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传统建筑科学分析方法对工程领域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引入科学知识图谱及大数据计量等人工智能方法,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得到2007~2022年主题为劈裂注浆的文献709篇,对发文总量、学科归...针对传统建筑科学分析方法对工程领域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引入科学知识图谱及大数据计量等人工智能方法,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得到2007~2022年主题为劈裂注浆的文献709篇,对发文总量、学科归属、期刊分布、核心作者、区域合作、关键词和被引文献等方面做科学知识图谱分析。通过区域合作关系图谱的寻径,理清现阶段国际合作的格局,指出中国未来国际合作的主要任务。依据成果数量和突现时间,评析贡献较大的代表性作者。提取318个研究关键词,以发文频次和中心性为导向,筛选精炼了现阶段研究热点。从10个聚类的特性分组出发,展示了理论研究、应用实践和数值模拟的发展脉络,明确了研究的前沿方向。排列10条聚类发展时间线,精炼了注浆效率和封堵效率两条热门主线,同时提示了较难取得研究成果的线路。通过聚焦关键词的时区分布态势,总结热点演进的两个规律,并预测今后两年新热点与2017年研究成果之间的潜在关联。根据文献共被引关系发生的时间,对比4组年度切片的变化,评价了学科知识基础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结果表明:科学知识图谱作为人工智能分析方法,能总结分析劈裂注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并可以预测劈裂注浆在未来阶段的学术研究发展态势。展开更多
目的为了厘清触觉设计在国内外的研究脉络,把握触觉设计的研究基础领域和国内外研究热点,并根据科学知识图谱结果推测其研究发展趋势。方法通过搜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里关于触觉设计的文献资料,运用Cite...目的为了厘清触觉设计在国内外的研究脉络,把握触觉设计的研究基础领域和国内外研究热点,并根据科学知识图谱结果推测其研究发展趋势。方法通过搜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里关于触觉设计的文献资料,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将国内外对于触觉设计的文献关键词频次及其联系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表现出来。结果在分析了软件输出的图谱后发现国内外对触觉设计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主要的基础研究领域为触觉机制与体验的研究、触觉反馈的研究、触觉传感器的研发。并分析了触觉设计在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不足。结论触觉设计在实体产品和虚拟现实中都拥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其中触觉与其他知觉的联觉体验、触觉信息的编码和虚拟现实中的触觉再现是触觉介入设计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展开更多
系统梳理了灌溉条件下土壤重金属研究的热点问题和特征以及探索了该领域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利用COOC13.4和VOSviewer等科学知识图谱工具,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为数据检索源,对灌...系统梳理了灌溉条件下土壤重金属研究的热点问题和特征以及探索了该领域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利用COOC13.4和VOSviewer等科学知识图谱工具,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为数据检索源,对灌溉条件下土壤重金属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①英文文献数量比中文明显要多并且二者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在该领域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文量占比最多,达20.15%)。②中文核心期刊主要有《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英文核心期刊主要有《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等。③国内本领域研究有明显的团队,团队之间联系较为松散。国外各机构作者国家之间合作频繁。④中文文献中Cd污染、非常规水灌溉、污灌区土壤、源解析、土壤修复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外开始向更微观层级研究,而中国更倾向于生态环境友好型、废弃物利用和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目前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缺乏的形势依旧严峻,灌溉条件下土壤重金属的研究仍然是当今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并且未来还会向微观层面、纳米层级等方向将生态友好、废弃物利用和综合种养模式相结合深入发展研究。展开更多
生态足迹是评估人类活动下生态可持续性的有效工具。基于1999—2020年CNKI中文核心期刊与1994—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有关生态足迹研究文献共5104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中外研究高频词时区、关键词聚类及突现词时间...生态足迹是评估人类活动下生态可持续性的有效工具。基于1999—2020年CNKI中文核心期刊与1994—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有关生态足迹研究文献共5104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中外研究高频词时区、关键词聚类及突现词时间分布科学知识图谱,梳理中外生态足迹相关研究演进路径、基本理论框架与动态前沿。研究结果表明:(1)中外生态足迹研究演进路径均可分为三个阶段,但演进方式有所差异,且国内研究较国外相对滞后;(2)中外生态足迹研究均已形成以生态足迹模型方法为工具、以足迹测算为基础、以生态安全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基础框架体系,国外侧重基础框架构建、宏观尺度研究与微观机制分析,国内侧重模型和方法优化与外部环境分析;(3)当前国外前沿方向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验证研究与生态网络分析,国内为碳足迹和水资源足迹的测算、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下的自然资本评估以及生态补偿问题。展开更多
借助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可视化技术,选择"Web of ScienceTM(SCI/SSCI/AHCI/CPCI)"核心合集作为数据源,以1990—2016年有关碳排放权的2 327条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国际范围内碳排放权领域的文献基础、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进...借助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可视化技术,选择"Web of ScienceTM(SCI/SSCI/AHCI/CPCI)"核心合集作为数据源,以1990—2016年有关碳排放权的2 327条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国际范围内碳排放权领域的文献基础、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进行辨识和追踪。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近年来,国际碳排放权研究呈现出浓厚的运用定量化工具和算法的研究趋势;碳排放分配与交易模型的构建与仿真为碳排放权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仍是今后的研究热点,且研究对象会更加关注中国;近30年国际碳排放权研究可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从第1阶段碳排放权研究意识的觉醒期到第4阶段碳排放权研究纵深期梳理可见,系统、科学地构建碳排放权制度理念逐渐明晰,定量、深入地分析碳排放强度方法逐渐拓展。这是国际碳排放权研究演进历程中传承、创新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推进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借鉴和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针对传统建筑科学分析方法对工程领域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引入科学知识图谱及大数据计量等人工智能方法,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得到2007~2022年主题为劈裂注浆的文献709篇,对发文总量、学科归属、期刊分布、核心作者、区域合作、关键词和被引文献等方面做科学知识图谱分析。通过区域合作关系图谱的寻径,理清现阶段国际合作的格局,指出中国未来国际合作的主要任务。依据成果数量和突现时间,评析贡献较大的代表性作者。提取318个研究关键词,以发文频次和中心性为导向,筛选精炼了现阶段研究热点。从10个聚类的特性分组出发,展示了理论研究、应用实践和数值模拟的发展脉络,明确了研究的前沿方向。排列10条聚类发展时间线,精炼了注浆效率和封堵效率两条热门主线,同时提示了较难取得研究成果的线路。通过聚焦关键词的时区分布态势,总结热点演进的两个规律,并预测今后两年新热点与2017年研究成果之间的潜在关联。根据文献共被引关系发生的时间,对比4组年度切片的变化,评价了学科知识基础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结果表明:科学知识图谱作为人工智能分析方法,能总结分析劈裂注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并可以预测劈裂注浆在未来阶段的学术研究发展态势。
文摘目的为了厘清触觉设计在国内外的研究脉络,把握触觉设计的研究基础领域和国内外研究热点,并根据科学知识图谱结果推测其研究发展趋势。方法通过搜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里关于触觉设计的文献资料,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将国内外对于触觉设计的文献关键词频次及其联系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表现出来。结果在分析了软件输出的图谱后发现国内外对触觉设计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主要的基础研究领域为触觉机制与体验的研究、触觉反馈的研究、触觉传感器的研发。并分析了触觉设计在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不足。结论触觉设计在实体产品和虚拟现实中都拥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其中触觉与其他知觉的联觉体验、触觉信息的编码和虚拟现实中的触觉再现是触觉介入设计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文摘系统梳理了灌溉条件下土壤重金属研究的热点问题和特征以及探索了该领域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利用COOC13.4和VOSviewer等科学知识图谱工具,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为数据检索源,对灌溉条件下土壤重金属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①英文文献数量比中文明显要多并且二者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在该领域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文量占比最多,达20.15%)。②中文核心期刊主要有《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英文核心期刊主要有《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等。③国内本领域研究有明显的团队,团队之间联系较为松散。国外各机构作者国家之间合作频繁。④中文文献中Cd污染、非常规水灌溉、污灌区土壤、源解析、土壤修复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外开始向更微观层级研究,而中国更倾向于生态环境友好型、废弃物利用和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目前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缺乏的形势依旧严峻,灌溉条件下土壤重金属的研究仍然是当今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并且未来还会向微观层面、纳米层级等方向将生态友好、废弃物利用和综合种养模式相结合深入发展研究。
文摘生态足迹是评估人类活动下生态可持续性的有效工具。基于1999—2020年CNKI中文核心期刊与1994—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有关生态足迹研究文献共5104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中外研究高频词时区、关键词聚类及突现词时间分布科学知识图谱,梳理中外生态足迹相关研究演进路径、基本理论框架与动态前沿。研究结果表明:(1)中外生态足迹研究演进路径均可分为三个阶段,但演进方式有所差异,且国内研究较国外相对滞后;(2)中外生态足迹研究均已形成以生态足迹模型方法为工具、以足迹测算为基础、以生态安全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基础框架体系,国外侧重基础框架构建、宏观尺度研究与微观机制分析,国内侧重模型和方法优化与外部环境分析;(3)当前国外前沿方向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验证研究与生态网络分析,国内为碳足迹和水资源足迹的测算、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下的自然资本评估以及生态补偿问题。
文摘借助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可视化技术,选择"Web of ScienceTM(SCI/SSCI/AHCI/CPCI)"核心合集作为数据源,以1990—2016年有关碳排放权的2 327条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国际范围内碳排放权领域的文献基础、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进行辨识和追踪。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近年来,国际碳排放权研究呈现出浓厚的运用定量化工具和算法的研究趋势;碳排放分配与交易模型的构建与仿真为碳排放权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仍是今后的研究热点,且研究对象会更加关注中国;近30年国际碳排放权研究可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从第1阶段碳排放权研究意识的觉醒期到第4阶段碳排放权研究纵深期梳理可见,系统、科学地构建碳排放权制度理念逐渐明晰,定量、深入地分析碳排放强度方法逐渐拓展。这是国际碳排放权研究演进历程中传承、创新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推进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