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检验用菌种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冯妍 张一帜 +4 位作者 王秀丽 王甲 刘燕 姚文生 任小侠 《中国兽药杂志》 2024年第1期13-17,共5页
为研究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类兽用生物制品效力评价用菌株,制备了一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VCC44801株,并对菌种的形态、生化特性、培养特性、血清学特性、真空度、纯粹、剩余水分及毒力等进行检定,进一步评估了冻干菌菌数的稳定性,对冻干菌... 为研究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类兽用生物制品效力评价用菌株,制备了一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VCC44801株,并对菌种的形态、生化特性、培养特性、血清学特性、真空度、纯粹、剩余水分及毒力等进行检定,进一步评估了冻干菌菌数的稳定性,对冻干菌与新鲜培养菌液的毒力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冻干菌种的形态及生化特性、培养特性、血清学特性、真空度、纯粹、剩余水分、毒力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二○○○版菌种标准的规定。冻干菌菌数保持稳定,并且与新鲜培养的攻毒菌液相比,毒力并无差异。本研究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类兽用生物制品效力评价用菌株的制备和检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vcc44801株 毒力 效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与弱毒株制备的蜂胶灭活疫苗免疫原性的比较试验 被引量:1
2
作者 沈志强 刘吉山 +4 位作者 徐可利 李峰 吴信明 林初文 赵蕾 《中国兽药杂志》 2004年第5期14-16,共3页
 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C48 1)与弱毒株(G190E40和B26 T1200)制备的蜂胶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强毒株C48 1制备的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显著高于弱毒株G190E40和B26 T1200,近期保护率相差20%~40%,3个月后相...  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C48 1)与弱毒株(G190E40和B26 T1200)制备的蜂胶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强毒株C48 1制备的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显著高于弱毒株G190E40和B26 T1200,近期保护率相差20%~40%,3个月后相差40%~80%。强毒株C48 1的免疫原性显著高于弱毒株G190E40和B26 T1200,说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上的毒力蛋白可能具有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巴氏杆菌强毒 弱毒 制备技术 蜂胶灭活疫苗 免疫原 比较试验 霍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G190E40株)菌液发酵参数对细菌菌数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帆 李秀娟 鞠洪涛 《家禽科学》 2010年第9期11-13,共3页
本文通过马丁肉汤培养基和改良马丁液体培养基发酵禽多杀性巴氏杆菌(G190E40株)的比较以及改变发酵过程中通气量的大小、方式等发酵参数,寻找获得菌液菌数最高的发酵模式;通过对马丁肉汤培养基和改良马丁液体培养基发酵时间和菌数的关系... 本文通过马丁肉汤培养基和改良马丁液体培养基发酵禽多杀性巴氏杆菌(G190E40株)的比较以及改变发酵过程中通气量的大小、方式等发酵参数,寻找获得菌液菌数最高的发酵模式;通过对马丁肉汤培养基和改良马丁液体培养基发酵时间和菌数的关系,确定最适宜的收获时间,从而提高细菌冻干存活率。试验证明:使用改良马丁液体培养基、先静止后逐渐增大通气量的发酵效果最好,发酵时间大约在8h左右时菌液菌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多巴氏杆菌(G190E40) 培养基 发酵 通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巴氏杆菌大肠杆菌融合二联弱毒菌株F_4的培育 被引量:5
4
作者 吴孔兴 黄青云 丘家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70,共4页
以恩诺沙星标记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C48-1得到的耐药菌株C48-1(Enrr,Chls) ,与禽大肠杆菌O78弱毒株O78(Chlr,Enrs)作为亲本菌株 ,采用溶菌酶 -EDTA法制备两亲本菌株原生质体 ,通过聚乙二醇 (PEG) -新生磷酸钙促融系统进行两亲本菌株... 以恩诺沙星标记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C48-1得到的耐药菌株C48-1(Enrr,Chls) ,与禽大肠杆菌O78弱毒株O78(Chlr,Enrs)作为亲本菌株 ,采用溶菌酶 -EDTA法制备两亲本菌株原生质体 ,通过聚乙二醇 (PEG) -新生磷酸钙促融系统进行两亲本菌株原生质体融合 ,得到 16株双耐药融合菌株 .选取融合菌株F4、F9进行初步的免疫试验 ,初步显示融合菌株F4是一株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多巴氏杆菌 大肠杆菌 原生质体融合 二联弱毒菌 培育 二联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安地区禽霍乱分离株与疫苗株抗原性的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海军 胡方宏 +1 位作者 葛凯 孙协军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9期12-14,共3页
六安地区是禽霍乱常发地区,生产上常出现禽霍乱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的情况。通过菌体凝集试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和免疫保护试验比较临床分离到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与疫苗菌体的抗原性差异,发现两者的抗原性有明显不同,推测这是禽霍乱灭... 六安地区是禽霍乱常发地区,生产上常出现禽霍乱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的情况。通过菌体凝集试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和免疫保护试验比较临床分离到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与疫苗菌体的抗原性差异,发现两者的抗原性有明显不同,推测这是禽霍乱灭活疫苗在本地区使用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 六安地区 分离 抗原 琼脂扩散试验 免疫保护试验 多杀巴氏杆菌 疫苗 临床分离 凝集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出败”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疫苗株的筛选
6
作者 何丽贤 齐冬梅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08年第5期21-22,共2页
禽出败即禽霍乱(fowl cholera,Pc),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通常呈急性败血性经过和剧烈下痢,死亡率高。近年来在清新县的高田、清... 禽出败即禽霍乱(fowl cholera,Pc),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通常呈急性败血性经过和剧烈下痢,死亡率高。近年来在清新县的高田、清城区的东城、源潭、石角等地养鸡场陆续发生禽出败,用药治疗可以控制鸡的死亡,停药2~3d后鸡又出现死亡。作者对清远地区的部分鸡场的发病或病死鸡进行禽出败病原的分离鉴定,结果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鉴定 出败 病原 疫苗 败血传染病 多杀巴氏杆菌 筛选 巴氏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霍乱分离菌株不同剂型灭活疫苗的免疫对比试验
7
作者 卢桂娟 陆有飞 +1 位作者 韦岚 高永锐 《广西畜牧兽医》 2009年第2期82-84,共3页
关键词 灭活疫苗 霍乱 对比试验 分离菌 多杀巴氏杆菌 免疫 剂型 败血传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霍乱菌苗研究综述
8
作者 宁振华 《广西畜牧兽医》 1989年第2期41-42,65,共3页
禽霍乱是鸡、鸭、鹅等多种禽类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据我区兽医防检站1985年3月对南丹、蒙山、全州、玉林、浦北五个县、10个乡、70个村、1063户的调查,1984年元月~12月,共死鸡16443只(其中囚禽霍乱死亡... 禽霍乱是鸡、鸭、鹅等多种禽类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据我区兽医防检站1985年3月对南丹、蒙山、全州、玉林、浦北五个县、10个乡、70个村、1063户的调查,1984年元月~12月,共死鸡16443只(其中囚禽霍乱死亡的占16.2%)。该站于1987年2月中旬又组织八个调查组,分赴八个地区中16个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菌苗 霍乱 传染 免疫期 多杀巴氏杆菌 亚单位菌苗 免疫原 安全试验 弱毒 油乳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麻鸭禽霍乱的诊治
9
作者 姬忠华 焦鹏涛 +2 位作者 陈果 刘婷 韦平 《广西畜牧兽医》 2016年第2期76-77,共2页
禽霍乱(fowl cholera,FC),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侵害家禽和野禽的接触性传染病。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鸭引起的禽霍乱又称"摇头瘟",常引起鸭的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呈地方性流行,一旦... 禽霍乱(fowl cholera,FC),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侵害家禽和野禽的接触性传染病。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鸭引起的禽霍乱又称"摇头瘟",常引起鸭的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呈地方性流行,一旦发病,死亡快、传染性高,将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 多杀巴氏杆菌 败血 出血败血症 麻鸭 CHOLERA 接触传染病 强毒 抑菌圈直径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性呼吸道传染病—未来面临的挑战
10
作者 P.J.Blackall 徐福洲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6-9,共4页
禽呼吸性呼吸道传染病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始终是家禽生产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作者从崭新的视角阐述了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问题,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多杀巴氏杆菌 抗生素 耐药 多杀性巴氏德氏菌 巴氏杆菌 抗药 副鸡杆菌 巴氏杆菌 不发达国家 传染鼻炎 细菌分离 动物细菌病 霍乱 分离 生产 呼吸道传染病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霍乱的诊断与防治
11
作者 刘利辉 《养殖技术顾问》 2014年第5期179-179,共1页
1流行病学 鸭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不运动、有荚膜、不形成芽胞的短杆菌。在添加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上形成露滴样小菌落。新分离的培养物、组织和血液涂片中的细菌用姬姆萨或瑞... 1流行病学 鸭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不运动、有荚膜、不形成芽胞的短杆菌。在添加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上形成露滴样小菌落。新分离的培养物、组织和血液涂片中的细菌用姬姆萨或瑞氏染色,呈两极浓染。各种日龄和品种的鸭均易感染本病,产蛋鸭最为易感。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强毒力菌株感染后多呈败血性经过,急性发病,病死率高,可达30%~40%,较弱毒力的菌株感染后病程较慢,死亡率也不高,常呈散发性。断水、断料,突然改变饲料,气候突变,饲养密度过大等环境应激因素都可使鸭霍乱的易感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霍乱 禽多巴氏杆菌 接触传染病 防治 诊断 毒力菌 血液涂片 革兰氏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