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功能视角下中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付晓 黄颖敏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7-527,共11页
县域是推进高质量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区域。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通过建立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揭示2020年中国5个重点革命老区县域高质量... 县域是推进高质量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区域。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通过建立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揭示2020年中国5个重点革命老区县域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看,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原中央苏区和大别山革命老区领先、川陕革命老区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次之、左右江革命老区最低的特征,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原中央苏区,低值区多聚集在省界区域和左右江革命老区。(2)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分析,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特征,且主体功能定位与其优势维度显著相关,以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缩小主体差异的重要路径。(3)影响因素方面,自然环境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共同影响区域发展,3类主体功能区之间尚未形成共性驱动因素,但以人均GDP、人力资本和劳动人口为代表的经济社会因素驱动作用更加显著。研究为促进革命老区不同主体功能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也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差异化的革命老区振兴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主体功能 综合评价 影响因素 革命老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要素保障主体功能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基本认知、理论支撑与实现路径
2
作者 蔡大伟 严金明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共11页
研究目的:明晰主体功能优势地区及其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认知,探讨土地要素保障主体功能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支撑、战略导向和实现路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主体功能优势地区依据城市化、农业、生态等比较... 研究目的:明晰主体功能优势地区及其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认知,探讨土地要素保障主体功能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支撑、战略导向和实现路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主体功能优势地区依据城市化、农业、生态等比较优势可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能源资源富集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边疆地区等其他功能区;(2)高水平区域协调、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效能科技创新和高品质生态环境是主体功能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认知;(3)土地要素保障主体功能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支撑理论为地域功能分异理论、人地关系协调理论、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国土空间治理理论;(4)基于“四维”基本认知和相关理论基础,未来应以衔接国家区域战略、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战略导向,以规划、市场、整治为核心政策工具,增强土地要素的保障能力。研究结论:立足于主体功能区战略,可以具象化地理解优势地区的内涵及其土地要素保障路径。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阶段,需要在“三线”管控的基础上,强化“三区”的发展功能,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逐级传导落地,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要素 主体功能优势地 主体功能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河南省生态效率测评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杨勇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3-705,共13页
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同发展,实施过程中采取的土地、产业、人口、财政等政策对生态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基于多源数据和超效率SBM模型,计算了2005~2018年河南省区县生态效率;采用变异系数、标准差椭圆系统刻画了... 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同发展,实施过程中采取的土地、产业、人口、财政等政策对生态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基于多源数据和超效率SBM模型,计算了2005~2018年河南省区县生态效率;采用变异系数、标准差椭圆系统刻画了县域尺度和主体功能区尺度生态效率演变规律;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分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策略对生态效率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省生态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区县差异随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少;(2)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平均生态效率最高,其次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与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省级重点开发区与农产品主产区平均生态效率最低;(3)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地方财政一般支出额等因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呈现出带状或片状空间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率 时空演变 超效率SBM模型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多源数据 空间分异 主体功能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云南省生态网络构建
4
作者 刘川 张述清 +1 位作者 黄义忠 李永平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81,190,共11页
[目的]构建合理的生态网络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针对三大主体功能区设置具有区域性差异的主体功能情景,利用PLUS模型模拟2035年主体功能情景和自然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耦合InVEST... [目的]构建合理的生态网络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针对三大主体功能区设置具有区域性差异的主体功能情景,利用PLUS模型模拟2035年主体功能情景和自然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耦合InVEST和MSPA模型综合识别生态源地,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以此构建云南省2020年及2035年未来多情景生态网络,并对网络结构进行评价。[结果]1)主体功能情景下耕地、林地得到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区域性扩展力度加强,更能满足地区协调发展需求。2)各情景生态源地空间布局相似,呈现“西部多、东部少”的特征,其中重要生态源地占比均超过90%。3)2020年构建的生态廊道数为125条,2035年自然发展情景和主体功能情景构建的生态廊道数分别为113条和133条,廊道密度呈现从西南向东北递减态势。4)主体功能情景下生态网络结构指数均较优,基于该情景构建的生态网络较为理想。[结论]研究提出的基于主体功能战略开展生态网络构建的方法及应用,可为云南省国土空间优化和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 PLUS模型 生态源地 生态网络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视角下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影响机制——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黄颖敏 付晓 廖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133,共10页
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该文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为例,运用熵值法、空间计量模型开展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原中央苏区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 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该文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为例,运用熵值法、空间计量模型开展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原中央苏区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呈现“核心—边缘”空间特征,省域边界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塌陷带”,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内外开放区域不均衡态势显著;②高质量发展指数表现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定位与各优势维度密切相关;③经济开放是各主体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的共性驱动因素,重点开发区和农产品主产区均受到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而财政政策并未促进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对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尤其是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 高质量发展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赣闽粤原中央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发展观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指导
6
作者 龚志坚 《价格月刊》 2011年第9期66-70,共5页
科学发展观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指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践路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是江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线路图。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主体功能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挥区域发展战略的叠加效应 被引量:3
7
作者 孙久文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共4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的战略部署,特别提出要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发挥区域战略的叠加效应,培育新增长极,是积极应对当前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的战略部署,特别提出要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发挥区域战略的叠加效应,培育新增长极,是积极应对当前经济环境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战略 叠加效应 增长极 域战略 域协调发展战略 战略部署 主体功能战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识别路径构建——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为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贺慧 张彤 +2 位作者 张庆昊 董凤千 张学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8-44,共7页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其主体功能区划定是落实总体建设要求、保障基础工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仍存在识别路径、技术方法模糊不清的问题。尝试在解读主体功能区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耦合思维构建“文化生态...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其主体功能区划定是落实总体建设要求、保障基础工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仍存在识别路径、技术方法模糊不清的问题。尝试在解读主体功能区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耦合思维构建“文化生态双维度耦合-保护利用双象限评价-空间功能四分区重构”的主体功能区识别路径,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湖北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体功能区呈现出以提供基础条件的管控保护区为基底、以文化引领的主题展示区为核心、以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为外延圈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布局模式相符。期望在丰富国家文化公园理论研究的同时,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科学布局与规划编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家文化公园 主体功能 湖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探索、理论创新与未来展望
9
作者 贾若祥 窦红涛 党丽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51,共11页
本文在深入分析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宏观形势变化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探索,并从目标、战略、动力、机制、保障五个维度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研究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本文在深入分析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宏观形势变化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探索,并从目标、战略、动力、机制、保障五个维度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研究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是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深深根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回答了新形势下什么是区域协调发展、如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怎样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面向“十五五”及未来2035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同时,加快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高质量发展中有效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着力促进动态的相对平衡,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区域发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协调发展 理论体系 主体功能战略 高质量发展 “十五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协调发展
10
作者 罗哲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经验总结,为兼具进取性与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空间上的覆盖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经验总结,为兼具进取性与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空间上的覆盖水平由区域协调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多维化特征显著,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共同支撑着区域协调发展向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推进。“十五五”时期需要高度关注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功能化发展理念制定国家级城市群发展方案,促使城市群之间建立协调的分工协作关系,使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城市群成为践行区域发展战略的空间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域协调发展 城市群 主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11
作者 刘云中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6,共9页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明晰区域发展差距的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要素流动、统一市场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举措缩小差距。具体而言,要优化“3+N”主体功能分区体系,推动功能区动态调整与复合功...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明晰区域发展差距的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要素流动、统一市场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举措缩小差距。具体而言,要优化“3+N”主体功能分区体系,推动功能区动态调整与复合功能协同,并强化沿海地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引领作用,促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科创产业融合。此外,通过培育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打造省际交界地区新增长极、重构地方竞争机制、增强次区域韧性等路径,构建更均衡、安全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经济布局 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安全 域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
12
作者 侯晓靖 敬坤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9-37,共9页
生态环境问题天然具有区域属性,如何构建与区域特质相符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议题。文章以陕西省为例,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遵循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的概念框架,... 生态环境问题天然具有区域属性,如何构建与区域特质相符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议题。文章以陕西省为例,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遵循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的概念框架,构建了陕西省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量化指标权重,并选择各主体功能区代表性县域单元作为实证对象进行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结合DPSIR模型所构建的基于主体功能区分类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可用性,弥补了既有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性不足和缺乏实践支撑的局限,为深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主体功能 DPSIR模型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山西省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减排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虹 张红 +2 位作者 贺桂珍 张霄羽 刘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碳排放核算是落实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体现了碳减排成效,是主体功能区未来减排措施和低碳发展道路的选择与调整的重要依据。以我国典型高碳经济省份山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B... 碳排放核算是落实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体现了碳减排成效,是主体功能区未来减排措施和低碳发展道路的选择与调整的重要依据。以我国典型高碳经济省份山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基于市级碳排放量、人口、GDP、夜间灯光总值、植被覆盖率、城市化水平构建了适用于主体功能区的碳排放核算模型,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Dagum基尼系数和时间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主体功能区碳排放时空特征、碳排放区域差异并评价碳减排成效。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来看,2006—2020年各主体功能区碳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增长率均表现为重点开发区域(48.08%)>农产品主产区(38.13%)>重点生态功能区(33.95%)的特征,与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显著相关。(2)从空间演变来看,主体功能区的空间集聚特征与山西省“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势相关。重点开发区域空间集聚格局较为稳定,集中在山西省中部,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集聚特征不显著,分布在东部和西部。(3)碳排放区域差异分析表明山西省碳排放地区间总体差异呈现下降趋势,总体基尼系数由2006年的0.505下降到2020年的0.498,年均下降0.102%,重点开发区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之间的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碳减排效果评价显示主体功能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下降趋势,重点开发区域的碳减排成效显著高于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基于对主体功能区碳排放的分析,结合其功能定位,针对性地提出主体功能区减排和低碳发展措施。本文为我国能源资源型省份制定和实施差异化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减排评价 主体功能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亦或冒进 被引量:36
14
作者 薄文广 安虎森 李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1-128,共8页
当前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出台的主体功能区战略试图根据一些理想的条件和标准对我国区域空间进行合理的重新划分和建构,从而达到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决策层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注从... 当前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出台的主体功能区战略试图根据一些理想的条件和标准对我国区域空间进行合理的重新划分和建构,从而达到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决策层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注从早期狭义上更多地单纯强调经济发展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的逐渐缩小,后来逐渐扩展到广义上的区际实际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过程。根据中国2001-2009年的数据,我们发现无论是狭义上还是广义上,我国区际发展不协调程度都呈现扩大趋势,并且广义的区域不协调程度远超过狭义的区域不协调程度。主体功能区战略是逻辑意义上的以地为本,同时也是对区域过去发展水平的一个事后承认或被动承认,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主体功能区的开发顺序和开发重点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同向递增关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标准有着较大随意性和不严谨性,加上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的不完善,主体功能区建设短时期内不会缩小反而可能会加大我国本已不小的区际发展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 协调发展 十二五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流域经济区与主体功能区布局的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田玲玲 曾菊新 +2 位作者 董莹 刘和涛 罗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5-442,共8页
流域经济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关注的热点之一,科学合理的流域发展模式,是实施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而主体功能区布局为流域经济区从宏观和整体统筹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以汉江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区,借鉴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思... 流域经济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关注的热点之一,科学合理的流域发展模式,是实施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而主体功能区布局为流域经济区从宏观和整体统筹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以汉江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区,借鉴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思想对各单元开展国土空间开发水平综合评价,分析经济带内各地区现有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保护重要性的空间格局特征和开发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找出流域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区划特征和规划布局,寻求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与区域内主体功能区布局之间的耦合协同,并提出空间协调衔接、功能耦合调控、分工协作一致的协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经济 主体功能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化 被引量:28
16
作者 王铮 孙翊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1-648,共8页
主体功能区思想下的国土协调开发是当前主导的区域发展理论。这种区域思想指导下的产业结构演化路径以及由此形成的新型区域协调关系是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基于省级多区域动态CGE模型,面向主体功能区格局进行区域分析,并开展白、黄、蓝... 主体功能区思想下的国土协调开发是当前主导的区域发展理论。这种区域思想指导下的产业结构演化路径以及由此形成的新型区域协调关系是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基于省级多区域动态CGE模型,面向主体功能区格局进行区域分析,并开展白、黄、蓝3种区域产业政策情景模拟,其中白情景作为比对的基准情景,黄情景和蓝情景分别刻划面向优化开发主导区金融服务业的倾向政策和面向重点开发主导区工业发展的倾向政策。研究发现主体功能区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优化开发主导区和重点开发主导区之间的竞争,在推进"主体功能区政策"作用下,区域差距将会增大,区域自然收敛的动力还不足以较快缩小区域差距,从而需要更强烈的区域政策进行调控。另外,区域产业结构自然演化的结果会带来"自动"碳减排,从而衍生出更强的减排政策评判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 域协调 产业结构 政策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差异化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林子 田健 +2 位作者 赵玉婷 王凯 李小敏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2-229,共8页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测度绿色发展进程和支撑绿色发展决策的重要方法,然而如果对不同自然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地域都用相同的指标体系去衡量,不仅评价结论有失公允,也不利于反映各自的问题及需求。论文按照“概念模型—体系框架—指标体系...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测度绿色发展进程和支撑绿色发展决策的重要方法,然而如果对不同自然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地域都用相同的指标体系去衡量,不仅评价结论有失公允,也不利于反映各自的问题及需求。论文按照“概念模型—体系框架—指标体系”的思路,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视角提出了“框架一致、权重不同”的差异化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采用基于专家群决策的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区绿色发展指标的权重,识别不同分区绿色发展需要重点关注或优先解决的问题。以长江经济带为对象开展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表明,绿色发展各目标各要素在长江经济带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重要性或优先性存在明显差异,应当实施差异化的绿色发展评价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指标体系 主体功能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发展范式转向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理论响应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圣云 马仁锋 沈玉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1,共5页
随着发展观的演进,区域发展范式也在不断转向,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范式、伦理公平发展范式和民生福祉发展范式3种区域发展主流范式。主体功能区理论的提出及在国家级省级层面的实施便是当今中国区域发展在此趋势下的理论创新和重要实践。... 随着发展观的演进,区域发展范式也在不断转向,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范式、伦理公平发展范式和民生福祉发展范式3种区域发展主流范式。主体功能区理论的提出及在国家级省级层面的实施便是当今中国区域发展在此趋势下的理论创新和重要实践。研究认为,区域发展范式转向对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3个方面的启示:(1)主体功能区在理论上虽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却对人的发展和民生福祉、社会保障等关注程度不够;(2)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方法论上以空间规划为主,但在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未能充分融入民意、赋权于民;(3)主体功能区规划在目标取向上重视国土空间开发秩序,但在规划编制及实践中对影响空间秩序的社会空间结构的考虑和研究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观演变 发展 研究范式 福祉地理 主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动态综合评价 被引量:25
19
作者 李旭辉 朱启贵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6-105,共10页
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动态评价体系构建对引导政府按照正确政绩观要求推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笔者以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为切入点,从资源环境、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五个方... 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动态评价体系构建对引导政府按照正确政绩观要求推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笔者以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为切入点,从资源环境、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五个方面构建了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基于二次加权的"纵横向"拉开档次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对2010—2014年四个生态主体功能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进行了动态评价,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个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彼此间差距明显。政府部门应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缩小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差距,推进其均衡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主体功能 绩效 动态评价 二次加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下的区域发展金融支持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谭波 邓远建 黄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0-85,共6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支持对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举措,直接影响金融支持的方式和效率。本文回顾了中国金融支持区域发展政策的演变,指出中国金融支持的趋势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支持对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举措,直接影响金融支持的方式和效率。本文回顾了中国金融支持区域发展政策的演变,指出中国金融支持的趋势和特点、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观念转变、科学规划、系统推进、差异服务四个方面提高主体功能区规划下金融支持效率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规划 发展 金融支持 功能 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