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私人治理、法律规则与金融发展——基于供应链金融合同治理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周林彬 龙强 冯曦 《南方经济》 CSSCI 2013年第4期75-84,共10页
对供应链金融合同的案例研究结果显示:供应链金融合同的主要当事人——银行、借款企业与物流公司之间通过合同设计的保证金、优先权、第三方监管以及供应链商业网络等私人治理机制促进了供应链金融合同的履行,进而促进了供应链金融的发... 对供应链金融合同的案例研究结果显示:供应链金融合同的主要当事人——银行、借款企业与物流公司之间通过合同设计的保证金、优先权、第三方监管以及供应链商业网络等私人治理机制促进了供应链金融合同的履行,进而促进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法律则通过嵌入到供应链金融合同的私人治理机制,影响供应链金融发展。这一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并不仅仅依赖于具有普遍性的正式制度或者非正式制度,私人之间通过合同安排的非标准的个性化的私人治理及其与法律规则的互动亦能对金融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合同 私人治理 法律规则 金融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税费时代农村基层的私人治理:发生机制与运行逻辑 被引量:10
2
作者 韩庆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后税费时代,乡村治理发生了全面的结构转型。据实证调查,引入"私人治理"的概念,用以概括当前基层治理的总体特征与基本逻辑。研究发现,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的关系变迁、权威基础与资源的个体化转向、"无政治"的村民... 后税费时代,乡村治理发生了全面的结构转型。据实证调查,引入"私人治理"的概念,用以概括当前基层治理的总体特征与基本逻辑。研究发现,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的关系变迁、权威基础与资源的个体化转向、"无政治"的村民、资源下乡与政策话语的诱导驱动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建构出私人治理的发生空间,该治理结构借助公私资源的互通转化和策略主义的治理之道显在运行,基层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陷入新困境。由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塑精英责任意识,再造村庄价值系统,成为新常态下中国基层民主实践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 私人治理 发生机制 运行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环境私人治理机制的构建 被引量:6
3
作者 刘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55,共8页
环境私人治理机制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其要义包括:在主体层面引入私人主体参与政府环境决策,在价值层面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功能,在机制层面彰显私人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制度化。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需要发挥环境私人治理机制... 环境私人治理机制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其要义包括:在主体层面引入私人主体参与政府环境决策,在价值层面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功能,在机制层面彰显私人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制度化。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需要发挥环境私人治理机制的功能,以承载国家公园的多元价值,填补政府在事权配置上的不足,为国家公园中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占主体地位提供制度路径。在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可以从公益治理和共享治理两个层面具体展开环境私人治理机制的构建,前者即激励国家公园内享有自然资源权利的私人主体以自愿放弃或者削减自然资源物权及管理权的方式,满足国家公园管理目标要求;后者即私人主体与政府主体共同参与国家公园治理,实施方式包括私人主体与政府之间签订共管合同,构建保护地役权机制及特许经营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治理体系 环境私人治理 国家公园 公益治理 共享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私人治理与规则之治:村民自治的实践困境及其出路 被引量:6
4
作者 肖琳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89,共9页
村民自治制度实行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其在取得显著效果的同时也面临不少现实困境,因此需要继续深化对村民自治的理解。私人治理是村民自治在实践中遭遇困境的一种现实表达。私人治理意味着村庄治理的去公共性,具体表现为治理目标、治理... 村民自治制度实行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其在取得显著效果的同时也面临不少现实困境,因此需要继续深化对村民自治的理解。私人治理是村民自治在实践中遭遇困境的一种现实表达。私人治理意味着村庄治理的去公共性,具体表现为治理目标、治理手段以及治理主体的私人化。灰色利益空间的生成、乡村内生公共性的衰微、乡镇治理权力的弱化构成私人治理的形成机制,村民主体地位丧失、基层治理内卷化、村庄正义缺失则是私人治理所导致的现实后果。在此基础上,需要重新思考村民自治的建设方向,应当以国家行政权作为村民自治权的保障,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一套符合乡村社会的公共规则体系,实现规则之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私人治理 规则之治 公共规则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霍信托与我国信托制度完善:挥霍问题的私人治理 被引量:4
5
作者 徐卫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35,共9页
后代挥霍问题是一些富人面临的难题。对于这些富人而言,解决挥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通过一种机制化的措施在不影响后代基本生活的情况下避免具有挥霍习性的后代对其财产造成损害。在此方面,挥霍信托具有特殊的功能价值。挥霍信托具有一定... 后代挥霍问题是一些富人面临的难题。对于这些富人而言,解决挥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通过一种机制化的措施在不影响后代基本生活的情况下避免具有挥霍习性的后代对其财产造成损害。在此方面,挥霍信托具有特殊的功能价值。挥霍信托具有一定的正当性,国外尤其是美国及其各州都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挥霍信托制度。我国信托法设置有挥霍信托制度,但相当简单和粗糙,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挥霍信托制度以发挥其在挥霍问题私人治理上的制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霍信托 信托制度 私人治理 挥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私人治理的三个维度:主体、内容与方式 被引量:12
6
作者 尹锋林 李玲娟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1-149,共9页
随着算法对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算法进行治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算法治理的相关主体之中,受算法影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最有意愿和动力对算法中存在的不当问题进行治理,因此,算法私人治理在整个算... 随着算法对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算法进行治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算法治理的相关主体之中,受算法影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最有意愿和动力对算法中存在的不当问题进行治理,因此,算法私人治理在整个算法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算法私人治理的内容主要涉及与治理者个体利益相关的问题,具体包括算法歧视、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诉讼是受算法影响主体对算法进行私人治理的主要方式,具体包括合同违约之诉、民事侵权之诉、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诉讼等诉讼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算法 私人治理 算法歧视 个人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食品安全的治理失灵及其改进路径——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视角 被引量:8
7
作者 沈宏亮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21,共5页
本质上,食品安全是交易主体履行产品质量的合约问题。与市场结构观、信息不对称说和监管失灵解释不同,转型期的市场和技术特别是制度环境不确定条件下相关缔约方的机会主义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企业以通用质量控制资产替代专... 本质上,食品安全是交易主体履行产品质量的合约问题。与市场结构观、信息不对称说和监管失灵解释不同,转型期的市场和技术特别是制度环境不确定条件下相关缔约方的机会主义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企业以通用质量控制资产替代专用资产直接降低食品的安全程度;过度依赖短期市场合约、极端情形下求助于纵向一体化则间接制约了缔约方协作提高食品质量的混合治理的发展。由此,降低监管制度的不确定性、引导缔约方协作成为提高私人治理效率的政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私人治理 交易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确定性与治理机制的转型--基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孙景宇 张皓月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2-208,共17页
中国市场治理现代化需要实现从关系型治理向规则型治理的转型。本文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来研究社会个体对不同治理机制的选择,并利用义乌小商品市场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不确定性是影响交易者治理机制选择的主要... 中国市场治理现代化需要实现从关系型治理向规则型治理的转型。本文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来研究社会个体对不同治理机制的选择,并利用义乌小商品市场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不确定性是影响交易者治理机制选择的主要因素。治理机制转型的实质在于,当不确定性超出了关系型治理有效规约的区间时,新的治理机制能够发挥作用从而使有效规约的区间范围在整体上不断扩大。研究认为,不能把治理机制的转型看作是规则型治理对其他治理机制的完全替代,当规则型治理的质量不高时,私人外部治理的规约范围要大于规则型治理。中国市场治理的优化需要综合发挥多种治理机制的作用,从而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 关系型治理 规则型治理 私人外部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项目进村背景下的村庄权力结构再造 被引量:16
9
作者 杜园园 李祖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4-41 137,137,共9页
项目下乡背景下,为吸引项目进村,村庄以提高项目承载力为核心进行了各种努力。通过对广西A村的调查发现,村庄为加强干部团结,提供治理能力,对村庄权力结构进行了两级再造,即将经济精英吸纳为村委干部,将灰黑势力发展为村民小组长,并将... 项目下乡背景下,为吸引项目进村,村庄以提高项目承载力为核心进行了各种努力。通过对广西A村的调查发现,村庄为加强干部团结,提供治理能力,对村庄权力结构进行了两级再造,即将经济精英吸纳为村委干部,将灰黑势力发展为村民小组长,并将其改造成一种依附关系。权力的两级构造带来了治理资源和手段的两级分化。村庄治理呈现依靠传统治理资源进行试探性治理,依靠私人资源进行应急性治理,依靠象征暴力资源进行常规治理的治理秩序。然而,这种治理模式过度依赖私人资源,造成村庄治理去公共性的严重后果。项目越推进,村民越对村庄政治生活绝望。村级权力出现合法性危机。笔者认为,村级治理权力结构的再造,应嵌入到村庄自身的社会网络中。将多数普通村民组织起来参与村庄治理,才是提高村庄项目承载力的合理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进村 村庄权力再造 私人治理 去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