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贵州山核桃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1
作者 杨焱冰 令狐克念 +3 位作者 安明态 黄郎 颜凤霞 李鹤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4-1656,共13页
【目的】了解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贵州山核桃(Carya kweichowensis)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探究其种群生存潜力和濒危原因,为贵州山核桃资源保护与种群恢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2个分布典型的贵州山核桃种群为研究对象,以径级代替龄级方... 【目的】了解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贵州山核桃(Carya kweichowensis)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探究其种群生存潜力和濒危原因,为贵州山核桃资源保护与种群恢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2个分布典型的贵州山核桃种群为研究对象,以径级代替龄级方法构建种群年龄结构和生命表,采用种群动态量化分析、绘制存活曲线、计算生存函数方法分析各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结果】种群年龄结构表明,NJ、QF、LL、DW2和TB 5个种群的幼龄和中龄个体占比高,成龄和老龄个体占比少或缺失,年龄结构呈倒“J”型分布,种群为增长型;RW、KJ、DW1、SJ、YL、WY和BSH 7个种群幼龄个体数目占比少,种群为衰退型。种群动态指数表明,贵州山核桃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差,环境对幼龄、成龄和老龄个体的筛选作用较强。12个种群的存活曲线均为Deevey-II型,个体的生存能力随龄级增加而逐渐下降。生存函数分析显示,贵州山核桃种群总体在中龄阶段稳定,在幼龄、成龄和老龄级阶段较脆弱。【结论】种群幼苗供应不足和种群成活个体死亡率高是贵州山核桃种群衰退两个主要影响因子。为促进种群自然更新、种群复壮,应增强就地保护,适度进行人工调控与增强型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山核桃 年龄结构 种群动态指数 存活曲线 生存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狭叶坡垒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贾淇宇 刘雄盛 +5 位作者 廖南燕 黄寒梅 黄荣林 肖玉菲 徐刚标 李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8-1086,共9页
【目的】研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狭叶坡垒[Hopea chinensis(Merr.) Hand.-Mazz.]的种群结构特征和数量动态特征,探讨种群发展潜力和濒危原因,为狭叶坡垒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广西十万大山区域8个... 【目的】研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狭叶坡垒[Hopea chinensis(Merr.) Hand.-Mazz.]的种群结构特征和数量动态特征,探讨种群发展潜力和濒危原因,为狭叶坡垒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广西十万大山区域8个狭叶坡垒自然集中分布区进行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分析狭叶坡垒种群结构特征,绘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分析种群动态指数及种群生存函数,对种群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狭叶坡垒野生种群龄级结构呈倒J型,幼龄个体数占比较高,表现为增长型结构,种群个体幼龄期淘汰率较高;种群动态指数、随机干扰敏感指标和随机干扰风险概率分别为52.61%、4.38%和8.33%,对外界干扰敏感,环境对个体有较强的选择作用。狭叶坡垒野生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的B1亚型,狭叶坡垒种群生存率在Ⅰ~Ⅵ龄级期间随龄级增加而减小,累积死亡率随龄级增加而增加,危险率在Ⅵ龄级达最高值,狭叶坡垒种群在Ⅵ龄级之后进入生理衰退期。时间序列分析表明,除Ⅻ龄级的个体数经过4个龄级时间后保持不变,经过4、6、8、10个龄级时间后,狭叶坡垒各龄级的个体数均呈增加趋势,其中Ⅳ~Ⅷ龄级逐渐成为种群的主体,狭叶坡垒种群总体呈增长状态。【结论】狭叶坡垒野生种群为增长型,种群处于波动变化状态中,对外界干扰敏感。幼苗数量充足,在生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具有较好的恢复潜力。但幼苗向幼树、幼树向小树转换过程中存在增补限制,制约狭叶坡垒种群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叶坡垒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种群动态指数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大连池火山蒙古栎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谢立红 黄庆阳 +4 位作者 曹宏杰 杨帆 王继丰 王建波 倪红伟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60-970,共11页
【目的】分析五大连池4座老期火山南坡蒙古栎种群结构特征,揭示蒙古栎种群的生存现状,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五大连池火山森林植被的演替、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种群年龄结构图,编制... 【目的】分析五大连池4座老期火山南坡蒙古栎种群结构特征,揭示蒙古栎种群的生存现状,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五大连池火山森林植被的演替、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种群年龄结构图,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拟合种群存活曲线,运用生存分析与数量化分析法研究种群结构及动态,通过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结果】4座火山蒙古栎种群均低龄数量不足,以Ⅴ~Ⅶ龄级成熟树个体为主,表现为稳定型种群,存活曲线均为DeeveyⅡ型;生存分析表明:4个种群具有前期逐渐减少、中期趋于稳定的特点,但危险率加剧上升,种群在Ⅵ龄级之后开始进入生理衰退期,预示种群后期有衰退的趋势;数量化动态分析表明:东焦德布山、小孤山和南格拉球山蒙古栎种群忽略外部干扰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_(pi))大于0,种群表现为增长型,考虑外部干扰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_(pi))等于或趋近于0,种群表现为稳定型,而尾山蒙古栎种群V_(pi)和V'_(pi)都小于0,种群表现为衰退型,且4个种群对外界随机干扰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时间序列预测表明:4个种群在未来2、4、6个龄级后个体数量均有减少趋势。【结论】4座老期火山南坡蒙古栎种群当前均为稳定型,但小树阶段有限的环境资源导致个体数量下降趋势显著,种群老龄个体数量发展潜力较小,形成该种群更新和发展的瓶颈,随着种群发展有向衰退转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大连池火山 蒙古栎 年龄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生存分析 种群动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细果秤锤树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被引量:24
4
作者 谭菊荣 袁位高 +8 位作者 李婷婷 许国良 吴正柱 陈小明 李卫忠 许惠春 库伟鹏 朱锦茹 吴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678-3687,共10页
细果秤锤树(Sinojackia microcarpa)是中国特有极小种群植物之一,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为揭示该种群的生存潜力与濒危机制,为种群保护提供依据,采用样地调查法在浙江省建德市细果秤锤树自然集中分布区进行野外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 细果秤锤树(Sinojackia microcarpa)是中国特有极小种群植物之一,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为揭示该种群的生存潜力与濒危机制,为种群保护提供依据,采用样地调查法在浙江省建德市细果秤锤树自然集中分布区进行野外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研究了细果秤锤树种群的结构特征,绘制了种群静态生命表及种群存活曲线,并应用种群动态和时间序列量化预测种群未来发展态势。结果表明:(1)细果秤锤树的径级、高度和冠幅结构均表明该种群龄级结构总体呈衰退型,种群幼年树淘汰率较高,中年树到老年树过渡阶段适应力增强,生长情况较前期稳定。(2)生活曲线属Deevey-Ⅲ型,早期死亡率高,生存分析揭示细果秤锤树种群具有前期锐减的动态特征。(3)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在未来2、4、6、8个龄级后,细果秤锤树的年龄结构存在幼年个体数下降,中、老年树占优势的衰退风险。(4)种群动态指数表明该种群结构总体波动大,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弱,环境对个体的选择作用较强。为促进种群自然更新,应加强就地保护措施,降低人为干扰对个体生存环境的威胁,提高幼苗至幼树转化率,实现种群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果秤锤树 极小种群 生命表 生存曲线 种群动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海南龙血树的种群结构与动态 被引量:44
5
作者 杨立荣 张治礼 +5 位作者 云勇 严武平 陈宣 张浪 郑道君 陈加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802-2815,共14页
了解种群的生存现状与动态趋势对濒危植物的保护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保护濒危海南龙血树种群,对海南岛不同生境的11个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种群进行了调查;并利用个体基径数据建立各种群的年龄结构和静态生命表,得到种群年... 了解种群的生存现状与动态趋势对濒危植物的保护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保护濒危海南龙血树种群,对海南岛不同生境的11个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种群进行了调查;并利用个体基径数据建立各种群的年龄结构和静态生命表,得到种群年龄结构动态指数,绘制种群存活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从而获得海南龙血树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种群年龄结构与种群所处的生境关系密切,海边的NS和YL种群结构为衰退型,LN和CH居群为稳定型,而非海边种群为增长型,没有老龄个体;11个种群中,EXL种群显示出最高的增长趋势和最好的种群稳定性,NS和YL种群稳定性最差,种群抗干扰能力极低;11个种群的存活曲线均属于Deevey-Ⅰ型,但生存函数分析显示海南龙血树种群生活史早期和晚期脆弱,中期稳定,这表明海南龙血树种群所处的生境更适合成年个体生存,现有的生境对幼龄个体的环境筛作用较强。海南龙血树属于退偿物种,针对其种群的生存现状,应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护与复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龙血树 年龄结构 种群动态指数 存活曲线 生存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