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91篇文章
< 1 2 2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宽垄缩行种植模式下播种方式和密度对盐碱地花生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慈敦伟 谢宏峰 +7 位作者 张建成 王冕 信志红 唐朝辉 张佳蕾 王秀贞 任超 杨吉顺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2,共7页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提高单产成为当前保障花生生产的迫切需求。合理群体结构是提高花生光能利用率、增加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选用高产大花生品种花育60为试验材料,在盐碱地宽垄缩行种植模式...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提高单产成为当前保障花生生产的迫切需求。合理群体结构是提高花生光能利用率、增加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选用高产大花生品种花育60为试验材料,在盐碱地宽垄缩行种植模式下设置单粒和双粒2种播种方式,每种播种方式设置3个密度。研究表明相同播种方式下,蛋白质含量、油酸含量与O/L、光合速率、各层次冠层透光率、产量构成因素等均随着穴(株)距的增加而增大;而亚油酸含量随着穴(株)距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播种方式中,单粒精播产量随着株距的增加而降低,但株距10.0与12.5 cm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而双粒穴播产量则随着穴距的增大而升高;单粒精播除株距15.0 cm处理产量低于双粒穴播各处理外,株距10.0与12.5 cm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双粒穴播各处理;单粒精播的蛋白质、脂肪、油酸含量及O/L值、光合速率、各层次的透光率均高于双粒穴播各处理。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认为,盐碱地宽垄缩行种植模式下单粒精播12.5 cm株距为最优配置。本研究为进一步挖掘盐碱地花生产量潜力和盐碱地花生生产大面积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盐碱地 种植模式 产量 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模式生态优势评价
2
作者 韩凌 唐晓东 +6 位作者 王金生 吴俊江 王家军 张瑞萍 马力 周野 季妮娜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1,共6页
为准确评价大豆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模式中不同配置组合的生态优越性,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黑农63和黑农311为材料,利用株高差构建5种高矮秆配置模式,以不同配置区叶面积指数、田间透光率、土壤含水率及土壤容重作为生态指标,... 为准确评价大豆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模式中不同配置组合的生态优越性,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黑农63和黑农311为材料,利用株高差构建5种高矮秆配置模式,以不同配置区叶面积指数、田间透光率、土壤含水率及土壤容重作为生态指标,采用GGE双标图模型分析方法对不同高秆和矮秆配置进行生态优越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双品种混合种植模式,无论高秆还是矮秆品种如何搭配叶面积指数均高于高秆和矮秆单种模式。其中,1∶1配置和2∶2配置及4∶2配置较为明显;1∶1配置和2∶2配置高秆区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227和4.130,均显著高于高秆单种对照区和其他配置区,2∶2配置矮秆区叶面积指数为4.163,与1∶1配置和4∶2配置的矮秆区叶面积指数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配置处理及矮秆单种处理;所有配置处理高秆区的透光率差异不大。4∶4配置矮秆区的透光率为0.0845,与4∶2配置处理、2∶4配置处理之间的透光率差异不大,但显著高于其他配置处理及矮秆品种单种处理;所有配置处理高秆区土壤含水率之间差异不大,但均显著高于高秆品种单种处理。4∶4配置矮秆区的土壤含水率最高,为0.1437,显著高于1∶1配置矮秆区的土壤含水率,但与其他配置处理及矮秆品种单种处理之间差异不大。所有配置高秆区土壤容重均显著低于高秆品种单种处理区。其中,2∶2配置高秆区的土壤容重最低,为1.016 g·cm^(-2),2∶2配置矮秆区和4∶4配置矮秆区的土壤容重较低,分别为1.012和1.010 g·cm^(-2),两者之间差异不大,但显著低于其他配置处理及矮秆品种单种处理。双标图综合对比得出生态优越性突出且生态指标稳定性强的模式为高秆和矮秆2∶2配置。研究结果为大豆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模式 GGE双标图 生态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模式对板蓝根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3
作者 陈勇 宋素琴 +1 位作者 蔺彩霞 乔旭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2-418,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新疆1年春季种植(SPS1)、2年春季连作种植(SPS2)以及一年夏季种植(SUS)板蓝根对板蓝根根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板蓝根根系内生真菌进行鉴定与分析根系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结...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新疆1年春季种植(SPS1)、2年春季连作种植(SPS2)以及一年夏季种植(SUS)板蓝根对板蓝根根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板蓝根根系内生真菌进行鉴定与分析根系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结果】根内真菌在门水平上主要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油壶菌门Olpidiomycota,芽枝霉门Blastocladi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和毛霉门Mucoromycota组成。与SUS相比,SPS1显著降低了杓兰菌根菌Neonectria以及青霉菌Penicillium的相对丰度,但是却提高了头珠霉属Oedocephalum的相对丰度,SPS2显著增加了土壤Ascomycota和Chytridiomycota的丰度,显著降低了Mortierellomycota的丰度;但提高了镰刀菌Fusarium,黄曲霉Aspergillus,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赤霉属Gibberella以及新月双镰孢Bisifusarium物种的相对丰度。与SPS1相比,SPS2显著降低了Mortierella和Plectosphaerella的相对丰度,但提高了镰刀菌Fusarium,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和杓兰菌根菌Neonectria的相对丰度。【结论】不同种植模式下板蓝根内生真菌的种群结构存在差异,连续种植会降低有益真菌丰度和增加病原真菌的相对丰度,增加连作障碍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 不同种植模式 高通量测序 内生真菌多样性 群落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香草兰光合生理的影响
4
作者 庄辉发 周成俊 +3 位作者 赵青云 王辉 陈红漫 邢诒彰 《中国热带农业》 2025年第2期33-39,共7页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利用光伏板下空间发展农业产业成了新课题。香草兰是名贵的天然食品香料作物,具有喜荫的习性,发展光伏下种植香草兰可以增加较高的经济效益和保护水土流失。为了研究光伏下种植香草兰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通...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利用光伏板下空间发展农业产业成了新课题。香草兰是名贵的天然食品香料作物,具有喜荫的习性,发展光伏下种植香草兰可以增加较高的经济效益和保护水土流失。为了研究光伏下种植香草兰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光伏下种植香草兰、槟榔间作香草兰和荫棚种植香草兰3种不同模式、不同冠层香草兰叶片的光合特性差异。结果表明,通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_(2)浓度(Ci)和叶绿素(Chl)含量等指标值对比,光伏下种植香草兰的各项指标低于槟榔间作香草兰,但高于荫棚种植香草兰,且差异性显著。在遇到较强光照时,香草兰叶片会通过降低净光合速率来保持正常生长,说明香草兰虽然是喜荫作物,但是短时间的强光照射比长时间的弱光照射更适合提高香草兰的光合作用。研究可为光伏下种植香草兰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兰 光伏间作 光合生理 种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昌吉回族自治州饲用燕麦不同种植模式初探
5
作者 张荟荟 朱昊 +2 位作者 常静 刘梦 阿德列提·艾列吾塔力甫 《草食家畜》 2025年第4期39-44,共6页
【目的】旨在通过优化粮草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增加经济效益,对昌吉回族自治州饲用燕麦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种植收益进行探究。【方法】基于草产量、投入成本及种植收益等关键指标,对春秋季的两种燕麦种植模式进行综合评价。【... 【目的】旨在通过优化粮草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增加经济效益,对昌吉回族自治州饲用燕麦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种植收益进行探究。【方法】基于草产量、投入成本及种植收益等关键指标,对春秋季的两种燕麦种植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春季燕麦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株高、干鲜比、干草产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9.66~133.44 cm、24.61%~33.14%、8750.46~11404.23 kg/hm^(2)。其中,模式Ⅱ的干草产量最高,而模式Ⅰ则表现出最高的种植收益。秋季燕麦在不同模式下的株高、干鲜比、干草产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3.27~152.22 cm、13.69%~14.68%、10042.30~11524.38 kg/hm^(2)。其中,模式Ⅵ在干草产量和种植收益方面均居首位;秋季燕麦的平均株高和鲜草产量极显著高于春季(P<0.01)。【结论】在昌吉回族自治州荒漠灌区,春季种植燕麦的最佳组合为模式Ⅰ,干草产量为11360.06 kg/hm^(2),种植收益(不计地租)为10848.11元/hm^(2);秋季复种燕麦的最佳组合为模式Ⅵ,干草产量为11524.38 kg/hm^(2),种植收益为10693.88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吉 饲用燕麦 种植模式 生产性能 种植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下智能化灌溉技术需求分析与优化策略
6
作者 李世柱 黄文明 《农业工程》 2025年第4期132-137,共6页
阐明智能化灌溉技术应用目的与意义,介绍智能化灌溉技术体系。通过资料查阅、电话访谈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智能化灌溉技术需求,并且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旨在为智能化灌溉技术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种植模式 智能化灌溉技术 配套技术 需求分析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病虫害防控的有机蔬菜种植模式探索
7
作者 周泽峰 贾海山 《种子科技》 2025年第10期171-173,共3页
从有机蔬菜种植的概念与发展背景入手,分析了其基本原则与要求,重点强调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重视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结合北京市顺义区当地实际,介绍了有机蔬菜病虫害防控策略,包括生态防控、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控方法,探讨了通过提... 从有机蔬菜种植的概念与发展背景入手,分析了其基本原则与要求,重点强调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重视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结合北京市顺义区当地实际,介绍了有机蔬菜病虫害防控策略,包括生态防控、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控方法,探讨了通过提高植物多样性、利用天然捕食性昆虫以及使用生物农药等方式防治病虫害。同时,探索了基于病虫害防控的有机蔬菜种植模式,涵盖土壤管理、种植设计与布局,以及病虫害的早期预警与监测技术,以期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蔬菜 病虫害防控 种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干热河谷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斌艳 何光熊 +6 位作者 王艳丹 杨淏舟 余建琳 冷鹏 方海东 史亮涛 冉林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7,共9页
[目的]探究干热河谷区不同种植模式坡耕地的径流分配及水土保持效益,为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型经果林营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原位径流小区监测试验,选取干热河谷坡耕地典型经果林经营的2种种植模式:单作(葡萄、枣树、柱花草)和... [目的]探究干热河谷区不同种植模式坡耕地的径流分配及水土保持效益,为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型经果林营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原位径流小区监测试验,选取干热河谷坡耕地典型经果林经营的2种种植模式:单作(葡萄、枣树、柱花草)和果草复合间作(葡萄+柱花草、枣树+柱花草)为研究对象,设裸地为对照,比较不同作物和种植模式下小区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土壤侵蚀量的差异,探究不同种植模式的径流分配机理,评价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干热河谷不同种植模式和裸地径流均以地表径流为主(53.20%~94.07%),降雨量、降雨强度和植被覆盖是影响干热河谷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关键因素,不同种植模式通过调控径流在深土层的分配从而显著减少地表径流(50.79%~89.70%)和径流泥沙量(54.66%~77.13%);果草复合的间作模式50 cm和100 cm壤中流均高于其他模式,果草复合间作模式(枣树+柱花草、葡萄+柱花草)的减流(78.53%,72.54%)、减沙(71.76%,63.21%)效益显著高于单作模式。[结论]果草复合的间作模式通过将表层径流导入土壤深层的机制实现降雨径流的再分配,从而发挥更佳的水土保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降雨特征 径流分配 壤中流 土壤流失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作物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差异
9
作者 陈坚 吴柳格 +4 位作者 张鑫 邓艾兴 宋振伟 张卫建 郑成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8-519,共12页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作物可持续生产。解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产量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可为黄淮海地区构建作物丰产和低碳排放的气候韧性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15-202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作物可持续生产。解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产量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可为黄淮海地区构建作物丰产和低碳排放的气候韧性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15-202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乡试验基地开展,设置5种不同种植模式,分别为单季冬小麦(W)、单季夏大豆(S)、单季夏玉米(M)、冬小麦-夏大豆一年两熟(W-S)和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W-M)。结果表明:W-M模式周年玉米当量产量、能量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显著高于W、S、M和W-S模式;W-S模式的N_(2)O累积排放量、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单位播种面积碳足迹分别比W-M模式降低10.7%、11.1%和4.7%;3种作物的氮素积累量表现为大豆>小麦>玉米,玉米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综上,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可获得最高的作物产量、能量产量和经济效益,在以产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作物生产中,冬小麦-夏玉米模式是较好的种植模式,但其温室气体排放也最高,后续应深入研究该种植模式的碳减排技术,以达到丰产和低碳排放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温室气体 种植模式 经济效益 碳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与种植模式影响羊草经济效益的调研分析
10
作者 闫雨婷 高洁 +4 位作者 赵牧其尔 格根图 贾玉山 王志军 那亚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47-1960,共14页
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Tzvel.]既是具有多重生态功能的生态草,又是营养丰富的饲用草,曾是我国的主要饲草且出口创汇,目前是我国继苜蓿和饲用燕麦之后将要主推的第三大牧草。因其较强的耐旱性和耐寒性而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部的... 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Tzvel.]既是具有多重生态功能的生态草,又是营养丰富的饲用草,曾是我国的主要饲草且出口创汇,目前是我国继苜蓿和饲用燕麦之后将要主推的第三大牧草。因其较强的耐旱性和耐寒性而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部的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通过对不同地区羊草种植过程中成本效益的调研结果进行对比效益和数据包络分析,理清各地区影响羊草种植效益的因素,为羊草大规模种植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可借鉴的经验。经实地调研,发现企业种植有育成和野生两类羊草种子。效益对比分析发现:多数地区育成种羊草的产量和收益优于野生种;灌溉条件下产量高于旱作条件;育成种羊草灌溉条件下的收益不一定高于旱作条件,野生种羊草灌溉条件的收益均低于旱作条件。经数据包络分析发现:赤峰育成种旱作、野生草种灌溉与旱作,白城野生种旱作,均存在人工成本、投入品与服务费过高、亩均产草量较低等问题,技术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太合理,需要优化技术,加以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区域 经济效益 种植模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旱地多熟种植模式气候资源利用比较研究
11
作者 李晶晶 梁冰 +6 位作者 蒲甜 马淑梅 余常兵 王淑彬 魏亚凤 杨文钰 王小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6-417,共12页
【目的】通过比较长江流域不同熟制、种植模式资源生产效率和产量,明确不同区域多熟种植模式增产增效效益。【方法】在长江上游(四川、湖北),长江中游(湖南、江西)和长江下游(江苏)分别设置不同的种植模式。【结果】各地区的三熟种植模... 【目的】通过比较长江流域不同熟制、种植模式资源生产效率和产量,明确不同区域多熟种植模式增产增效效益。【方法】在长江上游(四川、湖北),长江中游(湖南、江西)和长江下游(江苏)分别设置不同的种植模式。【结果】各地区的三熟种植模式与两熟模式相比,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和折谷产量均表现出显著优势。四川试验点的“小麦/春玉米/夏大豆”三熟模式在光能、温度和降水的生产效率上较“小麦-夏玉米”两熟模式分别提高12.7%、12.7%和11.7%,折谷产量提高7%~12.7%。湖北试验点的“马铃薯/春玉米/夏大豆”三熟模式较“饲料油菜-夏玉米”两熟模式的光能、温度和降水的生产效率分别提高31.9%、34.5%和35.5%,折谷产量提高13.4%~32%,春玉米较夏玉米产量提高10.1%~57.5%。湖南试验点“油菜-夏玉米‖夏大豆”两熟三作模式较“油菜-夏玉米”两熟模式的光能、温度和降水的生产效率提高15.3%、15.3%和15.2%,折谷产量提高15.2%,春玉米较夏玉米产量提高31.1%。江西试验点“黑麦草-春玉米/夏大豆”三熟模式较“冬闲-春玉米‖春大豆”一熟两作的光能、温度和降水的生产效率分别高出20.4%、13.7%和11.9%,折谷产量提高17.6%~18.2%。江苏试验点“鲜食蚕豆/鲜食玉米-鲜食玉米”三熟模式的光能、温度和降水的生产效率较两熟的“两熟收干籽蚕豆-玉米”分别高出123.5%、122.2%和116.7%,较两熟“鲜食蚕豆-鲜食玉米”的光能、温度和降水的生产效率分别高出36%、35.5%和34.5%,折谷产量提高24.6%~121.4%,春玉米较夏玉米产量提高15.4%。将作物的折谷产量和自然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知,积温生产效率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结论】长江流域各区域三熟种植模式均有较好的增产增效作用,尤以长江下游增效显著,种植春玉米较种植夏玉米的增产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多熟种植模式 折谷产量 资源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叶青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2
作者 任晓旭 周建金 +5 位作者 应武 程大军 严建立 徐卫军 阮松林 许寿增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3,共9页
【目的】旨在探索三叶青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优化林下三叶青生态种植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设置林下袋栽和地栽2种种植模式,一年的生长期后,测定三叶青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结合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 【目的】旨在探索三叶青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优化林下三叶青生态种植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设置林下袋栽和地栽2种种植模式,一年的生长期后,测定三叶青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结合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模式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构建的差异。【结果】三叶青袋栽和地栽2种种植模式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土壤总磷、总钾和有效磷差异极显著。对于细菌和真菌样品中的OTU数目,均是袋栽模式高于地栽模式。在门水平上,地栽模式下,土壤优势细菌群落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9%)、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26%);袋栽模式下,土壤优势细菌群落是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24%)、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2%)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15%);地栽模式下,土壤优势真菌群落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49%)、子囊菌门(Ascomycota,16%);袋栽模式下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46%)、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26%)。【结论】三叶青不同种植模式会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不同影响,土壤pH等指标形成的微环境空间的差异可能是造成2种模式土壤群落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青 生态种植 种植模式 土壤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宾市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麟 张林 +4 位作者 张家豪 郭威 王钰潇 李春亮 龚永昌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4期7-11,共5页
为探明四川宜宾地区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最优行株配比,以高粱品种宜糯红4号和大豆品种贡秋豆5号为材料,设置6种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株行规格,研究了各处理对高粱和大豆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经济... 为探明四川宜宾地区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最优行株配比,以高粱品种宜糯红4号和大豆品种贡秋豆5号为材料,设置6种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株行规格,研究了各处理对高粱和大豆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经济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两种作物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大。生育期方面,高粱、大豆株行间距越小,种植密度越大,会使高粱抽穗期和扬花期提早,生育期缩短;套作大豆生育期缩短。主要农艺性状方面,高粱、大豆株行间距越小,高粱的株高和穗下柄长度增加,茎粗和穗长减小;大豆的株高和底荚高度有所增加。产量及经济效益方面,以A3处理(高粱大豆带宽1.5 m,高粱、大豆种植密度均为9.0万株/hm^(2),高粱行距50 cm、窝距30 cm,大豆行距40 cm、窝距30 cm,两种作物行间距30 cm)的产量和经济产值较高,其中高粱产量4413 kg/hm^(2),套作大豆产量1831.5 kg/hm^(2),经济产值5.29万元/hm^(2)。研究结果为相关地区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大豆 种植模式 经济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膜和覆膜种植模式下棉花害虫及其天敌的群落结构与消长动态
14
作者 程宛楠 刘冰 +2 位作者 潘洪生 吴少英 陆宴辉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40,共9页
为明确耕作制度变化对棉花害虫及其天敌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3年6月-8月在新疆南疆调查了免膜与覆膜棉田植株生长状况,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种群消长动态,分析了两类棉田的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以及捕食性天敌-害虫定性食物网结构差异。结... 为明确耕作制度变化对棉花害虫及其天敌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3年6月-8月在新疆南疆调查了免膜与覆膜棉田植株生长状况,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种群消长动态,分析了两类棉田的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以及捕食性天敌-害虫定性食物网结构差异。结果表明,与无膜栽培模式相比,覆膜棉田棉花株高、真叶数、果枝数、蕾数均有显著增加。两类棉田中主要害虫的发生趋势基本一致,棉蚜Aphis gossypii在整个生育期都有发生,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在蕾期(7月份)密度较高,而蓟马高峰期出现在8月份花铃期;覆膜棉田蚜虫整体上发生比免膜田重,蓟马在两类棉田中的发生在不同月份差异明显。两类棉田中主要捕食性天敌发生规律基本相似,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和草蛉的种群高峰均出现在7月底盛花期,捕食性盲蝽,如黑食蚜盲蝽Deraeocoris punctulatus、异须微刺盲蝽Campylomma diversicornis主要在8月中下旬盛铃期时种群密度较高。棉花生长前期(6月),覆膜田害虫、捕食性天敌和整个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数量,以及捕食性天敌的优势集中度均显著高于免膜田,但整个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集中度低于免膜田;棉花生长中后期(7月-8月),两类棉田中害虫的多样性、均匀度、优势集中度以及整个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均无显著差异,但8月覆膜田天敌均匀度显著高于免膜田,整个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显著低于免膜田。两类棉田中捕食性天敌-害虫食物网结构有微弱差异,但食物网参数如连接密度、普遍性、易损性、连通度、生态位重叠、消亡斜率、稳健性、分区多样性等并无明显差异。总体上覆膜田棉花长势好于免膜田,覆膜显著促进了前期害虫与捕食性天敌的发生,但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影响较小。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覆膜种植对棉花害虫种群地位演替规律、发展棉田害虫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害虫 天敌 种群动态 群落结构 食物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水稻轮作系统下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康露丹 冯艳青 +3 位作者 李平 何晓辉 熊兴耀 胡新喜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22-26,共5页
为实现马铃薯—水稻轮作系统下冬作马铃薯的高产高效种植,研究以‘中薯5号’和‘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设置零氮模式(N0)、常规模式(FP)、高产高效模式(HH)和超高产模式(SH)4个种植模式,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马铃薯的生长性状、产量和品... 为实现马铃薯—水稻轮作系统下冬作马铃薯的高产高效种植,研究以‘中薯5号’和‘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设置零氮模式(N0)、常规模式(FP)、高产高效模式(HH)和超高产模式(SH)4个种植模式,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马铃薯的生长性状、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N0模式下,2个马铃薯品种的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总产量和商品薯率均低于其他模式;HH模式和SH模式增加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促进了主茎数的增加、叶面积指数的增大以及生物量的积累;HH和SH模式下‘中薯5号’的总产量分别为2250.68和2152.93 kg/667m^(2),‘费乌瑞它’的总产量分别为1868.09和2000.08 kg/667m^(2),同品种下2个模式的总产量差异不显著,且HH模式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均低于SH模式,综合考虑,马铃薯—水稻轮作系统下推荐使用高产高效模式(HH)种植马铃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轮作系统 种植模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茶园绿盲蝽发生动态及不同杀虫剂的防效研究
16
作者 肖文敏 吴焕焕 +4 位作者 任志红 张虹 杨圣祥 孙海伟 王欢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1,共6页
本试验调查了泰山茶区茶园、菊花园、菊茶间作园3种植模式下绿盲蝽发生时期的虫口数量,并在茶园绿盲蝽秋季回迁期进行了不同杀虫剂的防治效果试验,以期为本茶区绿盲蝽的发生与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9—11月、4—6月为茶园绿盲蝽主要... 本试验调查了泰山茶区茶园、菊花园、菊茶间作园3种植模式下绿盲蝽发生时期的虫口数量,并在茶园绿盲蝽秋季回迁期进行了不同杀虫剂的防治效果试验,以期为本茶区绿盲蝽的发生与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9—11月、4—6月为茶园绿盲蝽主要发生期,成虫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发生量较大。对3种种植模式下秋季绿盲蝽发生动态监测发现,9月份菊花盛花期对绿盲蝽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且对临近茶园的绿盲蝽回迁产生影响;10月,菊花萎凋后,处于花期的茶树对绿盲蝽的吸引作用开始突显,因此菊花园绿盲蝽数量迅速减少,而菊茶间作园绿盲蝽则由菊花转移至茶树继续为害。不同杀虫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联苯菊酯对茶园回迁期绿盲蝽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其他药剂,第3次用药后7 d防效可达到80%以上,在生产中可作为茶园回迁期绿盲蝽防治的首选药剂。此外,茶园周围杂草可帮助绿盲蝽藏匿取食为害,应将秋季茶园杂草一并纳入防控范围,提高茶园绿盲蝽秋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茶园 种植模式 发生规律 杀虫剂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碳、氮的影响
17
作者 刘宁 杨滨娟 +3 位作者 胡启良 刘泽琴 袁嘉欣 黄国勤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220,共9页
为探讨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碳、氮的影响,设计5种当地典型的稻田种植模式,分别为紫云英-早稻-晚稻(CRR)、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CRI)、油菜-早稻-晚稻(R... 为探讨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碳、氮的影响,设计5种当地典型的稻田种植模式,分别为紫云英-早稻-晚稻(CRR)、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CRI)、油菜-早稻-晚稻(RRR)、油菜-早稻-甘薯||晚大豆(RRI)和马铃薯-早稻-晚稻(PRR)。结果表明:“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和“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在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有较好的表现,2020年“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的早稻、晚稻和早晚稻两季总产量高出其他处理3.71%—17.55%、6.20%—32.79%和17.26%—26.27%,2021年“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的早晚稻两季总产量较其他处理提高了1.25%—14.59%。两年试验后,“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含量最高,其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较其他处理提高了4.22%—15.63%、14.63%—46.88%和7.24%—35.62%,全氮、硝态氮与铵态氮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4.10%—18.71%、48.44%—97.96%和42.00%—83.23%;“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量氮的积累;“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的微生物量碳氮比和碳氮比增加量较其他处理提高了5.00%—21.20%和16.22%—125.29%;两年试验后,水稻产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硝态氮以及全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综上,综合考虑作物的产量效应、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效果,“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种植模式和“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水稻产量 土壤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及滴灌带配置对菠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8
作者 胡梦婷 刘胜尧 +5 位作者 贾宋楠 范凤翠 杜凤焕 李劲松 赵盛 秦勇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7,共6页
以墨西哥2号为试材,设置撒播(S)、等行距条播(T)、宽窄行条播(TR)3种种植模式,并在宽窄行条播模式下设置1管滴灌3行(TR3)、1管滴灌4行(TR4)、1管滴灌5行(TR5)3种滴灌带配置,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及滴灌带配置对菠菜生长、产量以及水分利用... 以墨西哥2号为试材,设置撒播(S)、等行距条播(T)、宽窄行条播(TR)3种种植模式,并在宽窄行条播模式下设置1管滴灌3行(TR3)、1管滴灌4行(TR4)、1管滴灌5行(TR5)3种滴灌带配置,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及滴灌带配置对菠菜生长、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条播和等行距条播处理的菠菜产量均显著高于撒播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也高于撒播处理;宽窄行条播配套1管滴灌3行处理的菠菜成熟期单株叶面积、单株干质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品质指标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菜 滴灌 种植模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和种植模式对棉花氮素代谢和叶片衰老以及产量的影响
19
作者 徐新龙 张巨松 +5 位作者 代健敏 席亚雯 李雪瑞 王莲 李蔚和 孙华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9-722,共14页
为确定新疆棉区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的合理施肥策略,研究了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种植模式棉花氮素利用效率、叶片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新陆中84号’棉花品种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在新疆沙雅县海楼镇进行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 为确定新疆棉区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的合理施肥策略,研究了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种植模式棉花氮素利用效率、叶片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新陆中84号’棉花品种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在新疆沙雅县海楼镇进行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2种种植模式为主区:一膜六行(66 cm+10 cm宽窄行距、株距12 cm,M6)、一膜三行(76 cm等行距、株距6 cm,M3);以4种氮肥基追比例为副区:0:0(CK,不施氮)、0:10 (N0)、2:8(N2)、4:6(N4);共8个处理。施氮处理总施氮量均为320 kg·hm^(2)。本文测定了棉花不同生育期氮代谢酶及叶片衰老相关酶活性、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2022年和2023年M3N4处理的棉花可获得较高籽棉产量,分别为7342.59和8085.19 kg·hm^(-2),较M6N2处理(M6最优产处理)提高12.05%和6.18%;M3N4处理表现出更好的结铃性,单株铃数较M6N2处理增加10.17%,但单铃重平均减少1.48%。M3N4处理在盛花—盛铃期棉花功能叶可保持较高的酶活性,促进棉花氮代谢,延长叶片功能期;M3模式整体较M6模式的氮素最大积累速率(Vm)有所降低,氮素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T)略有推迟,快速累积持续持续天数(Δt)增加3.85~11.64 d,氮素快速增长期生长特征值(TG)提高4.23%~27.60%。M3模式下各氮肥处理棉株氮素总积累量均高于M6模式对应氮肥处理,M3N4处理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3N4处理棉花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回收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于M6N2处理分别增加7.77%、10.56%和8.90%,但氮肥生理利用率降低3.03%。合理的氮肥基追比和种植模式可调控棉株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加快棉花氮代谢水平,增加棉株各器官氮素积累转运量,进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通过提高生理代谢酶活性延缓棉花叶片衰老,维持较高棉株单株铃数,从而充分发挥棉花生产潜力。在本试验条件下,选择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氮肥基追比控制在4:6为增产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植模式 氮肥基追比 氮素代谢 叶片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机械化种植模式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月浩 侯献伟 +5 位作者 田绍华 辛丽 徐文艺 李鹍鹏 史忠涛 王萍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2-207,共6页
为了改变大蒜种植模式多样、不利于大蒜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现状,探索大蒜宜机化种植模式,在山东省金乡县选择18 cm等行距平作、25cm/11 cm大小行平作和18 cm等行距4行垄作等3种有代表性的种植模式进行对比试验。在大蒜播种时选取了纯... 为了改变大蒜种植模式多样、不利于大蒜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现状,探索大蒜宜机化种植模式,在山东省金乡县选择18 cm等行距平作、25cm/11 cm大小行平作和18 cm等行距4行垄作等3种有代表性的种植模式进行对比试验。在大蒜播种时选取了纯工作小时生产率、空穴率、重播率、正芽率和播种深度合格率等指标,在生长期选取了株高、叶数等指标,在收获时选取了纯工作小时生产率、伤蒜率、损失率、含杂率、蒜头合格率和产量等指标,综合评价3种大蒜机械化种植模式的机具的适应性、大蒜长势和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大地块来说,大小行模式比等行距模式有更好的收获适应性,大蒜长势更好,产量也更高,只是播种作业质量略低;而垄作模式虽然长势、产量更好,但现阶段只有较小型机具配套使用,作业效率较低,推荐小地块或者丘陵山区采用这种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机械化 种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