技能型高校则应偏重“人才培养”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地方高校 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和比较研究——基于31个省市自治区创新主体作用的实证 被引量:12
8
作者 苏明 《区域经济评论》 2013年第4期32-38,共7页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发展能力和经济未来增长动力的重要方面。根据中国国情,结合国内外先进评价方法,可以把科技创新能力分成四个主体方面,从而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评价体系的区域排...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发展能力和经济未来增长动力的重要方面。根据中国国情,结合国内外先进评价方法,可以把科技创新能力分成四个主体方面,从而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评价体系的区域排名进行测算,具体考察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具有同样发展模式的省市自治区进行归类,可以分析目前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提升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主成分分析方法 创新型国家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郭华 史佳林 +3 位作者 李瑾 孙国兴 刘会想 尹川 《农业展望》 2021年第12期142-149,共8页
都市地区同时具有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信息、科技、资金等社会资源丰富性的特征,其农业依靠科技创新来营造新业态、打造新模式和培育新动能的需求强烈。针对都市地区所呈现出来的这种特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采用实地调... 都市地区同时具有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信息、科技、资金等社会资源丰富性的特征,其农业依靠科技创新来营造新业态、打造新模式和培育新动能的需求强烈。针对都市地区所呈现出来的这种特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采用实地调研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天津市112家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并及采用研讨法邀请专家召开专家座谈会,对天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农业创新已经有力地促进了现代都市型农业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实力得到增强,创新环境得到优化,创新机制不断激活,创新活动提质增效。然而,天津农业科技全新还存在高端人才缺乏、企业地位有待提高、产学研衔接不够紧密以及创新创业环境尚需优化等问题,建议培养科技人才、完善扶持体系、组建科技联盟、确定比较优势,不断激发天津都市农业发展的创新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地区 现代农业 科技创新体系评价 优化路径 天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福建省5所“双高计划”院校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连舒婷 陈远宏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9期74-79,共6页
打造技术创新能力服务平台是“双高计划”建设任务之一,而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此,依据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比性原则,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的... 打造技术创新能力服务平台是“双高计划”建设任务之一,而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此,依据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比性原则,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建省5所“双高计划”院校为研究样本,运用熵值法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指标进行赋权重,代入2016-2018年数据对研究样本进行评价比较研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提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新“产学研用”服务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人才—团队—平台”模式,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计划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熵值法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领域科技创新平台评价研究——基于PCA-灰色聚类综合评价模型 被引量:7
11
作者 汤飞 赵方 +2 位作者 宁雪 刘金平 柴金川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4-136,共13页
科技创新平台对行业科技创新起到支撑引领作用,在综合考虑创新平台建设审批机构、行业管理部门及依托建设单位各相关方的关注诉求要点基础上,梳理建立铁路领域科技创新平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基于PCA-灰色... 科技创新平台对行业科技创新起到支撑引领作用,在综合考虑创新平台建设审批机构、行业管理部门及依托建设单位各相关方的关注诉求要点基础上,梳理建立铁路领域科技创新平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基于PCA-灰色聚类综合评价方法模型,对部分创新平台进行评价实例验证。研究表明:建立的铁路领域科技创新平台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反映平台的建设运行状态;基于PCA-灰色聚类综合评价模型可以科学合理地对铁路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综合评价;运用提出的方法开展平台实际评价可以准确地定位平台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细致地描述平台间的对比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平台评价 主成分分析 灰色聚类综合评价 组合赋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一五”科技规划目标实现度评价——以杭州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倪芝青 沈悦林 龚勤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133-135,共3页
为了科学评价"十一五"规划目标值的阶段实现程度,以杭州为例,选取《杭州"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强市规划)》和《杭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规划纲要》目标中可量化的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模型... 为了科学评价"十一五"规划目标值的阶段实现程度,以杭州为例,选取《杭州"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强市规划)》和《杭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规划纲要》目标中可量化的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对杭州市"十一五"科技规划目标实现度进行测算评价。结果显示:在此期间,杭州专利产出成效显著,人才资源投入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企业投入相对滞后,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实现度低,目标实现度总体态势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一五”科技规划 科技创新评价 实现度评价 杭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沿线省际科技创新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聪聪 马向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6期198-202,共5页
选取2012-2017年的统计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构建两阶段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投入产出视角测算"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科技创新效率,并利用投影分析探究其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而为各省份科技创新效率提高和... 选取2012-2017年的统计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构建两阶段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投入产出视角测算"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科技创新效率,并利用投影分析探究其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而为各省份科技创新效率提高和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科技创新效率评价 影响因素 投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永新:构建革命老区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机制
14
作者 贺永辉 《中国农村科技》 2024年第2期26-27,共2页
近年来,江西省永新县依托国家科技部定点帮扶优势,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区域对接合作,整合本土科创资源,通过外借动力、内激活力,推动科技创新与老区发展深度融合,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在全省2022年度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 近年来,江西省永新县依托国家科技部定点帮扶优势,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区域对接合作,整合本土科创资源,通过外借动力、内激活力,推动科技创新与老区发展深度融合,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在全省2022年度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排名较2021年前移59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综合实力 老区发展 融合发展机制 深度融合 革命老区 区域对接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科技体制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金融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其交互影响 被引量:24
15
作者 邹新月 王旺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7,共14页
基于中国2011—2018年291个地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包含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分析数字金融与科技创新之间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的时空演变,并使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对数字金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交互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 基于中国2011—2018年291个地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包含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分析数字金融与科技创新之间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的时空演变,并使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对数字金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交互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数字金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二者的耦合协调状况逐渐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地区从耦合失调阶段进入耦合协调阶段,但是目前数字金融的发展态势显著超前于科技创新。未来应摒弃重视数字金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的观念,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提升数字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进而推动数字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评价体系 耦合协调 时空演变 空间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属性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 被引量:3
16
作者 安春生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3-55,共3页
为探讨新的科技创新综合评价方法,文章将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中心性的概念引入到多属性评价方法中,构建了基本的评价模型。采用该模型对全国31个省份的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实证,实证表明该模型绕过专家群对指标属性赋权和打分,直接根... 为探讨新的科技创新综合评价方法,文章将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中心性的概念引入到多属性评价方法中,构建了基本的评价模型。采用该模型对全国31个省份的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实证,实证表明该模型绕过专家群对指标属性赋权和打分,直接根据指标属性值的大小确定排序先后,该方法不用对评价元素数据进行处理,可以直接通过矩阵运算来达到评价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SNA) 中心性 科技创新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将改革和完善现行科技奖励制度
17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9-119,共1页
关键词 科技奖励制度 科技事业 人才管理 科技人员 科技创新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对区域优势形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兵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3-124,共2页
基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的现状,本文展开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通过建立评价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进步的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