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HC及其在种群遗传学和保护遗传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
作者 杨光 陈旭衍 +1 位作者 任文华 严洁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12-714,共3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体内与免疫应答调节密切相关的一个基因家族,是基因组中多态性最丰富的区域。通过MHC的遗传变异分析可以提供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化历史和种群动态,以及种群...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体内与免疫应答调节密切相关的一个基因家族,是基因组中多态性最丰富的区域。通过MHC的遗传变异分析可以提供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化历史和种群动态,以及种群遗传结构等信息,并在濒危物种饲养繁殖种群的遗传管理中有重要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C 种群遗传学 保护遗传学 应用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种群生存力 种群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敌瓢虫种群遗传学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浩森 庞虹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1-227,共7页
天敌瓢虫常在农业生产的生物防治中被广泛引进和使用。这种使用过程往往会导致天敌瓢虫在遗传水平的改变,并最终影响到其生物防治的使用效果和本地生态多样性。对天敌瓢虫种群遗传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甚至预测这种遗传改变的规律和... 天敌瓢虫常在农业生产的生物防治中被广泛引进和使用。这种使用过程往往会导致天敌瓢虫在遗传水平的改变,并最终影响到其生物防治的使用效果和本地生态多样性。对天敌瓢虫种群遗传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甚至预测这种遗传改变的规律和生态机制,从而为生物防治计划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介绍了种群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在生物防治中促进天敌瓢虫遗传改变的因素,以及几种常见的天敌瓢虫种群演变情况,并讨论种群遗传学在天敌瓢虫研究的未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敌瓢虫 种群遗传学 生物防治 生物入侵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卫星遗传标记及其在昆虫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永模 沈佐锐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C00期221-224,共4页
微卫星是一类短串联重复的寡核苷酸序列,广泛地分散于各类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它具有多态性高、检测结果稳定可靠等特点,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群体遗传研究的分子标记之一。该文阐述了微卫星DNA构成及特点,多态性形成机制、位点获得途径,列举... 微卫星是一类短串联重复的寡核苷酸序列,广泛地分散于各类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它具有多态性高、检测结果稳定可靠等特点,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群体遗传研究的分子标记之一。该文阐述了微卫星DNA构成及特点,多态性形成机制、位点获得途径,列举了微卫星遗传标记在昆虫种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 遗传标记 昆虫 种群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群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族豪 刘迺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1期13490-13491,13499,共3页
主要分析扩散、环境因子和渐渗杂交对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以及边缘种群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种群遗传学 遗传结构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模拟在野生动物种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刚 龚明昊 李惠鑫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87-793,共7页
野生动物进化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过程复杂、难以预测。进化过程包括基因突变、疾病、自然选择、空间扩散等自然因子,也包括驯化、栖息地破碎化、人工选择等人为干扰因子。计算机模拟能够揭示该复杂过程的历史特征,... 野生动物进化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过程复杂、难以预测。进化过程包括基因突变、疾病、自然选择、空间扩散等自然因子,也包括驯化、栖息地破碎化、人工选择等人为干扰因子。计算机模拟能够揭示该复杂过程的历史特征,同时也能预测环境变化造成的遗传影响,正成为种群遗传学领域关注的研究方向。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各种模拟软件层出不穷,功能全面且易操作,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模拟软件被应用于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对计算机模拟应用于野生动物保护进行综述,总结了simu POP、ms、CDPOP、Sim Coal、Bayes SSC、DIYABC等近20种计算机模拟软件的功能,包括统计预测功能、统计推理功能和统计验证功能,并筛选了约20个典型的野生动物研究案例,展示了多达30个具体功能;同时,梳理了它们在推测生活史特征、推测进化历史特征、预测种群管理、预测遗传多样性受环境变化的影响、验证取样和验证统计方法等六大方面的适用性;从计算机模拟面临的挑战(准确率的监测)和机遇(多学科合作),对计算机模拟应用于未来野生动物保护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模拟 种群遗传学 统计预测 统计推理 统计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锈斑蟳系统演化与种群遗传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6
《中国水产》 2015年第9期41-41,共1页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水蟹类基因组与育种团队马洪雨博士(第一作者)、马凌波研究员和夏连军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共同完成的“锈斑蟳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系统演化和种群遗传学研究”的学术论文“First mitoc...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水蟹类基因组与育种团队马洪雨博士(第一作者)、马凌波研究员和夏连军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共同完成的“锈斑蟳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系统演化和种群遗传学研究”的学术论文“First mitochondrial genome for the red crab (Charybdis feriata) with implication of phylogenomics and population genetics”在国际知名期刊Namre子刊Scientific Repots(2015,5:11524)上公开发表,该刊在2014年度的影响因子达到5.5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遗传学 系统演化 锈斑蟳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全基因组测序 水产研究所 FIRST 学术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东海中华哲水蚤种群遗传的初步研究——I:等位酶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谭树华 林元烧 +2 位作者 曹文清 陈钢 杨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7-91,共5页
采用等位酶分析技术对采自黄、东海4个站位的中华哲水蚤进行了种群分化的研究.共检测了4种酶(EST,MDH,ME和SDH)的5个多态位点.等位基因的有效数目Ae为2.1459,来自4个站位的中华哲水蚤均有较高的杂合度,实际杂合度为Ho=0.5776,预期杂合度... 采用等位酶分析技术对采自黄、东海4个站位的中华哲水蚤进行了种群分化的研究.共检测了4种酶(EST,MDH,ME和SDH)的5个多态位点.等位基因的有效数目Ae为2.1459,来自4个站位的中华哲水蚤均有较高的杂合度,实际杂合度为Ho=0.5776,预期杂合度He=0.5264;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I)很高,平均为0.9815,平均遗传距离(D)为0.0193,种群遗传分化程度很低.本研究结果推论,黄、东海之间中华哲水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其差异应为地理种群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哲水蚤 等位酶 遗传分化 黄海 东海 遗传多样性 种群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云南西花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姜宁 夏振远 +6 位作者 谢永辉 卢灿华 蔺忠龙 马俊红 郭建 王晓萌 盖晓彤 《中国烟草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75,共10页
【背景和目的】西花蓟马传播的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可侵染烟草,为揭示云南西花蓟马传播扩散趋势。【方法】以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COI基因为分子标记,检测23个不同云南西花蓟马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分子变异... 【背景和目的】西花蓟马传播的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可侵染烟草,为揭示云南西花蓟马传播扩散趋势。【方法】以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COI基因为分子标记,检测23个不同云南西花蓟马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分子变异和种群动态。【结果】基于mtDNA COI基因分析,共检测到10种单倍型,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Hd)较高,为0.60700;总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和基因流(Nm)分别为0.48031和4.46,表明云南西花蓟马各地理种群间基因交流水平较高;单倍型中介网络图没有明显分支;种群间分子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总群体中性检验Taijima’s D达到极显著水平,Fu’s Fs达到显著水平,且错配分布曲线中,除主峰外其余峰不明显,说明云南西花蓟马种群近期或正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结论】云南西花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近期种群或正经历明显扩张,应积极监测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农业生产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种群遗传学 种群动态 mtDNA COI基因 地理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卫星标记方法在大型猫科动物保护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与挑战 被引量:5
9
作者 王萌 朱思雨 +5 位作者 薛茂盛 刘霖 任迎丰 李立新 许青 姜广顺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80-786,共7页
大型猫科动物是顶级捕食者,它的存在依赖该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也可以对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产生强烈的影响。种群遗传学是保护遗传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野外种群来通过种群遗传学研究能了解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大小,... 大型猫科动物是顶级捕食者,它的存在依赖该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也可以对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产生强烈的影响。种群遗传学是保护遗传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野外种群来通过种群遗传学研究能了解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大小,遗传结构等诸多信息。微卫星标记方法结合非损伤性取样方法在野生大型猫科动物保护遗传学的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它具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种群遗传多样性、个体识别、亲缘关系鉴定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回顾大型猫科动物与微卫星标记方法的应用,虽然目前微卫星标记方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开发更加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更为便捷,微卫星标记方法结合其他领域方法所获得的数据共同分析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猫科动物 种群遗传学 微卫星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景观遗传学研究文献综述
10
作者 陈晓宇 姚蒙 李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033-3043,共11页
山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分布与保护的热点。山地景观遗传学(Mountain Landscape Genetics)研究在山地景观尺度上野生生物的种群遗传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和影响因素,是景观遗传学(Landscape Genetics)的重要分支。山地景观遗传学研究对于... 山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分布与保护的热点。山地景观遗传学(Mountain Landscape Genetics)研究在山地景观尺度上野生生物的种群遗传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和影响因素,是景观遗传学(Landscape Genetics)的重要分支。山地景观遗传学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物种的空间遗传结构、形成过程、物种形成与分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同时可以为珍稀濒危物种和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为了更好地掌握目前山地景观遗传学的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为未来生物多样性与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基于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系统检索,全面汇总分析了1999—2020年山地景观遗传学领域发表的192篇英文文献与31篇中文文献。结果显示,该领域自2008年起迅速发展,截至2020年共有46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发表了山地景观遗传相关研究,研究热点地区包括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以及亚洲的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研究对象类群涵盖真菌、植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其中脊椎动物是研究发表最多的类群,占发表文献总数的62.0%;脊椎动物中,又以对哺乳类(占脊椎动物发表文献总数的52.9%)与两栖类(23.5%)的研究最多。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识别山地景观中的基因流路径或阻碍;(2)量化山地景观特征对种群遗传结构时空变化的影响。中国是发表山地景观遗传学文章数量最多的亚洲国家,近十年来相关研究发展迅速,研究类群以植物(占在中国发表文献总数的62.3%)与脊椎动物(35.8%)为主,对脊椎动物的研究中以两栖动物为最多(占所有脊椎动物发文数量的52.6%),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横断山脉与秦岭。本文进一步对目前山地景观遗传学研究中存在的空缺及未来重点关注问题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景观 景观遗传学 种群遗传学 遗传结构 基因流 生境破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笼养蓝孔雀两个种群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柯亚永 常弘 +2 位作者 苏应娟 张国萍 朱世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3-124,共2页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对英吉利孔雀场和广州动物园两个蓝孔雀Pavocristatus种群进行了分析。用 2 3个随机引物 ,共获得 173和 15 7个扩增片段 ,多态率分别为 47 40 %和 9 5 5 %
关键词 蓝孔雀 基因组DNA 随机扩增多态DNA 遗传多样性 繁殖力 随机引物 种群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多样性保护: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基础 被引量:2
12
作者 杜芳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年第1期27-33,共7页
遗传多样性探究物种内个体间DNA水平的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传多样性直接影响着物种的适应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因此2010年和2020年缔结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均将保护遗传多样性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目标之一,并呼吁... 遗传多样性探究物种内个体间DNA水平的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传多样性直接影响着物种的适应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因此2010年和2020年缔结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均将保护遗传多样性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目标之一,并呼吁在203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行动方案中将遗传多样性的监测与保护列为工作重点。然而,遗传多样性保护属于种群遗传学的范畴,理论性较高,导致关于遗传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多停留在学术层面,在保护实施过程中具体应用较少。一般来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境破碎化等干扰方式会造成物种遗传多样性降低、种群间分化增加、基因流减少等遗传后果,使种群濒危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但是在复杂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繁殖特征、进化历史及生态因子也发生着作用。系统的回顾、梳理了1996年迄今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树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保护案例(238篇论文,150种重点保护野生树木),指出了我国目前遗传多样性研究与物种保护割裂的现状。目前正处于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关键阶段,结合国际研究前沿,提出遗传多样性保护是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应该开展基于DNA序列的遗传多样性监测并重视有效种群大小等重要遗传多样性指标在具体物种保护过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遗传学 物种保护 有效种群大小 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桔小实蝇中国与马来西亚种群间杂交:融合性、生物学及检疫挑战(英文)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灿 Muhammad Z Ahmed +8 位作者 马骏 武目涛 何日荣 梁帆 赵菊鹏 林莉 胡学难 Catharine Mannion Muhammad Ashfaq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53-570,共18页
桔小实蝇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可对水果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首先采用微卫星标记比较桔小实蝇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性,然后通过室内种间杂交试验,研究了两个相异地理种群(此前称谓的来自中国的桔小实蝇和来自马来西亚的木瓜... 桔小实蝇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可对水果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首先采用微卫星标记比较桔小实蝇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性,然后通过室内种间杂交试验,研究了两个相异地理种群(此前称谓的来自中国的桔小实蝇和来自马来西亚的木瓜实蝇)之间杂交后代在繁殖力、孵化率、发育历期、产卵管长度以及抗逆性等方面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桔小实蝇中国和马来西亚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极为相近,不存在生殖隔离,但杂交后代在繁殖力、孵化率、幼虫发育情况、高蛹期抗逆性等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亲本种群,产卵管长度则介于亲本的马来西亚种群和中国种群之间。上述杂交种的适应性特征分析表明,杂交后代可能具有比亲本更强的传播潜力,因此,本研究结果对于桔小实蝇相异地理种群的检疫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小实蝇 木瓜实蝇 种群遗传学 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浙江省不同滞育型迷卡斗蟋的遗传分化分析
14
作者 王佰秋 沈初泽 +6 位作者 武雪 谢慧聪 宗靖淞 余哲媛 白芸 李恺 何祝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82-790,共9页
【目的】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存在两种显著不同的滞育型,即卵滞育和若虫滞育,而在长江流域附近两种滞育型种群存在广泛同域分布。本研究旨在探究浙江省同域分布不同滞育型迷卡斗蟋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的情况。【方法】以浙江... 【目的】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存在两种显著不同的滞育型,即卵滞育和若虫滞育,而在长江流域附近两种滞育型种群存在广泛同域分布。本研究旨在探究浙江省同域分布不同滞育型迷卡斗蟋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的情况。【方法】以浙江省百山祖、大盘山和天童山3个地区的不同滞育型的迷卡斗蟋6个种群共134个个体为研究材料,筛选具较高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并使用筛选获得的微卫星位点对这6个种群共134个个体进行种群遗传学分析。【结果】筛选出11对具较高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全部种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3.803,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43,其中百山祖卵滞育种群观测杂合度最低,与其他种群间遗传分化最大。百山祖卵滞育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程度很低,其余种群间均显示出高水平的基因流。【结论】浙江迷卡斗蟋不同地理种群及不同滞育型特征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均较低,存在较频繁的基因交流,尚未表现出物种分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卡斗蟋 滞育型 微卫星 种群遗传学 基因流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位基因同工酶多态性遗传——海洋无脊椎动物遗传及育种研究的一种新途径
15
作者 王运吉 许澄源 《水产科学》 CAS 1984年第3期30-34,共5页
由于生化遗传学的迅速发展,已广泛采用电泳技术分析等位基因同工酶的多态性,研究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种群遗传学。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大约二十五年间,电泳分析显示了大量的遗传变异;后来主要是定量研究多态性的程度;近年来,种群... 由于生化遗传学的迅速发展,已广泛采用电泳技术分析等位基因同工酶的多态性,研究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种群遗传学。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大约二十五年间,电泳分析显示了大量的遗传变异;后来主要是定量研究多态性的程度;近年来,种群遗传学家正在探讨酶多态性的生物学意义及其在育种学中应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种研究 同工酶 多态性 育种学 生化遗传学 遗传变异 等位基因 种群遗传学 海洋无脊椎动物 生物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D-seq技术及其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魏书军 李冰艳 +1 位作者 曹利军 朱家颖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67-774,共8页
限制性酶切位点关联DNA测序技术(restriction-site-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RAD-seq)是在二代测序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简化基因组技术(reduced-representation genome sequencing,RRGS)。RAD-seq利用限性核酸内切酶使基因组片段... 限制性酶切位点关联DNA测序技术(restriction-site-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RAD-seq)是在二代测序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简化基因组技术(reduced-representation genome sequencing,RRGS)。RAD-seq利用限性核酸内切酶使基因组片段化,经过修饰后连接含标记的接头构建文库并进行测序。因其具有操作简单、实验成本低、通量高等优点,在分子生态学、进化基因组学、保护遗传学等领域得到应用。目前发展起来的RAD-seq技术主要包括利用稀有酶和物理打断方式进行基因组片段化的mbRAD、利用稀有酶和常见酶组合酶切的方式进行基因组片段化的ddRAD、利用IIB型限制性内切酶得到短片段文库的2bRAD、利用同裂酶和Illumina试剂盒建库的ezRAD和完全利用Nextera试剂盒建库的nextRAD。本文对每种RAD-seq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昆虫种群遗传学、群落生态学、物种界定、系统发育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等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seq 昆虫学 种群遗传学 物种界定 系统发育 遗传连锁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谈对“物种”的几点理解
17
作者 洪东涯 杨成勇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7-67,共1页
关键词 物种 《生物》 生殖隔离 无籽西瓜 种群遗传学 生物学因素 遗传学特征 自然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的演化:有关其起源与扩散的分子插曲
18
作者 陈淳(译校) 《农业考古》 2025年第4期58-65,共8页
驯化物种稻子或亚洲水稻从大约9,000年前开始进化,从中国和印度的起源中心随后扩散到整个旧大陆(在新大陆的历史时期也是如此)。该物种是世界上主要的驯化作物之一,已成为研究驯化物种的起源和传播以及分析驯化植物变异遗传基础的典范... 驯化物种稻子或亚洲水稻从大约9,000年前开始进化,从中国和印度的起源中心随后扩散到整个旧大陆(在新大陆的历史时期也是如此)。该物种是世界上主要的驯化作物之一,已成为研究驯化物种的起源和传播以及分析驯化植物变异遗传基础的典范。考古材料对于了解水稻在整个亚洲的起源和传播至关重要,但分子信息也为研究该物种的进化动力提供了一种补充。一个物种的进化史会在其基因组中留下痕迹。此外,遗传学研究还能让我们研究那些没有留下考古记录的性状史——例如稻米糯性或开花的时间——这能让我们深入了解物种是如何被不同文化所采纳的。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几项有关亚洲稻起源和扩散的分子研究,并探讨了这些遗传研究在我们了解驯化物种的进化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我们还讨论了考古材料如何提供有助于完善驯化物种起源和传播遗传模型的重要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化 热那亚 粳稻 籼稻 种群遗传学 马达加斯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