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义论析中医“治未病”之养生观 被引量:6
1
作者 赵凯维 张玉辉 +1 位作者 刘理想 张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29期150-153,共4页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法则。自《黄帝内经》以降,其代表性学说较多。而现代,多维度、多角度的发挥致其学说纷繁复杂,误解、误读难免,误用之弊亦现。本文从本义入手,再探"养""阴阳"等含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法则。自《黄帝内经》以降,其代表性学说较多。而现代,多维度、多角度的发挥致其学说纷繁复杂,误解、误读难免,误用之弊亦现。本文从本义入手,再探"养""阴阳"等含义内涵,可知"养"蕴含"顺养"之义,即随顺四气之化、从顺阴阳之性而养,"阴阳"指所从之根本,亦指"四气之应",其蕴含"循顺逆""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区分"平人"顺养与"病态"养护,有助于正确理解、解释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养生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养生 被引量:2
2
作者 付爱娥 李桂梅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第8期6-7,共2页
关键词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四季养生 四时 阳消长变化 四气调神 节律性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辨识与临床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婵媛 高天舒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年第1期12-13,83,共3页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代医家对认识不一。高世栻认为系按时序调节,"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王冰认为乃互养互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代医家对认识不一。高世栻认为系按时序调节,"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王冰认为乃互养互制,"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张介宾认为阴阳互根,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张志聪指出春夏-养内虚之阳,秋冬-养内虚之阴,虽论述角度不同,顺时养生、平衡阴阳宗旨一致。用于指导临床,谴方用药,尤其在疾病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伤咳嗽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高世栻 按时序调节 王冰 互养互制 张志聪 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减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用体会
4
作者 罗江孝 刘方 李珍 《国医论坛》 2013年第4期55-55,共1页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阐发原文精神,如马莳、高士宗等认为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其生长(升浮)之气,宜生宜长,即“春夏养阳”;秋冬要适...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阐发原文精神,如马莳、高士宗等认为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其生长(升浮)之气,宜生宜长,即“春夏养阳”;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之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其收藏(沉降)之气,宜收宜藏,即“秋冬养阴”。李时珍在此观点基础上提出了用药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冬病夏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历史源流和发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呼兴华 丁辉 +1 位作者 焦振廉 李玲 《现代中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14-17,共4页
运用文献回溯的方法,从《内经》学术发展的角度,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渊源、流变与发展予以梳理。认为此理论自《内经》始,先后经历了隋唐医家的补充,宋金元时期医家的验证与完善,以及明清时期医家的补充和发挥,终至日臻成熟,... 运用文献回溯的方法,从《内经》学术发展的角度,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渊源、流变与发展予以梳理。认为此理论自《内经》始,先后经历了隋唐医家的补充,宋金元时期医家的验证与完善,以及明清时期医家的补充和发挥,终至日臻成熟,在中医养生与临证中得以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内经》学术 历史源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本义及四季养生 被引量:9
6
作者 冷玉琳 《现代中医药》 CAS 2016年第2期65-67,共3页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意为春夏养阳以助生长之能,秋冬养阴以益收藏之本,揭示了顺应四时的养生观,是"治未病"的重要基础。针对夏季以凉茶"清热解署"、冬季以羊肉、参芪虫草"冬令进补"等备受争议...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意为春夏养阳以助生长之能,秋冬养阴以益收藏之本,揭示了顺应四时的养生观,是"治未病"的重要基础。针对夏季以凉茶"清热解署"、冬季以羊肉、参芪虫草"冬令进补"等备受争议的民间盛行的养生方法,探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本义,并着重从饮食方面,阐释其在四季养生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四季养生 各家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思邈《千金方》“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思想探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呼兴华 高原 +2 位作者 卢芬萍 范增慧 李玲 《现代中医药》 CAS 2021年第5期63-66,共4页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医经“因时施治”“因时先防”的养生治疗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孙思邈两部《千金方》包含了丰富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思想,如治伤寒法,遵循春夏少吐下,秋冬少发汗;治五脏虚劳,谨守春夏养阳气,秋冬...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医经“因时施治”“因时先防”的养生治疗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孙思邈两部《千金方》包含了丰富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思想,如治伤寒法,遵循春夏少吐下,秋冬少发汗;治五脏虚劳,谨守春夏养阳气,秋冬养阴气;食治应四时,以“逆调理之,食啖不可过度”为标准;因时用药,以“春夏宜用凉,秋冬宜用温”为指导;起居劳作,以春夏应生长,冬季应闭藏为原则。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思想,彰显了中医学“人与天地相应”的学术观点,对中医防治理论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思邈 千金方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因时施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观 被引量:2
8
作者 袁旭美 《江西中医药》 2007年第11期9-10,共2页
关键词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内经 四时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春夏养阳”与“秋冬养阴” 被引量:1
9
作者 毛智荣 《江西中医药》 2011年第12期26-27,共2页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养生、防病、治病的方法,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三因制宜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养生或治病中应遵循四时阴阳变化规律,使人体的生长发育顺应自然规律。然而"春夏养阳"、&q...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养生、防病、治病的方法,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三因制宜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养生或治病中应遵循四时阴阳变化规律,使人体的生长发育顺应自然规律。然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必须严格遵照辩证论治、整体观念的中医养生治病的基本原则,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简单理解为补阴、补阳。应灵活运用,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内经 整体观念 三因制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滋阴润肺饮食调补 被引量:2
10
作者 钟亮环 刘小虹 +1 位作者 原铁 张俊红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4期55-56,共2页
秋季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寒热多变,易伤风感冒,旧病易卷土重来。"一夏无病三分虚,秋季进补正当时","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平补",秋季是进补好季节,同样要... 秋季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寒热多变,易伤风感冒,旧病易卷土重来。"一夏无病三分虚,秋季进补正当时","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平补",秋季是进补好季节,同样要"辨证用补",分清寒热虚实。饮食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根据气候特点,从饮食、药膳、进补等方面,科学合理的安排饮食调补,对健康大有裨益,延年益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调补 秋季 气燥 润肺 秋冬养阴 平补 药膳 进补 内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阴阳太和与养生基本思想初析
11
作者 张其枨 李标 《中医临床与保健》 1990年第3期49-50,共2页
《周易》已成为一门经久不衰、令中外学者惊叹不已的科学,被认为是宏观的,又是超科学或先科学的。其《经》、《传》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养生思想和对人体的独特描述,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学、人体学、养生学的基础。它的方法和思想至今仍有指... 《周易》已成为一门经久不衰、令中外学者惊叹不已的科学,被认为是宏观的,又是超科学或先科学的。其《经》、《传》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养生思想和对人体的独特描述,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学、人体学、养生学的基础。它的方法和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生思想 人体学 超科学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和于术数 上古天真论 《易传》 养身 刚柔相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老一小”人群秋季食补正当时
12
作者 张宇 郑晓雪 《中国食品》 2024年第19期54-57,共4页
《黄帝内经》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进入秋季后,气温逐渐下降,天地之间的阴气偏盛而阳气收敛。然而,阳气的收敛一般需要阴气的包含,如果阴气过少,会造成“阴阳失衡”,从而导致“阴虚生内热”,老年人和儿童这“一老一小”两大人... 《黄帝内经》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进入秋季后,气温逐渐下降,天地之间的阴气偏盛而阳气收敛。然而,阳气的收敛一般需要阴气的包含,如果阴气过少,会造成“阴阳失衡”,从而导致“阴虚生内热”,老年人和儿童这“一老一小”两大人群尤其要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阳失衡 天地之间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阳气 虚生内热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被引量:6
13
作者 余翔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第2期57-58,共2页
“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中医四季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主动调整自我... “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中医四季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主动调整自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季养生 天人合一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老奉亲书》饮食抗衰老思想刍议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永芳 《中医临床与保健》 1991年第4期57-59,共3页
《养老奉亲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老年病学专著。北宋医家陈直所撰,成书不晚于公元1085年,比西方弗洛耶在1724年写的《老年保健医药》一书早600余年。该书着重阐述老年人的防病抗衰老的理论与方法,四时摄养的措施,尤其是介绍了适宜老人... 《养老奉亲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老年病学专著。北宋医家陈直所撰,成书不晚于公元1085年,比西方弗洛耶在1724年写的《老年保健医药》一书早600余年。该书着重阐述老年人的防病抗衰老的理论与方法,四时摄养的措施,尤其是介绍了适宜老人养生延寿的食疗药方,且简便实用。故该书问世之后,得之者“如获隋珠和壁之宝……不胜其欣喜。”(《寿亲养老新书》)其书流传甚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奉亲书 抗衰老 寿亲养老新书 陈直 老年病学 食养 弗洛耶 食治 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膏方“进行时”,应当正确认识、合理应用
15
作者 张丽敏 《中国社区医师》 2013年第47期19-20,共2页
古语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此谓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冬季尤须敛藏阴精以润养五脏,成为后世膏方“冬令进补”的理论基础。时值冬至节后,许多患者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膏方“进行时”一,那么,究竟膏方有什么特点,具有... 古语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此谓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冬季尤须敛藏阴精以润养五脏,成为后世膏方“冬令进补”的理论基础。时值冬至节后,许多患者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膏方“进行时”一,那么,究竟膏方有什么特点,具有哪些作用,在应用膏方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以及服膏方能不能吃萝卜等等问题。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内科主任兼血液肿瘤诊疗中心主任陈信义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冬令进补 血液肿瘤 记者采访 科主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秋令护理
16
作者 许文芳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1993年第S1期88-88,共1页
祖国医学十分重视季节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本文根据秋季时令特点,提出相应护理措施:①抓住秋季病邪的显著特点“燥”。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口鼻干燥、干咳少痰或无痰及皮肤皱裂等现象。对老年病人,观察有无大便干燥、秘结等,做出相应... 祖国医学十分重视季节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本文根据秋季时令特点,提出相应护理措施:①抓住秋季病邪的显著特点“燥”。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口鼻干燥、干咳少痰或无痰及皮肤皱裂等现象。对老年病人,观察有无大便干燥、秘结等,做出相应的处理。②在脏器病变观察上着眼于“肺”。燥邪极易伤肺,劫肺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气候 鼻干燥 燥邪 无口 养生方法 干咳无痰 秋冬养阴 心情舒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养生饮食、起居、保健一个不能少
17
作者 宋增新 《食品安全导刊》 2015年第9X期80-,共1页
中医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积淀了很多养生理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即是按"天人合一"的观点来顺应天时,长生久视。根据秋季的特点,要在饮食、起居、保健等多个方面都要做好相应工作,要根据天时特点,精心调理,以适应天气... 中医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积淀了很多养生理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即是按"天人合一"的观点来顺应天时,长生久视。根据秋季的特点,要在饮食、起居、保健等多个方面都要做好相应工作,要根据天时特点,精心调理,以适应天气的变化,借助多方面的养生调理办法,在诸多方面取众法之长,综合调理。本文从秋季的天时特点入手,从养生的各角度进行阐述,提出了秋季养生的正确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生理论 众法 养生方法 秋冬养阴 秋收冬藏 脾胃虚寒 润燥 漱津 承浆穴 《管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因时养生
18
作者 刘兆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11期107-109,共3页
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养生学的一大特色.为了使大家对因时养生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在此对因时养生给予全面阐述.
关键词 因时 大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四气调神 阳气 饮食调养 素问 防病保健 运动锻炼 辛味 养生法 精神情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养生指南
19
作者 肖祥云 《农学学报》 2003年第9X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伤风感冒 阳消 秋燥 大便燥结 耐寒锻炼 昼热 秋冬养阴 保健防病 口角干裂 多发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天需热补
20
作者 贺密会 何嵘 《汽车维修与保养》 1999年第9期59-59,共1页
夏天热了,吃点冷饮、冲冲冷浴借以防暑降温;冬天冷了,吃点火锅、烤烤羊肉,这早已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了。然而,中医强调的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何谓阳,何谓阴?举凡一切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机能亢进的,如天为... 夏天热了,吃点冷饮、冲冲冷浴借以防暑降温;冬天冷了,吃点火锅、烤烤羊肉,这早已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了。然而,中医强调的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何谓阳,何谓阴?举凡一切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机能亢进的,如天为阳、昼为阳、六腑为阳、春夏为阳等等。与此相反的则为阴。正常情况下,阴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互为消长,使得阴阳相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夏养阳 热补 秋冬养阴 机能亢进 习以为常 冷浴 冷饮 火锅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