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拉硫磷对中华稻蝗种群遗传结构的作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卢芙萍 李翠兰 +2 位作者 段毅豪 郭亚平 马恩波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63-668,共6页
将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注射1 5g/L的马拉硫磷,24h后死亡率为56%。用等位酶电泳确定死亡与存活个体在多态性基因座Pgm和Me上的基因型,并比较各基因型的死亡率差异。结果表明:在Pgm基因座上,马拉硫磷对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中华稻蝗个体... 将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注射1 5g/L的马拉硫磷,24h后死亡率为56%。用等位酶电泳确定死亡与存活个体在多态性基因座Pgm和Me上的基因型,并比较各基因型的死亡率差异。结果表明:在Pgm基因座上,马拉硫磷对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中华稻蝗个体存在选择性致死作用,但是在Me基因座上未观察到类似选择性致死作用。在基因座Pgm上,Pgm ab基因型个体死亡率最高(80%),Pgm bb和Pgm bc基因型个体死亡率最低(49%),低于平均死亡率。卡方检验表明,基因型Pgm bb和Pgm cc的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存活个体中,等位基因Pgm b的频率显著增加。基于Roger's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表明,马拉硫磷的急性致死作用会导致中华稻蝗种群遗传组成的变化。马拉硫磷是蝗虫防治中常用的杀虫剂,研究显示,不同基因型在死亡率上的差异也可能存在于田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硫磷 中华稻蝗 种群遗传结构 死亡率差异 等位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b序列的花斑蛇鲻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敏 黄梓荣 +1 位作者 许友伟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1-48,共8页
文章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全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分析了中国近海和陆架的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的遗传结构特征。从8个采样点266尾样本中共检测到142种单倍型,各采样点均表现出很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251~0... 文章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全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分析了中国近海和陆架的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的遗传结构特征。从8个采样点266尾样本中共检测到142种单倍型,各采样点均表现出很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251~0.9929)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3145~0.003852)。单倍型的中间连接网络图呈现以4个优势共享单倍型为中心的星状发散结构,未发现与地理群体对应的谱系结构。分子方差分析表明花斑蛇鲻的遗传变异绝大部分(99.79%)来自种群内的个体之间,而群体之间几乎没有贡献遗传变异。成对遗传分化系数(FST)显示花斑蛇鲻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是一个随机交配群。中性检验表明种群历史动态显著偏离稳定种群模型,核苷酸错配分布表明花斑蛇鲻历史上曾经历过种群的快速扩张,扩张时间推算约在距今4万~10万年之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和陆架的花斑蛇鲻遗传分化不显著,在渔业上可以作为一个单元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蛇鲻 种群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细胞色素B 渔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 被引量:11
3
作者 胡晓磊 何玲敏 +3 位作者 陈雪 张胜利 栾丰刚 李增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41,共11页
将在中国南方9省采集分离的568株球孢白僵菌按省份划分成9个亚种群,将其中寄主可以鉴定到目的包括8目昆虫和蜘蛛目的 466株球孢白僵菌按目划分成9个亚种群,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各种多样性指数皆显示... 将在中国南方9省采集分离的568株球孢白僵菌按省份划分成9个亚种群,将其中寄主可以鉴定到目的包括8目昆虫和蜘蛛目的 466株球孢白僵菌按目划分成9个亚种群,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各种多样性指数皆显示我国南方地区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种群的异质性较强。其中安徽亚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异质性最高,浙江亚种群最低;鳞翅目Lepidoptera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异质性最高,直翅目Orthoptera分离株最低。广东与云南菌株间以及直翅目与蜘蛛目分离株间遗传分化系数以及遗传距离最大,安徽与湖南亚种群间以及鞘翅目与膜翅目分离株间遗传分化系数以及遗传距离最小,这些结果以及基于遗传距离的亚种群聚类分析都证明我国南方球孢白僵菌的遗传谱系与寄主来源和地理来源均无关系。我国南方球孢白僵菌的变异主要是由各省不同采集地以及采集地内部不同微生境间的差异造成的,也是由各不同寄主目内各科及各属间的变异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ISSR 遗传多样性 种群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扁舵鲣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评价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敏 张鹏 +4 位作者 李玉芳 陈森 张魁 孔啸兰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89,共8页
利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区)全序列,对2013年3月~2015年4月采自中国南海6°N^20°N之间8个地理群体的200尾扁舵鲣(Auxis thazard)进行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序列总长991 bp,包含184个多态性位点,定义了191个单倍型。... 利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区)全序列,对2013年3月~2015年4月采自中国南海6°N^20°N之间8个地理群体的200尾扁舵鲣(Auxis thazard)进行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序列总长991 bp,包含184个多态性位点,定义了191个单倍型。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南海扁舵鲣总体呈现出很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99 5±0.000 6)和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0.019±0.009)。系统发育分析、分子方差分析和成对遗传分化系数(FST)分析显示,南海范围内扁舵鲣不存在与地理群体对应的支系,群体间存在很强的基因流,遗传分化不显著。种群动态的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分析表明,南海扁舵鲣历史上曾经历过种群的快速扩张。结果表明,南海扁舵鲣遗传多样性丰富,具备较高的生态适应和进化能力;南海扁舵鲣属于同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渔业开发和管理上可视为一个单一的管理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舵鲣 种群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种群管理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OⅠ和Cytb序列探讨东海区3种鲳属鱼类的种群遗传结构 被引量:14
5
作者 孙鹏 彭士明 +1 位作者 尹飞 施兆鸿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8-404,共7页
通过对COⅠ和Cytb序列的分析,研究了银鲳(Pampus argenteus)、灰鲳(P.cinereus)和翎鲳(P.punctatissimus)3种东海区重要鲳属鱼类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在62个鲳属鱼类样本中分别检出COⅠ和Cytb单倍型21个和27个,发现变异位点125个和176... 通过对COⅠ和Cytb序列的分析,研究了银鲳(Pampus argenteus)、灰鲳(P.cinereus)和翎鲳(P.punctatissimus)3种东海区重要鲳属鱼类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在62个鲳属鱼类样本中分别检出COⅠ和Cytb单倍型21个和27个,发现变异位点125个和176个。东海区的3种鲳属鱼类种群中,翎鲳的单倍型多样性(h)与核苷酸多样性(Pi)水平均为最高(在COⅠ序列中分别为0.779和0.003 25,在Cytb序列中分别为0.847和0.003 33),而银鲳和灰鲳的h和Pi水平较低。FU’S FS中性检验和歧点分布分析结果显示,3种鲳属鱼类种群均经历了种群扩张现象。结果表明,3种鲳属鱼类均经历过种群瓶颈效应,处于瓶颈效应后的增长期,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应采取一些有效的保护措施,以避免其遗传多样性水平的进一步丧失。本研究结果可以为鲳属鱼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必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鲳属鱼类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 细胞色素B 种群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的口虾蛄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隋宥珍 刘连为 +1 位作者 徐开达 周永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5-361,共7页
为促进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遗传多样性保护,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口虾蛄黄海群体(连云港群体LYG)、东海群体(南韭山群体NJS、南麂岛群体NJD、福州群体FZ)和南海群体(珠江口群体Z... 为促进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遗传多样性保护,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口虾蛄黄海群体(连云港群体LYG)、东海群体(南韭山群体NJS、南麂岛群体NJD、福州群体FZ)和南海群体(珠江口群体ZJK)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进而确立了其种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所有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与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76±0.010、0.039 25±0.019 13,其中福州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最高(0.987±0.035),南麂岛群体最低(0.931±0.046),珠江口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最高(0.064 84±0.033 02),连云港群体最低(0.003 59±0.002 17);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组群间,且遗传分化极显著(变异系数为73.88%,P<0.01),连云港群体、东海群体及珠江口群体内遗传分化均不显著(P>0.05);两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_(st))分析表明,连云港群体、珠江口群体与其他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均显著(P<0.05);单倍型邻接系统树和最小跨度树均显示,存在明显的系统发育谱系结构,即谱系A、B、C存在于口虾蛄群体中,3个谱系单倍型类群间也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F_(st)=0.695~0.842,P<0.01);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结果显示,谱系C群体大约在11.0万年前经历扩张事件。研究表明,口虾蛄的种群遗传结构模式可能与其栖息地海洋环境条件及自身的生活史特征相关,系统发育地理格局模式可能与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有关,建议在渔业管理上将口虾蛄黄渤海群体、东海群体、南海群体看作3个独立的管理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虾蛄 细胞色素B基因 种群遗传结构 系统发育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5个不同地理种群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变异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永正 张海琪 +3 位作者 何中央 徐晓林 李智强 杜建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4-239,共6页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对中华鳖5个不同地理种群(太湖群体、日本群体、江西群体、台湾群体和乌鳖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以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了408bp的基因片断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31个中华鳖个体中,共检测...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对中华鳖5个不同地理种群(太湖群体、日本群体、江西群体、台湾群体和乌鳖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以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了408bp的基因片断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31个中华鳖个体中,共检测到17个变异位点,获得8种单倍型。日本群体的2种单倍型在其他4个群体中都未检测到,为该群体所特有,日本种群与其他4个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除日本群体缺乏主体单倍型外,其他4个群体共同拥有主体单倍型Hap.1,江西群体、台湾群体和乌鳖群体的单倍型类型都和其他群体共同享有,没有其特异的单倍型。MP法和NJ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显示日本群体的两种单倍型以很高的置信度聚成一支,这与其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序列上的差异,可以成为种群鉴别的分子标记;另外4个群体的6种单倍型聚合成一大支,但同一个地理区域的群体并未聚成一类,未按照地理位置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B基因 序列分析 种群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种群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金立 陈新军 许强华 《南方水产》 2008年第2期43-49,共7页
根据2004年9~12月和2005年3~5月印度洋西北部公海海域(13°N^20°N、59°E^64°E)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调查中所采集的样本,选取了12个站点48尾鸢乌贼肌肉样本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根据UPGMA... 根据2004年9~12月和2005年3~5月印度洋西北部公海海域(13°N^20°N、59°E^64°E)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调查中所采集的样本,选取了12个站点48尾鸢乌贼肌肉样本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根据UPGMA聚类分析,样本中存在2个种群,13°N^18°N海域和18°N^20°N海域。分析得知,2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为0.2150,表明不同种群间在遗传背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且种群内的遗传变异水平较高。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3676±0.1801。2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1338,遗传相似性指数为0.87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种群遗传结构 RAPD 印度洋西北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细鳞鲴和黄尾鲴COI种群遗传结构比较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峻德 赵良杰 刘其根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共5页
利用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比较了千岛湖水库共栖的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is)和黄尾鲴(X.davidi)的遗传资源状况。结果显示,在532 bp的一致序列中,黄尾鲴碱基T、C、A、G平均含量分别为27.3%、18.0%、28.7%、26.0%;细鳞鲴分别为25.2%、... 利用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比较了千岛湖水库共栖的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is)和黄尾鲴(X.davidi)的遗传资源状况。结果显示,在532 bp的一致序列中,黄尾鲴碱基T、C、A、G平均含量分别为27.3%、18.0%、28.7%、26.0%;细鳞鲴分别为25.2%、19.6%、29.3%、25.9%。黄尾鲴种群的变异位点为5个,细鳞鲴种群变异位点为3个。多样性分析显示,黄尾鲴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细鳞鲴。在两个物种中各发现4个单倍型,黄尾鲴4个单倍型中,有3个是共享单倍型,而细鳞鲴中仅1个共享单倍型,黄尾鲴富文和临岐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分化(Fst=0.048 09),细鳞鲴汾口群体和富文(Fst=0.238 10)、临岐群体(Fst=0.260 72)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单倍型的NJ树将四个单倍型分为两个支,推测可能是由于二次迁入或者多样性丧失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I 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is) 黄尾鲴(X davidi) 种群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颌鲂种群遗传结构及哑基因问题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焕章 汪亚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94-196,共3页
关键词 鱼纲 厚颌鲂 种群遗传结构 哑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COI基因序列变异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董云伟 牛翠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3-480,共8页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oxidaseI ,COI)基因序列对北京地区和江汉湖群部分湖泊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calyciflorus)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以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 ,获得了 661bp的基因片断序列 ,所得序列与G...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oxidaseI ,COI)基因序列对北京地区和江汉湖群部分湖泊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calyciflorus)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以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 ,获得了 661bp的基因片断序列 ,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B .calyci florusCOI序列的同源性为 82 %— 93%。在 6个种群中 ,共获得了 1 5种单元型。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单元型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 ( 0 .2 4 8— 0 .2 63) ,而在同一季节单元型之间遗传距离较小 ( 0 .0 0 2— 0 .0 31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表明 ,各种群之间无共享的单元型 ,同一季节不同湖泊种群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但未按照地理位置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按采样时间分组进行AMOVA分析 ,组间差异高达 94.0 9% ;DH I与其他种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同一湖泊不同季节样品之间 ,遗传变异较大 ,这表明在同一湖泊存在着不同基因型的轮虫休眠卵 ,当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后 ,不同基因型之间会发生更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萼花臂尾轮虫 COI 种群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硫氧化物污染对早熟禾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小勇 庞勇鸥 邱琮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4-127,共4页
大气硫氧化物是我国影响最为严重的污染物之一,本文采用同工酶分析技术研究了大气硫氧化物污染对1年生植物早熟禾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地点和清洁地点种群间等位基因频率存在较大差异,但污染种群之间和清洁种群之间等... 大气硫氧化物是我国影响最为严重的污染物之一,本文采用同工酶分析技术研究了大气硫氧化物污染对1年生植物早熟禾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地点和清洁地点种群间等位基因频率存在较大差异,但污染种群之间和清洁种群之间等位基因频率比较一致.污染种群的遗传变异明显低于清洁种群,污染种群和清洁种群间的Nai’s遗传距离为0.135~0.150,G_ST为0.202,表明在污染种群和清洁种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计算的基因流强度较小,为0.988,这与污染地点选择压力较大有关,掩盖了实际种群间的扩散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氧化物 早熟禾 种群遗传结构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太平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种群遗传结构的初步研究
13
作者 吴智超 许强华 +2 位作者 许柳雄 戴小杰 朱江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0-65,共6页
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是世界最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经济价值较高,捕捞压力的加大使中部太平洋大眼金枪鱼过度捕捞程度愈发严重。开展种群遗传结构研究将为大眼金枪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取自中西太平洋和... 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是世界最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经济价值较高,捕捞压力的加大使中部太平洋大眼金枪鱼过度捕捞程度愈发严重。开展种群遗传结构研究将为大眼金枪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取自中西太平洋和中东太平洋共182尾大眼金枪鱼个体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线粒体DNA控制区第一个高变区(the first hypervariable region,HVR-1)457bp的序列,共发现115个变异位点,定义了178种单倍型。序列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8个采样点核苷酸多样性在0.03074—0.04362之间,单倍型多样性在各个采样点都较高,变动范围在0.996—1.000之间;分子方差分析显示99.97%的遗传变异性来自于种群内;群体间的高基因交流值Nm和低分化指数Fst揭示中东太平洋与中西太平洋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 种群遗传结构 线粒体DNA 控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的大青鲨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真真 许强华 +1 位作者 戴小杰 朱江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3-468,共6页
基于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部分序列对采集自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5个大青鲨Prionace glauca群体165尾成鱼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65尾大青鲨的mtDNA控制区片段长为694 bp,共得到110个变异位点,定义了145个... 基于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部分序列对采集自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5个大青鲨Prionace glauca群体165尾成鱼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65尾大青鲨的mtDNA控制区片段长为694 bp,共得到110个变异位点,定义了145个单倍型,碱基组成中A为33.46%,T为36.40%,C为18.61%,G为11.53%,G+C含量为30.14%;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在各个采样点都较高,平均值为0.997 3±0.001 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15 10±0.000 91,这表明大青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遗传资源丰富;分子方差分析表明,99.28%的遗传变异出现在种群内,0.72%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间;采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5个群体间未形成显著的遗传结构,群体间的高基因交流值(Nm)和低遗传分化指数(Fst)揭示了三大洋的大青鲨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鲨 种群遗传结构 线粒体DNA 控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中国沿海4个长蛸(Octopus variabilis)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红梅 吕振明 +2 位作者 刘立芹 吴常文 张建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26-631,共6页
采用线粒体Cytb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了我国不同海域4个长蛸(Octopus variabilis)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232bp的Cytb基因片段在4个群体9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38个多态位点、1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达0.854±0.015,核苷酸多... 采用线粒体Cytb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了我国不同海域4个长蛸(Octopus variabilis)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232bp的Cytb基因片段在4个群体9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38个多态位点、1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达0.854±0.015,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达0.059±0.005,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K达13.526,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变异。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表明,4个群体间均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P<0.01),除大连与青岛两群体间外,其它两两群体间的基因流均小于1。聚类分析表明,4个群体明显分化为三大类群,一个类群由大连和青岛群体组成,一个由温州群体组成,另一个由东山群体组成;遗传距离分析表明,东山类群与其它类群之间可能为亚种水平的分化,而其它类群之间仍为种内群体间分化。长蛸这种种群遗传结构形成原因可能与其较弱的种群扩散能力有关,另外冰川期地理历史因素及我国海域的洋流作用可能也参与了长蛸种群遗传结构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蛸 种群遗传结构 线粒体 细胞色素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DNA分析青藏高原东方蜜蜂(Apis cerana)种群遗传结构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意秋 周丹银 +3 位作者 龚雪阳 冯毅楠 和绍禹 赵文正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0-66,76,共8页
[目的]调查青藏高原地区东方蜜蜂种群遗传结构。[方法]利用线粒体DNA分子标记对青藏高原地区东方蜜蜂样本进行群体检测;对单倍型数量、频率分布、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地理种群内/间的遗传变异进行分子方差... [目的]调查青藏高原地区东方蜜蜂种群遗传结构。[方法]利用线粒体DNA分子标记对青藏高原地区东方蜜蜂样本进行群体检测;对单倍型数量、频率分布、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地理种群内/间的遗传变异进行分子方差分析;对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矩阵与地理距离矩阵进行蒙特尔(Mantel)检验;利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分析单倍型间系统发育关系。[结果]青藏高原地区东方蜜蜂种群蕴藏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全部样本的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939和0.003 92;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尽管种群内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率始终最大(>45.5%,P≤0.01),但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变异也达到显著水平(>38%,P≤0.05)。[结论]人为基因交流是影响青藏高原地区东方蜜蜂种群遗传结构的因素之一;山脉、高原阻隔是塑造青藏高原地区东方蜜蜂种群遗传结构的主要作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方蜜蜂 线粒体DNA 种群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亚洲柑橘木虱的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育发 吴凯 +2 位作者 付丹 王艾平 徐兵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59,共5页
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芸香科Rutaceae植物新梢期的重要害虫,也是黄龙病Huanglongbing的主要传播媒介,严重威胁江西柑橘产业的发展。本文利用线粒体基因标记,研究江西10个地点亚洲柑橘木虱的种群遗传结构和多态性。... 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芸香科Rutaceae植物新梢期的重要害虫,也是黄龙病Huanglongbing的主要传播媒介,严重威胁江西柑橘产业的发展。本文利用线粒体基因标记,研究江西10个地点亚洲柑橘木虱的种群遗传结构和多态性。扩增了2个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长度为1 431 bp。其中多态性位点2个(均为非同义突变,A/G转换),单倍型3个(Hap-1,Hap-2和Hap-3)。最常见的单倍型是Hap-1(占总样本数的91.7%),发生在所有采样点;其次为Hap-3(6.3%),分布在大余和崇义;Hap-2(2.0%)仅在兴国出现。单一直线型的单倍型网络结构模式、小而不显著的HR(Harpending’s raggedness)指数值,以及单峰型错配分布曲线均表明:江西地区的亚洲柑橘木虱是近期入侵并经历了快速的种群动态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柑橘木虱 柑橘黄龙病 种群遗传结构 CO Ⅰ基因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中国近海竹荚鱼种群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慧敏 张衡 +4 位作者 许莎莎 李圣法 李建生 李治洪 何利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44,共9页
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是中国近海主捕鱼种之一,在海洋食物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导致其出现种群数量衰退以及个体趋于小型化等现象。为了解中国近海竹荚鱼的种群遗传格局,文章以线粒体DNA控制区为遗传标记... 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是中国近海主捕鱼种之一,在海洋食物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导致其出现种群数量衰退以及个体趋于小型化等现象。为了解中国近海竹荚鱼的种群遗传格局,文章以线粒体DNA控制区为遗传标记研究了东海大陆架、福建近海和南海北部湾竹荚鱼群体的遗传结构以及种群历史动态。结果表明,中国近海竹荚鱼整体呈现高单倍型多态性(H_(d)=0.998±0.001)和高核苷酸多态性(π=0.01259±0.00041)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单倍型网络图呈现为星形辐射状的单一谱系,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也未发现谱系分化。不同海区地理群体的分子方差分析显示东海群体和南海北部湾群体间无遗传分化,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99.39%)。中性检验和核苷酸歧点分布分析结果暗示各海区竹荚鱼群体(东海、南海北部湾)以及整个群体均经历过近期的种群扩张。中国近海竹荚鱼群体呈现为遗传均匀的种群结构,可以作为一个单一的种群加以管理,人类高强度捕捞压力尚未影响其种群恢复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荚鱼 遗传多态性 种群遗传结构 种群历史动态 线粒体控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印度洋、南海海域鸢乌贼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炎 王丛丛 +2 位作者 刘必林 林龙山 李渊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6-408,共13页
为了解东印度洋赤道、南海海域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种群遗传结构,更好地对鸢乌贼渔业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测定了东印度洋赤道北部和南部、南海北部和南部4个鸢乌贼群体共120尾个体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基因... 为了解东印度洋赤道、南海海域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种群遗传结构,更好地对鸢乌贼渔业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测定了东印度洋赤道北部和南部、南海北部和南部4个鸢乌贼群体共120尾个体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基因,分别对东印度洋赤道、南海海域鸢乌贼种群遗传结构展开研究。结果显示,4个群体总的核苷酸多样性与单倍型多样性为0.27332和0.981,其中南海北部海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为0.989,南海南部海域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最高为0.30660。构建的单倍型网状图和系统发育树显示,东印度洋和南海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54.90%来自于组群间;群体间的F_(st)(F-statistics)分析表明,东印度洋赤道北部和南部群体F_(st)值为0.08588,南海北部和南部群体F_(st)值为0.02536,表明南海两个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东印度洋两个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小。东印度洋赤道两侧频繁的洋流活动可能是导致赤道南北群体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而东印度洋与南海之间的地理隔离则导致两个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综上所述,东印度洋赤道、南海海域鸢乌贼群体是两个独立的群体,在渔业管理上也应视为两个独立的管理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种群遗传结构 细胞色素B基因 东印度洋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嘉陵裸裂尻鱼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太 杜岩岩 +3 位作者 杨濯羽 张艳萍 娄忠玉 焦文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741-7749,共9页
嘉陵裸裂尻鱼为青藏高原特有鱼类,近年来随自然地理气候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为了解嘉陵裸裂尻鱼的遗传背景以便更好的保护其遗传资源,本研究采用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变异,分析了嘉陵裸裂尻鱼6个地理种群的遗传... 嘉陵裸裂尻鱼为青藏高原特有鱼类,近年来随自然地理气候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为了解嘉陵裸裂尻鱼的遗传背景以便更好的保护其遗传资源,本研究采用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变异,分析了嘉陵裸裂尻鱼6个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布动态。在147尾个体中共发现17个变异位点,定义了14种单倍型,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性较高为0.810,核苷酸多样性低为0.00698。AMOVA分析显示,44.29%的分子差异源于群体间,55.71%的分子差异源于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分化极显著。Fst值统计检验表明,除宕昌群体和舟曲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两两群体之间Fst值统计检验均显著。基因流估计显示各群体间的基因流水平较高,遗传交流较频繁。Mantel test检验表明,嘉陵裸裂尻鱼种群之间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存在显著相关。系统树和单倍型网络进化图显示,6个地理群体的单倍型按照嘉陵江水系和渭河水系形成两个大的类群。错配分布和中性检验表明嘉陵裸裂尻鱼群体在近期历史上群体大小保持稳定,未出现显著的种群扩张。根据本文所揭示的嘉陵裸裂尻鱼种群遗传结构特征,建议将分布在嘉陵江水系的嘉陵裸裂尻鱼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嘉陵裸裂尻鱼渭河种群属高度分化的单倍型类群,且遗传多样性极低,需对该种群进行优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裸裂尻鱼 线粒体控制区 种群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