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7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金秋将至,如何应对“秋燥”?
1
《华北电业》
2024年第8期77-77,共1页
皮肤干燥、瘙痒;口干口渴,口腔溃疡,嘴唇干裂;鼻腔干燥、流鼻血;嗓子发痒不适,声音沙哑,干咳;大便干燥,便秘;头发干枯发黄……金秋将至,你是否出现了上述的问题?这些症状都属于“秋燥症”的典型表现。中医认为,秋季的特点就是“燥”。...
皮肤干燥、瘙痒;口干口渴,口腔溃疡,嘴唇干裂;鼻腔干燥、流鼻血;嗓子发痒不适,声音沙哑,干咳;大便干燥,便秘;头发干枯发黄……金秋将至,你是否出现了上述的问题?这些症状都属于“秋燥症”的典型表现。中医认为,秋季的特点就是“燥”。尤其是对于平时的体质偏于阴虚内热的人,更容易在秋季出现各种形式的干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虚内热
鼻腔干
燥
口干口渴
流鼻血
秋燥
皮肤干
燥
口腔溃疡
典型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谈喻昌“秋燥论”之学术特色
被引量:
4
2
作者
郝贤
马艳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477-478,共2页
喻昌的秋燥论,完整地论述了秋燥致病,并确立治疗大法及创制治燥专方。喻昌区分凉燥和温燥,强调燥气终属于热,重点叙述温燥之气。"大热之后,继以凉生,凉生而热解,渐至大凉而燥气乃行"。喻氏这一论点,对后世温病学派的形成和发...
喻昌的秋燥论,完整地论述了秋燥致病,并确立治疗大法及创制治燥专方。喻昌区分凉燥和温燥,强调燥气终属于热,重点叙述温燥之气。"大热之后,继以凉生,凉生而热解,渐至大凉而燥气乃行"。喻氏这一论点,对后世温病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喻昌
秋燥
论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秋燥与咽炎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伟
马鹏飞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年第12期6-7,9,共3页
咽炎易由秋燥引起,秋燥是感受燥热病邪,秋燥以肺经为病变中心。本文提出,"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就是针对秋燥初、中、末不同阶段确立的治疗大法。在治疗的基础上应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关键词
咽炎
秋燥
上
燥
治气
中
燥
增液
下
燥
治血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秋燥治疗浅析
被引量:
1
4
作者
马娟娟
刘亚珠
《甘肃中医》
2009年第4期39-39,共1页
秋燥的治疗历代均有不同的观点,如《内经》云:“燥者濡之”,“燥化于天,治以辛寒,佐以苦甘”等;金元时期“补土派”医家李东垣从养血、补肝肾、调肠液等方面立法治疗此病;清·喻嘉言《医门法律》云:“治燥病者,补肾水阴寒...
秋燥的治疗历代均有不同的观点,如《内经》云:“燥者濡之”,“燥化于天,治以辛寒,佐以苦甘”等;金元时期“补土派”医家李东垣从养血、补肝肾、调肠液等方面立法治疗此病;清·喻嘉言《医门法律》云:“治燥病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中燥热之甚,济胃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洁,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自已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燥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敛阳藏阴防秋燥
5
作者
张晶滢
《质量与标准化》
2021年第9期20-22,共3页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10月,人们迎来了寒露与霜降两个节气,此时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呈现出清降之势。人体状态也随外界变化,阳气慢慢收敛,阴精潜藏于内。
关键词
阴精
秋燥
阳气
外界变化
疏泄
闭藏
人体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喻嘉言论治秋燥刍议
被引量:
1
6
作者
杨杰
《现代中医药》
CAS
2015年第6期80-81,共2页
清初医家喻嘉言,首创秋燥病名,并专论燥邪为病。他在《医门法律》中对燥病的理法方药做了系统论述,认为秋燥病位在肺,肺失治节是病机关键,治疗以肺为主,兼理胃肾之阴,方以清燥救肺汤为主,并突出上焦调肺胃、中焦重通润、下焦治精血的三...
清初医家喻嘉言,首创秋燥病名,并专论燥邪为病。他在《医门法律》中对燥病的理法方药做了系统论述,认为秋燥病位在肺,肺失治节是病机关键,治疗以肺为主,兼理胃肾之阴,方以清燥救肺汤为主,并突出上焦调肺胃、中焦重通润、下焦治精血的三焦分治思想。将燥病论治推向新的历史高度。研究喻氏的思维,对当今燥病治防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喻嘉言
秋燥
辛凉甘润
三焦分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秋燥感冒颗粒的药效学研究
7
作者
缪家林
肖春莹
+1 位作者
由东
王志刚
《当代医药论丛》
2014年第5期152-153,共2页
目的:分析秋燥感冒颗粒的抗病毒、解热和止咳化痰等作用。方法:使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在其感染流感病毒后96h对其进行解剖及进行取肺称重,计算其肺的指数值。在大鼠背部皮下注射10%的鲜啤酒酵母悬浮液,并测量给药后大鼠的肛温。将小鼠置...
目的:分析秋燥感冒颗粒的抗病毒、解热和止咳化痰等作用。方法:使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在其感染流感病毒后96h对其进行解剖及进行取肺称重,计算其肺的指数值。在大鼠背部皮下注射10%的鲜啤酒酵母悬浮液,并测量给药后大鼠的肛温。将小鼠置于喷雾装置中,观察自喷氢氧化铵水雾开始至动物出现咳嗽的时间(咳嗽潜伏期)及咳嗽的次数。在小鼠腹腔注射酚红,在30min后将动物处死,测量其气管碳酸氢钠冲洗液的OD值。结果:为实验鼠应用秋燥感冒颗粒后可明显减少其肺的指数值,降低其肛温,延长其咳嗽潜伏期,减少其咳嗽次数,增加其气管中酚红的含量。结论:秋燥感冒颗粒具有明显的抗病毒、解热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燥
感冒颗粒
抗病毒
解热
止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秋燥防便秘
8
作者
茜茜
《食品与药品》
CAS
2012年第10期78-79,共2页
秋燥为何会引起便秘与其他季节发生的便秘不同,秋燥便秘具有以下典型症状:大便干结,排便慢或者排使周期比平时长,甚至多天不排便等.中医认为,"燥"是秋天的主气.燥易伤津,人体津液亏损就会出现口唇燥裂、毛发干枯、皮肤干燥等...
秋燥为何会引起便秘与其他季节发生的便秘不同,秋燥便秘具有以下典型症状:大便干结,排便慢或者排使周期比平时长,甚至多天不排便等.中医认为,"燥"是秋天的主气.燥易伤津,人体津液亏损就会出现口唇燥裂、毛发干枯、皮肤干燥等症状,肠道也会因受燥气损伤而变得干涩,很多原来就有便秘的患者会因秋燥而加重病情.一些原本没有便秘的人,也容易在这个季节感到大便干结难解,而喜欢吃辛辣刺激食物的人,更容易感受燥气,损伤津液,以致化热生火,引起便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燥
便秘
典型症状
燥
气
损伤
皮肤干
燥
排便
津液
季节发生
大便
周期比
季节感
中医
食物
人体
秋
天
毛发
亏损
患者
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用木耳和银耳来缓解秋燥的人注意了:当心泡发不当引起食物中毒
9
《中国食品》
2021年第18期154-155,共2页
大家还记得2020年10月黑龙江省鸡西县发生的9人食用酸汤子后中毒的事件吗?该事件是由椰酵假单胞菌污染后产生高浓度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米酵菌酸是一种小分子脂肪酸,耐热性极强,即使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
大家还记得2020年10月黑龙江省鸡西县发生的9人食用酸汤子后中毒的事件吗?该事件是由椰酵假单胞菌污染后产生高浓度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米酵菌酸是一种小分子脂肪酸,耐热性极强,即使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肾、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酵菌酸
秋燥
食物中毒
高压锅
严重损害
椰酵假单胞菌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老人防秋燥四注意
10
作者
刘桂云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第9期1-1,共1页
立秋以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此时人们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口、鼻、皮肤等部位有干燥感。有的人还会出现口干舌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鼻塞、咳嗽等一系列症状,称为秋燥症。一、注意饮食调养,“清润”为宜燥是秋之主气,易伤...
立秋以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此时人们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口、鼻、皮肤等部位有干燥感。有的人还会出现口干舌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鼻塞、咳嗽等一系列症状,称为秋燥症。一、注意饮食调养,“清润”为宜燥是秋之主气,易伤津液,平时要多饮些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还应多吃些萝卜、蕃茄、梨、香蕉等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要禁烟、酒和辣椒等燥热之品。暮秋,人们的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和藏纳,有利于改善脏腑功能,对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更有康复、祛病和延年之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燥
症
老人
口干舌
燥
大便干结
饮食调养
润肺生津
滋补食品
脏腑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杂论秋燥、凉燥与咳嗽
11
作者
岑春湾
《江西中医药》
2004年第8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秋燥
凉
燥
咳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雷少逸辨治秋燥病浅析
12
作者
荀健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第3期6-7,共2页
雷丰,字少逸,清代著名医学家。所著《时病论》全书共分8卷,分述各种时令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颇具临证参考价值。雷氏对秋燥病的治疗颇具特色,现将其辨治秋燥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关键词
雷少逸
秋燥
临床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立秋阳渐收 处暑阴气回
13
作者
卓鹏伟
《质量与标准化》
2024年第7期22-24,共3页
“远山秋云乍起,平野渐次苍黄。”立秋后,暑热消退,天气转凉,气候逐渐干燥。秋主收敛,对应于肺的肃降之性,这一时期选用食药物质应注意敛肺气,防秋燥。
关键词
肃降
秋燥
阴气
敛肺
食药
消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白露损肺窍 秋分凉气深
14
作者
卓鹏伟
《质量与标准化》
2024年第8期26-28,共3页
“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白露秋分时节正值仲秋,此时凉意渐浓,天气愈发干燥。秋燥之气容易损伤肺胃阴液,因此,这一时期选用食药物质应注意滋阴润燥、保护肺胃。
关键词
滋阴润
燥
秋燥
阴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轻宣润燥祛秋邪
15
作者
庞素银
《质量与标准化》
2022年第10期26-28,共3页
"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秋季天干物燥,邪气入侵人体肺部,容易诱发头痛发热、干咳口渴等症状,亦称"秋燥"病. 霜打桑叶天赐药 相传很久以前,达木和母亲久居药山,靠种地打柴为生.一年秋天,老太太突然一病不起,头痛...
"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秋季天干物燥,邪气入侵人体肺部,容易诱发头痛发热、干咳口渴等症状,亦称"秋燥"病. 霜打桑叶天赐药 相传很久以前,达木和母亲久居药山,靠种地打柴为生.一年秋天,老太太突然一病不起,头痛欲裂、咳嗽不止,用了各种药方始终不见起色.听说药山上青华观的老道士医术高明,达木急忙上山求医,临行前还贴心地烧了碗开水,放到母亲的床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发热
秋燥
达木
老太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秋季养生指南
16
作者
肖祥云
《农学学报》
2003年第9X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伤风感冒
阳消阴长
秋燥
大便
燥
结
耐寒锻炼
昼热
秋
冬养阴
保健防病
口角干裂
多发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在秋冬疾病大规模爆发前做好充分准备
17
《华北电业》
2023年第9期79-80,共2页
秋分是秋天的中点,也是阴阳的转折点。这一天反应在气温上尤为明显,秋分后气温下降的趋势比白露更快了,昼夜温差也更大,由外感引起的疾病将会更多,而阳虚、气虚、湿气重、寒湿重的人也容易引发旧疾。而秋燥又会让阴虚、体内有热的人更...
秋分是秋天的中点,也是阴阳的转折点。这一天反应在气温上尤为明显,秋分后气温下降的趋势比白露更快了,昼夜温差也更大,由外感引起的疾病将会更多,而阳虚、气虚、湿气重、寒湿重的人也容易引发旧疾。而秋燥又会让阴虚、体内有热的人更感干燥,引发热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燥
外感
昼夜温差
充分准备
秋
分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秋梨冻
18
作者
高婕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年第10期12-13,共2页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秋燥明显。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时节,万物毕成...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秋燥明显。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霜降三候为:“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本期精选了青岛、盐城、合肥等地幼儿园结合寒露与霜降节气中的自然现象、民俗文化等开展的相关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动手操作,更好地理解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养成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秋
梨
秋燥
阴气
一候
亲身体验
三候
草木黄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秋风起时话保健
19
作者
胡蓉兰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第12期55-55,共1页
比起夏日的潮湿闷热,秋天让人感到清爽,但同时带来一片燥情,且天气变化时风时雨,忽冷忽热。因此秋天防病祛病,自我保健也很重要。 祖国医学认为,秋燥乃夏热阳极所生,为肃敛之气,其性干涩枯涸,因此燥邪侵入人体最易耗伤津液,致使皮肤、...
比起夏日的潮湿闷热,秋天让人感到清爽,但同时带来一片燥情,且天气变化时风时雨,忽冷忽热。因此秋天防病祛病,自我保健也很重要。 祖国医学认为,秋燥乃夏热阳极所生,为肃敛之气,其性干涩枯涸,因此燥邪侵入人体最易耗伤津液,致使皮肤、口、鼻、咽、眼等营养失调,抵抗力降低而出现皮肤干燥、脱屑、口唇干裂、鼻干咽躁、目赤肿痛、大便干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健
秋燥
夏热
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季节变换 初秋饮食应注意
20
作者
思雨
《中国食品》
2016年第17期136-137,共2页
立秋过后,天气依然以闷热为主,所谓"秋老虎"说的就是这段时间。这时起,饮食应该开始慢慢过渡,为迎接秋冬的寒冷打好基础。夏季主"长",秋季主"收",从现在开始,饮食上应该多多注意。立秋后饮食应注意两方面01吃蜜不吃姜吃蜂蜜的原...
立秋过后,天气依然以闷热为主,所谓"秋老虎"说的就是这段时间。这时起,饮食应该开始慢慢过渡,为迎接秋冬的寒冷打好基础。夏季主"长",秋季主"收",从现在开始,饮食上应该多多注意。立秋后饮食应注意两方面01吃蜜不吃姜吃蜂蜜的原因是蜂蜜有润肺养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除蜂蜜外,也可多进食些芝麻、杏仁等食品,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止秋燥带来的津液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主
津液不足
季节变换
肺阴
补脾胃
秋燥
固护
养肺
燥
气
伤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金秋将至,如何应对“秋燥”?
1
出处
《华北电业》
2024年第8期77-77,共1页
文摘
皮肤干燥、瘙痒;口干口渴,口腔溃疡,嘴唇干裂;鼻腔干燥、流鼻血;嗓子发痒不适,声音沙哑,干咳;大便干燥,便秘;头发干枯发黄……金秋将至,你是否出现了上述的问题?这些症状都属于“秋燥症”的典型表现。中医认为,秋季的特点就是“燥”。尤其是对于平时的体质偏于阴虚内热的人,更容易在秋季出现各种形式的干燥问题。
关键词
阴虚内热
鼻腔干
燥
口干口渴
流鼻血
秋燥
皮肤干
燥
口腔溃疡
典型表现
分类号
R25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谈喻昌“秋燥论”之学术特色
被引量:
4
2
作者
郝贤
马艳春
机构
长春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出处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477-478,共2页
文摘
喻昌的秋燥论,完整地论述了秋燥致病,并确立治疗大法及创制治燥专方。喻昌区分凉燥和温燥,强调燥气终属于热,重点叙述温燥之气。"大热之后,继以凉生,凉生而热解,渐至大凉而燥气乃行"。喻氏这一论点,对后世温病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
关键词
喻昌
秋燥
论
理论研究
分类号
R228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秋燥与咽炎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伟
马鹏飞
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出处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年第12期6-7,9,共3页
基金
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ts20110819)
文摘
咽炎易由秋燥引起,秋燥是感受燥热病邪,秋燥以肺经为病变中心。本文提出,"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就是针对秋燥初、中、末不同阶段确立的治疗大法。在治疗的基础上应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关键词
咽炎
秋燥
上
燥
治气
中
燥
增液
下
燥
治血
中医药疗法
Keywords
Haryngitis
Autumn-dryness
On dry for gas
Middle dry in increasing fluid
Lower dry for bloo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分类号
R256.1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秋燥治疗浅析
被引量:
1
4
作者
马娟娟
刘亚珠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
出处
《甘肃中医》
2009年第4期39-39,共1页
文摘
秋燥的治疗历代均有不同的观点,如《内经》云:“燥者濡之”,“燥化于天,治以辛寒,佐以苦甘”等;金元时期“补土派”医家李东垣从养血、补肝肾、调肠液等方面立法治疗此病;清·喻嘉言《医门法律》云:“治燥病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中燥热之甚,济胃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洁,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自已矣”;
关键词
秋燥
治疗
分类号
R254.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敛阳藏阴防秋燥
5
作者
张晶滢
机构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出处
《质量与标准化》
2021年第9期20-22,共3页
文摘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10月,人们迎来了寒露与霜降两个节气,此时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呈现出清降之势。人体状态也随外界变化,阳气慢慢收敛,阴精潜藏于内。
关键词
阴精
秋燥
阳气
外界变化
疏泄
闭藏
人体状态
分类号
R289 [医药卫生—方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喻嘉言论治秋燥刍议
被引量:
1
6
作者
杨杰
机构
山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出处
《现代中医药》
CAS
2015年第6期80-81,共2页
文摘
清初医家喻嘉言,首创秋燥病名,并专论燥邪为病。他在《医门法律》中对燥病的理法方药做了系统论述,认为秋燥病位在肺,肺失治节是病机关键,治疗以肺为主,兼理胃肾之阴,方以清燥救肺汤为主,并突出上焦调肺胃、中焦重通润、下焦治精血的三焦分治思想。将燥病论治推向新的历史高度。研究喻氏的思维,对当今燥病治防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喻嘉言
秋燥
辛凉甘润
三焦分治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秋燥感冒颗粒的药效学研究
7
作者
缪家林
肖春莹
由东
王志刚
机构
辽宁省药物研究院
出处
《当代医药论丛》
2014年第5期152-153,共2页
文摘
目的:分析秋燥感冒颗粒的抗病毒、解热和止咳化痰等作用。方法:使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在其感染流感病毒后96h对其进行解剖及进行取肺称重,计算其肺的指数值。在大鼠背部皮下注射10%的鲜啤酒酵母悬浮液,并测量给药后大鼠的肛温。将小鼠置于喷雾装置中,观察自喷氢氧化铵水雾开始至动物出现咳嗽的时间(咳嗽潜伏期)及咳嗽的次数。在小鼠腹腔注射酚红,在30min后将动物处死,测量其气管碳酸氢钠冲洗液的OD值。结果:为实验鼠应用秋燥感冒颗粒后可明显减少其肺的指数值,降低其肛温,延长其咳嗽潜伏期,减少其咳嗽次数,增加其气管中酚红的含量。结论:秋燥感冒颗粒具有明显的抗病毒、解热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秋燥
感冒颗粒
抗病毒
解热
止咳
分类号
R285 [医药卫生—中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秋燥防便秘
8
作者
茜茜
机构
不详
出处
《食品与药品》
CAS
2012年第10期78-79,共2页
文摘
秋燥为何会引起便秘与其他季节发生的便秘不同,秋燥便秘具有以下典型症状:大便干结,排便慢或者排使周期比平时长,甚至多天不排便等.中医认为,"燥"是秋天的主气.燥易伤津,人体津液亏损就会出现口唇燥裂、毛发干枯、皮肤干燥等症状,肠道也会因受燥气损伤而变得干涩,很多原来就有便秘的患者会因秋燥而加重病情.一些原本没有便秘的人,也容易在这个季节感到大便干结难解,而喜欢吃辛辣刺激食物的人,更容易感受燥气,损伤津液,以致化热生火,引起便秘.
关键词
秋燥
便秘
典型症状
燥
气
损伤
皮肤干
燥
排便
津液
季节发生
大便
周期比
季节感
中医
食物
人体
秋
天
毛发
亏损
患者
肠道
分类号
R47 [医药卫生—护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用木耳和银耳来缓解秋燥的人注意了:当心泡发不当引起食物中毒
9
出处
《中国食品》
2021年第18期154-155,共2页
文摘
大家还记得2020年10月黑龙江省鸡西县发生的9人食用酸汤子后中毒的事件吗?该事件是由椰酵假单胞菌污染后产生高浓度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米酵菌酸是一种小分子脂肪酸,耐热性极强,即使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肾、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
关键词
米酵菌酸
秋燥
食物中毒
高压锅
严重损害
椰酵假单胞菌
脂肪酸
分类号
R15 [医药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老人防秋燥四注意
10
作者
刘桂云
机构
辽宁抚顺
出处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第9期1-1,共1页
文摘
立秋以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此时人们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口、鼻、皮肤等部位有干燥感。有的人还会出现口干舌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鼻塞、咳嗽等一系列症状,称为秋燥症。一、注意饮食调养,“清润”为宜燥是秋之主气,易伤津液,平时要多饮些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还应多吃些萝卜、蕃茄、梨、香蕉等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要禁烟、酒和辣椒等燥热之品。暮秋,人们的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和藏纳,有利于改善脏腑功能,对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更有康复、祛病和延年之功效。
关键词
秋燥
症
老人
口干舌
燥
大便干结
饮食调养
润肺生津
滋补食品
脏腑功能
分类号
R254.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杂论秋燥、凉燥与咳嗽
11
作者
岑春湾
机构
广东省华侨旅社医务室
出处
《江西中医药》
2004年第8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秋燥
凉
燥
咳嗽
分类号
R228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雷少逸辨治秋燥病浅析
12
作者
荀健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第3期6-7,共2页
基金
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5ZXLCSY00020)
文摘
雷丰,字少逸,清代著名医学家。所著《时病论》全书共分8卷,分述各种时令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颇具临证参考价值。雷氏对秋燥病的治疗颇具特色,现将其辨治秋燥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关键词
雷少逸
秋燥
临床经验
分类号
R249.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立秋阳渐收 处暑阴气回
13
作者
卓鹏伟
机构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副主任医师
出处
《质量与标准化》
2024年第7期22-24,共3页
文摘
“远山秋云乍起,平野渐次苍黄。”立秋后,暑热消退,天气转凉,气候逐渐干燥。秋主收敛,对应于肺的肃降之性,这一时期选用食药物质应注意敛肺气,防秋燥。
关键词
肃降
秋燥
阴气
敛肺
食药
消退
分类号
R212 [医药卫生—中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白露损肺窍 秋分凉气深
14
作者
卓鹏伟
机构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出处
《质量与标准化》
2024年第8期26-28,共3页
文摘
“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白露秋分时节正值仲秋,此时凉意渐浓,天气愈发干燥。秋燥之气容易损伤肺胃阴液,因此,这一时期选用食药物质应注意滋阴润燥、保护肺胃。
关键词
滋阴润
燥
秋燥
阴液
分类号
R212 [医药卫生—中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轻宣润燥祛秋邪
15
作者
庞素银
机构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出处
《质量与标准化》
2022年第10期26-28,共3页
文摘
"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秋季天干物燥,邪气入侵人体肺部,容易诱发头痛发热、干咳口渴等症状,亦称"秋燥"病. 霜打桑叶天赐药 相传很久以前,达木和母亲久居药山,靠种地打柴为生.一年秋天,老太太突然一病不起,头痛欲裂、咳嗽不止,用了各种药方始终不见起色.听说药山上青华观的老道士医术高明,达木急忙上山求医,临行前还贴心地烧了碗开水,放到母亲的床边.
关键词
头痛发热
秋燥
达木
老太太
分类号
R289.5 [医药卫生—方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秋季养生指南
16
作者
肖祥云
出处
《农学学报》
2003年第9X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伤风感冒
阳消阴长
秋燥
大便
燥
结
耐寒锻炼
昼热
秋
冬养阴
保健防病
口角干裂
多发季节
分类号
R16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在秋冬疾病大规模爆发前做好充分准备
17
出处
《华北电业》
2023年第9期79-80,共2页
文摘
秋分是秋天的中点,也是阴阳的转折点。这一天反应在气温上尤为明显,秋分后气温下降的趋势比白露更快了,昼夜温差也更大,由外感引起的疾病将会更多,而阳虚、气虚、湿气重、寒湿重的人也容易引发旧疾。而秋燥又会让阴虚、体内有热的人更感干燥,引发热证。
关键词
秋燥
外感
昼夜温差
充分准备
秋
分
气温
分类号
R25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秋梨冻
18
作者
高婕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上合示范区实验幼儿园
出处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年第10期12-13,共2页
文摘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秋燥明显。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霜降三候为:“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本期精选了青岛、盐城、合肥等地幼儿园结合寒露与霜降节气中的自然现象、民俗文化等开展的相关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动手操作,更好地理解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养成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之情。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秋
梨
秋燥
阴气
一候
亲身体验
三候
草木黄落
分类号
R21 [医药卫生—中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秋风起时话保健
19
作者
胡蓉兰
机构
江苏省盐城市康乐路
出处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第12期55-55,共1页
文摘
比起夏日的潮湿闷热,秋天让人感到清爽,但同时带来一片燥情,且天气变化时风时雨,忽冷忽热。因此秋天防病祛病,自我保健也很重要。 祖国医学认为,秋燥乃夏热阳极所生,为肃敛之气,其性干涩枯涸,因此燥邪侵入人体最易耗伤津液,致使皮肤、口、鼻、咽、眼等营养失调,抵抗力降低而出现皮肤干燥、脱屑、口唇干裂、鼻干咽躁、目赤肿痛、大便干燥等。
关键词
保健
秋燥
夏热
医学
分类号
R16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季节变换 初秋饮食应注意
20
作者
思雨
出处
《中国食品》
2016年第17期136-137,共2页
文摘
立秋过后,天气依然以闷热为主,所谓"秋老虎"说的就是这段时间。这时起,饮食应该开始慢慢过渡,为迎接秋冬的寒冷打好基础。夏季主"长",秋季主"收",从现在开始,饮食上应该多多注意。立秋后饮食应注意两方面01吃蜜不吃姜吃蜂蜜的原因是蜂蜜有润肺养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除蜂蜜外,也可多进食些芝麻、杏仁等食品,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止秋燥带来的津液不足。
关键词
季主
津液不足
季节变换
肺阴
补脾胃
秋燥
固护
养肺
燥
气
伤津
分类号
TS972.1 [轻工技术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金秋将至,如何应对“秋燥”?
《华北电业》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谈喻昌“秋燥论”之学术特色
郝贤
马艳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秋燥与咽炎
张伟
马鹏飞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秋燥治疗浅析
马娟娟
刘亚珠
《甘肃中医》
200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敛阳藏阴防秋燥
张晶滢
《质量与标准化》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喻嘉言论治秋燥刍议
杨杰
《现代中医药》
CAS
201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对秋燥感冒颗粒的药效学研究
缪家林
肖春莹
由东
王志刚
《当代医药论丛》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秋燥防便秘
茜茜
《食品与药品》
CAS
201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用木耳和银耳来缓解秋燥的人注意了:当心泡发不当引起食物中毒
《中国食品》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老人防秋燥四注意
刘桂云
《中国民间疗法》
201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杂论秋燥、凉燥与咳嗽
岑春湾
《江西中医药》
200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雷少逸辨治秋燥病浅析
荀健
《中国民间疗法》
201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立秋阳渐收 处暑阴气回
卓鹏伟
《质量与标准化》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白露损肺窍 秋分凉气深
卓鹏伟
《质量与标准化》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轻宣润燥祛秋邪
庞素银
《质量与标准化》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秋季养生指南
肖祥云
《农学学报》
200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在秋冬疾病大规模爆发前做好充分准备
《华北电业》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秋梨冻
高婕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秋风起时话保健
胡蓉兰
《四川农业科技》
201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季节变换 初秋饮食应注意
思雨
《中国食品》
201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