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膜中典型腐蚀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下的腐蚀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杨金峰 王亚楠 +3 位作者 张一梦 郭定 张进凯 段继周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共16页
当微生物附着于金属表面,其细胞活动及代谢产物对金属造成的腐蚀影响称为微生物腐蚀(Microbiological Influenced Corrosion,MIC),而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被认为是较具代表性的腐蚀性细菌之一。自然界中微生物... 当微生物附着于金属表面,其细胞活动及代谢产物对金属造成的腐蚀影响称为微生物腐蚀(Microbiological Influenced Corrosion,MIC),而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被认为是较具代表性的腐蚀性细菌之一。自然界中微生物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多种微生物通过分泌胞外聚合物、群体感应等机制形成生物膜(Biofilm)共同定植在基体表面,这也是微生物腐蚀区别于其他腐蚀形式的重要结构。在混合微生物共存环境中,复杂的种间关系对金属材料可能造成比单一微生物更为严重的腐蚀破坏。针对生物膜及锈层中典型腐蚀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致金属腐蚀现象,分别论述了生物膜形成过程、影响微生物成膜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生物膜结构特征及与微生物腐蚀的相关性,系统地对实海金属锈层测序分析发现的典型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影响下的腐蚀机制进行讨论,包括藻菌体系、铁氧化菌(IOB)与SRB、产甲烷古菌(MA)与SRB等。最后总结了腐蚀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并对后续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腐蚀 生物膜 微生物共存 种间相互作用 硫酸盐还原菌 铁氧化菌 产甲烷古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间相互作用对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94
2
作者 余常兵 孙建好 李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共8页
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蚕豆、大豆和小麦在两个施氮水平下与玉米间作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对蚕豆生长和养分吸收无明显影响;间作促进大豆前期生长,但在玉米旺盛生长期其生长和养分吸收受到抑制;... 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蚕豆、大豆和小麦在两个施氮水平下与玉米间作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对蚕豆生长和养分吸收无明显影响;间作促进大豆前期生长,但在玉米旺盛生长期其生长和养分吸收受到抑制;间作对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蚕豆间作,玉米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和养分吸收量;与大豆间作,对玉米前期生长有抑制作用,但玉米旺盛生长后其生长和养分吸收有明显增加;与小麦间作,在共处期玉米生长受到强烈抑制,小麦收获后玉米生长开始逐渐恢复。蚕豆/玉米间作具有产量优势,大豆/玉米间作为产量劣势;小麦/玉米间作在低氮条件下为产量劣势,提高氮肥用量可恢复以至达到单作水平。分析认为,蚕豆和大豆生物固氮和根系分泌物活化土壤磷的特点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小麦强的根系竞争能力抑制了玉米生长;在共处期玉米的遮荫作用会抑制大豆的生长,而小麦收获后受抑制的玉米产量有向单作水平恢复的能力。表明选择合理的作物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种间有益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 非豆科 种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间相互作用对牧草间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德 龙会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4-239,共6页
为了揭示种间相互作用对柱花草/黑籽雀稗间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试验设计三个处理,分别是单作柱花草、单作黑籽雀稗、柱花草/黑籽雀稗间作,观测了三个不同种植模式作物整个生育的物候期、整个植株生长量、生物量、生物量的当量比及不同... 为了揭示种间相互作用对柱花草/黑籽雀稗间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试验设计三个处理,分别是单作柱花草、单作黑籽雀稗、柱花草/黑籽雀稗间作,观测了三个不同种植模式作物整个生育的物候期、整个植株生长量、生物量、生物量的当量比及不同种植体系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差异。结果表明:1种植牧草270天后,间作体系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的当量比分别是3.05和3.52,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明柱花草/黑籽雀稗间种具有间作优势。2与单作相比,间作体系黑籽雀稗物候期推迟5天;其生长量、生物量均高于单作,株高、根长、干草产量和根系产量分别高于单作9.67 cm、7.33 cm、345.50 g·株^(-1)、131.67 g·株^(-1)。与柱花草单作对比,间作的分枝期、现蕾期、花期比单作分别推迟5天、15天、5~15天;其生长量和生物量低于单作,柱花草株高、根系深、根冠比、根瘤量、干草产量和根系产量分别低于单作10.64 cm、0.54 cm、0.08、0.84粒·株^(-1)、14.29 g·株^(-1)和1.48 g·株^(-1);3间作体系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比种植前增加的量分别为0.039%、0.003%、0.001%。单作柱花草样地有机质、全氮比种植前增加的量分别为0.063%、0.006%,磷比种植前减少0.001%;单作黑籽雀稗样地有机质、全氮比种植前减少0.017%、0.002%。表明,柱花草的间作提高了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柱花草在生物固氮过程中,以磷固氮,消耗磷素致使单作柱花草样地全磷量减少,全氮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相互作用 牧草 作体系 生产力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种间相互作用及其对混合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钱鎏佳 吴佳慧 陈代杰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9期999-1007,共9页
随着测序技术和独立培养鉴定方法的出现,人们发现许多细菌相关感染都表现为多种微生物混合感染,同时,人体原驻微生物群与感染病原体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病程。相较于单一微生物感染,混合感染通常与感染严重程度的增加和患者预后较差有... 随着测序技术和独立培养鉴定方法的出现,人们发现许多细菌相关感染都表现为多种微生物混合感染,同时,人体原驻微生物群与感染病原体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病程。相较于单一微生物感染,混合感染通常与感染严重程度的增加和患者预后较差有关。其机制可能是多物种微生物间通过化学物质或直接物理接触发生种间交流,从而产生协同作用以诱导毒力因子表达,竞争常驻微生物生态位以及调节宿主免疫应答等。本综述总结了细菌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对混合感染的影响,旨在深入探索混合感染病理进程,为混合感染的干预治疗提供策略,拓宽抗菌药物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感染 种间相互作用 扩散性信号分子 代谢交叉饲喂 生物膜 抗菌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条件对鬼针草和醉鱼草种间相互作用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家兴 王姝 +3 位作者 陈林丽 侯夏丽 杨庆祝 尹任娅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0-728,共9页
为研究干旱对入侵植物鬼针草(Bidens pilosa)和本地种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种间关系及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2种栽植方式:种间组(2种植物各1株栽植于1个花盆)和挡板组(在种间组中添加挡板分离2株植物),分别进行水分处理,包括对照组... 为研究干旱对入侵植物鬼针草(Bidens pilosa)和本地种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种间关系及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2种栽植方式:种间组(2种植物各1株栽植于1个花盆)和挡板组(在种间组中添加挡板分离2株植物),分别进行水分处理,包括对照组(90%~100%饱和含水量)和干旱组(30%~35%的饱和含水量),测量植物形态、生物量,计算植物各特征的相对生长率和相对邻株效应指数。结果表明:(1)干旱条件下鬼针草根、茎、叶和总生物量的种间关系均为促进;而水分条件改变醉鱼草的种间关系,干旱处理为竞争,对照处理下为促进。(2)干旱下种间作用增加了鬼针草根、茎、叶生物量的相对生长率和根冠比,降低了醉鱼草比叶面积和根冠比(P<0.05)。(3)种间作用显著增加2个物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尖数的生长(P<0.05)。研究表明,种间相互作用能提高干旱下鬼针草的生长表现,使其在干旱生境中具有优势,可能是鬼针草的入侵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相互作用 干旱 相对生长率 入侵植物 鬼针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科学家提示物种间相互作用重要性
6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9-289,共1页
一个拥挤的“空间”怎么看也不像适合生物生长的最佳环境,然而两种土壤细菌似乎让一切都成为了可能。近日,据《科学》杂志在线报道,一项新的实验显示了两类生物物种是如何在这种难以捉摸的环境下达到进化、共存并迅速发展为一个整体的。
关键词 种间相互作用 科学家 《科学》杂志 生物生长 土壤细菌 生物物 环境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温度下调理牛排菌群动态变化和相互作用
7
作者 史娜 邢超 +7 位作者 宋丽萍 毛婷 杜建萍 李龙 耿健强 孙晓冬 杨丽梅 李黎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9,共10页
为了解不同贮藏温度下调理牛排微生物多样性和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比较分析冷藏(4℃)和脱冷贮藏(15℃)牛排菌群结构。将新鲜调理牛排进行冷藏(4℃)和脱冷贮藏(15℃),基于传统的微生物培养计数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贮藏温度下过... 为了解不同贮藏温度下调理牛排微生物多样性和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比较分析冷藏(4℃)和脱冷贮藏(15℃)牛排菌群结构。将新鲜调理牛排进行冷藏(4℃)和脱冷贮藏(15℃),基于传统的微生物培养计数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贮藏温度下过保质期牛排菌群动态变化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牛排4℃贮藏下的菌落总数(7.4×10^(8) CFU/g)极显著低于15℃(5.2×10^(9) CFU/g)(P<0.001)。菌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冷藏或脱冷贮藏不影响牛排菌群组成,但优势菌属发生更替。肉杆菌属(Carnobacterium)、弯曲乳杆菌属(Latilactobacillus)及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是2种贮藏温度下的优势腐败菌属。索丝菌属(Brochothrix)仅为4℃贮藏下的优势菌属,沙雷氏菌属(Serratia)仅为15℃贮藏下的优势菌属。菌属丰度相关性网络中Page Rank>0.4且出现频率最高的菌属分别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索丝菌属。不动杆菌属与沙雷氏菌属、假单胞菌属、索丝菌属,沙雷氏菌属与索丝菌属,索丝菌属与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在特定贮藏温度和时间下存在相关性,这表明牛排腐败菌之间存在潜在种间相互作用。索丝菌属、弯曲乳杆菌属及假单胞菌属可能是牛排优势腐败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藏温度 高通量测序技术 微生物多样性 种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系分泌物在作物多样性体系中对种间地下部互作的介导作用 被引量:18
8
作者 尹晓童 杨浩 +1 位作者 于瑞鹏 李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15-1227,共13页
根系分泌物介导植物种间的地下部相互作用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在作物多样性种植体系中,根系分泌物介导的种间相互作用及其机制。具体包括:作物的根系分泌物能够活化土壤难溶性养分,有利于自身和... 根系分泌物介导植物种间的地下部相互作用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在作物多样性种植体系中,根系分泌物介导的种间相互作用及其机制。具体包括:作物的根系分泌物能够活化土壤难溶性养分,有利于自身和相邻植物的养分吸收;粮食作物与超累积植物间作,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含量改变,促进超富集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降低粮食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作物多样性通过改变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和组成,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减少病原菌;信号物质介导的物种间相互识别作用,引起相邻植物一系列的表型可塑性和生理响应,比如化感物质会抑制相邻植物,抑制杂草的萌芽和生长。与此同时,新方法的引入和学科间的交叉,为未来根系分泌物在作物多样性体系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手段、角度和方向。这些进展有助于通过利用不同物种根分泌物和信号物质,实现种间促进作用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病虫和杂草发生危害,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为构建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生物多样性 种间相互作用 资源竞争 土壤微生物 重金属毒害 土传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喀斯特生境植物相互作用及其诱导的形态可塑性
9
作者 侯夏丽 王姝 +4 位作者 陈家兴 尹任娅 陈林丽 黄元浒 杨庆祝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93,共8页
以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和鬼针草(Bidens pilosa)为研究对象,在干旱和湿润条件下,让植物经历单独生长、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3种生物环境处理,并测量一系列形态和生物量特征,探讨水分对植物间相互作用诱导的可塑性的影响... 以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和鬼针草(Bidens pilosa)为研究对象,在干旱和湿润条件下,让植物经历单独生长、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3种生物环境处理,并测量一系列形态和生物量特征,探讨水分对植物间相互作用诱导的可塑性的影响及种内与种间相互作用效应是否不同.结果表明,两种水分条件下,种内、种间相互作用对醉鱼草都有促进效应(干旱条件下同种邻居的促进作用减弱),但都不利于鬼针草的生长(湿润条件下种间竞争增强,种内竞争减弱).这意味着种间相互作用不仅依赖于物种自身响应能力,还与邻居物种响应能力的相对强弱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对于醉鱼草来说强度适中,因此更容易产生促进效应;但对鬼针草来说强度过高,更容易产生竞争效应.干旱条件下2个物种对邻株植物的响应能力较弱.湿润条件下醉鱼草和鬼针草反差鲜明的生长策略(分别提高地下生长和地上生长)有利于它们在种间相互作用中的互补.鬼针草对种间相互作用的响应更容易随醉鱼草生长策略的调整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型可塑性 地上生长 地下生长 生物量分配 相互作用 种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纤维堆囊菌高产埃博霉素的种间微生物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亚伟 赵林 +4 位作者 郝永伟 唐秀丽 杨继坤 高玉振 刘新利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7-141,共5页
微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引入异己微生物通常可以诱导某微生物的代谢调控。筛选到一株能促进纤维堆囊菌高产埃博霉素的微生物,鉴定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M03。该菌株的有机粗提物可以诱导纤维堆囊菌埃博霉素A和B的产量分别提高7... 微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引入异己微生物通常可以诱导某微生物的代谢调控。筛选到一株能促进纤维堆囊菌高产埃博霉素的微生物,鉴定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M03。该菌株的有机粗提物可以诱导纤维堆囊菌埃博霉素A和B的产量分别提高72.3%和59.7%,其适量菌体水相粗提物也有相同的诱导作用,使埃博霉素A和B的产量分别提高25.6%和24.7%。该菌株的菌体水相粗提物高温失活后对埃博霉素合成的诱导作用消失,添加浓度增加时出现抑制作用。该菌株发酵液对埃博霉素的合成没有促进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相互作用 诱导 代谢调控 烟曲霉 纤维堆囊菌 埃博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介导的呼吸道病原菌种间互作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阳 李静 +1 位作者 王欣荣 赵克雷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2-480,共9页
细菌性慢性呼吸道感染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常见疾病。呼吸道环境和结构的复杂性导致慢性感染病灶常常定植着多种病原菌,如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埃希氏菌E... 细菌性慢性呼吸道感染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常见疾病。呼吸道环境和结构的复杂性导致慢性感染病灶常常定植着多种病原菌,如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等。这些病原菌在慢性呼吸道感染的发展过程中进化出了合作、竞争、共生等复杂的种间关系,通过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系统使多种病原菌成为一个整体来应对呼吸道各种苛刻的生存条件,从而导致呼吸道感染针对性治疗的失败或病情反复。目前国际上关于病原菌种间互作关系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临床证据表明铜绿假单胞菌的定植与慢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并且该菌可以利用群体感应系统来主导与其他病原菌的互作与共存。因此,本文围绕群体感应系统综述了铜绿假单胞菌与其他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种间关系和互作机理,可加深人们对病原菌种间互作与慢性呼吸道感染相关疾病关联性的认识,并为进一步临床治疗方案的改进、疾病控制和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提供新视角、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感应系统 种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复垦土地不同间混作模式增产及改良效应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奕豪 李际峰 +4 位作者 董晓亮 王松涛 刘志全 吴振 陈为峰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0,共12页
[目的]通过研究高粱与野生大豆不同种植模式在滨海废弃盐田复垦土地上的作物增产及改良效应,探讨不同种植模式提高复垦土地生产力的机理及引起高粱根际土壤细菌菌群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可为优化滨海废弃盐田复垦土地种植模式、种地养地... [目的]通过研究高粱与野生大豆不同种植模式在滨海废弃盐田复垦土地上的作物增产及改良效应,探讨不同种植模式提高复垦土地生产力的机理及引起高粱根际土壤细菌菌群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可为优化滨海废弃盐田复垦土地种植模式、种地养地相结合提供依据。[方法]在废弃盐田复垦形成的土地进行小区定位试验,设置高粱单作(S)、野生大豆单播(WS)、1行高粱1行野生大豆间作(S1WS1)、1行高粱2行野生大豆间作(S1WS2)、高粱与野大豆同行混播(SWS)共5个处理,以高粱生物量、产量及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种植模式根际土壤细菌的菌群变化,并对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结果]与高粱单作(S)相比,高粱-野生大豆间混作S1WS1、S1WS2、SWS模式作物增产率分别为10.16%、13.15%、40.68%,作物增产率与土壤硝态氮、碱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体现了间混作优势;S1WS1、S1WS2、SWS模式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氮磷养分含量、酶活性,降低了土壤pH和含盐量,SWS模式土壤改良效果最好;S1WS2、SWS模式提高了土壤细菌多样性,SWS模式细菌多样性指数最高,Ace、Chao、Shannon指数分别为S模式的1.12倍、1.12倍、1.04倍,细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硝态氮、脲酶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门、变形菌门与绿弯菌门为丰度大于10%的优势菌门,土壤硝态氮、碱性磷酸酶、氮磷比为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S1WS1、S1WS2、SWS模式均提高了作物产量、土地当量比、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酶活性。[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相比于其它模式,SWS模式作物增产率与土地当量比均最大,最有利于发挥间混作优势;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均最高,土壤改良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模式 种间相互作用 作物增产 土壤改良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氮节约效应及产量优势 被引量:52
13
作者 肖焱波 段宗颜 +3 位作者 金航 胡万里 陈拾华 魏朝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7-271,共5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作物的产量优势及不同施氮水平和种植方式中土壤硝酸盐累积。研究表明,间作可以提高作物单位面积复合产量,增产幅度在6%~33%之间,不施氮处理间作小麦产量比单作增加达84%;间作和...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作物的产量优势及不同施氮水平和种植方式中土壤硝酸盐累积。研究表明,间作可以提高作物单位面积复合产量,增产幅度在6%~33%之间,不施氮处理间作小麦产量比单作增加达84%;间作和施氮对蚕豆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剖面中硝酸盐累积量趋势表现为蚕豆单作〉小麦、蚕豆间作〉小麦单作。不施氮、施氮量为20、40、60kg/hm^2条件下,种蚕豆的土壤硝酸盐累积量分别比种小麦的土壤增加了25.4、63.5、50、9、93.4kg/hm^2,间作降低了土壤中硝酸盐累积。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产量优势主要是种间氮营养生态位发生了分化,蚕豆通过固定空气氮而减少对土壤有效氮的吸收,把土壤中的有效氮节约供给与之相伴的作物小麦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当量比 生物固氮 种间相互作用 营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研究进展
14
作者 邢肖毅 储欣韵 +3 位作者 倪绯 何丽霞 杨贤均 杨红新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6-172,共7页
重金属污染是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对微生物群落分布和生态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微生物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对维持生态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分子生态网络分析技术为研究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效途径。很多研究者利... 重金属污染是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对微生物群落分布和生态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微生物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对维持生态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分子生态网络分析技术为研究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效途径。很多研究者利用生态网络技术分析重金属对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探究微生物对重金属的适应机制。本文介绍了生态网络的构建方法,明确了生态网络分析在揭示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以及关键微生物类群中的作用,综述了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结构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可为今后环境胁迫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分子生态网络分析 种间相互作用 关键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研究方法 被引量:40
15
作者 刘开朗 王加启 +3 位作者 卜登攀 李旦 于萍 赵圣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74-1080,共7页
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群落内种间相互作用是影响其生态功能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微生物群落是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的主要驱动者,但是由于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只能分离约1%10%的环境微生物,对复杂的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了解甚少。... 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群落内种间相互作用是影响其生态功能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微生物群落是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的主要驱动者,但是由于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只能分离约1%10%的环境微生物,对复杂的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了解甚少。元基因组学、单细胞分析和群落遗传学等方法的出现,及其与微生物学的交叉融合,使得人们能够从微生物群落组成、物种功能、种间相互作用和预测模型等方面分析微生物群落。重点综述了元基因组学、单细胞分析和群落遗传学等方法及其在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中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生态学 群落遗传学 种间相互作用 元基因组学 鲁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落叶多样性对杉木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培培 林开敏 +4 位作者 许诺 石丽娜 陈梦瑶 郑文辉 刘圣恩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3-108,共6页
为促进杉木凋落叶分解,采用网袋法对杉木凋落叶多样性模式的失重率、种间相互作用和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 a的分解,除MS和SN 2组处理,其他处理的分解速率均大于杉木凋落叶。通过多样性处理,对凋落叶分解均... 为促进杉木凋落叶分解,采用网袋法对杉木凋落叶多样性模式的失重率、种间相互作用和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 a的分解,除MS和SN 2组处理,其他处理的分解速率均大于杉木凋落叶。通过多样性处理,对凋落叶分解均有促进作用,尤其是SHN、SHR和SRN 3组处理,对杉木凋落叶分解具有一定作用,其中SHN、SHR、SRN和SHRN凋落叶多样性处理较其他处理能更好地促进杉木凋落叶分解,SHRNM凋落叶多样性处理则抑制杉木凋落叶分解。相关性检验表明,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与初始纤维素含量达到极显著的正相关水平;与C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N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与C/N、C/K和木质素/K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凋落叶 多样性 分解速率 种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麝化脓病病原菌化脓隐秘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互作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阳 李静 +4 位作者 张爱雪 林家富 褚以文 王欣荣 赵克雷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1-248,共8页
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化脓病原发病原菌,但在化脓病后期的病灶中常能检测到大量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虽然在病灶中能同时分离到这2种病原菌,但是它们... 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化脓病原发病原菌,但在化脓病后期的病灶中常能检测到大量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虽然在病灶中能同时分离到这2种病原菌,但是它们的种间关系以及优势菌转换机制很大程度上未知。本研究通过构建多种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基因敲除菌株并结合平板距离培养实验,探讨了化脓隐秘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种间互作关系。结果发现,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胞外产物可以显著抑制化脓隐秘杆菌的生长;不同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关键基因缺失菌株均表现出对化脓隐秘杆菌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与单突变菌株相比,lasR和rhlR双突变菌株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这些发现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群体感应系统介导的胞外产物来提高对化脓隐秘杆菌的竞争优势。因此,本研究为林麝化脓病过程中的优势病原菌的替换和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林麝化脓病病理的认识、治疗方案的改进和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化脓病 化脓隐秘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基因敲除 种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对柔细束丝藻生长及土臭素合成与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晓宇 周维成 +2 位作者 韦慧 黄顺 李敦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52-1059,共8页
文章选择两种特征不同的微囊藻——产毒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无毒的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分别以不同的接种比例(1﹕2、1﹕1和2﹕1)与产土臭素(Geosmin)的柔细束丝藻(Aphanizomenon gracile)混合培养... 文章选择两种特征不同的微囊藻——产毒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无毒的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分别以不同的接种比例(1﹕2、1﹕1和2﹕1)与产土臭素(Geosmin)的柔细束丝藻(Aphanizomenon gracile)混合培养,以探索种间相互作用对藻类生长和束丝藻土臭素合成与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共培养条件下,两种微囊藻均抑制了柔细束丝藻的生长,而柔细束丝藻却促进了两种微囊藻的生长。惠氏微囊藻促进了柔细束丝藻土臭素的释放(接种比例为1﹕1时,束丝藻胞外土臭素的细胞份额达到269.43 fg/cell),仅在生长早期与生长受到抑制阶段促进了土臭素的合成;铜绿微囊藻在共培养早期促进了束丝藻土臭素的合成,但共培养却抑制了土臭素的释放,而且在共培养的中后期已检测不到土臭素。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水体中束丝藻与微囊藻的季节演替过程中,微囊藻在与束丝藻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微囊藻对束丝藻的竞争压力促使后者合成异味物质,随着束丝藻的消亡可能伴随大量异味物质的释放,增加异味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味物质 土臭素 种间相互作用 束丝藻 微囊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干旱梯度小叶锦鸡儿灌丛化对草本植物叶片矿质元素浓度及地上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关家欣 李小琴 +3 位作者 张明伟 解李娜 何鹏 马成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8047-8056,共10页
草原灌丛化通过改变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着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然而,当前有关灌木如何影响不同功能群草本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和累积的研究仍明显不足。在内蒙古草原沿干旱梯度选取了4个研究地点,对比分析了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 草原灌丛化通过改变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着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然而,当前有关灌木如何影响不同功能群草本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和累积的研究仍明显不足。在内蒙古草原沿干旱梯度选取了4个研究地点,对比分析了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灌丛斑块内和斑块外群落中禾草和非禾草功能群植物叶中矿质元素浓度以及地上生物量生产的差异,旨在阐明干旱和灌木对群落草本植物叶元素累积的影响,揭示灌草间相互作用的元素利用特征及其随干旱梯度的变化。结果显示:1)随干旱加剧,灌丛斑块内的非禾草功能群植物地上生物量保持恒定,但叶中的K、Ca、Mg、Fe、Mn和Cu元素浓度显著增加(P<0.05)。该结果表明群落中的非禾草功能群植物通过提高叶中的矿质元素水平来抵御和适应干旱胁迫。2)随干旱加剧,灌丛对非禾草功能群植物地上生物量,叶中Ca、Fe、Cu和Zn,禾草功能群植物叶中的P的累积影响从负(RII<0)或中性(RII=0)转变为正效应(RII>0)。该结果与胁迫梯度假说相符,表明灌木对草本植物的促进效应随干旱胁迫加剧而增加。3)灌丛的“沃岛”效应是驱动灌木对草本植物元素累积正效应的主要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锦鸡儿属灌木的促进效应在维持内蒙古干旱、半干旱草原群落植被物种共存和生态系统功能稳定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灌丛化草原 胁迫梯度假说 种间相互作用 叶片功能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微生物群落及在发酵食品中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小龙 王嘉瑞 +3 位作者 李青卓 付彩霞 汪超 徐宁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21,共5页
合成微生物群落是指在明确培养基质的条件下,人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遗传背景完全解析的微生物通过共同培养而形成的微生物群体,其可通过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特定的功能,具有复杂度低、可控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该文对合成微生物群... 合成微生物群落是指在明确培养基质的条件下,人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遗传背景完全解析的微生物通过共同培养而形成的微生物群体,其可通过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特定的功能,具有复杂度低、可控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该文对合成微生物群落的特征、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以及其在发酵食品酱油、白酒、食醋和酸奶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并对如何构建稳定、高效的发酵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行业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微生物群落 种间相互作用 微生物调控 功能菌群 混合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