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鼠类对山杏种子存活和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33
1
作者 张知彬 王福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761-1768,共8页
山杏 (Prunus armeniaca)是广布于北京山区阳坡的矮林或灌丛 ,易生存在土壤贫脊、干旱、或严重退化的山坡、裸地 ,对于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水土流失及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有关鼠类在山杏更新中作用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主要... 山杏 (Prunus armeniaca)是广布于北京山区阳坡的矮林或灌丛 ,易生存在土壤贫脊、干旱、或严重退化的山坡、裸地 ,对于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水土流失及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有关鼠类在山杏更新中作用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主要是确定影响山杏更新的鼠类种类、鼠类对山杏种子的取食压力、人工埋藏种子及植被因素对种子存活和萌发的影响。于 1 997年 1 0月 3~ 4日 ,采用夹捕法同时调查取食花生和山杏种子的鼠类种类及种群密度。于 1 997年 9月 2 4~2 5日 ,通过在地表放置山杏种子 ,调查在鼠类取食下 ,地表种子消失的速度。于 1 997年 1 0月 2 0日 ,作种子埋藏实验 ,调查种子存活及萌发情况。于 1 997年 1 0月 2 6日 ,进行扣网实验 ,研究网内、外山杏种子存活及萌发情况。结果表明 :大林姬鼠 (Apodemus speciosus)、社鼠 (Rattus confucianus) ,黑线姬鼠 (Apodemusagrarius)为取食山杏种子的主要鼠种种类 ;与取食花生相比 ,社鼠更偏爱山杏种子 ,大林姬鼠对山杏种子喜食性略低 ,黑线姬鼠对二者喜食程度相近 ;山杏种子放置地表后 1、1 0、2 0、3 0 d的消失率分别为 1 3 .0 6% ,64 .4 6% ,90 .70 % ,96.69% ;扣网实验说明 ,山杏在地表的萌发率极低 ,生长也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 山杏 森林更新 人工埋藏 种子存活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坚果种子的吸涨作用和种子存活力
2
作者 江梅 周建南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1994年第5期14-14,共1页
澳洲坚果种子的吸涨作用和种子存活力在巴西圣保罗研究了坚果杂种IAC4——20的种子达到最强活力所需的贮藏极限及种子的吸涨时间。将种子置于水中,每6小时称重一次,开始吸涨后90,J’时,种子的吸涨达到顶点。种子收获后每... 澳洲坚果种子的吸涨作用和种子存活力在巴西圣保罗研究了坚果杂种IAC4——20的种子达到最强活力所需的贮藏极限及种子的吸涨时间。将种子置于水中,每6小时称重一次,开始吸涨后90,J’时,种子的吸涨达到顶点。种子收获后每月播种一次,连续播种12个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 吸涨作用 种子存活 存活 连续播种 种子收获 种子贮存 达到顶点 极限 巴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红蓟种子在不同土壤环境的存活力
3
作者 张燕 欧阳爱莲 +3 位作者 王飞 贾成成 杨帆 汤东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91,共8页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探究胜红蓟种子在不同土壤环境中的存活力大小,揭示胜红蓟种子在农田形成优势种群的原因。[方法]以胜红蓟种子为研究对象,检测胜红蓟种子采收后210 d内在不同温度、湿度、深度、pH值、盐浓度和渗透势土壤环境下存活...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探究胜红蓟种子在不同土壤环境中的存活力大小,揭示胜红蓟种子在农田形成优势种群的原因。[方法]以胜红蓟种子为研究对象,检测胜红蓟种子采收后210 d内在不同温度、湿度、深度、pH值、盐浓度和渗透势土壤环境下存活力动态。[结果]在10~30℃的土壤贮藏环境中,210 d内最适萌发温度始终为20℃,因此,将20℃培养的胜红蓟种子萌发率作为表征种子存活力的指标。在不同的土壤温度、湿度环境中,胜红蓟种子在5~30℃、土壤湿度20%环境中贮藏120 d的种子存活力均高于90%。在土壤深度20 cm,贮藏120 d的胜红蓟种子存活力无显著下降;贮藏深度达到30 cm种子存活力下降至60%。在pH值为4~10环境中贮藏120 d的胜红蓟种子存活力一直维持在95%以上,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不同NaCl浓度的土壤环境中贮藏150 d的胜红蓟种子存活力无显著差异,存活力均超过95%;贮藏180 d后,160 mmol·L^(-1)NaCl处理种子存活力才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在渗透势高于-0.8 MPa的土壤环境中,贮藏150 d各处理胜红蓟种子存活力保持在95%以上;当渗透势达到-1 MPa时,贮藏180 d的种子存活力下降至85%。[结论]贮藏210 d,胜红蓟种子在不同梯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pH值、盐浓度、渗透势、深度的贮藏条件下存活力保持稳定,显示出强大的适应性和耐受性,可能是其成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农田恶性杂草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红蓟 土壤环境 种子存活 持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度调制的TC胚胎及其存活率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的影响
4
作者 云星娥 余锦华 赵海坤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大尺度环境是影响热带气旋(TC)生成数目气候特征的背景,但目前基于两者统计关系建立的TC潜在生成指数(Genesis Potential Tndex,GPI)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年循环的精确刻画有待提高。TC生成的理论框架将TC生成数目表示为TC前期扰动(T... 大尺度环境是影响热带气旋(TC)生成数目气候特征的背景,但目前基于两者统计关系建立的TC潜在生成指数(Genesis Potential Tndex,GPI)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年循环的精确刻画有待提高。TC生成的理论框架将TC生成数目表示为TC前期扰动(TC胚胎)数和扰动发展为TC的概率的乘积。基于这一理论框架,采用国际气候管理最佳路径档案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和欧洲中期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探究大尺度环境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气候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该理论框架提出的大尺度环境参数化的TC胚胎数与其存活率的乘积能够精细刻画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的年循环特征。在整个西北太平洋区域,存活率和TC胚胎数的乘积与TC生成频数序列的相关并不显著。将西北太平洋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区域,两者都有显著的相关,并发现中国南海及菲律宾群岛一带(西部)TC生成频数异常由TC胚胎数和存活率共同调制,垂直速度和熵亏是调控二者的主要环境因子。在西北太平洋东部的广阔洋面上,TC生成频数异常主要受TC胚胎数变化的影响,垂直速度和相对涡度控制了TC胚胎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频数 种子-存活率框架 大尺度环境 参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类对山杏(Prunus armeniaca)种子扩散及存活作用研究(英文) 被引量:47
5
作者 张知彬 王福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39-845,共7页
虽然有关鼠类搬运森林种子的证据已很清楚 ,但这些被移走种子的存活情况却知之甚少。提出了一个新的标记和跟踪种子的方法——标签法 ,即将种子拴一带有编码的细长金属片 ,研究了北京东灵山地区山杏 ( Prunusarmeniaca)种子的扩散距离... 虽然有关鼠类搬运森林种子的证据已很清楚 ,但这些被移走种子的存活情况却知之甚少。提出了一个新的标记和跟踪种子的方法——标签法 ,即将种子拴一带有编码的细长金属片 ,研究了北京东灵山地区山杏 ( Prunusarmeniaca)种子的扩散距离和存活率。于 1 998年 6月 1 9~ 2 0日 ,7月 3日和 1 0月 2 3日共在 2 4个样点释放 1 4 4 0粒山杏种子。几乎所有释放的种子在 1 0 d内被鼠类取走。夏天释放的种子比秋天释放的种子消失的速度快。大多数种子的扩散距离在 2 0 m以内 ,小于鼠类的活动距离。鼠类吃掉种子的速度很快 ,但当种子变得稀少时 ,种子存活率有所提高。山杏种子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杏 鼠类 种子命运 森林更新 种子存活 协同进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促进蝶兰种子的萌发及生长
6
作者 江梅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1994年第11期19-19,共1页
马铃薯促进蝶兰种子的萌发及生长目前,蝶兰的大批量生产主要仍采用种子繁殖。在台湾,将5种颜色的29种蝶兰种子播在三种改良培养基上,以试验播种密度、活性碳和马铃薯对种子萌芽以及蝶兰原胚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有否马铃... 马铃薯促进蝶兰种子的萌发及生长目前,蝶兰的大批量生产主要仍采用种子繁殖。在台湾,将5种颜色的29种蝶兰种子播在三种改良培养基上,以试验播种密度、活性碳和马铃薯对种子萌芽以及蝶兰原胚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有否马铃薯,三种培养基上的大部分品种种子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蝶兰 马铃薯培养基 种子萌芽率 改良培养基 种子存活 播种密度 种子繁殖 存活 活性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稻区杂草稻分布与特征及其有效控制措施 被引量:5
7
作者 刘秀 李俭 +1 位作者 李海粟 吴明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5-9,共5页
针对东北稻区杂草稻种子的吸水性及耐冷性,分析了越冬期落粒于稻田的杂草稻种子的自然死亡原因,探讨了有效防除杂草稻的技术措施。东北稻区杂草稻出现波动现象,引起波动的主要客观原因在于越冬期稻田土壤干燥程度和耕翻措施。结果表明:... 针对东北稻区杂草稻种子的吸水性及耐冷性,分析了越冬期落粒于稻田的杂草稻种子的自然死亡原因,探讨了有效防除杂草稻的技术措施。东北稻区杂草稻出现波动现象,引起波动的主要客观原因在于越冬期稻田土壤干燥程度和耕翻措施。结果表明:东北稻区自生的杂草稻种子没有休眠特性;遇到降雨量多的年份,吸水的杂草稻种子不能安全越冬;东北稻区凡是采取提高杂草稻种子含水量的农艺措施,越冬期能够有效致死落粒于稻田的杂草稻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稻区 杂草稻 分布 种子存活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