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为例
1
作者 王俊力 付子轼 +2 位作者 乔红霞 毕玉翠 刘福兴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5-923,共9页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域有助于合理分配防治资源,是有效防控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在土地利用的源分级基础上,选取种...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域有助于合理分配防治资源,是有效防控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在土地利用的源分级基础上,选取种植业氮/磷排放量、化肥施用量、土壤有效氮/磷含量为源因子,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土壤结构、降水量、距与水体和道路距离为迁移因子,应用GIS技术进行源地识别和阻力基面构建,评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氮源地和磷源地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1.2%和2.2%,氮源地主要分布于新公中镇、巴彦套海镇、胜丰镇、隆兴昌镇、塔尔湖镇;磷源地主要集中在新公中镇。研究区域阻力基面的阻力值表现为西高东低,影响污染物流失的关键迁移因子是降水量和土壤类型,其权重分别为0.389和0.298。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的高、较高、中等、低、较低风险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9.7%、16.9%、7.8%、3.5%、2.1%,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巴彦套海镇、胜丰镇、隆兴昌镇和新公中镇。研究显示,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偏高,亟须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拦截等系统性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污染 土地利用 因子 迁移因子 最小累积阻力 风险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种植业面源污染多尺度特征及其与耕地破碎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
作者 宋孟斐 何伟军 安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387-11403,共17页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耕地破碎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造成影响。合理测算种植业面源污染量和耕地破碎化情况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对于保护农业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1年多时期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利用...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耕地破碎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造成影响。合理测算种植业面源污染量和耕地破碎化情况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对于保护农业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1年多时期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利用清单分析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省域和市域多尺度种植业面源污染来源进行解析,并结合ArcGIS、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测算长江经济带多尺度耕地破碎化情况,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深入研究多尺度种植业面源污染与耕地破碎化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尺度上,长江经济带种植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单元是耕地(44.15万t),主要污染物是总氮。省域尺度上,种植业面源污染省份主要集中在湖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市域尺度上,28.13%的地级市种植业面源污染均值大于0.5万t。(2)区域尺度上,长江经济带经历了“破碎化加重⁃波动破碎化”阶段。省域尺度上,贵州省、上海市、云南省和重庆市均达到较高破碎化。市域尺度上,40.77%的地级市处于较高破碎化和高度破碎化。(3)区域尺度上,地块空间特征和聚集度对种植业面源污染具有正向影响。省域尺度上,对11省市种植业面源污染影响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耕地聚集指数、分维指数和面积加权形状指数。市域尺度上,耕地散布与并列指数与杭州市、湖州市和嘉兴市种植业面源污染的关联度较高。研究结果可为科学治理种植业面源污染以及制定精细化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污染 耕地破碎化 解析 相关性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效应视角的农业经济增长与种植业面源污染排放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新 尚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31-1544,共14页
农业资源环境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基本资源和条件。从空间效应视角探析农业经济增长与种植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可为推进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实施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测度2000—2019年全... 农业资源环境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基本资源和条件。从空间效应视角探析农业经济增长与种植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可为推进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实施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测度2000—2019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包含香港、澳门、台湾)种植业面源污染物氨氮、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的排放情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剖析农业经济增长、消费能力、技术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风险感知、财政支持、受灾情况及产业结构对种植业面源污染物排放的空间效应,并对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分解。结果表明:1)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种植业面源污染排放存在显著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性,2019年空间格局特征主要表现为“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聚集区域主要表现在农业大省和经济发达地区。2)种植业面源污染排放具有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滞后系数为−0.11,农业经济增长对本地区及邻接地区有相斥方向的显著性影响效应。3)SDM时间固定效应模型效应分解结果表明,8个影响因素中农业经济增长、消费能力、技术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和风险感知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具有显著性。农业经济增长具有缓解本地区种植业面源污染的作用,估计系数为−0.175,但对邻接地区种植业面源污染排放具有加重作用,估计系数为0.397。据此,提高对农业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财政支持等显著性影响因素的导向作用的重视,地方政府可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联动邻接地区发挥空间交互作用,开展农业新型技术培训,建立有效的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制,实现农业经济增长与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污染 农业经济增长 等标污染负荷法 空间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兰蕙 夏颖 +5 位作者 范先鹏 黄敏 张富林 刘冬碧 熊桂云 杨利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4期6421-6426,共6页
采用综合调查法对湖北省17个市(州)2007年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并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评价与源解析。结果表明,湖北省种植业氮、磷合计用量为2 703 795.7 t(折纯),其中肥料氮施用量为1 932 024.6 t(折纯,N),肥料磷合计771 771.1... 采用综合调查法对湖北省17个市(州)2007年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并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评价与源解析。结果表明,湖北省种植业氮、磷合计用量为2 703 795.7 t(折纯),其中肥料氮施用量为1 932 024.6 t(折纯,N),肥料磷合计771 771.1 t(折纯,P2O5),总氮和总磷的流失总量为76 688.7、5 472.7 t/年。湖北省9种主要农药成份的流失总量896.6 kg;湖北省地膜使用量为9 508.7 t,土壤中残留量为1 671.5 t,全省平均残留率为使用量的17.6%;湖北省秸秆产生量为4 090.7万t,其中62.3%的秸秆进行了综合利用,有36.1%的秸秆被非资源化处置。全省污染负荷占比前三的市(州)为荆州市、襄阳市、宜昌市。综上所述,湖北省17个市(州)的种植业源防控的主要污染物是总氮和总磷,防控的重点区域为荆州市、襄阳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污染 等标污染负荷法 综合调查法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星云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郑田甜 赵筱青 +2 位作者 卢飞飞 普军伟 苗培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30-737,共8页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湖泊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但是有关种植业面源污染驱动力的研究甚少。为了研究星云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的驱动力,通过流失系数法计算2005、2010和2015年种植业化肥流失量,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湖泊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但是有关种植业面源污染驱动力的研究甚少。为了研究星云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的驱动力,通过流失系数法计算2005、2010和2015年种植业化肥流失量,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耕地比重、经济作物和果树的播种面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第一产业产值均与化肥流失量呈正相关;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人均非农收入、环保投资指数均与化肥流失量呈负相关。(2)经济作物和果树的播种面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与化肥流失量正相关程度最高,均大于0. 9,所以星云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大小的决定因素是种植结构。建议下一步对星云湖流域种植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污染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埂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4
6
作者 任加国 范坤 +2 位作者 陈清 赵健 华小婧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2-269,共8页
农业面源污染是当前影响我国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因素之一。农业面源污染中约1/4的氮、磷污染物来自种植业污染,其主要通过径流、侧渗和下渗等方式向受纳水体迁移。田埂作为农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种植田块内污染物进入受... 农业面源污染是当前影响我国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因素之一。农业面源污染中约1/4的氮、磷污染物来自种植业污染,其主要通过径流、侧渗和下渗等方式向受纳水体迁移。田埂作为农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种植田块内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的第一道处理设施,能有效减少径流、降低侧渗和减轻水土流失,从而降低种植田块向水体排放的污染物量,被认为是一项经济、简单又具有广泛推广使用基础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基于文献分析,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田埂对农田退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研究成果,综述了田埂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田埂去除污染物的主要方式,分析了田埂去除污染物的可能机理,最后探讨了田埂广泛推广应用还需要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种植面源 生态田埂 侧渗 田埂构造 污染物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直觉模糊—熵权—TOPSIS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延梅 高达铭 +2 位作者 赵健 籍瑶 苏婧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25,40,共9页
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直觉模糊-熵权-TOPSIS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评估方法,在TOPSIS技术框架基础上,耦合直觉模糊集理论和直觉模糊熵权法,同时实现了对定性指标的定量转换和客观赋权;以典型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为例,开展方法应用验证... 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直觉模糊-熵权-TOPSIS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评估方法,在TOPSIS技术框架基础上,耦合直觉模糊集理论和直觉模糊熵权法,同时实现了对定性指标的定量转换和客观赋权;以典型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为例,开展方法应用验证,分别从源头类、过程类、末端类和全过程类技术中,筛选出综合效益较高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从环境、经济、技术性能等不同维度深入剖析了各项技术的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克服定性数据和主观赋权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综合考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技术性能,实现技术综合评价与优选,并为技术未来的改进方向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TOPSIS法 直觉模糊集 熵权法 技术综合评价 种植污染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