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索瑞霞 王琪 +1 位作者 张帆 赵曾燕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30,共11页
研究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有助于加强流域内的生态保护,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流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本文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0-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种植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 研究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有助于加强流域内的生态保护,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流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本文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0-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种植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Tapio脱钩模型探讨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并通过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模型对种植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①2000-2021年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量累计增加了2998.89×10^(4)t,且整体呈先增后减的波动趋势,具体表现为快速增长-稳定增长-快速下降的三阶段变化特征。从碳源构成可知,农业物资投入是种植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且在种植业碳源中年均占比为73.28%。②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省际和区域性差异,河南省和青海省分别为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量最高和最低的省份,两省份研究期内的碳排放峰值分别为4785.86×10^(4)、94.09×10^(4)t;且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整体呈下游>上游>中游的分布特征。③黄河流域种植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整体上表现为弱脱钩向强脱钩发展,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各省份的脱钩效应间存在显著性差异。④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均抑制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增长,而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因素则对种植业碳排放有正向促进作用。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各省份种植业碳排放发展呈现明显不同,亟需制定差异性发展战略,以实现黄河流域种植业整体低碳化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种植业碳排放 Tapio脱钩模型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种植业碳排放时空特征、空间关联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李贝 田云 郑家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123,共12页
农业部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深入分析中国种植业碳排放的现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农业减排政策、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2005—2022年为考察期,在对全国及各省份种植业碳排放进行测度的基础... 农业部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深入分析中国种植业碳排放的现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农业减排政策、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2005—2022年为考察期,在对全国及各省份种植业碳排放进行测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莫兰指数与固定效应模型对其空间关联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22年,中国种植业碳排放总量虽经历了“先增后减”,但整体仍呈小幅上升态势;种植业碳排放强度始终处于下降态势,仅年际降幅存在差别。(2)2022年,种植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均表现出明显的省际差异;省域种植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均呈现出“南方高、北方低”的分布格局;各地区种植业碳排放构成呈现出农资投入驱动型、水稻种植驱动型、双因素驱动型和均衡型4类典型特征。(3)考察期内,中国种植业碳排放强度一直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整体空间集聚特征正逐步由高-高、低-低集聚的两极分化特征向以低-低集聚为主演变。(4)种植结构、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种植业碳排放强度施加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土地流转水平对种植业碳排放强度则均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此,该研究提出,要不断强化农用物资减量使用,积极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大力研发并推广低能耗农用机械,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多措并举共同促进种植业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排放 种植业碳排放 时空特征 空间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对种植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和门槛效应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卫洪 耿芳艳 张宏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931,共13页
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量(碳排放)仅次于工业,种植业作为农业的基础,其碳排放量在农业中占据较大比重,种植业碳减排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碳排放格局下,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种植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量(碳排放)仅次于工业,种植业作为农业的基础,其碳排放量在农业中占据较大比重,种植业碳减排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碳排放格局下,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种植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本文在理论探讨基础上,结合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中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面板数据,综合利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工具变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与种植业碳排放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种植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存在农业生产功能与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规模经营来抑制种植业碳排放,且“技术创新效应”的贡献份额大于“规模经营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种植业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还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当经济发展水平低于阈值时,数字经济发展对种植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当经济发展水平超过阈值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对种植业碳排放效率产生显著的提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发展 种植业碳排放效率 技术创新效应 规模经营效应 经济发展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中部地区种植业碳排放与农民收入的动态关系研究
4
作者 周为 曹晶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23期139-145,共7页
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种植业碳排放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为厘清种植业碳排放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动态关系,实现种植业低碳可持续发展以及为农村居民增收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通过IPCC碳排放系数法对2007—2021... 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种植业碳排放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为厘清种植业碳排放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动态关系,实现种植业低碳可持续发展以及为农村居民增收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通过IPCC碳排放系数法对2007—2021年长江流域中部地区三省碳排放量进行测度,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三省碳排放量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之间的关联度并进行排序。采用Robust回归方法分析碳排放与4种不同收入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长江流域中部地区种植业碳排放与农民4种类型收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关系,且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据此提出推进农业生产绿色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种植业结构、培育新型人才、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保证农民增收稳定等政策建议。本文结论可为长江中游地区种植业低碳化与农民增收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中部地区 种植业碳排放 农民收入 动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福州市种植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碳减排措施 被引量:1
5
作者 郑榕妍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6期11-15,共5页
了解种植业碳排放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可推动福建省福州市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为给福州市种植业碳减排提供新方法、新途径,通过统计年鉴获得相关种植业数据,以国内外常用的农业碳排放公式及碳排放系数来测算福州市种植业碳排放量。以2010... 了解种植业碳排放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可推动福建省福州市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为给福州市种植业碳减排提供新方法、新途径,通过统计年鉴获得相关种植业数据,以国内外常用的农业碳排放公式及碳排放系数来测算福州市种植业碳排放量。以2010年为基期年,运用kaya恒等式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模型解析福州市种植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19年,福州市种植业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在波动下降;在影响种植业碳排放的4个因素中,可通过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率来寻求更好的碳减排途径。建议采取改变耕作方式、提高农资使用效率、创新发展低碳农业、加强宣传培训等措施,实现福州市种植业碳减排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碳排放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模型 影响因素 减排措施 福建省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丁宝根 杨树旺 赵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52-1258,共7页
基于2001—2017年长江经济带种植业产值、有效灌溉面积以及种植业物资投入等统计数据,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排系数法对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揭示该区域种植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并利用对数平均权重的... 基于2001—2017年长江经济带种植业产值、有效灌溉面积以及种植业物资投入等统计数据,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排系数法对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揭示该区域种植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并利用对数平均权重的迪氏分解(LMDI)模型分析该区域种植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排放量整体上得到有效控制且呈逐渐下降趋势;各省市种植业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种植业碳源以化肥为主,其占比超过50%,且化肥、农药和翻耕的投入比重呈下降趋势。(2)农业经济水平是该区域种植业碳排放增加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农业生产效率是种植业碳排放减少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农业生产结构整体上对种植业碳排放起促进作用,农业劳动力规模整体上对种植业碳排放起抑制作用。针对上述研究结论,从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技导向、优化结构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低碳、绿色、协调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种植业碳排放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种植业碳排放达峰进程初判及脱钩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吴昊玥 周蕾 +4 位作者 何艳秋 刘璐 马金山 孟越 郑祥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75-1286,共12页
判断种植业碳达峰进程,可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农业领域的数据支撑。考虑农用物资、水稻种植、土壤管理和秸秆燃烧4类排放源,本文对2000—2020年中国30省(市、自治区)种植业碳排放进行核算,分类别、分量级对达峰进程展开初步探索,利用Tapi... 判断种植业碳达峰进程,可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农业领域的数据支撑。考虑农用物资、水稻种植、土壤管理和秸秆燃烧4类排放源,本文对2000—2020年中国30省(市、自治区)种植业碳排放进行核算,分类别、分量级对达峰进程展开初步探索,利用Tapio脱钩指数探讨种植业碳排放与农业产值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全国种植业碳排放量年均为23326.860万t,在2015年达到峰值26264.777万t,达峰后年均变化率为−1.560%,尚处于平台期。根据达峰进程,可将30省(市、自治区)分为下降期(北京、天津等13地)、平台期(山西、重庆等10地)、达峰期(河南、安徽等7地)。从全国层面来看,种植业碳排放与农业产值的长期关系表现为弱脱钩,短期关系已由弱脱钩转变为强脱钩。就省域层面而言,短期关系自多种类型并存格局演化为强脱钩主导的极化态势。应根据达峰阶段及特点,分区域、分类型制定全局减排策略,加快我国种植业碳排放达峰转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碳排放 农业排放 达峰 农业产值 脱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动态演化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孙康 解月 +1 位作者 贠鸿琬 何泽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46-49,54,共5页
选取河南省2006—2020年相关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种植业碳排放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2021—2030年种植业碳排放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呈现上升—下降的变化特征,且碳排放峰... 选取河南省2006—2020年相关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种植业碳排放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2021—2030年种植业碳排放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呈现上升—下降的变化特征,且碳排放峰值出现在2015年;化肥是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的最主要碳源;种植业碳排放存在一定空间集聚效应,主要分布在豫东、豫南和豫北地区;预测发现2021—2030年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呈现进一步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碳排放 动态分析 灰色GM(1 1)预测模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