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4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模型驱动科技创新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洋 吴婷婷 侯剑华 《图书情报知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88,共9页
[目的/意义]大科学时代背景下,大模型驱动的科技创新评价范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厘清大模型驱动的科技创新评价若干问题,有助于提升评价的实用价值和战略指导意义,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研究设计/方法]基于科技创... [目的/意义]大科学时代背景下,大模型驱动的科技创新评价范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厘清大模型驱动的科技创新评价若干问题,有助于提升评价的实用价值和战略指导意义,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研究设计/方法]基于科技创新评价演化历程和大模型驱动科技创新评价的主要特征,深度剖析大模型应用于科技创新评价的主要维度,在此基础上思考大模型驱动科技创新评价所面临的若干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结论/发现]大模型驱动的科技创新评价将成为新时期科技评价范式变革和进步的关键力量。大模型使得科技创新评价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其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评价、科技管理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创新/价值]剖析了大模型应用于科技创新评价的若干问题,为构建以智能化、精细化、系统化和个性化为核心,以可持续和负责任的评价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评价 大模型 数智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赋能农业:创新驱动与格局重塑
2
作者 胡冰川 《中国农村科技》 2025年第4期32-35,共4页
在农业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正逐渐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从种业突破到农机智能化,从生产模式到全球竞争格局,农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旨在充分释放我国作为... 在农业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正逐渐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从种业突破到农机智能化,从生产模式到全球竞争格局,农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旨在充分释放我国作为农业生产与消费大国的潜能。随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竞合的加速演变,如何通过科技变革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关键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 创新驱动 种业突破 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产业数字化驱动与创新路径:以《黑神话:悟空》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超越 吕拉昌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60,共7页
数字化与全球化浪潮下,文化产业正通过多元要素的协同创新构建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文章基于《黑神话:悟空》这一典型案例,从技术创新、产业联动、资本整合与文旅融合等维度切入,探讨文化产业数字化驱动下的创新机制。文化知识产权作为... 数字化与全球化浪潮下,文化产业正通过多元要素的协同创新构建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文章基于《黑神话:悟空》这一典型案例,从技术创新、产业联动、资本整合与文旅融合等维度切入,探讨文化产业数字化驱动下的创新机制。文化知识产权作为凝聚传统文化符号、文学母题与艺术意象的综合性创意资产,借助虚幻引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现代化再现与跨区域传播,从而在全球市场中彰显更高的适应性与竞争力。资本赋能不仅为产业链整合与资源调配提供强劲动力,也推动文化知识产权在国际平台的传播拓展与协同创新。同时,将文化知识产权嵌入文旅产业生态,能有效扩展文化体验场域,增强地方经济活力与区域文化影响力。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的理解,为后续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数字化驱动 技术创新 传统文化 《黑神话:悟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科技融合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路径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晗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3期33-35,共3页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必然选择。该文首先阐述了文化科技融合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的意义,随后指出了农村公共...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必然选择。该文首先阐述了文化科技融合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的意义,随后指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优化跨界融合服务环境、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场景、畅通文化需求表达渠道、完善融合发展激励机制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路径,旨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公共文化 服务模式 创新路径 文化科技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发展与科技创新双向赋能的逻辑关联、内在张力及现实路径
5
作者 孙绍勇 《湖湘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共10页
在信息化、数字化及智能化背景下,文化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双向赋能成为数字文明新形态演进的重要议题。这不仅是实现文化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文化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从逻辑关联来看,文化发展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 在信息化、数字化及智能化背景下,文化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双向赋能成为数字文明新形态演进的重要议题。这不仅是实现文化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文化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从逻辑关联来看,文化发展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而科技创新能够为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引擎驱动。然而,文化发展与科技创新在双向赋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内容建构与表现形式、原始创新与组合叠加之间的内在张力。只有促进文化发展的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技术研发,以及深化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改革,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发展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进而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发展 科技创新 文化新质生产力 内在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汇聚科技人才 深化创新驱动
6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4-F0004,共1页
医院始终坚持“科教兴院、人才强院”战略,树立“大人才观”,不断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创新人才科教一体化,加快建设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医院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省影像与介入医学重点实验室、介入医学工程与生物技术浙... 医院始终坚持“科教兴院、人才强院”战略,树立“大人才观”,不断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创新人才科教一体化,加快建设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医院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省影像与介入医学重点实验室、介入医学工程与生物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实现丽水市医疗机构在这一领域“0”突破。同时,聘请滕皋军院士、李校堃院士、陈小元院士等多名专家学者为首席科学家、博士后联合培养导师,吸引优秀博士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人才 重点实验室 工程研究中心 科教兴院 人才集聚 联合培养 大人才观 创新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创新视角下蔬菜品牌建设路径研究——基于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双轮驱动模式
7
作者 孙钊 刘天虹 +1 位作者 刘秀芹 张蓉 《蔬菜》 2025年第8期1-8,共8页
在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蔬菜品牌化建设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基于协同创新视角,探讨了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双轮驱动模式,旨在解决我国蔬菜产业增产不增收的结构性矛盾。研究分析了蔬菜品牌建设的现... 在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蔬菜品牌化建设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基于协同创新视角,探讨了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双轮驱动模式,旨在解决我国蔬菜产业增产不增收的结构性矛盾。研究分析了蔬菜品牌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指出区域公用品牌存在管理松散、同质化竞争等问题,而企业品牌则受限于规模小、资源不足等困境。通过构建“三品一标”基础支撑、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协同机制、多层次产品组合及高效渠道策略,提出了“基础筑牢—主体协同—价值变现”的全链条解决方案。结合河北三河净菜和陕西柞水木耳的典型案例,验证了双轮驱动模式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实践价值。最后,展望了蔬菜品牌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强调科技支撑、利益联结机制深化和国际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品牌 区域公用品牌 企业品牌 双轮驱动 协同创新 三品一标 价值变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的驱动作用
8
作者 杨姣 田国宾 《福建茶叶》 2025年第5期38-40,共3页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茶文化展现不容忽视的时代价值,其中,驱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茶文化时代价值的具体体现。文章对茶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融合意义作出了分析与论述。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培训、薪酬福利机制与员工人际关系管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茶文化展现不容忽视的时代价值,其中,驱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茶文化时代价值的具体体现。文章对茶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融合意义作出了分析与论述。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培训、薪酬福利机制与员工人际关系管理三个层面,对茶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的驱动作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针对茶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融合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对其解决路径开展了探索,以期能够充分发挥出茶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的赋能价值,构建茶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人力资源 管理创新 驱动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驱动与科技融合:重构思南茶产业茶青下树模式的策略分析
9
作者 张泽庆 周志瑜 《福建茶叶》 2025年第7期61-63,共3页
思南茶产业中,茶青采摘作为生产链条上的核心环节,其传统的人工采摘方式面临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及品质参差不齐等多重挑战,亟需通过创新与科技融合来增强产业竞争力。本文立足于创新驱动与科技融合的双重视角,精心设计四大策略,深化“... 思南茶产业中,茶青采摘作为生产链条上的核心环节,其传统的人工采摘方式面临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及品质参差不齐等多重挑战,亟需通过创新与科技融合来增强产业竞争力。本文立足于创新驱动与科技融合的双重视角,精心设计四大策略,深化“返租倒包”合作机制、构建“5G智慧茶园”体系、改良茶树品种并升级种植技术、强化品牌构建与市场拓展策略。辅以政策扶持的强力推动、技术培训的深入普及以及市场监管的严格把控,共同作用于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旨在实现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产品品质的持续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智能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 科技融合 思南茶产业 茶青下树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阐释、实践探索与政策取向 被引量:3
10
作者 罗重谱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创新资源集聚地,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科技创新中心具备高科技企业集群、高度开放融合、产业高端化等特点,具有技术知识外溢、技术成果孵化、创新辐射引领等功能。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 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创新资源集聚地,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科技创新中心具备高科技企业集群、高度开放融合、产业高端化等特点,具有技术知识外溢、技术成果孵化、创新辐射引领等功能。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根据自身优势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路径,形成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其中,共性经验主要包括:强化科技投入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培育新型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扩大科技型企业融资规模;夯实创新根基,积极培育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特色化探索主要包括:加强区域间创新合作,促进创新要素的共享和流动;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区域优势力量。加速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应深化自主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统筹推进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多措并举丰富科技创新要素,改善国际创新资源配置结构,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生态系统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文化创新的知识生产与生态构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季铁 闵晓蕾 文航轩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共15页
目的解析数字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征、政策导向、概念范畴和演化脉络,探索数智时代知识生产模式的结构性转变,构建数字文化创新生态的底层逻辑和实践范式并进行现实反思和未来展望。方法面向新时代下数字文化创新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基于... 目的解析数字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征、政策导向、概念范畴和演化脉络,探索数智时代知识生产模式的结构性转变,构建数字文化创新生态的底层逻辑和实践范式并进行现实反思和未来展望。方法面向新时代下数字文化创新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基于多学科交叉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实证法与比较研究法,构建“技术演进-内容衍生-服务体验”的系统性分析框架,揭示数字文化创新中知识生产的内在机制与生态发展规律。结论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文化创新实现了从技术工具到生态融合的范式跃迁,构成了“数据驱动-互联互通-众智协同”的生态系统,其中开放共享的知识生产机制发挥着核心枢纽作用。未来应在文化理性与技术哲学之间建立辩证平衡,为全球数字文明建设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创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科技融合 数字文化创新 知识生产 生态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艺术融入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曾令香 刘彤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488-495,共8页
目的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今后城市规划的新方向,运用科技和信息技术,营造更科学、更高效、更智能、更低碳的城市生态以服务于人类更美好生活,其中良好的公共文化生态是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目标。科技艺术与智慧城市公共... 目的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今后城市规划的新方向,运用科技和信息技术,营造更科学、更高效、更智能、更低碳的城市生态以服务于人类更美好生活,其中良好的公共文化生态是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目标。科技艺术与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内在关系是什么、科技艺术如何赋能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的发展,以及相关理论依据是本文将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方法本文将运用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视野梳理科技艺术生态、科技艺术与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以及科技艺术助推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理论依据。再运用文献研究、图像分析、案例比较,以及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等方法,论证科技艺术融入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优势和创新路径。结论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艺术与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融合,应更全面地认知科技艺术的内涵和视觉优势、跨界融合特性,以及互动性强、传播力更广更远等特点,积极提取科技艺术的新艺术元素,融入到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中,重视科技艺术的实用性挖掘与体现,结合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需求,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艺术 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 创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瑜洁 郝鑫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8,共17页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2010—2022年全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和机制。研究结...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2010—2022年全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实施能够显著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相较于非试验地区,政策试验地区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增长,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分析发现,政策效用在改善科技基础设施、增加高校与企业人力投入、强化政府与企业财力支持、提高知识产出、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成效显著,但对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转让等方面的影响有限;机制分析发现,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通过创新资金汇流、创新人才集聚和创新技术聚合三条路径,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驱动与绿色共赢
14
作者 吴义强 《广西林业》 2025年第2期5-5,共1页
无论是组建各类创新中心开展“林业+”多领域技术研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还是产业创新中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谋划及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创新等,都凸显了创新在林业发展中的核心驱动地位。在广西林业产业发展中,需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 无论是组建各类创新中心开展“林业+”多领域技术研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还是产业创新中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谋划及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创新等,都凸显了创新在林业发展中的核心驱动地位。在广西林业产业发展中,需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创新生态,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以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产业 产业创新 林业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投入 新动能 创新驱动 共赢 关键核心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创—产创”融合背景下国家自主科技创新体系的制度架构与机制保障
15
作者 鞠承轩 李晓珍 孙华平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7,共9页
国家自主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核心在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充分体现与落实,需强化“科创”向“产创”的成果转化应用,同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效应,促进技术应用的创新突变能够顺利地遗传下来。政府作为协调者、辅助者的参与效应在... 国家自主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核心在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充分体现与落实,需强化“科创”向“产创”的成果转化应用,同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效应,促进技术应用的创新突变能够顺利地遗传下来。政府作为协调者、辅助者的参与效应在于借力制度、体制机制等工具进一步畅通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突破间的互动性、融合性,着力于提升技术应用水平,通过国家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为基础研究持续投入所需要的巨额成本提供强有力保障,为创新突变提供适合的“土壤”,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力主体和活力社会相结合的局面,增强科技发展的抵抗力和影响力,真正落实“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因此,未来需以制度、体制机制等的持续完善强化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突破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立足科教兴国战略,强化自主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立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自主科技创新的动力基础;立足人才强国战略,夯实自主科技创新的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场景驱动机制,加快“科创—产创”与“创新—市场”间的相互促进和螺旋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驱动 制度架构 新型举国体制 高质态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 被引量:6
16
作者 彭坤杰 张萌 许春晓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125,共8页
在阐述“科技创新—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分析法、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2010—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科技创新—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 在阐述“科技创新—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分析法、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2010—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科技创新—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发现:2010—2021年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经济韧性”复合系统总体耦合协调水平持续提升,但区内差异扩大趋势显著;各城市耦合协调水平参差不齐,东高西低态势不断增强,区域内由点及面的一体化态势逐步显现;医疗救治、研发投入、人口集聚和教育水平对“科技创新—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且影响力依次递减。研究结果对长三角地区改善创新驱动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区域经济韧性具有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经济韧性 耦合协调 驱动因素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测度、时空演化及障碍因子
17
作者 牛继强 程启先 +2 位作者 刘萧倩 许琼珂 陈飞燕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1,共8页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CV-RSR-ARIMA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与障碍度诊断模型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时空演化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整体区域科...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CV-RSR-ARIMA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与障碍度诊断模型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时空演化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整体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各地市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ARIMA预测结果表明预测时段具有较为显著的增长;(2)时空分异结果呈现出由“一主一副”双核心模式的极化效应向扩散和回程效应转变,标准差椭圆整体上椭圆范围增大、重心由郑州市向许昌市迁移,障碍度诊断结果表明技术市场成交额、专利授权数、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是主要的障碍因子;(3)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具备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后续研究应当结合多源数据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科技产出空间溢出以及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等内容展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新质生产力 创新驱动战略 时空演化 CV-RSR-ARIMA模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创产业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双轮驱动发展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余吉安 尤淼 +1 位作者 曹静 张皓月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90,共8页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日趋成熟,且受到越来越多重视,文化创意产品的竞争也随之更加激烈。文化创意产品以内容为王,但在注重文化内容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技术来呈现,而且技术进步对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整体颠覆性效应。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交替推...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日趋成熟,且受到越来越多重视,文化创意产品的竞争也随之更加激烈。文化创意产品以内容为王,但在注重文化内容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技术来呈现,而且技术进步对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整体颠覆性效应。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交替推动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为驱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双轮",螺旋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双轮"驱动模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进而对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技术创新 双轮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赋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被引量:10
19
作者 贾淑品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2,共11页
近年来,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创新与文化的交融渗透愈加紧密。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够赋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前提上讲,是因为科技创新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政治遵循、价值立场、事业目标、发展路径、... 近年来,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创新与文化的交融渗透愈加紧密。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够赋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前提上讲,是因为科技创新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政治遵循、价值立场、事业目标、发展路径、要素理念等方面彼此契合;从结果来讲,是因为双方能够互相成就,科技创新能够解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面临的文化影响力不足、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创新乏力、文化安全存在短板等问题,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也可以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价值引领、精神动力和市场需求。科技创新赋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为:以科技创新巩固主流文化引领力和凝聚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力,促进文化产业繁荣,从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促进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晨 李睿婕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4-54,共11页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是培育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与强劲动力。本文利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选取2015-2022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实证检验科技创新对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科...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是培育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与强劲动力。本文利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选取2015-2022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实证检验科技创新对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科技创新能够有效驱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且这种赋能作用在替换变量、剔除特殊样本、内生性处理等条件下仍然稳健;从作用机制来看,科技创新能够助推人才结构优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而驱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从异质性特征来看,科技创新对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对于中西部赋能效果更为显著。基于此,应着力强化科创驱动的新质文化政策引导、锻造共赢共生的新质文化创新模态、扩大面向未来的新质文化要素供给,实现科技创新对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文化产业 文化强国 实证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