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私人信仰需要演进为公民信仰
1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9-249,共1页
李向平撰文《私人信仰方式与基督教的社会关怀》指出,实际上,私人信仰是自然状态下的信仰方式,而公民信仰则是社会交往中的信仰方式,同时也是承载了私人信仰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实践方式。私人信仰只有演进为公民信仰,才有可能构成良... 李向平撰文《私人信仰方式与基督教的社会关怀》指出,实际上,私人信仰是自然状态下的信仰方式,而公民信仰则是社会交往中的信仰方式,同时也是承载了私人信仰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实践方式。私人信仰只有演进为公民信仰,才有可能构成良性互动的社会秩序。因个体的私人修持,只能净化自我,甚至连自我也无法净化。个体私我的关怀,缺乏终极。而终极的关怀形式,就在于神人、神圣信仰的公共互动之中。信仰的神圣性,必定出自于信仰的公共性与社群性。实际上,“没有法律的宗教,将失去其社会性和历史性,变成为纯属于个人的神秘体验。法律和宗教乃是人类经验两个不同的方面;但它们各自又都是对方的一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评 书介绍 李向平 私人信仰方式与基督教的社会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的权力表述——中国宗教的公私形态及其秩序构成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向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13,40,共12页
中国宗教的社会形式 ,具有两个大的层面。一个是制度层面 ,结构的、合法形式 ,即本文提出的“公共宗教”层面 ;一个是私人形式 ,扩散的、非合法形式 ,即本文提出的“私人宗教”形式。关键的问题是 ,中国宗教的神圣理念 ,同时并存在这两... 中国宗教的社会形式 ,具有两个大的层面。一个是制度层面 ,结构的、合法形式 ,即本文提出的“公共宗教”层面 ;一个是私人形式 ,扩散的、非合法形式 ,即本文提出的“私人宗教”形式。关键的问题是 ,中国宗教的神圣理念 ,同时并存在这两个层面。这个宗教的公共形式 ,几乎囊括了历史上中国人所有的价值关怀与社会存在 ,涉及了中国社会之中真正具有秩序的符号、信念和宗教活动。这个制度形式的“公共宗教” ,同时也包含了“私人宗教”形式及其一切活动和价值行动 ,表现出最为扩散的宗教形式。正是这种扩散的宗教形式 ,证明并构成了中国社会之中的权力秩序。所以 ,中国历史上“宗教形式” ,实际上就是孕育着中国特征“秩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宗教 私人信仰 秩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镶嵌型的公共宗教——传统中国的政教关系之社会学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向平 陈彬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3-89,共7页
从“文化”而伦理,从“伦理”而结构,这是当代中国宗教研究范式的三段式演进。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应当把宗教置于国家与社会的架构之中,是宗教的社会学研究与社会学的宗教研究的结合。传统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为世俗权力与精神权... 从“文化”而伦理,从“伦理”而结构,这是当代中国宗教研究范式的三段式演进。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应当把宗教置于国家与社会的架构之中,是宗教的社会学研究与社会学的宗教研究的结合。传统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为世俗权力与精神权利的模糊界限与紧张关系,具体表现为中国古代的公共崇拜与私人信仰的彼此渗透。为此,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首先是要研究宗教所镶嵌在其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教关系,以能深入中国宗教、信仰的内在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社会学 世俗权力 精神权利 公共崇拜 私人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