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北亚秋冬季节转换的热力学特征
- 1
-
-
作者
符诗怡
施宁
周波涛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海口市气象局
-
出处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7-352,共1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25502、41975063,江苏省青蓝工程。
-
文摘
本文利用1958~2020年日本气象厅逐日再分析资料(JRA-55),对北亚地区(50°~75°N,80°~140°E)在入冬前后的热力收支特征以及影响入冬时间早晚的外强迫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平均上,北亚于第62候入冬;在此之前,北亚地区的降温经历了从剧烈到缓慢的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非绝热冷却起主要作用,它部分地被暖平流所抵消。线性斜压模式的数值结果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的非绝热冷却有利于北亚地区形成西风和偏南风,从而造成较强的局地暖平流,进而抵消部分非绝热冷却作用。在年际变率上,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海温异常均可通过欧亚大陆上的波列异常进而影响北亚入冬早晚,它们可分别提前1个月和5个月出现显著信号,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在对冬季气温的影响上,在北亚入冬偏早(晚)年,12月东亚部分地区以及我国南部地区气温偏高(低)。
-
关键词
北亚
秋冬季节转换
热力收支特征
-
Keywords
Northern Asia
Winter onset
Thermodynamic budget characteristics
-
分类号
P46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秋冬季节转换期东亚环流变化特征及机制分析
- 2
-
-
作者
况雪源
张耀存
刘健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25,共9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15,KZCX2-YW-31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4CB7202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5041,40672210)共同资助
-
文摘
利用NCEP/NCAR候平均再分析资料,对秋冬季节转换前后大气环流特征及高低层季节转换的时间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表面气温的季节性转变是东亚地区秋冬季节转换的信号,其剧烈的降温将快速引导环流形势向冬季型转变,一定强度的西伯利亚冷高压的建立亦是季节转换的指示器。从秋冬季节转换前后的环流形势对比来看,急流南撤至35°N以南、急流中心稳定移至西太平洋上空、南亚高压反气旋中心退至西太平洋上空时间比较一致,可视为冬季环流建立的标志。通过分析青藏高原及江准地区表面热通量的变化得知,秋冬季节,青藏高原地面对大气感热及潜热加热的急剧减少,远远超过了净长波辐射加热的增加,这种热量的减少使得离地最近的地面气温出现相应降温,在滞后表面加热突变后2~3候出现季节转换。由于感热的变化主要影响低层,高层对感热变化的响应主要是通过热力适应机制,导致高层的季节转换时间滞后于低层。而江淮流域地区地表潜热加热的急剧减少亦是大气环流改变的一个热力因素,可能是由于潜热加热到达一定的高度通过凝结加热的方式直接影响高层,所以高低层季节转换时间基本一致。
-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秋冬季节转换
大气环流型态
表面热通量
-
Keywords
Tibetan Plateau
Transition season
General circulation pattern
Surface heat flux
-
分类号
P425.42
[天文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