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士海 施秀莉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12,共5页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即能够清醒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能够深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主旨;能够真正地掌...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即能够清醒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能够深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主旨;能够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是:学习与理解相结合——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主旨和灵魂;坚持与发展相结合——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视域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视角下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完善
2
作者 蒙慧 王雅菲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2,共8页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一个由若干单项党内法规制度构成,且各部分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联的复杂系统。当前,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一系统仍存在从“比较完善”到“完善”的现...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一个由若干单项党内法规制度构成,且各部分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联的复杂系统。当前,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一系统仍存在从“比较完善”到“完善”的现实差距。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是人们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理论工具,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能够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完善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基于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考察发现,现行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和开放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立足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系统图景,应通过加强对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整体性思考、优化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结构样态、提升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功能效用以及保持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充分开放等举措,全方位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以积极回应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切实要求,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系统 党内法规 全面从严治党 依规治党 党的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看待马克思资本观与社会主义现实的关系?——再评所谓的“公有资本论”
3
作者 王峰明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63,共21页
不能把价值增殖与价值(或货币)的单纯量的增加混为一谈。二者虽然都表现为价值量的增多,但一方面,价值增殖基于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目的。因此,不能把资本的增殖性和剥削性分割开来。另一方面,无论在个体... 不能把价值增殖与价值(或货币)的单纯量的增加混为一谈。二者虽然都表现为价值量的增多,但一方面,价值增殖基于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目的。因此,不能把资本的增殖性和剥削性分割开来。另一方面,无论在个体私有经济还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由于不存在剥削关系,所以既不存在价值增殖,更不存在仅仅具有增殖性而不具有剥削性的所谓公有资本,尽管存在着价值(或货币)的单纯量的增加。社会主义需要利用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和资本关系发展生产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商品、市场和资本可以内生于公有制经济。由此造成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层面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的并存和基于市场机制的竞争,而非“制度”层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和资本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同样,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制旨在吸收和借鉴资本的文明面,发挥其在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而非把公有制经济变性为资本经济,把公有制经济不同形式中作为货币的货币变性为作为资本的货币,产生所谓的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只有立足于马克思的资本观,才能真正看清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进程并有效应对各种困难、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有资本 私有资本 马克思资本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法律观的概念辨析、价值立场与新时代演进
4
作者 韦洪发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40,共9页
共同体既是人类的存在论事实,也是人类认识自身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论基础。法律深深嵌入共同体生活,是支撑共同体生活的龙骨和梁柱。以往的法律观对法律的理解要么因为诉诸超验和理性而走向虚伪和空洞,要么因为着眼法律体系内部的逻辑和... 共同体既是人类的存在论事实,也是人类认识自身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论基础。法律深深嵌入共同体生活,是支撑共同体生活的龙骨和梁柱。以往的法律观对法律的理解要么因为诉诸超验和理性而走向虚伪和空洞,要么因为着眼法律体系内部的逻辑和形式而陷入僵化和机械,要么因为仰赖历史和传统而堕入不知今夕何夕的迷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法律观注重法律对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和法律所承载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注重法律对人的本质的尊重和捍卫。在价值立场上,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法律观主张法律应该致力于确保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应该体现绝大多数人乃至全体人民的意志,应该维护先进生产力,助力创造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习近平法治思想,尤其是作为其主要内容的“十一个坚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法律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法律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者在新时代的实践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法律 正当性 习近平法治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转向——基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哲学审视
5
作者 姚明明 常嘉洋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133,159,共8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人类的实践范式和认知逻辑,给人的主体性这一哲学核心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马克思将人的主体性从自然关系的盲目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性中解放出来,其科技观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转向提供重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人类的实践范式和认知逻辑,给人的主体性这一哲学核心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马克思将人的主体性从自然关系的盲目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性中解放出来,其科技观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转向提供重要论域。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人的主体性从占有到诠释、从先验到情境、从独断到共生三大转向,而转向过程中伴随的价值诠释权的技术僭越、虚实情境的本真性丧失、人机共生的主体性冲击等深层次困境已不容忽视,亟须通过以“价值主导体系—情境本真维护—人机合智规范”为核心的确证路径,实现人的主体性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真正解放和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
6
作者 王天民 高涧竹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总根源、基本矛盾和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南。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关于开创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总根源、基本矛盾和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南。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关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化解时代矛盾,不懈推进人类解放,努力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条件、积蓄力量。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形成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思路,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思想特质,全面汇聚人类文明发展价值共识,鲜明印刻中国优秀文化精神意象,为人类步入更高文明境界提供了行动方案和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7
作者 赵思童 乔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47,共5页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如何培养正确审美等一系列基本思想观念的总称。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只有在审美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和升...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如何培养正确审美等一系列基本思想观念的总称。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只有在审美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和升华,推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与实践的结合是当代美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落脚到广泛生动的美育实践之中,尤其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创新发展,营造风清气正艺术氛围,服务广大人民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育 新时代 实践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其对新时代道德建设的启示
8
作者 张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96,共3页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其深刻的科学意涵和鲜明的价值品性,揭示了道德的历史性与继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阶级性与人民性,为新时代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在思想指引上,把握道德本质属性,树立科学道德理性;在价值导向上...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其深刻的科学意涵和鲜明的价值品性,揭示了道德的历史性与继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阶级性与人民性,为新时代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在思想指引上,把握道德本质属性,树立科学道德理性;在价值导向上,汲取道德传统精髓,创新传统道德资源的转化体系;在实践遵循上,坚持道德建设的意识形态性与适度超越性的有机统一,推动新时代道德建设实现科学理性与时代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新时代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为全面提升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道德 新时代道德建设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名词到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史及其辨析
9
作者 邓绍根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8-104,共7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历了一个从新名词到关键词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词源角度看,它最早出现于1978年1月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编撰的《广播电视宣传概论》一书。改革开放以来,其逐渐成为一个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且具有显著标识性的中国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历了一个从新名词到关键词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词源角度看,它最早出现于1978年1月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编撰的《广播电视宣传概论》一书。改革开放以来,其逐渐成为一个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且具有显著标识性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概念,其概念内涵越来越清晰明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始奠基和列宁继承发展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理论需要不断中国化,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所丰富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不需要再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 中国新闻传播学 自主知识体系 新闻舆论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原创性贡献
10
作者 周千猷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43,共9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观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是习近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观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看法和倾向,其原创性贡献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评价、认知、对待、运用马克思主义所进行的开拓性研究、集成性发展、完善性阐释、推进性实践等方面,呈现出科学评价、守正创新、思维方法、话语表达、实践运用等五个维度的原创性特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原创性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11
作者 陈培永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4,共6页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也重视实践观。强调实践重要,不一定会形成对实践的正确理解,需要走出观念误区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通过对实践的强调,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新世界观的构建,保证了其不是见思辨而不见生活的理论,凸显了引领...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也重视实践观。强调实践重要,不一定会形成对实践的正确理解,需要走出观念误区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通过对实践的强调,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新世界观的构建,保证了其不是见思辨而不见生活的理论,凸显了引领时代、改变世界的特质,实现了认识论上的变革,不断地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理论创造。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应该落脚到树立实践的思维、锤炼实践的智慧上。实践思维是强调通过参与、介入、行动、变革来把握自己与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社会和时代的思维方式。实践智慧应该体现在自觉以实践的思维面对世界、社会和时代,认定只有在融入社会之中并且在积极行动中才有可能真正地认识社会,只有依靠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形成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够实现世界的改变、通往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实践 实践 实践思维 实践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基于“两个结合”的分析视角
12
作者 刘明明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4,共9页
“两个结合”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表率和奠基作用。他在批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各种不正确态度中确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明确提... “两个结合”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表率和奠基作用。他在批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各种不正确态度中确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明确提出并生动实践了“第一个结合”。囿于时代局限,毛泽东并未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但其思想本身就是“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划清界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警惕文化复古主义抬头;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科学态度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生逻辑
13
作者 朱泽渊 庞虎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3,共13页
近代,无论是在“边缘”抗争的传统儒学,还是盛极一时的西方学术,皆因其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无法代表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超越中西而确立起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 近代,无论是在“边缘”抗争的传统儒学,还是盛极一时的西方学术,皆因其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无法代表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超越中西而确立起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地位。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将学术建设置于中国社会革命的逻辑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规律、社会现实、文化发展方向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创造性的剖析和解读,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同时,也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学术的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学观的双重超越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宏胤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28,共6页
马克思高度赞赏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并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科学家,终其一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开展研究。从狭义上看,马克思的科学观指马克思对于科学研究之性质、方法和目的的理解。马克思科学观的形成受到英法旧唯物主义和德国唯心主... 马克思高度赞赏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并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科学家,终其一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开展研究。从狭义上看,马克思的科学观指马克思对于科学研究之性质、方法和目的的理解。马克思科学观的形成受到英法旧唯物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两大传统的影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提出了历史科学概念,并在随后的著作中逐步完成了关于历史科学的方法论建构,实现了对两大传统科学观的批判性继承与超越。马克思的科学观中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资源,对其进行准确解读,可以为我们把握中国当下的具体现实,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有益的方法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科学 旧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四大家为中心
15
作者 徐国利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了一种新经世致用论。这种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是对传统经世致用论批判与继承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史学求真与致用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了一种新经世致用论。这种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是对传统经世致用论批判与继承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史学求真与致用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精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实践理性精神,而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则为马克思主义史家新经世致用论提供了历史解释的视域。马克思主义史家虽然认为革命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的,但往往为了革命性而忽视科学性。故史学要真正做到经世致用,必须以尊重史学科学性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家 新经世致用论 科学 革命性 实践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生活维度
16
作者 张懿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共6页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不仅重视人的创造性活动,也重视人之生命的生存活动和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把实践当成人的生存之道,而是深切地关心着现实的人的生命,关心以人的生物形式为基础的生存、享受、发展、价值等多重需求。立足实...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不仅重视人的创造性活动,也重视人之生命的生存活动和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把实践当成人的生存之道,而是深切地关心着现实的人的生命,关心以人的生物形式为基础的生存、享受、发展、价值等多重需求。立足实践不能没有生活的维度,必须扎根于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生活本身是一个不断丰富、延展着的社会历史性的生成过程,因而“生活”概念也具有不断变化发展的内涵。“现实的人”对生活存在着需要、满足着需要、再生着需要,“美好生活需要”勾画的生活图景,不仅强调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还关注人们生活层次的跃迁,体现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创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 生命 生存 生活的层次与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效果优化的机制创新与模块构建 被引量:2
17
作者 闻羽 宗益祥 吴科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67,共5页
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效果优化提出了新要求。教学目标导向、学生学习投入驱力、多方联动共育和成效校验评价构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效果优化机制创新的四大维度。论文以“党建引领、价值塑造”的思政实践立德,“专... 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效果优化提出了新要求。教学目标导向、学生学习投入驱力、多方联动共育和成效校验评价构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效果优化机制创新的四大维度。论文以“党建引领、价值塑造”的思政实践立德,“专业锤炼、以研促学”的专业实践育才,“能力提质、落地实干”的社会实践树人三大方向,探索构建了“德”“知”“行”三元协同实践教学模块,助力培养以德为先、红专并举、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 实践教学 效果优化 四维机制 三元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视角下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逻辑 被引量:2
18
作者 戴贝钰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172,共11页
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既是历史的,也是实践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从实践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和公民道德实践同样包含认识自觉、行为自觉和评价自觉。因此,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有其历... 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既是历史的,也是实践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从实践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和公民道德实践同样包含认识自觉、行为自觉和评价自觉。因此,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有其历史逻辑、认识逻辑、行为逻辑和评价逻辑。践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培育公民道德自觉,必须要结合人的现实需求和政治社会条件,通过实践将道德内涵转化为内心的规则,形成对道德要求的自觉认识,通过道德行为将公民道德自觉外化为具体的主动的实践行动,通过道德评价活动使公民自觉选择正义的道德行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道德 道德实践 公民道德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运用和发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房广顺 刘东泽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3,共9页
毛泽东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内容丰富而思想深刻的科学理论。毛泽东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阐明了人民... 毛泽东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内容丰富而思想深刻的科学理论。毛泽东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阐明了人民的内涵和判断标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观点,揭示了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坚持党的性质宗旨的观点,倡导和培育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持历史活动群众性的观点,确立了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和弘扬毛泽东的人民观,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和人民内涵的不断扩大,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人民 密切联系群众 群众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浪漫主义的批判及其思想飞跃
20
作者 佘梅溪 刘同舫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2,197,共9页
青年马克思曾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但大学时代以后马克思思想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就一直处于潜隐状态。直至1844年底,马克思为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分析了浪漫主义小说《巴黎的秘密》,再次与浪漫主义相遇。从这次相遇的情况来看,马克思同浪漫主... 青年马克思曾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但大学时代以后马克思思想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就一直处于潜隐状态。直至1844年底,马克思为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分析了浪漫主义小说《巴黎的秘密》,再次与浪漫主义相遇。从这次相遇的情况来看,马克思同浪漫主义在如何解决现有之物与应有之物的对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上出现了“精神”还是“实践”的分歧。马克思不满于浪漫主义拔高精神实现绝对同一性的路径,反对浪漫主义无视现实物质力量而停留在思辨领域的唯心史观。马克思将否定辩证法带入现实,以实践为中介超越了浪漫主义反讽。通过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马克思阐发了物质生产实践推进历史前进的思想,指明了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浪漫主义 《巴黎的秘密》 《神圣家族》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