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术与现实的互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理路
1
作者 万军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41,共9页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以史学研究钩沉国家历史,探赜文化兴替,提起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推出许多标志性史学论著,塑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面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生成和演进与当时中国的政治、社会环境紧...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以史学研究钩沉国家历史,探赜文化兴替,提起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推出许多标志性史学论著,塑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面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生成和演进与当时中国的政治、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具有求真和致用的鲜明特质,担负着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双重使命。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文化传统等结合起来,汲取中国史学的思想遗产,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史学类型,并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相生相长。客观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以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为方向导引,同时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提供厚重的学理支撑,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政策,切实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学术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生逻辑
2
作者 朱泽渊 庞虎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3,共13页
近代,无论是在“边缘”抗争的传统儒学,还是盛极一时的西方学术,皆因其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无法代表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超越中西而确立起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 近代,无论是在“边缘”抗争的传统儒学,还是盛极一时的西方学术,皆因其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无法代表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超越中西而确立起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地位。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将学术建设置于中国社会革命的逻辑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规律、社会现实、文化发展方向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创造性的剖析和解读,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同时,也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学术的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与党的建设的互动发展——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考察
3
作者 庞虎 田源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82,共13页
近代以来,“学术团体”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学术社团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进程与党的自身建设呈现良性互动的态势:一... 近代以来,“学术团体”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学术社团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进程与党的自身建设呈现良性互动的态势:一方面学术中国化与党的建设参与主体的交叉增添了党的组织建设的新活力,马克思主义学术成果融入干部教育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学术论争的积极成果丰富了党的思想建设的学理资源,优良文风学风的确立提升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新高度;另一方面党的自身建设也引领了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发展前景,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汇聚了主体力量、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发展动力。总结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深入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在新时代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党的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经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学术中国化 党的建设 互动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基于“两个结合”的分析视角
4
作者 刘明明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4,共9页
“两个结合”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表率和奠基作用。他在批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各种不正确态度中确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明确提... “两个结合”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表率和奠基作用。他在批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各种不正确态度中确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明确提出并生动实践了“第一个结合”。囿于时代局限,毛泽东并未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但其思想本身就是“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划清界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警惕文化复古主义抬头;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科学态度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四大家为中心
5
作者 徐国利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了一种新经世致用论。这种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是对传统经世致用论批判与继承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史学求真与致用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了一种新经世致用论。这种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是对传统经世致用论批判与继承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史学求真与致用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精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实践理性精神,而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则为马克思主义史家新经世致用论提供了历史解释的视域。马克思主义史家虽然认为革命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的,但往往为了革命性而忽视科学性。故史学要真正做到经世致用,必须以尊重史学科学性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家 新经世致用论 科学 革命性 实践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构建的概念史探究——基于党政文献的分析
6
作者 储著武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73,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由众多学科属性相近或相似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组成的学科共同体(或曰学科群)。“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是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由众多学科属性相近或相似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组成的学科共同体(或曰学科群)。“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是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的,并且频繁出现于党政文献之中。“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提出阶段、充实完善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对于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党史党建学两大学科的融合发展以及推动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理应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政策性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学科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中共党史党建学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要指示精神专家座谈会会议纪要
7
作者 陈谦(整理) 张志杰(整理)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时间:12月13日(周五)上午地点:校本部主楼210会议室参会人:王洛忠黄延敏石鸥王德胜王淑芹杨生平刘屹张桃洲沈永福吴高臣姜国权王涛龙玉其主持人:黄延敏一、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王洛忠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 时间:12月13日(周五)上午地点:校本部主楼210会议室参会人:王洛忠黄延敏石鸥王德胜王淑芹杨生平刘屹张桃洲沈永福吴高臣姜国权王涛龙玉其主持人:黄延敏一、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王洛忠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各位专家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予以充分肯定,并请专家们对学校哲学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特别是如何进一步落实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出宝贵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专家座谈会 国权 王德胜 校本部 人文社会学科 会议纪要 人文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视域下学术期刊编辑角色隐忧探赜 被引量:1
8
作者 霍振响 白金凤 李航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7,共11页
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视角,以52位优秀学术期刊编辑的叙事材料为主、辅以部分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分析后发现,执业之前他者视角中简单劳动的角色认同忧虑、执业之后亲历劳动高度隐匿性的角色建构忧虑、执业之“间”因劳动价值判定... 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视角,以52位优秀学术期刊编辑的叙事材料为主、辅以部分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分析后发现,执业之前他者视角中简单劳动的角色认同忧虑、执业之后亲历劳动高度隐匿性的角色建构忧虑、执业之“间”因劳动价值判定标准偏离被迫进行跨职业活动的角色冲突忧虑,是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中的“障碍”,劳动性质认知和劳动价值判定片面是这些忧虑的源头。据此从厘清学术期刊编辑的劳动性质、引导编辑确定职业发展的细分方向、提升编辑的组织支持感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编辑 职业发展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角色忧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下的科学家精神 被引量:2
9
作者 何玉芳 龚凌雁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8,共11页
科学家精神是指中国科学家在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条件下,作为科学实践活动主体呈现出的道德品质,包括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下,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科学家精神属于道德范畴,... 科学家精神是指中国科学家在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条件下,作为科学实践活动主体呈现出的道德品质,包括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下,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科学家精神属于道德范畴,科学家精神受社会存在决定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具有独特的道德价值。科学家精神是值得全社会尊崇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科学家精神服务于人民利益和社会主义事业,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之一。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家精神的养成必须与实践相联系,是科学家坚持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在道德感知的正向反馈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科学家精神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共产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利生 周婕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1,共8页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一理论的科学性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认知;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还在于这一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破除机械僵化的教条式理解、不断赋予...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一理论的科学性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认知;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还在于这一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破除机械僵化的教条式理解、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构成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逻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最终落脚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逻辑上,成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科学对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与学术期刊的责任”研讨会上的讲话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翔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共3页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与学术期刊的责任”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4月22日~23日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多家综合性与专业性期刊、文摘社、社会科学...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与学术期刊的责任”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4月22日~23日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多家综合性与专业性期刊、文摘社、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总共一百多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议就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元方法论问题、方法创新问题、跨学科研究问题、学术期刊在方法论反思与创新中所起的引导作用等问题展开了研讨。现将部分发言摘要刊发如下。参与发言的学者与期刊主编还有: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叶航教授、浙江大学法学院林来梵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姚先国教授、《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鉴传今编审、中央党校《理论视野》副主编张琳副教授、《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仲伟民教授、《学术月刊》社长兼主编田卫平编审、《南京大学学报》总编朱剑编审、《学术界》社长兼总编袁玉立编审、《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主编方福前教授、《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主编袁吉富副教授、《学术研究》主编叶金宝副研究员、《吉林大学学报》主编崔月琴编审、《学习与探索》副主编冯向辉编审、《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教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学术期刊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 责任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研究》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2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研究》,由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该书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史,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基本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 党建理论研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思想发展史 发展历程 创新史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史中的四对关系范畴
13
作者 彭先兵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8,共7页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当前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指向。本文试图用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对关系范畴来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史:一是知行关系范畴,能概括以“理论与实践...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当前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指向。本文试图用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对关系范畴来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史:一是知行关系范畴,能概括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异质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二是源流关系范畴,能概括以“源头理论与流变理论之间的纵向传承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三是体用关系范畴,能概括以“后世各实践派理论之间的体同用异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四是一多关系范畴,能概括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互竞互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这种分类梳理考察有利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全貌与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 知行关系 源流关系 体用关系 一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永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共9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即确立了科学主体的地位,并在20世纪40年代确立了其民族科学大众的根本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三大体系”有...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即确立了科学主体的地位,并在20世纪40年代确立了其民族科学大众的根本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三大体系”有其丰富的内涵但三者发展并不平衡“;三大体系”建设具有开创性和范式性,对后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早期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践活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与自信——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理论自信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吕文飞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132,共1页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是因为我们有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而要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就必须确立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以理性自觉为基础的自信...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是因为我们有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而要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就必须确立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以理性自觉为基础的自信。河海大学黄明理教授的新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理论自信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对此进行了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索。该书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视角并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来研究理论自信,系统全面阐释了理论自信的依据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信仰 史论结合 理性自觉 马克思主义理论 理论自信 自觉与自信 积极思考 中国化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何以可能:学科/学术/话语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萍萍 安维复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3期171-180,199,共11页
在中国的科学哲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自然辩证法与当代科技哲学的关系问题可能是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本文主要考察“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术语在国际知名典籍中的出处及考证、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思想史考察和三个历史... 在中国的科学哲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自然辩证法与当代科技哲学的关系问题可能是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本文主要考察“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术语在国际知名典籍中的出处及考证、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思想史考察和三个历史分期、“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何以可能的若干理据等内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研究可能对自然辩证法的学科重建、西方科学哲学的中国化路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问题的精细研究有所补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科学哲学 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整体性研究--围绕“四个哪些”的阐述 被引量:8
17
作者 程恩富 余斌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7,14,共8页
本文主要是从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这四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 本文主要是从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这四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判断 马克思主义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论纲 被引量:6
18
作者 傅德本 周昭宜 《河北学刊》 CSSCI 1997年第5期23-26,共4页
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论纲傅德本周昭宜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对西方科学哲学的译介和研究的展开,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研究在我国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笔者曾指出:“以科学为研究对象,对科学进行反思不光是西方科学哲学的目标,也是自然... 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论纲傅德本周昭宜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对西方科学哲学的译介和研究的展开,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研究在我国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笔者曾指出:“以科学为研究对象,对科学进行反思不光是西方科学哲学的目标,也是自然辩证法历来就有的一个内容。”西方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 世界观 科学实践活动 科学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视域的科学技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述评 被引量:8
19
作者 马兰 吴宁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68-75,共8页
科技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并不是一种独立力量,科技自身的发展应有生态维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成因,以及化解科技发展与生态社会的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有着明显的生态价值取向,揭示了... 科技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并不是一种独立力量,科技自身的发展应有生态维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成因,以及化解科技发展与生态社会的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有着明显的生态价值取向,揭示了科技发展的生态维度,拓展了科技观的生态视域。其理论有其合理和明显进步之处,也有一定的缺陷,对解决中国科技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建设生态文明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 科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3
20
作者 秦在东 方爱清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23,共5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紧跟时代潮流、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作出的战略部署。在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们党要做到与时俱进,善于洞察世情,掌控天下大势,必须建设学习型政...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紧跟时代潮流、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作出的战略部署。在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们党要做到与时俱进,善于洞察世情,掌控天下大势,必须建设学习型政党。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概念内涵、重大意义、基本特征和科学途径,有利于我们坚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基本特征 科学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