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6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建设——学习江泽民同志《论科学技术》 被引量:2
1
作者 茆诗珍 吴静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29-30,共2页
研究科技创新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对创新的根本性研究之一。社会环境是创新的催化剂。只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促成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江泽民同志在《论科学技术》里反复强调:科技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要提... 研究科技创新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对创新的根本性研究之一。社会环境是创新的催化剂。只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促成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江泽民同志在《论科学技术》里反复强调:科技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素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全社会树立和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风尚,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理解这一切,对于今天的创新事业有着积极而深刻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环境 科技创新 知识产权 科技政策 创新教育 江泽民 《论科学技术 科技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贝尔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 被引量:6
2
作者 谭斌昭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6-127,共2页
通过对“美国为什么‘盛产’诺贝尔奖得主”和“中国有利于重大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正逐步形成”这两个问题的分析,说明什么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诺贝尔奖 社会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 中国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的教育环境——信息社会中学校教育技术的运用策略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宗伟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20,48,共5页
传统学校中的教育技术以“优化”思想为核心,体现的是一种“精炼”范式,信息社会中的学校教育技术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将由“精炼”范式转变为“共生”范式。“共生”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技术性共生:虚拟与现实的共生;2.社会性共... 传统学校中的教育技术以“优化”思想为核心,体现的是一种“精炼”范式,信息社会中的学校教育技术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将由“精炼”范式转变为“共生”范式。“共生”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技术性共生:虚拟与现实的共生;2.社会性共生:人与媒体的共生;3.文化性共生:多元信息的共生。实现共生的策略是“和而不同”,在具体操作的层面则必须依赖两种措施,其一在观念上必须培养社会成员的一种“尊重”意识,其二在技术层面上必须以“维护”取代“开发”成为首要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社会 教育技术 共生 教育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环境
4
作者 钱峰燕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7-99,共3页
科学、技术和社会是同一事物所表现的三个方面 ,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技术进步对社会所发生的推动作用必须要有一个适合的社会环境 ,即需要由公共部门的支持来获得。对中国而言 ,就是要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 ,通过“知识转化为... 科学、技术和社会是同一事物所表现的三个方面 ,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技术进步对社会所发生的推动作用必须要有一个适合的社会环境 ,即需要由公共部门的支持来获得。对中国而言 ,就是要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 ,通过“知识转化为技术和技术转化为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技术进步 社会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兴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
5
作者 王前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7,共7页
近些年来,在国内外教育界,逐渐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叫做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英文是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缩写为STS。所以,STS就成为这个新兴的教育领域的简称。
关键词 STS教育 技术社会 科学技术教育 理工科教育 新兴 STS课程 教育领域 理工科教学 社会生活 社会需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与生产、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
6
作者 靳希斌 《教育与经济》 1993年第1期49-52,共4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科学技术产生于社会生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曾说:“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后来,在农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科学技术产生于社会生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曾说:“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后来,在农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在某个地区(埃及的提水灌溉),而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建筑物的产生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力学也发展起来了。不久,航海和战争也都需要它。——它也需要数学的帮助,因而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社会 科学技术发展 劳动力 教育方法 直接生产力 相适应 经济建设 相结合 现代化 社会生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技术—社会(STS) 被引量:19
7
作者 梁英豪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4-58,共5页
关键词 STS教育 科学-技术-社会 科学教育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对教材改革与开展素质教育的启迪
8
作者 戚道浚 《教育学报》 1998年第8期42-44,共3页
最近,青岛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名为《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的英国最新理科教材。该书由英国科学协会提议,首先制定了一个SATIS计划(SATIS即:ScienceandTechnologyinSocietg,社会中的科学和... 最近,青岛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名为《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的英国最新理科教材。该书由英国科学协会提议,首先制定了一个SATIS计划(SATIS即:ScienceandTechnologyinSocietg,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然后该协会组织了一个由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材改革 社会 科学技术 教育 教学方法 理科教材 中学教师 解题能力 素质教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人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0,21,共11页
关键词 社会学分析 教育 科学技术 负面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教育的社会建构策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雷洪德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环境教育 社会建构 建构策略 环境保护工作 末端治理 社会行为 科学技术 环境瞀示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查新咨询方法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伟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4-45,共2页
在网络环境下 ,对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查新咨询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 网络环境 社会科学研究 课题 查新咨询 网络查询工具 网络查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与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兰芝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66-70,共5页
科学发展观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以人为本”是其本质与核心。职业技术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满足全体学习者的工作、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种教育制度,是实现个人自尊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为满足我国... 科学发展观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以人为本”是其本质与核心。职业技术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满足全体学习者的工作、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种教育制度,是实现个人自尊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为满足我国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多数青壮年人的个人发展,应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科学发展观 技术应用型人才 “以人为本” 生存和发展 社会发展 教育制度 和谐发展 社会生产 客观需要 社会稳定 个人发展 大力发展 学习者 高层次 青壮年 精神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元培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斯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年第4期24-29,共6页
蔡元培是推动我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卓越先驱,曾提出一系列关于发展近代科学技术教育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于加速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蔡元培 近代科学技术教育 教育思想 教育科学 教育社会 科教兴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技术发展与社会道德教育的矛盾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祥运 张祖贵 刘畅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2-44,共3页
随着高技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哲学家康德曾把理性认识世界时所遇到的一些矛盾,称作“二律背反”,用来说明理性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今天将科学技术的正副作用,看作是一对新的二... 随着高技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哲学家康德曾把理性认识世界时所遇到的一些矛盾,称作“二律背反”,用来说明理性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今天将科学技术的正副作用,看作是一对新的二律背反,我们认为,就很好地概括出了技术在改革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双重性。从技术决定论的兴起,到技术决定论所面临的困境,反映出了这对新的二律背反的历史过程。 在高技术社会里,技术决定论的困境依然存在:战争的威胁,能源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道德教育 技术专家 新人文主义 科学技术 技术发展 技术决定论 技术社会 “二律背反” 人文教育 人文主义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高质量人才,必须强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铭莉 《学海》 1998年第5期81-83,共3页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在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这一系统工程中,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对于培养和造就高质量的人才,...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在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这一系统工程中,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对于培养和造就高质量的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重视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科教育 培养高质量人才 人文教育科学教育 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学科 大学生 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 文化素质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16
作者 刘亚锋 山宝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3329-3330,共2页
现代植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修复、绿色环保能源的开发等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植物科学技术 生态环境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与社会科学研究
17
作者 马廷旭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1-122,共2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环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并日趋成熟 ,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它在对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造成冲击的同时 ,也开拓了人文社会科学新的研究领域和课题 ,如在文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环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并日趋成熟 ,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它在对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造成冲击的同时 ,也开拓了人文社会科学新的研究领域和课题 ,如在文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信息学等领域都产生了许多新的重大课题 ,重视和研究这些课题将是时代赋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重大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网络环境 社会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研究和发展教育技术科学的若干问题
18
作者 李克东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5,共5页
一、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电化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在世界上和在我国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但作为一门科学体系去进行研究,并从理论上作系统的探讨、建设和发展,在我国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我们要把一门科学与一项社会事业区分开来。... 一、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电化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在世界上和在我国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但作为一门科学体系去进行研究,并从理论上作系统的探讨、建设和发展,在我国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我们要把一门科学与一项社会事业区分开来。教育技术科学是指有关利用现代信息传递手段作为教育媒体,并运用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传递手段 教育媒体 研究和发展 社会事业 教学过程 教育对象 教育科学 学习过程 南国农 计算机模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与高等工程教育目标的思考
19
作者 杨连生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10-13,共4页
近几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出现了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即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学校领导人,呼吁必须加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此,我们如果能够超越原来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局限,不仅仅停留在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可... 近几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出现了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即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学校领导人,呼吁必须加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此,我们如果能够超越原来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局限,不仅仅停留在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或写作水平的认识上,就会看到:高等工程教育界强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高等工程教育 教育目标 教育模式 工程技术人才 两种文化 理工科大学 专业设置 综合素质 专业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职业教育
20
作者 董操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3-3,共1页
邓小平同志遵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高瞻远瞩,在新技术革命兴起之时,及时地总结了近几十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以来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科学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遵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高瞻远瞩,在新技术革命兴起之时,及时地总结了近几十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以来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科学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明确地指出了加速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对于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主要表现在“第一”两字的深刻含义。“第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革作用 科技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 现代化建设 教育才能 十年 现代科学 技术革命 中起 熟练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