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8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度评价——基于灰关联投影寻踪协调度组合评价模型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丹 胡晶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0-146,共7页
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本文参考现有文献中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3个维度的相关指标,构建科技—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 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本文参考现有文献中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3个维度的相关指标,构建科技—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灰关联分析法、投影寻踪法和协调度模型,综合评价我国不同时期的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我国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长率为6.22%,其中,科技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95%、5.35%、6.43%。同时,我国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度达到0.992。其中,"十五"~"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度持续提升,分别达到0.8465、0.8466、0.9152。总体来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政府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同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经济—生态系统 综合发展水平 协调度 灰关联分析法 投影寻踪法 协调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平台如何驱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运行——基于阿里云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魏巍 王晓钰 陈劲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8,共15页
随着数字时代平台经济的指数级发展,平台企业成为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贯通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的重要力量。云生态的出现使企业价值网络呈现更开放、更动态的特征,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成为技术创新的新要素,推动创新生态新模式... 随着数字时代平台经济的指数级发展,平台企业成为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贯通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的重要力量。云生态的出现使企业价值网络呈现更开放、更动态的特征,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成为技术创新的新要素,推动创新生态新模式的构建。选择阿里云科技平台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系统探索了数字情境下科技平台驱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新模式。研究发现:(1)科技平台承担支撑者、赋能者和联通者三种角色。科技平台可以提供多层次的基础技术设施和架构,为技术、体系、模式、市场提供帮助,以数字化赋能企业成长;同时,科技平台也可以连接各参与主体,通过匹配供需,促进多主体协同发展。(2)科技平台通过平台效应构建宽支撑、放射状技术体系,支撑产业创新发展;通过云服务贯通创新要素流动过程,提高创新效率;通过横纵向交叉价值链网状循环促进多利益相关者实现共赢。(3)科技平台依托云创新生态,纵向推动产业技术架构多层次革新,横向连接多参与主体,助力数字化转型,通过匹配供需建立跨界合作,支撑横纵向交叉创新价值网状循环。研究结论在理论上丰富了创新生态系统在新场景下的应用,提炼出科技平台利用云服务驱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机制,拓展了平台企业和其他企业间的立体关系形式,明确了科技平台从底层支撑企业发展的新模式,为参与主体与科技平台相互赋能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平台 数字创新 阿里云 案例研究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证 被引量:1
3
作者 尹西明 魏阙 +1 位作者 陈劲 冯雪皓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4,106,共12页
本文从“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国家创新体系能级提升-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探讨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仿照自然生态规律,利用数据能量作为驱动创新体系能级提升的关键要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 本文从“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国家创新体系能级提升-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探讨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仿照自然生态规律,利用数据能量作为驱动创新体系能级提升的关键要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在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优化科技政策制定机制和提升科技治理精准施策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数字科技创新生态中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的生态学特征。基于研究发现,提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用好数据要素、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等路径,推进数字科技创新和数实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数据要素 国家创新体系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权衡协同关系研究
4
作者 戴金峰 乔江波 +3 位作者 朱绪超 朱元骏 贾小旭 邵明安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8-246,共9页
为探究近年来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及其变化原因,分析权衡协同关系的动态规律,助力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在新时期实现新发展,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InVEST模型,研究了2010—202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与4种... 为探究近年来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及其变化原因,分析权衡协同关系的动态规律,助力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在新时期实现新发展,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InVEST模型,研究了2010—202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与4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权衡协同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中的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功能先增加后减少,分别下降了31.93×10^(8) m^(3)与6.43×10^(8) t,碳储量无明显变化,生境质量评分保持在0.3左右,优秀面积减少1833 km^(2);②研究区整体空间分布为西北高、东南低,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高值区分布于山脉附近,以林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③多年来权衡关系为主导关系,协同关系存在于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以及碳储量与生境质量之间。综上,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林地面积的减少和气候条件的改变,未来应适当增加林地面积,建立林地面积预警红线,并建立气象动态监测机制,以应对极端气象条件,促进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权衡协同 InVEST模型 天山北坡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首发经济的驱动机理与推进路径研究
5
作者 张鹏 李小红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8-98,共11页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尤其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发经济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域,研究首发经济的缘起、主要表征与核心内涵,深...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尤其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发经济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域,研究首发经济的缘起、主要表征与核心内涵,深入分析首发经济的驱动因素,探索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研究发现:首发经济是以创新为驱动,创新型企业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带动产业链发展,供给侧引领需求侧、需求侧推动供给侧发展的经济模式;供给端的技术支撑是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组织端的创新型企业是首发经济的核心,需求端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和引导市场需求,以需求牵引供给端发展;推动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构建供给端、组织端和需求端有机统一的协同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经济 创新生态系统 驱动机理 推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典型红壤区竹节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及经济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杰诗 汤崇军 +1 位作者 伍冰晨 谢方杰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80,共10页
[目的]探究南方红壤丘陵区竹节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为同类水土保持措施的价值核算提供借鉴,并为竹节沟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撑。[方法]以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为研究区,通过地形勘测、野外调查采样及土壤理化性质检测,运用替代成本法、市... [目的]探究南方红壤丘陵区竹节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为同类水土保持措施的价值核算提供借鉴,并为竹节沟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撑。[方法]以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为研究区,通过地形勘测、野外调查采样及土壤理化性质检测,运用替代成本法、市场价值法等方法,综合分析竹节沟的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固碳增汇、减轻面源污染等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结果]不同坡位竹节沟的土壤保持功能及价值上坡位最高,为74.86元/(m^(2)·a);水源涵养功能及价值中坡位最高,为5.16元/(m^(2)·a);固碳增汇功能及价值下坡位最高,为0.25元/(m^(2)·a);减轻面源污染功能及价值上坡位最高,为0.34元/(m^(2)·a)。不同坡位竹节沟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有所不同,其中上坡位78.63元/(m^(2)·a),中坡位57.11元/(m^(2)·a),下坡位60.51元/(m^(2)·a)。[结论]竹节沟措施在南方典型红壤区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不同坡位展现出显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壤区 竹节沟 生态系统服务 经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2022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对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7
作者 耿秘 刘艳 +2 位作者 吴冉 覃文艺 郑朋飞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3-352,共10页
[目的]分析2012—2022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对水生态系统服务影响情况,为探寻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服务的提升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InVEST模型计算了产水量、水质净化、碳固定等指标值,并结合ESV价值当量表,评价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目的]分析2012—2022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对水生态系统服务影响情况,为探寻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服务的提升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InVEST模型计算了产水量、水质净化、碳固定等指标值,并结合ESV价值当量表,评价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间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差异分析,采用生态敏感指数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结果]①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2012—2022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显著,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最大,但仅为2.99%,增速温和。②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服务呈现显著的时空差异,空间上表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随时间变化整体上呈现减弱趋势。③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服务综合值整体上差异扩大,区域间差异明显,上下游差异是区域间差异的主要缘由。④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所得生态系统服务结果可靠。[结论]2012—2022年,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总体增强,而在局部如草地、水域等地类却呈现一定的减弱趋势。根据研究建议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应响应绿色发展理念,合理优化土地格局,加强保护措施,以促进生态安全和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长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
8
作者 史长宽 梁会君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104,共16页
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是产业数字化变革的一次积极探索,但对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尚未厘清。通过选取织里童装产业为对象开展纵向单案例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探究了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发现:... 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是产业数字化变革的一次积极探索,但对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尚未厘清。通过选取织里童装产业为对象开展纵向单案例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探究了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可依次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单元集聚期、界面构建期、网络发展期、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期。核心物种、关键物种、支持物种、寄生物种、共生环境等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模型。(2)政府的作用从环境上的支持转变成政企协同数据共享的要素支撑,这种转变是四个阶段动态演进的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生态系统 童装产业 政企数据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构建路径与实践
9
作者 李秋斌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8-65,共8页
创新生态系统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协同为纽带、以政策为保障的复杂系统,强调多主体共生、资源要素流动和价值共创。高职院校作为连接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枢纽,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承担中试熟化、人才耦合和需求响应的特殊功能。通过剖析高... 创新生态系统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协同为纽带、以政策为保障的复杂系统,强调多主体共生、资源要素流动和价值共创。高职院校作为连接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枢纽,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承担中试熟化、人才耦合和需求响应的特殊功能。通过剖析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难点与障碍,分析创新链上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差异,进而构建“需求导向—中试赋能—人才支撑—政策护航”的生态系统,有助于突破传统科研管理思维,从多主体协同、动态演化机制及环境支撑三个维度,进一步强化校企深度绑定、完善中试平台建设,并通过政策创新释放转化活力,最终形成“教育支撑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生态系统 多主体协同 路径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税收生态系统建设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适配性分析——基于耦合协调度评价
10
作者 黄丽君 刘嘉宇 向星宇 《税收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65,共16页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税收生态系统与数字经济之间的适配程度对税制优化和税收治理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Kernel密度估计以及Markov链等方法,测算税收生态系统与数字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税收生态系统与数字经济之间的适配程度对税制优化和税收治理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Kernel密度估计以及Markov链等方法,测算税收生态系统与数字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深入剖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我国税收生态系统指数稳步上扬,与数字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也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十分明显,税收生态系统建设及其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适配性均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从动态演进来看,税收生态系统与数字经济的极化现象有所缓解,但未来仍需关注区域差异,尤其是发展缓慢地区的适配性提升难度较大,且面临适配性瓶颈,区域协同优化势在必行。研究有助于构建更契合数字经济时代特征的税收生态系统,推动区域间税收生态系统与数字经济协同联动机制的形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以及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优化征管模式提供参考依据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税收生态系统 数字经济 适配性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科技服务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11
作者 刘家树 田中锐 董津津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33,共11页
全球经济下行、地缘政治不稳定、关键技术封锁等背景下,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尤为重要。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不同类型科技服务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两种类型科技服务均对... 全球经济下行、地缘政治不稳定、关键技术封锁等背景下,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尤为重要。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不同类型科技服务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两种类型科技服务均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相比前向科技服务(研发端介入),后向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端介入)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正向影响更显著。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创新资源冗余度在前向科技服务增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创新资源冗余度和配置效率在后向科技服务增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过程中均发挥了中介作用。门槛效应检验发现,当创新资源冗余度较高时,两种科技服务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边际效应呈倒U型趋势;当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时,两种科技服务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边际效应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服务 创新生态系统韧性 创新资源冗余 创新资源配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多情景下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响应
12
作者 姚侠妹 盛雨恬 +3 位作者 祁慧敏 李蕙竹 姚晓洁 偶春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0-311,共12页
[目的]模拟淮河生态经济带在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的空间响应及影响,为实现土地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 [目的]模拟淮河生态经济带在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的空间响应及影响,为实现土地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耦合MOP-PLUS模型模拟2040年自然发展、经济优先和低碳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并计算各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定量分析ESV的时空动态特征。再根据格网尺度的视角剖析ESV的空间分布态势及其集聚特征和识别潜在的服务提升区域。[结果](1)3种预设情景中,经济优先情景下的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程度最大,分别减少1342989 hm^(2),24857 hm^(2);低碳发展情景下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程度最大,分别增加117990 hm^(2),442451 hm^(2)。(2)在3种情景模拟下,研究区2040年ESV低碳发展情景(7291.51亿元)>自然发展情景(6583.59亿元)>经济发展情景(6413.77亿元)。(3)低碳发展情景下,研究区的东北部和西南部的热点以及显著热点增多,聚集性较强,而冷点区域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中部平原。[结论]对未来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与布局,是维护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不可或缺的根本途径。通过不同情景比对,低碳发展情景能有效优化土地利用,显著提升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强生态服务潜力,并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 PLUS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淮河生态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际交界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预测——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13
作者 罗敏 舒帮荣 +1 位作者 曲艺 张如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62,396,共11页
[目的]分析淮海经济区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同类地区生态经济统筹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基于P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在分析省际交界典型地区淮海经济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基础上,评估其生态系统... [目的]分析淮海经济区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同类地区生态经济统筹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基于P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在分析省际交界典型地区淮海经济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基础上,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预测其2030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格局及ESV。[结果]①研究区2000—2020年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移最为密切,耕地转出面积为6127.58 km^(2),其中89.76%转为建设用地。②自然发展情景下,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增加;经济发展情景下,各地类的变化幅度比自然发展情景更大,生态环境将受不利影响;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将明显改善;统筹发展情景下,各地类面积基本介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情景之间。③2000—2020年研究区ESV先降后升,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城市ESV低于其所属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改善相对较慢,2030年自然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统筹发展情景的ESV较2020年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ESV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格局基本一致,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江河湖泊地带,中值区集中在较高值区周围,呈分散状态,低值区与较低值区则集中于各城市中心城区。[结论]淮海经济区各城市未来应注重加强合作,充分发挥经济区的协调作用,实现行政区和经济区的优势互动,以促进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交界地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情景模拟 PLUS模型 淮海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评价
14
作者 罗鹏 谈存峰 +2 位作者 陈强强 潘翔 齐娟飞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9,共8页
为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迁规律,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 为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迁规律,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从0.28上升至0.36,年均增长2.55%,各市(州)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甘南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从0.23上升至0.31,年均增长2.89%,各市(州)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临夏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耦合协调度总体经历严重失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4个阶段,变迁态势趋好,而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因此,从平衡现实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夯实地方经济基础、加大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力度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参与度4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进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经济发展 综合指数 耦合协调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
15
作者 潘青青 黄小兰 +1 位作者 罗力 王博伟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46,共12页
[目的]“双碳”目标下,探究土地利用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二者的时空互动相关性能够为区域内碳减排及生态-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县域尺度“地均-人均... [目的]“双碳”目标下,探究土地利用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二者的时空互动相关性能够为区域内碳减排及生态-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县域尺度“地均-人均-经济”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借助脱钩指数测算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互动关系,以“三维魔方”模型综合评判各维度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互动分区。[结果]1)2000—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均-人均”碳强度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而“经济”碳强度逐渐下降。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也存在不同程度下降现象。2)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时空互动相关性,“地均”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由脱钩向负脱钩转变,而“人均-经济”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经过负脱钩变化后已重回理想的脱钩状态。3)现阶段以“地均”碳强度一维不理想互动区数量最多,占47.4%,主要集中于南昌市、九江市。三维理想互动区与二维理想互动区的数量有小幅上升,分别占15.8%、2.6%,衰退型脱钩为主要的理想互动关系。[结论]研究结果揭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强度与生态系统的时空互动关系,明确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强度 生态系统服务 脱钩指数 三维互动分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生态系统恢复与经济可持续分析
16
作者 杨琼 李曼青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3期35-37,共3页
林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对于维护当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林业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原因,包括人为活动导致的破坏和自然灾害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探讨有效的修复措施。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中... 林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对于维护当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林业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原因,包括人为活动导致的破坏和自然灾害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探讨有效的修复措施。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中国东北林区生态系统恢复情况及取得的成效,同时评估了林业生态系统恢复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经济可持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超算布局、数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和低空经济领域技术创新——基于BERTopic模型和双重机器学习的实证研究
17
作者 吕鲲 潘均柏 谢珠约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46,共10页
为验证国家级超算布局如何通过驱动数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间接影响低空经济领域技术创新成果数量、质量及技术部门多元化发展,本文基于BERTopic主题模型从低空经济领域发明专利文本中提取出系统架构与智能控制等20个细分技术主题,以... 为验证国家级超算布局如何通过驱动数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间接影响低空经济领域技术创新成果数量、质量及技术部门多元化发展,本文基于BERTopic主题模型从低空经济领域发明专利文本中提取出系统架构与智能控制等20个细分技术主题,以及飞行器导航与控制系统等5个技术大类主题(技术部门);构建包括遗传繁衍、结构冗余、功能升级、栖息适应、锁定破解5个维度的数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评价体系,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对2011~2023年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如下:(1)国家级超算布局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数量和技术创新质量;(2)国家级超算布局能够通过促进数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间接促进低空经济领域飞行器导航与控制系统、飞行器激光与光电检测技术、结构动力与任务执行系统、智能巡检与监控系统4个技术大类主题的技术创新,但对消防救援无人机系统这一典型场景驱动的技术创新作用不显著;(3)遗传繁衍等5个维度都能够在国家级超算布局和低空经济领域技术创新之间发挥机制效应,但部分机制路径当前不具备可推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超算布局 数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 低空经济 BERTopic主题模型 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因果中介效应 技术创新 技术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作用机制与建设路径
18
作者 王丹 郭翔宇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2-59,共8页
作为全面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现实载体,农业创新生态系统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由农业创新群落、农业创新生态环境和农业创新要素共同构成,促进全面创新与农业产业深度... 作为全面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现实载体,农业创新生态系统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由农业创新群落、农业创新生态环境和农业创新要素共同构成,促进全面创新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在实践过程中由多层级创新生态系统具体实施,即国家宏观层面全局统领、区域中观层面具体承接、创新主体微观层面支持配合以及国际层面协同作战。农业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促进农业生产力要素跃升和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形成来加速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创新生态系统,必须塑造开放合作与互惠共享的农业创新生态发展理念,构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农业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农业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和有效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创新生态系统 科技创新 农业新质生产力 全面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编排视阈下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竞合机制研究
19
作者 朱晓红 仲晨昕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73,共14页
数字经济时代,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迭代,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大量涌现,数字创业生态系统应运而生。研究表明,态势均衡的竞合机制对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的平稳运行与持续演进至关重要,然而,尚未有学者深入探究该机制的形成演化过程。由此,... 数字经济时代,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迭代,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大量涌现,数字创业生态系统应运而生。研究表明,态势均衡的竞合机制对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的平稳运行与持续演进至关重要,然而,尚未有学者深入探究该机制的形成演化过程。由此,基于资源编排理论,以浪潮科创中心为研究样本展开探索性单案例研究。研究发现:(1)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竞合过程经历涌现、规范与更新三个阶段,通过资源数字化建构、捆绑与利用,推动在孵企业从资源数字结构化到能力化再到杠杆化发展;(2)在不同资源编排方式下,在孵企业的数字化创业过程支撑其竞合机制从依附式竞合到联盟式竞合演化,最终实现共生式竞合,产生成本效应、规模效应与创新效应。通过剖析数字创业生态系统孵化数字创业企业的跃升演进规律,揭示其中竞合机制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内在机理,拓展资源编排理论的研究情境与理论内涵,为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的建构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创业生态系统 竞合机制 资源编排理论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影响机制
20
作者 张成虎 纪睿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3,共12页
促进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的稳健发展,对于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速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指示至关重要。在推进主要针对流通中现金的数字人民币试点项目过程中,参与方的积极性不足,出现用户基数增长难等问题,对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的稳... 促进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的稳健发展,对于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速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指示至关重要。在推进主要针对流通中现金的数字人民币试点项目过程中,参与方的积极性不足,出现用户基数增长难等问题,对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构成了挑战。基于“概念界定—结构梳理—影响机制分析”的生态链路,探究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的概念,解构其特征、结构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由环境子系统、主体子系统以及调节子系统组成,其中调节子系统处于生态系统的核心地位,可避免环境与主体子系统间发生直接影响,进而导致生态系统反应过于剧烈影响发展的问题。通过对系统影响机制的研究可知,正向激励与负向约束机制可大幅改善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反馈循环与动态平衡机制亦可维护系统的稳定运行。据此提出加强主体子系统的能力建设、优化环境子系统的支撑条件、强化调节子系统的监管效能以及促进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等政策建议,以有效应对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推动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民币 金融生态系统 生态主体系统 生态环境系统 生态调节系统 数字经济 金融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