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东北红豆杉种群生殖力与开花结实特性 被引量:23
1
作者 周志强 胡丹 刘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0-86,共7页
在黑龙江省穆棱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路线踏查到271株天然东北红豆杉,选择其中具有生殖活力(开花)的29雄株和30雌株作为样株,采用标准枝法对孢子叶球和结实状况及其与生态因子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实东北红豆杉天然种群中,♀♂性... 在黑龙江省穆棱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路线踏查到271株天然东北红豆杉,选择其中具有生殖活力(开花)的29雄株和30雌株作为样株,采用标准枝法对孢子叶球和结实状况及其与生态因子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实东北红豆杉天然种群中,♀♂性比为1∶2;天然东北红豆杉有性生殖持续时间长,雄株胸径在1.5~92cm,雌株胸径在9.5~68.1cm保持生殖状态,雄株较雌株早约20年进入花期;天然东北红豆杉小孢子叶球数量平均为大孢子叶球数量的3倍,大孢子叶球转化为果实的数量不足1/10,孢子叶球数量、结实数量与样株的胸径、冠幅、树高显著相关,与其他立地因子相关不显著;孢子叶球数量在冠层间的分布呈现由上至下的递减规律,而结实数量在冠层间沿中、上、下递减,结实率沿冠层自上而下递增;孢子叶球与结实数量在树冠不同朝向上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但总体上差异不显著。天然东北红豆杉的上述生殖特征的形成,既是物种本身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也有动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种群生殖力 孢子叶球 结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大东山长柄双花木群落物种组成与种群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缪绅裕 曾庆昌 +3 位作者 陈志明 刘嘉俊 李晓杰 黄金玲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7,共7页
采用样方法以及用基径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的方法,对位于南岭大东山不同海拔的3个长柄双花木(Disonthuscercidifoliusvar.longipesChang)样带(包括小洞、大洞和鸡子场样带,海拔分别为1010、1170和1260m)进行了调查,并编制了种群静... 采用样方法以及用基径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的方法,对位于南岭大东山不同海拔的3个长柄双花木(Disonthuscercidifoliusvar.longipesChang)样带(包括小洞、大洞和鸡子场样带,海拔分别为1010、1170和1260m)进行了调查,并编制了种群静态生命表和生存曲线,对其群落物种组成、种群年龄结构和生殖力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个样带群落乔木层优势种数量及种类组成差异明显,共包含26个种类,但共有种仅3种,除长柄双花木外还有多花杜鹃(Rhododendron cavalerieiLevl.)和两广杨桐(AdinandraglischrolomaHand.-Mazz.)2种;小洞样带长柄双花木种群的重要值(46.116%)明显高于另2个样带。根据基径可将长柄双花木种群分为68个龄级,3个样带的种群年龄结构基本一致,但小洞样带个体数量更多且基径31.0mm以下的幼体所占比例最高;总体上长柄双花木种群中5a以下的幼苗数量偏少,其他龄级的个体数量呈现随株龄增大波动但整体下降的趋势。种群的个体死亡率在5—10a和10~15a龄级较高(分别为20.30%和20.50%),并随年龄增长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不同龄级个体生命期望值为4.49—0.50,总体偏低。种群生存曲线为I型,种群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世代平均周期分别为0.504、-0.018、0.982和38.351a,显示该种群在当前状态下自我更新不良,属缓慢的负增长型种群。根据研究结果,对该区域长柄双花木种群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柄双花木群落 物种组成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种群生殖力 南岭大东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剑纹灰翅夜蛾实验种群生命表 被引量:6
3
作者 黄东林 许慧卿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164-168,共5页
 通过室内饲养淡剑纹灰翅夜蛾[Spodopteradepravata(Bulter)],探索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淡剑纹灰翅夜蛾室内第一代发生时间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二代发生时间为8月中旬至9月中旬;第一代幼虫期、蛹期分别为18 66d和7 27d,第二代...  通过室内饲养淡剑纹灰翅夜蛾[Spodopteradepravata(Bulter)],探索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淡剑纹灰翅夜蛾室内第一代发生时间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二代发生时间为8月中旬至9月中旬;第一代幼虫期、蛹期分别为18 66d和7 27d,第二代幼虫期、蛹期分别比第一代延长7 66%和41 68%,两代幼虫期和蛹期都呈极显著差异;第一代世代存活率为53 21%、单雌平均产卵量276 28粒、世代净增长率为74 3836、内禀增长率为0 1391、周限增长率为1 1492,第二代比第一代分别降低了21 01%、17 39%、33 40%、24 16%和3 30%;第一代世代平均周期为31 2227d,种群加倍时间为4 9831,第二代比第一代分别增加了19 52%和31 85%;淡剑纹灰翅夜蛾取食黑麦草的世代存活率和繁殖力都很高,不同世代种群增长参数差异明显;淡剑纹灰翅夜蛾卵期及1龄、2龄幼虫死亡率较高,是防治的最佳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剑纹灰翅夜蛾 实验种群生命表 草坪害虫 发育速率 种群存活率 种群生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