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杭州市郊蔬菜害虫优势种群的演替及治理对策
被引量:
3
1
作者
林文彩
吕要斌
+2 位作者
章金明
贝亚维
郦卫弟
《浙江农业科学》
2008年第4期462-464,477,共4页
比较了20年前后的杭州市郊蔬菜栽培特点及主要蔬菜害虫的种群结构变化;分析了设施栽培的不断扩增、流通渠道的畅通、化学农药的频繁施用等原因是导致杭州市郊蔬菜害虫优势种群演替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
蔬菜害虫
害虫
种群结构变化
演替原因
治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胡兀鹫繁殖生物学及濒危状况
2
作者
苏化龙
李八斤
+6 位作者
姚勇
唐阳
张勇
果洛.周杰
王延明
加悟才让
王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8-89,共12页
研究青藏高原胡兀鹫的繁殖成功率、种群现状、种群变化趋势和致危因素,为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主要调查时间为2010—2013年以及1991—1993年。调查区域包括西藏的昌都、林芝、那曲和拉萨地区,四川的甘孜和阿坝...
研究青藏高原胡兀鹫的繁殖成功率、种群现状、种群变化趋势和致危因素,为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主要调查时间为2010—2013年以及1991—1993年。调查区域包括西藏的昌都、林芝、那曲和拉萨地区,四川的甘孜和阿坝自治州,青海的海北、海西、果洛和玉树自治州以及甘肃的甘南自治州。在这些区域中的7个胡兀鹫繁殖地,对某些繁殖巢进行日活动行为观察,以确定其繁殖参数。繁殖成功率依据2010年冬季至2013年秋季观察的繁殖巢中离巢出飞的幼鸟数量确定。由于缺乏对大范围面积(超过1万km2)内准确繁殖对数目的调查数据,仅能以繁殖对之间的繁殖巢间距来换算其领域面积。种群结构大多情况下采用路线统计法(截线法)调查记录,少数情况下在动物尸体附近进行观察。将胡兀鹫划归为3~4个年龄组:幼体(〈3年龄),未成熟体(3~4年龄),亚成体(4~6年龄)和成体(〉6年龄)。针对胡兀鹫种群结构的观察记录工作分别在1992年的4月—1993年2月下旬(合计48天)和2010年12月初—2012年10月下旬(合计103天)进行。繁殖种群数量评估,参照文献报道的高山兀鹫种群数量,以同期(2010年冬季至2012年底)调查的胡兀鹫繁殖巢数量与高山兀鹫繁殖巢的数量进行对比,其比值乘以高山兀鹫种群数量,以此估算胡兀鹫的繁殖对数量。[结果]胡兀鹫产卵期为12月上旬—1月末(12月7日—1月28日,n=4),孵化期为55~61天(n=3),窝卵数平均为1.86枚(n=14),测量3枚卵的平均长和宽为84.4(83.1~88.3)mm和68.03(67.0~70.0)mm。繁殖成功率为81.82%(2010年—2012年,n=22)。巢址分布海拔为2 600~4 575 m。在具有代表性的繁殖地内,繁殖对之间距离平均为35.84 km(25.10~47.3 km),领域平均面积为1 284.51 km2(630.01~2 237.29 km2)。20年来(1990年以来)种群结构变动为:胡兀鹫幼体数量比例从30.17%(n=116)降低到16.67%(n=96)。估算青藏高原250万km2面积的胡兀鹫种群数量不超过1 410个繁殖对。[结论]初步确定胡兀鹫的致危因素超过10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各种基础工程设施的建立,尤其是边远荒僻区域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影响胡兀鹫繁殖成功率和种群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兀鹫
青藏高原
领域面积
种群
密度
种群结构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杭州市郊蔬菜害虫优势种群的演替及治理对策
被引量:
3
1
作者
林文彩
吕要斌
章金明
贝亚维
郦卫弟
机构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
出处
《浙江农业科学》
2008年第4期462-464,477,共4页
基金
浙江省科技厅项目(2005C32014
2005C14011)
文摘
比较了20年前后的杭州市郊蔬菜栽培特点及主要蔬菜害虫的种群结构变化;分析了设施栽培的不断扩增、流通渠道的畅通、化学农药的频繁施用等原因是导致杭州市郊蔬菜害虫优势种群演替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
蔬菜害虫
害虫
种群结构变化
演替原因
治理对策
分类号
S436.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胡兀鹫繁殖生物学及濒危状况
2
作者
苏化龙
李八斤
姚勇
唐阳
张勇
果洛.周杰
王延明
加悟才让
王英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8-89,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1933)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资源共享子平台"(2005DKA21404)
文摘
研究青藏高原胡兀鹫的繁殖成功率、种群现状、种群变化趋势和致危因素,为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主要调查时间为2010—2013年以及1991—1993年。调查区域包括西藏的昌都、林芝、那曲和拉萨地区,四川的甘孜和阿坝自治州,青海的海北、海西、果洛和玉树自治州以及甘肃的甘南自治州。在这些区域中的7个胡兀鹫繁殖地,对某些繁殖巢进行日活动行为观察,以确定其繁殖参数。繁殖成功率依据2010年冬季至2013年秋季观察的繁殖巢中离巢出飞的幼鸟数量确定。由于缺乏对大范围面积(超过1万km2)内准确繁殖对数目的调查数据,仅能以繁殖对之间的繁殖巢间距来换算其领域面积。种群结构大多情况下采用路线统计法(截线法)调查记录,少数情况下在动物尸体附近进行观察。将胡兀鹫划归为3~4个年龄组:幼体(〈3年龄),未成熟体(3~4年龄),亚成体(4~6年龄)和成体(〉6年龄)。针对胡兀鹫种群结构的观察记录工作分别在1992年的4月—1993年2月下旬(合计48天)和2010年12月初—2012年10月下旬(合计103天)进行。繁殖种群数量评估,参照文献报道的高山兀鹫种群数量,以同期(2010年冬季至2012年底)调查的胡兀鹫繁殖巢数量与高山兀鹫繁殖巢的数量进行对比,其比值乘以高山兀鹫种群数量,以此估算胡兀鹫的繁殖对数量。[结果]胡兀鹫产卵期为12月上旬—1月末(12月7日—1月28日,n=4),孵化期为55~61天(n=3),窝卵数平均为1.86枚(n=14),测量3枚卵的平均长和宽为84.4(83.1~88.3)mm和68.03(67.0~70.0)mm。繁殖成功率为81.82%(2010年—2012年,n=22)。巢址分布海拔为2 600~4 575 m。在具有代表性的繁殖地内,繁殖对之间距离平均为35.84 km(25.10~47.3 km),领域平均面积为1 284.51 km2(630.01~2 237.29 km2)。20年来(1990年以来)种群结构变动为:胡兀鹫幼体数量比例从30.17%(n=116)降低到16.67%(n=96)。估算青藏高原250万km2面积的胡兀鹫种群数量不超过1 410个繁殖对。[结论]初步确定胡兀鹫的致危因素超过10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各种基础工程设施的建立,尤其是边远荒僻区域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影响胡兀鹫繁殖成功率和种群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胡兀鹫
青藏高原
领域面积
种群
密度
种群结构变化
Keywords
Tibetan Plateau
territorial area
population density
variation in population structure
分类号
S718.63 [农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杭州市郊蔬菜害虫优势种群的演替及治理对策
林文彩
吕要斌
章金明
贝亚维
郦卫弟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青藏高原胡兀鹫繁殖生物学及濒危状况
苏化龙
李八斤
姚勇
唐阳
张勇
果洛.周杰
王延明
加悟才让
王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