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7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种皮对华重楼种子贮藏过程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1
作者 王丽玲 雷小华 +1 位作者 柏明娥 成亮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65-72,共8页
探究外种皮对华重楼种子贮藏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华重楼种子的贮藏方式提供理论依据。以带外种皮和去外种皮2种不同处理方式的华重楼种子为试验材料,分析了0、4、8、10个月贮藏期种子中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和内源激素含量等生... 探究外种皮对华重楼种子贮藏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华重楼种子的贮藏方式提供理论依据。以带外种皮和去外种皮2种不同处理方式的华重楼种子为试验材料,分析了0、4、8、10个月贮藏期种子中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和内源激素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种子贮藏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苯丙氨酸酶(PAL)活性降低,去除外种皮可以减缓SOD和PAL活性的下降幅度;带种皮种子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下降趋势,而去种皮种子的POD活性呈上升趋势;贮藏前,带外种皮的种子的生长类激素吲哚乙酸、赤霉素3、细胞分裂素(激动素、玉米素核苷、二氢玉米素和反式玉米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去种皮种子,而赤霉素7、1-萘乙酸、水杨酸、茉莉酸、脱落酸的含量显著低于去种皮种子。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2种处理方式的种子中吲哚乙酸含量均显著上升,而其他激素含量均显著下降,说明生长类激素吲哚乙酸可能是促进华重楼种子萌发的重要内源激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重楼 种皮 种子贮藏 生理生化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皮颜色花生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近红外检测模型的构建
2
作者 尚艳侠 侯名语 +3 位作者 崔顺立 刘盈茹 刘立峰 李秀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9-1136,共8页
花生籽仁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是重要的品质性状,探索无损、高效的含量检测方法是花生育种及生产的重要研究方向。根据样品外观颜色分别构建近红外模型有利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利用市场常见的黑色、红色、粉色共282个花生种质,采用考... 花生籽仁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是重要的品质性状,探索无损、高效的含量检测方法是花生育种及生产的重要研究方向。根据样品外观颜色分别构建近红外模型有利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利用市场常见的黑色、红色、粉色共282个花生种质,采用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检测蛋白含量,与近红外光谱值拟合,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法构建近红外预测模型。共构建黑色种皮粗蛋白、黑色种皮清蛋白、黑色种皮球蛋白、黑色种皮伴球蛋白、红色种皮粗蛋白、红色种皮清蛋白、红色种皮球蛋白、红色种皮伴球蛋白、粉色种皮清蛋白、粉色种皮球蛋白、粉色种皮伴球蛋白等共11个近红外预测模型,光谱值预处理方法为多种复合处理法,黑色种皮粗蛋白、黑色种皮清蛋白、黑色种皮球蛋白、黑色种皮伴球蛋白模型的最佳预处理方法分别为Baseline+Detrend、Detrend+MSC、2^(nd)-der+Detrend+1^(st)-der、Baseline+SNV,红色种皮粗蛋白、红色种皮清蛋白、红色种皮球蛋白、红色种皮伴球蛋白模型的最佳预处理方法分别为Baseline+SNV、Baseline+SNV+MSC、SNV+MSC+Baseline、SNV+MSC+Baseline,粉色种皮清蛋白、粉色种皮球蛋白、粉色种皮伴球蛋白模型的最佳预处理方法分别为2^(nd)-der+1^(st)-der、2^(nd)-der+Detrend+1^(st)-der、2^(nd)-der+Baseline+1^(st)-der,所建模型的相关系数Rc为0.825~0.925,均方根误差RMSEC为0.110~1.383。对所建模型进行外部验证,11个模型的外部验证集相关系数Rp在0.822~0.971之间,均方根误差RMSEP在0.102~0.954之间。将不同种皮颜色花生利用其他颜色模型检测并与其化学值进行拟合,相关系数在0.002~0.877范围内,标准误差在0.257~9.464范围内,相关系数均低于外部验证集相关系数,最佳检测模型为对应种皮颜色的模型。构建的不同种皮颜色的花生蛋白及其组分含量的模型,可快速无损的检测其含量,为花生蛋白加工原料的选择和花生专用型种质的选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近红外光谱分析 种皮颜色 蛋白质 蛋白质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仁内种皮中缩合单宁多聚体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3
作者 崔茂凯 黄海涛 +3 位作者 李庆杨 沈丹玉 肖鹏飞 刘毅华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4,共5页
为给核桃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以核桃仁内种皮为原料,通过70%甲醇溶液(含0.5%冰乙酸)萃取,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层析柱分离,经不同体积分数的甲醇溶液梯度洗脱得到13个核桃仁内种皮缩合单宁多聚体分离物(F1~F13),以V_(C)为标样... 为给核桃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以核桃仁内种皮为原料,通过70%甲醇溶液(含0.5%冰乙酸)萃取,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层析柱分离,经不同体积分数的甲醇溶液梯度洗脱得到13个核桃仁内种皮缩合单宁多聚体分离物(F1~F13),以V_(C)为标样,对这13个分离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甲醇溶液(体积分数40%~75%)梯度洗脱方法可从核桃仁内种皮中分离出缩合单宁二聚体(DP2)至七聚体(DP7);DP2和缩合单宁三聚体(DP3)的洗脱甲醇溶液体积分数在40%~60%,缩合单宁四聚体(DP4)和其他3种高聚体的洗脱甲醇溶液体积分数在60%~75%;优化洗脱操作后DP2和DP3可被高效分离,DP2洗脱率超过80%,其中F2、F3和F4中得到DP2,总含量超过1.40 mg/g,F5和F6中得到DP3,含量分别为0.66 mg/g和0.59 mg/g;F1~F13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以DP2为主的F4抗氧化活性最高,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17.22±0.68)mg/g和(24.36±0.73)mg/g。综上,采用梯度洗脱方法可实现缩合单宁多聚体的洗脱分离,可从核桃仁内种皮中分离出DP2和DP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种皮 缩合单宁 多聚体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A-seq技术定位绿豆种皮光泽基因
4
作者 王茜 李博博 +9 位作者 吴若楠 李晨浩 张泽燕 闫建俊 朱慧珺 闫虎斌 郝青婷 赵雪英 高伟 张耀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6-1447,共12页
种皮光泽不仅影响绿豆外观品质和商品价值,还与其抗逆等性状密切相关。以明绿豆并绿15号和毛绿豆冀绿20号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构建F2分离群体,利用BSA-seq技术进行绿豆种皮光泽相关基因的定位。结果表明,种皮光泽性状的相关基因定位在1... 种皮光泽不仅影响绿豆外观品质和商品价值,还与其抗逆等性状密切相关。以明绿豆并绿15号和毛绿豆冀绿20号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构建F2分离群体,利用BSA-seq技术进行绿豆种皮光泽相关基因的定位。结果表明,种皮光泽性状的相关基因定位在11号染色体48061~11475465 bp的区域,大小11.43 Mb。候选区域内共注释到1292个基因,其中在亲本之间共注释到163个非同义突变基因,48个移码突变基因。进一步进行精细定位,开发8个KASP标记和7个InDel标记将种皮光泽的候选区间缩小至0.39 Mb(9969581~10362350 bp)。通过数据库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定位区间内共注释到9个非同义突变基因,结合qRT-PCR表达分析筛选出jg34407、jg34408、jg34414、jg34422、jg34433和jg34438共6个绿豆种皮光泽性状候选基因。其中jg34407基因功能注释为E3泛素连接酶,jg34438基因注释为转录因子MYC2,推测jg34407和jg34438可能通过调控蛋白质降解以及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间接影响种皮光泽性状。本研究为后期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种皮光泽 BSA-seq 基因定位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耐贮性板栗坚果果皮及种皮的发育特征观察
5
作者 赖海荣 郭素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53,共13页
【目的】探讨不同耐贮性板栗坚果在各发育期果皮及种皮的发育特征与种间差异,明确不同品种板栗坚果耐贮性差异的原因,为板栗耐贮种质资源评价、筛选和科学贮藏提供参考。【方法】以耐贮性较好的‘燕山早丰’‘泰栗1号’和耐贮性较差的... 【目的】探讨不同耐贮性板栗坚果在各发育期果皮及种皮的发育特征与种间差异,明确不同品种板栗坚果耐贮性差异的原因,为板栗耐贮种质资源评价、筛选和科学贮藏提供参考。【方法】以耐贮性较好的‘燕山早丰’‘泰栗1号’和耐贮性较差的‘荔波早栗’板栗坚果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果实胚乳吸收期、幼果期、膨大期和成熟期果皮及种皮的发育特征,并比较不同品种间的差异。【结果】①各品种栗果在胚乳吸收期果皮总厚度较小,角质层厚度较大,中果皮层和内果皮层薄壁细胞层数多,形态较小且排列紧密;种皮尚未形成。此时,‘燕山早丰’和‘泰栗1号’果皮总厚度及角质层厚度显著大于‘荔波早栗’。②幼果期果皮总厚度增至最大,角质层厚度变化规律性差,亚表皮细胞纵向伸长,完全转变为栅栏组织层;中果皮层和内果皮层的薄壁细胞体积显著增大,厚度增加;种皮开始出现。‘荔波早栗’的角质层厚度增加,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而‘燕山早丰’和‘泰栗1号’的角质层厚度减小,表皮细胞形态及大小不规则。③膨大期果皮总厚度显著减小,变化较大的中果皮层和内果皮层薄壁细胞层数减少、细胞体积变小、厚度下降;种皮结构较紧密。但就品种而言,‘荔波早栗’的角质层厚度减小,而‘燕山早丰’和‘泰栗1号’的角质层厚度却增加;三者的种皮厚度变化较小。④成熟期果皮总厚度减至最小,角质层厚度增加,表皮细胞排列紧密,中果皮层和内果皮层薄壁细胞间隙变小,厚度降低;种皮厚度有所变化。就品种而言,‘荔波早栗’果皮总厚度最大,但中、内果皮层薄壁细胞间存在间隙;而‘燕山早丰’和‘泰栗1号’的中、内果皮层薄壁细胞排列非常紧密,无明显间隙;栗果成熟期时‘燕山早丰’和‘泰栗1号’种皮厚度降至最低,但‘荔波早栗’种皮厚度却较膨大期小幅增加。【结论】耐贮性较好的‘燕山早丰’和‘泰栗1号’坚果果皮角质层厚,各层细胞排列紧密,无明显细胞间隙;而耐贮性较差的‘荔波早栗’果皮角质层薄,各层存在明显的细胞间隙,结构致密性较差;种皮结构与板栗坚果的耐贮性可能无直接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果皮发育 种皮发育 解剖结构 耐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类作物的种皮色研究进展
6
作者 吴淼淼 王丽侠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6-1264,共9页
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花生及食用豆类等,种类繁多,其地位仅次于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种皮色因花色素苷表达量的不同导致颜色各异。这种差异既是品种鉴别及产权保护的重要依据,也满足了生产及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目前豆类作物对种皮色的研... 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花生及食用豆类等,种类繁多,其地位仅次于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种皮色因花色素苷表达量的不同导致颜色各异。这种差异既是品种鉴别及产权保护的重要依据,也满足了生产及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目前豆类作物对种皮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而食用豆类研究较少。本文从豆类作物种皮色的划分、品质的差异及环境因子对种皮色的影响、遗传规律及基因定位、克隆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分析了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充分应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豆类种皮色表达机制的研究思路,以期为豆类作物育种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类作物 种皮 分类及遗传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皮颜色小麦种子发芽差异研究
7
作者 李即心 陶志强 赵广才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8期45-48,共4页
为研究不同种皮颜色对不同品种小麦发芽性状的影响,以期为小麦因地制宜地选种及种子保存提供参考,本研究以烟农1212、扬麦24、绿麦和紫麦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种皮颜色对小麦种子发芽差异的影响试验,其中小麦种皮颜色分别为白皮、红皮... 为研究不同种皮颜色对不同品种小麦发芽性状的影响,以期为小麦因地制宜地选种及种子保存提供参考,本研究以烟农1212、扬麦24、绿麦和紫麦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种皮颜色对小麦种子发芽差异的影响试验,其中小麦种皮颜色分别为白皮、红皮、绿皮和紫皮。结果表明,不同种皮颜色对小麦苗性状的影响差异显著,浅色(白色和红色)种皮颜色小麦品种的苗高、苗鲜重和苗干重均显著高于深色(绿色和紫色)种皮颜色小麦,浅色小麦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高于深色小麦,浅色小麦的发芽势比深色提高1.02%、发芽率提高1.06%。因此在播种较晚时可以选择浅色小麦,减少播期晚对出苗的影响,对品质有特殊要求需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时选择深色小麦品种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皮颜色 发芽试验 小麦苗性状 发芽势 发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不同种皮色大豆种子活力预测模型的构建
8
作者 李文君 雷荣 +1 位作者 曾艳 王贤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064,共14页
开发大豆种子活力的无损预测技术对于保障大豆种子播种质量和提升大豆产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采集了43个品种大豆种子的近红外光谱,利用多种光谱预处理方法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支持向量机回归、XGBoost和BP神经网... 开发大豆种子活力的无损预测技术对于保障大豆种子播种质量和提升大豆产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采集了43个品种大豆种子的近红外光谱,利用多种光谱预处理方法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支持向量机回归、XGBoost和BP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分别构建了浅色和深色种皮大豆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正常苗率、发芽势和芽长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深色和浅色种皮大豆分开建模效果较好,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并对光谱变量进行选择能提高模型预测能力,基于XGBoost和BP神经网络构建的预测模型表现最佳。浅色种皮大豆发芽率、发芽指数、芽长和正常苗率最优预测模型训练集R^(2)为0.93~0.96,测试集R^(2)均在0.80以上;发芽势最优预测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R^(2)达0.91以上。深色种皮大豆正常苗率和发芽率的最优预测模型训练集R^(2)分别为0.96和0.94,测试集R^(2)分别为0.79和0.82,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芽长的预测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R^(2)均在0.90以上。所构建的种子活力模型具有较高的泛化能力和准确性,可用于大豆种子活力的无损预测,从而为提高大豆播种质量和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活力 大豆 近红外 浅色种皮 深色种皮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法对核桃贮藏过程中内种皮褐变的影响
9
作者 王一峰 胡文斌 +2 位作者 陈耀年 赵淑玲 王明霞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4-775,共12页
为探讨干燥方法对核桃贮藏过程中内种皮褐变的影响,为核桃贮藏过程中内种皮褐变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核桃品种清香为试验材料,采用自然晒干(CK)、热风干燥(T1)、真空干燥(T2)及真空变温干燥(T3)4种干燥方法处理,测定贮藏过程中核... 为探讨干燥方法对核桃贮藏过程中内种皮褐变的影响,为核桃贮藏过程中内种皮褐变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核桃品种清香为试验材料,采用自然晒干(CK)、热风干燥(T1)、真空干燥(T2)及真空变温干燥(T3)4种干燥方法处理,测定贮藏过程中核仁外观及内种皮褐变指标变化,并采用通径分析法分析影响核桃内种皮褐变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各处理核仁颜色逐渐加深,褐变度增加,与CK相比,T2、T3处理核仁颜色较浅、褐变度较小;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CK增幅最大,T2、T3处理增幅较小;核桃内种皮总酚含量在贮藏30 d时均有所下降,贮藏60 d时有所升高,贮藏90 d时又开始下降,但上升和下降的幅度都不大,整个贮藏期间核桃内种皮总酚含量维持较高水平,与CK相比,T2、T3处理核桃内种皮总酚含量总体较高;核桃内种皮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与CK相比,T2、T3处理核桃内种皮SOD、Na^(+)K^(+)-ATP酶活性总体较高,PPO活性总体较低;核桃内种皮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整体呈下降趋势,与CK相比,T2、T3处理核桃内种皮POD活性总体较高;过氧化氢酶(CAT)、脂氧合酶(LOX)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与CK相比,T2、T3处理CAT活性较高,LOX活性较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核桃在贮藏过程中影响核桃褐变的主要因素不同,PPO、POD及Na^(+)K^(+)-ATP酶活性是影响CK核桃褐变的主要因素;总酚含量、CAT活性、Na^(+)K^(+)-ATP酶活性是影响T1处理核桃褐变的主要因素;SOD、POD、Na^(+)K^(+)-ATP酶活性是影响T2处理核桃褐变的主要因素;总酚含量、POD活性、Na^(+)K^(+)-ATP酶活性是影响T3处理核桃褐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种皮 干燥方法 贮藏 褐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外种皮提取物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及对烟叶品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0
作者 阳灿 蒋蜜涵 +3 位作者 闫荣玲 张翼 罗金强 廖阳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0,117,共8页
为探究银杏外种皮(Ginkgo biloba sarcotesta,Gbs)提取物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防治效果及对烟草幼苗生长、烟叶品质、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测定和比较了不同浓度(2、4、8 mg/mL)银杏外种皮醇、水提取物作用下棉铃虫幼虫的... 为探究银杏外种皮(Ginkgo biloba sarcotesta,Gbs)提取物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防治效果及对烟草幼苗生长、烟叶品质、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测定和比较了不同浓度(2、4、8 mg/mL)银杏外种皮醇、水提取物作用下棉铃虫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及其烟苗生长、烟叶品质、土壤酶活性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银杏外种皮的醇或水提物对棉铃虫幼虫均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8 mg/mL的醇、水提取物持续处理60 h后,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5.8%、48.9%;醇提物对烟草幼苗株高、鲜重、干重均有一定促进效应,但水提物对烟草幼苗的促生长作用不显著;醇、水提取物均显著提升了烟叶的可溶性糖及总糖含量,但对烟碱含量影响不显著;相同喷施浓度和处理时长时,醇提物对棉铃虫幼虫的杀虫活性,对烟草幼苗生长、烟叶品质的影响较水提物更明显;银杏外种皮的醇、水提取物均未导致土壤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结果表明,银杏外种皮醇与水提物在不影响土壤酶活性条件下,可对棉铃虫幼虫表现出良好防治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烟叶的品质,因此在防治烟草棉铃虫中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外种皮 棉铃虫 校正死亡率 烟叶品质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种皮类黄酮物质的代谢组与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金欣欣 苏俏 +3 位作者 宋亚辉 杨永庆 李玉荣 王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50-2961,共12页
为探究不同颜色花生种皮的类黄酮物质成分及花青素生物合成对种皮颜色形成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粉色、红色、白色、黑色以及花斑色(红色和白色)共5种颜色差异明显的花生品种,对种皮进行类黄酮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明确种皮花青素合成相... 为探究不同颜色花生种皮的类黄酮物质成分及花青素生物合成对种皮颜色形成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粉色、红色、白色、黑色以及花斑色(红色和白色)共5种颜色差异明显的花生品种,对种皮进行类黄酮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明确种皮花青素合成相关的关键代谢物和关键基因。结果表明,5种花生种皮共鉴定到329种类黄酮代谢物,其中黄酮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及种类最多。共检测到19种花青素色苷,主要是矢车菊素色苷、飞燕草素色苷、矮牵牛素色苷,多以葡萄糖苷、桑布苷、芸香苷、半乳糖苷等糖苷修饰。黑色种皮花青素含量约是其他皮色的22.60~66.72倍。黑色种皮中以矢车菊素-3-O-桑布双糖苷相对含量最高。4种有色种皮分别与白色种皮相比,差异代谢物主要在花青素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显著富集。有色种皮中,类黄酮和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结构基因的高表达水平,是促进种皮花青素积累的主要原因。花青素还原酶(ANR)和糖基转移酶(UGT)是参与种皮色素沉着的候选基因,两者的活性以及对底物花青素的竞争,最终决定花生种皮的颜色模式。本研究解析了类黄酮物质对花生种皮颜色合成的调控机制,可为特色花生品种培育以及营养价值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种皮 类黄酮 代谢组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巢式关联作图(NAM)群体构建及花色和种皮色遗传分析
12
作者 宋健 熊亚俊 +21 位作者 陈伊洁 徐瑞新 刘康林 郭庆元 洪慧龙 高华伟 谷勇哲 张丽娟 郭勇 阎哲 刘章雄 关荣霞 李英慧 王晓波 郭兵福 孙如建 闫龙 王好让 姬月梅 常汝镇 王俊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575,共20页
巢式关联作图(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NAM)群体在作物学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在前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基础上,利用35份不同地区来源的代表性种质与中豆41(公共母本)杂交,构建了一套大豆NAM群体。PCA和聚类分析发... 巢式关联作图(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NAM)群体在作物学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在前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基础上,利用35份不同地区来源的代表性种质与中豆41(公共母本)杂交,构建了一套大豆NAM群体。PCA和聚类分析发现,不同亲本组合的RIL群体基本聚在一起,显示出清晰的遗传结构。利用该NAM群体亲本间花色和种皮色具有显著差异的RIL群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到1个主要位点qFC13-1与花色显著关联,该位点与W1位点重合;定位到12个位点与种皮色显著相关,其中9个位点为3种以上方法共定位,3个位点为2种方法共定位,包括4个已知位点和8个新位点。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NAM群体适于进行大豆相关性状遗传分析,为大豆复杂性状的遗传解析和育种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NAM群体 花色 种皮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紫色种皮稻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色素含量分析
13
作者 杨雅云 李舟 +5 位作者 汤翠凤 张斐斐 董超 阿新祥 王斌 戴陆园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16-125,共10页
云南紫米资源丰富多样,收集来自云南省11个地州40多个县和地区的紫色稻米资源材料141份,对其农艺性状及紫色种皮中的总黄酮、花青素含量等进行测定,并对来自不同地州的紫米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及种皮的色素含量与遗传多样性的... 云南紫米资源丰富多样,收集来自云南省11个地州40多个县和地区的紫色稻米资源材料141份,对其农艺性状及紫色种皮中的总黄酮、花青素含量等进行测定,并对来自不同地州的紫米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及种皮的色素含量与遗传多样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县(市)分析单元内云南紫色米地方稻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利用分布于水稻11条染色体上的40对SSR引物检测出15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2.425个,每个标记的基因型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1.9469,变幅为1.4119~3.1069,筛选出4个评价云南地方紫色米资源的理想SSR标记。云南地方不同品种的紫米种皮中总酚、类黄酮含量的离散程度较低;云南地方紫米种皮中总酚、类黄酮、花青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表明它们关系较紧密;但花色素的含量与总酚、类黄酮、花色素含量相关性不显著;云南地方紫米种皮中总酚、类黄酮、花青素和花色素含量与苯丙氨酸酶的活性相关性不显著;而各色素成分的含量与酪氨酸酶活性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总酚、类黄酮、花青素含量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但花色素含量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呈负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对云南紫色种皮稻种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以及色素含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将有利于初步探索云南优异紫色种皮的形成机制,为紫色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新提供优异的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紫色米资源 遗传多样性 种皮色素 色素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枣仁种皮和种仁化学成分的定性及半定量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石宇浩 南易 +8 位作者 郑伟 姚兰 梁海珍 陈晓娟 宋娟 张洁 贾德贤 王谦 马百平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4-244,共11页
酸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其分为种皮、种仁两个部位,比较研究酸枣仁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可为合理开发利用中药酸枣仁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超高效液... 酸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其分为种皮、种仁两个部位,比较研究酸枣仁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可为合理开发利用中药酸枣仁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从种皮、种仁中共鉴定出57个化学成分。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两者进行差异成分研究,以变量投影重要度(VIP)值>5为标准,筛选了差异成分17个,其中白桦脂酸、桦木酮酸、麦珠子酸和酸枣仁皂苷Ⅰ主要存在于种皮部位,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和6-阿魏酰斯皮诺素等13个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种仁部位。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电雾式检测器(UPLC-CAD)结合反梯度补偿技术,建立半定量液相色谱指纹图谱,考察了6个不同结构类型的代表成分的响应一致性,其不同浓度下平均响应因子间的RSD值为7.04%,各化合物响应一致性良好,可用于酸枣仁的半定量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种皮部位主要成分为白桦脂酸和油酸,其中白桦脂酸的含量约是种仁的7倍;种仁部位主要成分为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亚油酸、白桦脂酸和油酸,其中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的含量分别是种皮的18倍和24倍。综上,本研究阐明了酸枣仁种皮、种仁的化学成分差异,明确了酸枣仁两个部位中各自的主要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为酸枣仁不同部位合理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 电雾式检测器 质谱 差异成分 酸枣仁 种皮 种仁 半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A-seq技术定位花生种皮颜色基因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恩琪 殷祥贞 +7 位作者 甄萍萍 姜骁 潘丽娟 陈娜 许静 赵旭红 梁成伟 迟晓元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0,共7页
花生种皮颜色是花生重要性状,同时种皮颜色和黄酮类化合物例如花青素的含量有着密切关联。定位与种皮颜色相关的基因对培育和开发新品种,提高花生营养成分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紫色种皮花生‘T371’和粉色种皮花生‘T34’为亲本进行杂... 花生种皮颜色是花生重要性状,同时种皮颜色和黄酮类化合物例如花青素的含量有着密切关联。定位与种皮颜色相关的基因对培育和开发新品种,提高花生营养成分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紫色种皮花生‘T371’和粉色种皮花生‘T34’为亲本进行杂交并构建F_2分离群体。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亲本和分离群体中获得了312.96 G高质量的Clean Reads数据,采用BSA-seq方法定位到1个SNPs和InDels关联区域交集,区间长度为7.61 Mb,位于12号染色体上,区间内有675个基因,其中非同义突变基因14个,移码突变基因3个。根据基因注释结果推测arahy.AFLD8J、arahy.26781N、arahy.YQ76T0、arahy.1KM4NQ、arahy.X3FWT9可能是调控种皮颜色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为挖掘花生种皮颜色遗传相关基因和开发新品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BSA-seq 种皮颜色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ESI-MS/MS技术黑豆种皮的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志华 马丽 +1 位作者 陈剑 周佳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3,共3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UPLC-ESI-MS/MS)技术对黑豆种皮体积分数7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豆种皮体积分数70%乙醇提取物中32个化合物主要为多酚类,其中,酚酸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为13.38%,黄酮类化合物...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UPLC-ESI-MS/MS)技术对黑豆种皮体积分数7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豆种皮体积分数70%乙醇提取物中32个化合物主要为多酚类,其中,酚酸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为13.38%,黄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为39.59%。儿茶素的相对含量最高(10.15%),反式阿魏酸的相对含量次之(7.86%),二氢黄豆苷元和原花青素B 1的相对含量也较高(分别为5.52%和5.36%)。黑豆种皮中主要的多酚类物质为酚酸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豆种皮 化学成分 UPLC-ESI-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皂荚种皮结构和休眠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富华 王秀荣 +6 位作者 赵杨 潘延楠 贺浪 曾庆赢 张幸福 王彪 何可权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9,共9页
为研究皂荚种皮结构对种子吸水的影响,探索种皮和种子休眠的关系,明确种子休眠原因,对皂荚种子分别进行硫酸和热水处理后,利用体视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种皮结构,并结合矿脂密封法和染色法试验,探究皂荚种皮结构特性及吸水机制。结果... 为研究皂荚种皮结构对种子吸水的影响,探索种皮和种子休眠的关系,明确种子休眠原因,对皂荚种子分别进行硫酸和热水处理后,利用体视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种皮结构,并结合矿脂密封法和染色法试验,探究皂荚种皮结构特性及吸水机制。结果表明,皂荚种子具有硬实性,种子表面高度角质化,覆有蜡质,热水或硫酸处理前后种皮结构有明显变化,蜡质和胶状物质消失,种皮表面出现裂纹,种脐出现孔洞。密封法和染色法试验表明,种脐区域是种子的初始和主要的吸水位点。解除硬实性后,种皮多个部位均可吸水。种皮的表皮层、栅栏层、明线、厚壁细胞层,覆盖于种脐和种孔的胶状物质等结构组织可能是引起皂荚种子硬实性的主要因素。80℃热水浸种10 min可以打破种子的硬实性。种胚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皂荚种子可能是兼具物理休眠和生理休眠的复合休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荚 种皮结构 吸水机制 内源抑制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宁酶对核桃内种皮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文朝 刘雪薇 +4 位作者 郑雄 姚佩 史单华 刘群龙 张小军 《果树资源学报》 2024年第3期36-41,共6页
【目的】探究单宁酶处理对核桃内种皮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核桃内种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寒丰’核桃内种皮为试验材料,进行单宁酶体外酶解试验,测定分析不同酶解时间、底物浓度、酶添加量下内种皮酚酸、黄酮类... 【目的】探究单宁酶处理对核桃内种皮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核桃内种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寒丰’核桃内种皮为试验材料,进行单宁酶体外酶解试验,测定分析不同酶解时间、底物浓度、酶添加量下内种皮酚酸、黄酮类等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结果】添加单宁酶能有效分解内种皮酯型儿茶素ECG,增加非酯型儿茶素EGC、EC含量与没食子酸含量;单宁酶处理能明显降解涩味物质鞣花酸,同时显著提高绿原酸含量。【结论】分解酯型儿茶素、增加非酯型儿茶素与没食子酸的最优工艺为酶解时间5 h、底物浓度20 mg/mL、酶添加量1.2 mg/mL;提取绿原酸与降解鞣花酸的最优工艺为酶解时间1 h、酶添加量1.2 mg/mL、底物浓度10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内种皮 单宁酶 黄酮类 绿原酸 鞣花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ELAB的大豆种皮颜色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9
作者 王存虎 许潇 +2 位作者 许锐能 钟永嘉 廖红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4-682,共9页
为探究基于色差仪的CIBLAB量化方法在大豆种皮颜色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以274份大豆核心种质作为关联群体,基于CIBLAB方法,利用色差仪进行种皮颜色测定,获得6个颜色参数。利用主成分分析,明确表征大豆种皮颜色的最佳参数... 为探究基于色差仪的CIBLAB量化方法在大豆种皮颜色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以274份大豆核心种质作为关联群体,基于CIBLAB方法,利用色差仪进行种皮颜色测定,获得6个颜色参数。利用主成分分析,明确表征大豆种皮颜色的最佳参数。在此基础上,通过遗传多样性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与大豆种皮颜色显著关联的SNP位点。主成分分析表明,大豆种皮颜色主要包括黄、绿、黑和其他等4个类型,其中黄色占比较大,且黄蓝色度值(b*)是表征大豆种皮颜色的最佳参数。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黄色相关性状在品种间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为-35.53%~48.19%。对172份黄色种皮大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462个与b*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包括287个新位点和175个与已报道的I和L1位点重合的位点。综上,利用色差仪精准量化种皮颜色是一种能够客观评估大豆种皮颜色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检测到一些与大豆种皮颜色显著关联的新SNP位点,有助于进一步解析调控大豆种皮颜色的遗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ELAB色彩空间 大豆 种皮颜色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属组间杂交种皮开裂种子的解剖观察与胚培养
20
作者 崔珺 杜明杰 +3 位作者 谢钰 季润泽 成仿云 钟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143,共11页
【目的】探究芍药属组间杂交种皮开裂种子的内部状态和胚培养成苗表现,为揭示种皮开裂种子的成苗潜力、提高组间远缘杂交育种效率提供参考。【方法】以24个芍药属组间杂交组合种皮开裂的种子为试验材料,解剖后观察并统计胚和胚乳的发育... 【目的】探究芍药属组间杂交种皮开裂种子的内部状态和胚培养成苗表现,为揭示种皮开裂种子的成苗潜力、提高组间远缘杂交育种效率提供参考。【方法】以24个芍药属组间杂交组合种皮开裂的种子为试验材料,解剖后观察并统计胚和胚乳的发育情况,通过离体培养观察胚的萌发和生长规律,分析不同组合种皮开裂种子发育和成苗差异。【结果】芍药属24个组间杂交组合中均出现了种皮开裂的杂交种子,平均种皮开裂率高达61.08%;1767粒种皮开裂种子中,有11.09%的胚乳已腐烂;胚乳未腐烂种子中,约90%以上种子的胚乳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病变,24.18%的种子内部未观察到可见胚。对解剖得到的1185个组间杂种胚进行离体培养发现,有24.73%的胚不萌发,63.47%的胚生长异常,仅有4.47%的胚能正常生长,得到完整植株。胚培养得到的完整植株具备良好的活力,移栽成活率达到86.79%。24个杂交组合种皮开裂种子通过离体胚培养共得到46株移栽成活的组间杂种苗,平均成苗率为2.60%,接近正常组间杂交种子的播种成苗率(2.75%)。【结论】种皮开裂现象在芍药属组间杂交种子中普遍存在,是组间远缘杂交障碍的重要表现之一,用离体胚培养技术能有效克服这类障碍,提高成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属 远缘杂交 胚培养 种皮开裂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