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85篇文章
< 1 2 2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与技术视域下的设计:STS理论与设计交叉研究综述
1
作者 方滢洁 张朵朵 +1 位作者 卢继武 余从刚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8,133,共14页
目的科学技术元勘(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TS)理论是目前技术哲学领域的主流理论之一。该理论将设计置于广泛的社会和技术背景下进行讨论,在设计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本文旨在系统性回顾科学技术元勘理论与设计的交叉研究... 目的科学技术元勘(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TS)理论是目前技术哲学领域的主流理论之一。该理论将设计置于广泛的社会和技术背景下进行讨论,在设计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本文旨在系统性回顾科学技术元勘理论与设计的交叉研究,进而为设计领域提供启发性观点。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法,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出发,对STS理论中可用于促进设计研究和实践的观点、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基于STS理论的视角重新梳理了设计、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结论STS理论中蕴藏的社会建构性思想,有助于设计师深入剖析技术物及其形式根源,以促进对设计之物及其背后社会技术关系的深刻理解。在本体论层面,STS理论能够引导人们重新反思设计的本质;在认识论层面,为分析和阐释设计之物提供了新颖的理论框架;在方法论层面,为运用技术解决复杂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提供了设计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元勘 社会 设计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三者关系的历史演进 被引量:6
2
作者 盛国荣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61-165,178,共6页
通过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路径的考察,分析了科学和技术各自不同的历史形态,认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分别经历了技术主要影响社会的阶段、技术与社会互动的阶段、科学技术与社会双向互动的阶段以及三者关系进一... 通过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路径的考察,分析了科学和技术各自不同的历史形态,认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分别经历了技术主要影响社会的阶段、技术与社会互动的阶段、科学技术与社会双向互动的阶段以及三者关系进一步深化的阶段;认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逐渐演进的历史过程;并提出在现代社会中只有将人和自然这两个因素纳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当中来进行思考和综合分析,才能深入理解三者间的关系及其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技术 社会 s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STS观点看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及其社会功能 被引量:8
3
作者 林坚 谢连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51,共7页
STS研究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当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科学和技术已成为一种统一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建制。在社会复杂系统中,科学技术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科学技术一体化发展而产生整体效应,对人... STS研究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当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科学和技术已成为一种统一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建制。在社会复杂系统中,科学技术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科学技术一体化发展而产生整体效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系统整合功能,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体化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凡 马会端 张明国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313-316,共4页
论述了STS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进程,指出STS是一门交叉、综合学科,其宗旨是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机制。进一步明确指出:STS不同于以往研究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把科学看做一种认知过程,把技... 论述了STS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进程,指出STS是一门交叉、综合学科,其宗旨是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机制。进一步明确指出:STS不同于以往研究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把科学看做一种认知过程,把技术看做一种生产过程,同时还把科学技术看做一种社会过程,它们是一个相互结合的有机整体。在对日本、韩国和中国等东北亚国家STS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后,分析了STS研究的历史阶段性,并进一步提出了21世纪东北亚的STS研究应朝着区域化、建制化、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象、主题与特色——关于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冯鹏志 《学术界》 2002年第6期92-98,共7页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科学 技术 社会 sts 学科发展 学科建设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技术—社会(STS) 被引量:19
6
作者 梁英豪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4-58,共5页
关键词 sts教育 科学-技术-社会 科学教育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S-TAM融合模型的老年智能助行器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刘卓 乔元杰 张凤雪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54,共8页
目的探究影响老年用户智能助行器使用意愿的因素,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助行器的接受率,促进其社会参与,为助行器设计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整合社会技术系统(Sociotechnical System,STS)理... 目的探究影响老年用户智能助行器使用意愿的因素,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助行器的接受率,促进其社会参与,为助行器设计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整合社会技术系统(Sociotechnical System,STS)理论,构建老年智能助行器使用意愿STS-TAM融合模型。基于此模型进行研究假设,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收集问卷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提出22个假设,其中20个得到验证,同时分析各变量对老年人使用意愿的影响权重,表明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共同影响老年智能助行器使用意愿。结论STS-TAM融合模型使设计人员能更全面地考虑老年人需求,有助于开发出更符合老年用户需求的智能助行器,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活跃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设计 使用意愿 老年智能助行器 技术接受模型(TAM) 社会技术系统(s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S的任务、方向与作用——科学、技术、社会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Michael Gibbons Philip Gummett 刘启华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78-80,共3页
技术性失业、遗传工程与核战争恐怖是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卷入其中的当代人类三大忧虑。它们仅仅是需要通过审查科学与技术的社会联系、政治联系和经济联系来进行理解的大量当代问题中的部分事例。这种审查又需要我们重新反思:当... 技术性失业、遗传工程与核战争恐怖是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卷入其中的当代人类三大忧虑。它们仅仅是需要通过审查科学与技术的社会联系、政治联系和经济联系来进行理解的大量当代问题中的部分事例。这种审查又需要我们重新反思:当我们谈论“科学”和“技术”时,我们意指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要思考这些领域的人类活动是如何发展的,要思考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某一时刻,当确认西方社会文明已经科学化时,我们对其意义达到什么程度上的理解。历史学家Herbert Butterfield在其《近代科学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与社会 科学 科学 科学活动 技术发展史 近代科学 历史学家 技术与社会 技术性失业 宗教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S问题解决中的科学探究与技术设计 被引量:6
9
作者 周仕东 郑长龙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66,83,共5页
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技术设计是技术教育的核心,两者在STS的问题解决中有机整合在一起。科学探究活动与技术设计活动互相支持和促进,在发展学生科学探究以及技术设计能力的同时,学生掌握的科学方法可以用来有效地解决社会和... 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技术设计是技术教育的核心,两者在STS的问题解决中有机整合在一起。科学探究活动与技术设计活动互相支持和促进,在发展学生科学探究以及技术设计能力的同时,学生掌握的科学方法可以用来有效地解决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改变个人发展与社会背景相脱离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探究 技术设计 sts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S理论的智能家居照明系统设计及应用策略研究
10
作者 孟昭娜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81-490,512,共11页
目的针对智能家居照明“高能效技术低社会渗透”的矛盾现象,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STS理论),构建政策、技术与用户三元互动框架,探索智能家居照明系统设计策略及其应用的有效途径,助力居民生活场景低碳化转型。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 目的针对智能家居照明“高能效技术低社会渗透”的矛盾现象,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STS理论),构建政策、技术与用户三元互动框架,探索智能家居照明系统设计策略及其应用的有效途径,助力居民生活场景低碳化转型。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分析阻碍用户使用智能家居照明产品行为的因素,构建“政策推动-技术适配-用户响应”闭环模型。结果研究发现,用户认知不足、交互设计缺陷、隐私顾虑是主要阻碍因素,据此提出设计策略,即政策协同优化,通过动态评估用户数据,进一步完善政策规制;技术双适配创新,企业端完成政策转译,引导用户行为;用户行为激励,用户的认知提升带来主动参与使用智能家居照明产品的动力。结论STS理论框架下政策、技术、用户的三元互动路径,能有效弥合技术供给与社会需求鸿沟,推动智能家居照明系统设计和应用,从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家居照明系统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sts理论) 三元互动框架 用户行为 低碳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与STS的理论融合——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繁荣 闫金红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0,共5页
STS理论主张反思理性,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塑;现代化理论强调理性,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研究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经济的发展问题,可以发现,现代化与STS的理论融合不仅可行,而且必要。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发展,实际上是一场以科学为... STS理论主张反思理性,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塑;现代化理论强调理性,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研究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经济的发展问题,可以发现,现代化与STS的理论融合不仅可行,而且必要。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发展,实际上是一场以科学为基础、技术为核心、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方向的新的科技革命,基于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实际及现阶段发展格局,从现代化与STS理论融合视角分析,有利于从更宽广的视野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确保科技进步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二者之间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并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现代化 科学、技术与社会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TS——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进化
12
作者 马会端 都明空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39-242,共4页
从科学技术总论的研究范式来看,科学技术研究大致经历了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过程。与以上过程相伴随,存在对科学技术加以支持和批判及社会批判的不同技术哲学研究传统及范式,这是一种外在视角的科学技术审视... 从科学技术总论的研究范式来看,科学技术研究大致经历了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过程。与以上过程相伴随,存在对科学技术加以支持和批判及社会批判的不同技术哲学研究传统及范式,这是一种外在视角的科学技术审视;科学技术的现实复杂性使得外在论无法透视其社会本质,从内在视角审视科学技术发展的STS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但是,STS研究缺乏哲学基础,其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应该纳入STS哲学的研究范畴,这就是PSTS得以确立的基础。PSTS,是技术哲学与STS研究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新的科学技术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研究 sts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社会工作的技术异化与人文重申
13
作者 卫小将 林媛媚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83,共9页
社会工作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二者一般处于对立平衡状态。目前人们在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强调科学主义范式的倾向,导致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技术异化,即技术从工具转变为反制人的武器,偏离了社会工作以人为中心的初... 社会工作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二者一般处于对立平衡状态。目前人们在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强调科学主义范式的倾向,导致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技术异化,即技术从工具转变为反制人的武器,偏离了社会工作以人为中心的初衷与立场。通过分析数字社会工作中的技术异化可以发现,对服务对象的权力监控、总体性判断的去专业化及数字化审查抽离情境引发的偏误等,共同消解了作为服务提供者和享有者的“人”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为: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被数字简化,人的真实需求被数字化标准遮蔽,人与人的信任关系被数字信任取代等。对此,未来社会工作的发展应明确数字技术作为工具的辅助性地位,重申社会工作的人文立场和使命,坚持“适宜数字化”的原则并为“人”的发展留下空间,建立数字技术评价机制,在数字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寻求平衡,积极拓展迈向后现代的社会工作艺术实践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社会工作 科学主义 技术异化 人文重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技术的文化意蕴及其价值审思
14
作者 杨殿锋 马俊峰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112,共13页
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成果和重要凭借,因其具有知识的特质而成为重要的文化样态,蕴含着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和精神价值。人类在凭借科学技术获取财富的过程中,逐渐放大其功利效应,张扬其工具价值而忽视其人文价值,由此造成背离科... 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成果和重要凭借,因其具有知识的特质而成为重要的文化样态,蕴含着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和精神价值。人类在凭借科学技术获取财富的过程中,逐渐放大其功利效应,张扬其工具价值而忽视其人文价值,由此造成背离科学技术本原价值的科技异化现象。这种异化现象伴随每一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体现出差异性、复杂性特征,使问题的纾解具有了长期性和挑战性,由此需要着眼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通过厘清科学技术的价值立场、激发追求真理的朴素情结、发掘科学技术的精神元素、彰显人文价值的范导属性等方式加以克服和解决,以此促进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人类发展。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课题而言,需要多维度发掘科学技术的文化价值,促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社会科学文化素养,涵养科研学术人文生态,增强和谐社会建设文化滋养,以此突显科学技术的文化向度和价值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文化蕴含 科技伦理 价值审思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方案探究
15
作者 赵瑞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1-246,共6页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立足点,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技术队伍,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应有之义,对文理学科交叉融合和“新文科”建设具有重要...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立足点,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技术队伍,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应有之义,对文理学科交叉融合和“新文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技术队伍发展面临的缺乏职业认同感、岗位职责定位模糊、能力提升通道狭窄等现实困境,该文提出多学科交叉联合培养模式、提升国际化交流合作水平、课题组项目灵活聘用模式、“导师制”培养交流模式等措施,以期为建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哲学社会科学实验技术队伍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新文科 实验技术队伍 队伍建设 学科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简介
16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985工程” 科技与社会 研究中心 创新基地 经济学 社会科学学科 科学技术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的双重维度及启示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蕾 郑文范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9-154,共6页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STS"的概念,但他们的著作中蕴涵着内容丰富而深刻的STS思想。马克思主义STS思想具有双重维度,突出表现在科学技术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双重作用。科学技术不仅改造和利用自然,而且破坏甚至摧毁自...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STS"的概念,但他们的著作中蕴涵着内容丰富而深刻的STS思想。马克思主义STS思想具有双重维度,突出表现在科学技术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双重作用。科学技术不仅改造和利用自然,而且破坏甚至摧毁自然;科学技术不仅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时又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人的解放,又会使人陷入新的"奴役"之中。马克思主义STS思想的根本启示在于:要克服科学技术的负效应,使其与自然、社会、人自身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说不是要消除科学技术自身,而是要改造科学技术的应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社会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真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 被引量:13
18
作者 肖田元 范文慧 +1 位作者 杨明 马萍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5281-5288,共8页
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角度论证设立仿真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基于中国期刊网的中国博士与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对我国107所211工程大学、985计划38所大学进行了分析研究;对8个省(市)16所高校近10年仿真教师队伍及培... 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角度论证设立仿真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基于中国期刊网的中国博士与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对我国107所211工程大学、985计划38所大学进行了分析研究;对8个省(市)16所高校近10年仿真教师队伍及培养研究生情况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和分析;对一批重点仿真实验室网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对仿真科学与技术人才有强烈的需求,我国重点高等学校拥有一批培养仿真学科人才的队伍,已经培养出大量仿真学科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培养仿真科学与技术学科人才的能力。基于PQDD数据库,对国外大学不同学科培养仿真硕士、博士进行了分析研究;还对国外典型大学、学院、研究所的仿真科学与技术教育实体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仿真科学与技术在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学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真学科 仿真科学技术 人次培养 社会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技术与社会:文理交融的研究领域 被引量:6
19
作者 孙小礼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2-107,共6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研究领域。它在20世纪后半叶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应运而生,并在以后得到蓬勃发展。回顾20世纪我国有关STS研究的热点和特点并展望21世纪中国的STS研究可知,我国的STS研究既要...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研究领域。它在20世纪后半叶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应运而生,并在以后得到蓬勃发展。回顾20世纪我国有关STS研究的热点和特点并展望21世纪中国的STS研究可知,我国的STS研究既要与国际接轨,更要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s 科学 技术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低碳技术创新及其社会建构 被引量:18
20
作者 刘立 陆小成 李兴川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8-52,共5页
低碳技术创新成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助推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特征和功能、价值取向等层面具有内在的社会建构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低碳技术创新社会建构的途径主要包... 低碳技术创新成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助推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特征和功能、价值取向等层面具有内在的社会建构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低碳技术创新社会建构的途径主要包括强化低碳技术创新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性整合;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价值规范的社会制度整合;构建低碳的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为低碳创新提供社会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技术创新 社会建构 科学发展观 低碳创新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