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馨香木兰的种群结构及动态 被引量:12
1
作者 徐加汉 司马永康 +2 位作者 徐涛 猫玉白 余鸿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35-40,51,共7页
为了更好地掌握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馨香木兰的种群结构及动态情况,通过对云南省西畴县馨香木兰群落24个样方的调查,分析了馨香木兰的高度结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编制了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了生存曲线。结果表明,馨香木兰高度结构完... 为了更好地掌握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馨香木兰的种群结构及动态情况,通过对云南省西畴县馨香木兰群落24个样方的调查,分析了馨香木兰的高度结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编制了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了生存曲线。结果表明,馨香木兰高度结构完整,种群个体高度发育是连续的,在群落中属连续型种群;其相对年龄结构不完整,呈现明显的菱形,幼苗缺乏;其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集群分布,但到IV级立木阶段就已变成随机分布;其成长可分为幼苗、幼树、成树和老树等4个时期,幼树和成树时期死亡率最低,老树时期死亡率最高;其种群生存曲线接近于Deevey I型,种群正处于衰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馨香木兰 种群结构动态 生命表 生存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潭清苏铁的生境、种群结构与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田波 龚洵 +1 位作者 张启泰 税玉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3-137,共5页
对小黑江流域潭清苏铁的生境、种群结构与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黑江流域的自然地带性植被主要为热带雨林,海拔600m以下的原生植被为典型热带北缘季雨林,而海拔600~1000m的原生植被为山地雨林.其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后,土壤流失严重... 对小黑江流域潭清苏铁的生境、种群结构与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黑江流域的自然地带性植被主要为热带雨林,海拔600m以下的原生植被为典型热带北缘季雨林,而海拔600~1000m的原生植被为山地雨林.其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后,土壤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向干旱、贫瘠化发展,从而导致其次生植被都向山地雨林演化,加上人类活动的继续存在,不可能在短期内恢复成原生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或山地雨林.尽管其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潭清苏铁的生存、繁衍正常.这也表明潭清苏铁对其环境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潭清苏铁种群的年龄结构基本呈金字塔形,属较稳定的结构.但是,种群的成年个体数明显偏小,成了潭清苏铁种群生存繁衍的 瓶颈 ,也反映出了潭清苏铁曾经遭受过严重破坏的事实,虽然潭清苏铁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抗人为破坏的能力较弱.潭清苏铁生长发育很缓慢,种群恢复的周期较长,大约是30~40a.目前,潭清苏铁种群正处于恢复、上升阶段.就地保护可能是其最有效的保护途径之一.目前,潭清苏铁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其分布区——小黑江流域已成为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如果其现有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且在没有人为破坏的前提下,潭清苏铁不会沦为濒危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潭清苏铁 生境 种群结构动态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濒危植物紫纹兜兰的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晋圮 刘彩琴 +3 位作者 康宁 程方 张粤 李萌 《热带林业》 2024年第3期49-54,共6页
该研究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紫纹兜兰种群行样方调查,从分布情况、伴生草本群落特征、龄级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象头山紫纹兜兰种群的结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象头山样方内共发现紫纹兜兰植株34株,主要以幼龄Ⅰ~... 该研究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紫纹兜兰种群行样方调查,从分布情况、伴生草本群落特征、龄级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象头山紫纹兜兰种群的结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象头山样方内共发现紫纹兜兰植株34株,主要以幼龄Ⅰ~Ⅲ级植株为主,占整个种群的70.58%,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年龄结构的动态指数V_(pi)为0.35、V_(pi′)为0.05,表明象头山紫纹兜兰种群结构稳定。随着龄级的增长,紫纹兜兰植株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有波动性上升的趋势,生存率函数S_((i))呈逐渐下降趋势,死亡率函数F_((i))呈逐渐增加趋势。从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随时间的增加,种群植株总量逐渐减少,其中成年植株逐渐增加,幼苗数量减少。种群中开花个体仅为8.82%,主要靠无性繁殖产生幼苗,种群对现有生境的依赖性较高。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加强对紫纹兜兰及其生境的保护和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头山 紫纹兜兰 伴生草本植物 种群结构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特有植物贵州槭的种群结构及动态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海燕 杨乃坤 +2 位作者 邹天才 黄丽华 汪建文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8-556,共9页
贵州槭(Acer guizhouense)属常绿阔叶乔木,仅分布于贵州省黄平县新州镇海拔770~1 000 m有山峰屏障的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中,颇具科研和经济价值,研究其种群结构特征和数量动态变化对于探索特有植物保护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贵州... 贵州槭(Acer guizhouense)属常绿阔叶乔木,仅分布于贵州省黄平县新州镇海拔770~1 000 m有山峰屏障的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中,颇具科研和经济价值,研究其种群结构特征和数量动态变化对于探索特有植物保护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贵州槭疑似分布区开展普查,并在密集分布区设置样地进行详查,分析其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贵州槭的自然分布区极为狭窄,雷坪分布区约0.3 km^2,总计约2 600株,其中密集分布区0.03 km^2,平均种群密度78 800株/km^2,稀疏分布区0.27 km^2,平均种群密度≤1 500株/km^2;在东坡村飞云崖风景区有约0.05 km^2的稀疏分布,且在雷坪至东坡两分布区之间没有发现自然分布;采用SAFE指数和IUCN的标准评价,贵州槭属于濒危物种(EN)。(2)贵州槭幼树占种群的比重达63.23%,种群密度大小为幼树>中龄树>成年树,种群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分别在Ⅰ龄期和Ⅸ龄期出现2个高峰,在Ⅲ-Ⅷ龄期间和Ⅹ-Ⅺ龄期间出现2个低谷,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特征;(3)人为采伐和生境遭破坏造成的植株死亡或者丧失增加是导致贵州槭种群数量稀少的主要原因,在加强就地保护的同时,开展人工育苗迁地应用栽培是现实而有效的合理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槭 种群结构 静态时间生命表 数量动态 特有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山区南方红豆杉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孙启武 王磊 +2 位作者 张小平 郝朝运 田胜尼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9-585,共7页
根据野外调查资料编制南方红豆杉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利用存活曲线、致死力曲线、植物种群结构动态量化分析方法等来综合分析种群的动态趋势,同时引入4个生存分析函数进行种群的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为稳定型种群,但种群早... 根据野外调查资料编制南方红豆杉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利用存活曲线、致死力曲线、植物种群结构动态量化分析方法等来综合分析种群的动态趋势,同时引入4个生存分析函数进行种群的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为稳定型种群,但种群早期存活数随龄级急剧下降,只有16%的幼苗能进入第2龄级,而后期存活值波动不大,说明幼苗成长为幼树的过程中要经过严格的环境筛选。分析认为,由于南方红豆杉幼苗竞争能力弱,在群落中处于被动适应的地位,导致其较高的死亡率,降低了其对后期各龄级的补充能力,同时人为干扰和破坏加重了这种趋势,从而导致其濒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植物种群结构动态量化分析 种群生命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神农架地区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种群结构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44
6
作者 蒋雪琴 刘艳红 赵本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11-2218,共8页
巴山冷杉群落是湖北神农架地区主要的群落类型之一,从生命表特征、年龄结构、存活曲线以及种群和不同龄级个体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研究了湖北神农架地区巴山冷杉的种群结构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的种群年龄结构图呈... 巴山冷杉群落是湖北神农架地区主要的群落类型之一,从生命表特征、年龄结构、存活曲线以及种群和不同龄级个体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研究了湖北神农架地区巴山冷杉的种群结构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的种群年龄结构图呈现的是幼苗比例最大,中龄树、幼树和成龄树比例次之的规律;巴山冷杉幼苗储备丰富,巴山冷杉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环境因素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湖北神农架地区巴山冷杉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 C型,Ⅰ径级巴山冷杉死亡率最高,Ⅱ径级开始巴山冷杉幼树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直至老龄期死亡率逐渐升高;巴山冷杉种群不同年龄级的个体呈现出集群分布或随机分布,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群,其空间分布格局是随时间变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 巴山冷杉 种群结构动态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岳山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甍 李婷婷 +1 位作者 张钦弟 毕润成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2-789,共8页
该研究于2014年太岳山植被保护完好地区建立了CTFS技术规范的4hm2森林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了样地内胸径(DBH)大于1cm的木本植物,分析样地内的群落组成,对样地中的主要乔木树种分为幼树(1cm≤DBH≤10cm)、小树(10cm<DBH≤30cm)和成年... 该研究于2014年太岳山植被保护完好地区建立了CTFS技术规范的4hm2森林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了样地内胸径(DBH)大于1cm的木本植物,分析样地内的群落组成,对样地中的主要乔木树种分为幼树(1cm≤DBH≤10cm)、小树(10cm<DBH≤30cm)和成年树(DBH>30cm)3个生长阶段,并在去除空间异质性的基础上,采用不规则区域中的点格局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样地中主要树种在0~100m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用双关联函数^g(r)研究了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格局类型,探讨太岳山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和维持的机理,以明确该区物种的生态适应对策和种群动态。结果显示:(1)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9 698株,其中包括枯立木209株;该区群落的主要优势物种为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色木槭(Acer mono)。(2)研究区主要树种以聚集型分布为主,加入枯立木后,种群聚集程度降低并趋于随机分布。(3)^g(r)函数分析表明,样地内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个体呈现出随年龄增加聚集程度降低的规律,这种变化过程是对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的综合反应。研究结果初步确定,太岳山研究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密度制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格局 维持机制 种群结构动态 密度制约 生态适应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