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离散-连续模型计算NH_2^-,NH_3和NH_4^+的溶剂化自由能
1
作者 曹志霁 王朝杰 +2 位作者 谭凯 林梦海 张乾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6-119,共4页
通过理论计算推测 NH- 2 ,NH3 和 NH+4在水溶液第一溶剂化层中与之直接作用的水分子分别为 2 ,4和 4个 ,并采用离散 -连续模型计算了 NH- 2 ,N H3 和 NH+ 4在水溶液中的溶剂化自由能 .结果表明 ,由于离散 -连续模型在从头算水平考虑了... 通过理论计算推测 NH- 2 ,NH3 和 NH+4在水溶液第一溶剂化层中与之直接作用的水分子分别为 2 ,4和 4个 ,并采用离散 -连续模型计算了 NH- 2 ,N H3 和 NH+ 4在水溶液中的溶剂化自由能 .结果表明 ,由于离散 -连续模型在从头算水平考虑了溶质分子与第一溶剂化层溶剂分子之间的作用 ,能更准确地描述溶剂化作用 .此外 ,采用更加符合溶液中真实情况的溶剂化构型 ,能得到更准确的溶剂化性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连续模型 计算 NH2^- NH3 NH4^+ 溶剂化自由能 氨根 氨气 从头算 量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勤出行方式和出行时间选择的离散-连续模型 被引量:11
2
作者 肖光年 隽志才 张春勤 《系统管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31-1135,1142,共6页
出行方式和出行时间是决定出行需求时空分布的两个重要因素。为探讨出行方式对出行时间选择的影响,构建了出行方式和出行时间选择的离散-连续模型系统。其中,出行方式选择子模型应用了多项Logit模型,出行时间选择子模型则引入了持续时... 出行方式和出行时间是决定出行需求时空分布的两个重要因素。为探讨出行方式对出行时间选择的影响,构建了出行方式和出行时间选择的离散-连续模型系统。其中,出行方式选择子模型应用了多项Logit模型,出行时间选择子模型则引入了持续时间模型。利用二元正态分布理论,通过关联两个子模型的误差项,建立了联合选择模型。以2013年某市居民出行调查中的通勤出行数据为基础,应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标定了联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出行方式对出行时间有显著的影响,通勤者年龄、性别和收入等是影响出行方式和出行时间选择的重要因素。研究为预测出行选择行为和评价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行方式 出行时间 持续时间模型 离散-连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连续-离散耦合模型的门架式双排抗滑桩受力分析
3
作者 沈书拯 江巍 +3 位作者 欧阳晔 谭亿虹 吴剑 陈勇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4,共11页
使用结构力学计算模型分析门架式双排抗滑桩内力变形,由于引入简化假定在实际工程中存在一定局限。依托湖北省巴东县某建筑边坡工程,以FLAC3D和PFC3D为工具建立包含门架式双排抗滑桩结构和边坡的三维连续-离散耦合分析模型,采用重力增... 使用结构力学计算模型分析门架式双排抗滑桩内力变形,由于引入简化假定在实际工程中存在一定局限。依托湖北省巴东县某建筑边坡工程,以FLAC3D和PFC3D为工具建立包含门架式双排抗滑桩结构和边坡的三维连续-离散耦合分析模型,采用重力增加法获取给定安全系数下的门架式双排抗滑桩的内力变形,并通过对比分析明确排距、桩距和桩径对内力变形的影响。研究表明,连续-离散耦合模型可有效获取桩后土体潜在滑移趋势并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前后排桩弯矩分布呈现“S”型曲线特征,且前排桩承受更大弯矩。前后排桩侧向位移总体上均由桩底向上逐步增大,前排桩略大于后排桩,但由于连梁约束作用前排桩侧向位移在近桩顶处减小。给定安全系数增大会导致前后排桩弯矩增大和侧向位移非线性增长。排距增大后,前排桩桩顶负弯矩增大,前后排桩桩身正弯矩减小、负弯矩增大。桩距增大对桩顶弯矩影响较小,但会导致前后排桩桩身正弯矩和负弯矩均增大。桩径增大后,后排桩桩顶正弯矩增大,前排桩正弯矩和负弯矩均增大,后排桩正弯矩增大而负弯矩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架式双排抗滑桩 连续-离散耦合模型 重力增加法 弯矩 侧向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群检测+精准清除”法在已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猪群中清除病毒的离散-连续混合数学模型推导和应用
4
作者 闫之春 李鹏 李孝文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7-133,共7页
“全群检测+精准清除”法在我国非洲猪瘟(ASF)田间净化中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其科学化应用仍缺乏系统性理论支撑。本研究首次构建了群体检测场景下的非洲猪瘟病毒(ASFV)传播动力学混合模型,量化分析了不同病毒特性和检测参数对净化效果的... “全群检测+精准清除”法在我国非洲猪瘟(ASF)田间净化中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其科学化应用仍缺乏系统性理论支撑。本研究首次构建了群体检测场景下的非洲猪瘟病毒(ASFV)传播动力学混合模型,量化分析了不同病毒特性和检测参数对净化效果的影响。模型构建结果显示,当首次检出ASFV阳性猪只后,病毒传播动态受易感猪只头数S、隐性感染期猪只头数E、传染期猪只头数I三类群体比例的连续动态变化支配,而间隔T天的“全群检测+精准清除”操作则引入离散干预节点,形成独特的离散-连续混合数学模型。本研究推导出的数学模型结果显示,净化成功的核心条件需满足连续2次“全群检测+精准清除”间隔天数T<隐性感染期天数D,且首次检测时的传染期猪只头数I0和检测方法的诊断敏感性p是最关键的决策参数。进一步推导得出的净化所需检测轮次数的公式,证明不同毒株存在最优的检测频次阈值。本研究为“早发现、准采样”的防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ASF净化策略的精准化提供了可量化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ASF) “全群检测+精准清除”法 离散-连续混合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推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连续耦合的岩溶隧道防突岩体安全厚度预测 被引量:5
5
作者 晏启祥 刘琛尧 +3 位作者 孙润方 王绪 谢文清 陈耀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100,共11页
为有效预防岩溶隧道施工中的突涌水灾害,首先,调研近年来国内岩溶隧道突涌水典型案例,总结隧道突涌水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其次,建立离散-连续耦合模型并采用多元回归理论的方法,明确防突岩体破坏的判定准则,划分岩溶隧道防突岩体破坏... 为有效预防岩溶隧道施工中的突涌水灾害,首先,调研近年来国内岩溶隧道突涌水典型案例,总结隧道突涌水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其次,建立离散-连续耦合模型并采用多元回归理论的方法,明确防突岩体破坏的判定准则,划分岩溶隧道防突岩体破坏模式并提出裂缝发育规律;然后,基于对防突岩体最小安全厚度造成影响的各因素,针对溶洞位于隧道上方、下方及侧方3种情况分别建立防突岩体最小安全厚度预测计算式;最后,依托德庆隧道工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防突岩体破坏模式主要有弯折破坏、整体剪切破坏和复合破坏3种,可基于裂隙发展速度将其破坏过程分为初始阶段、快速发育阶段、平缓发育阶段3个阶段;各因素按影响显著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溶腔内水压、围岩黏结参数、溶腔跨度、溶腔高跨比和隧道埋深;计算得到德庆隧道3处施工段的防突岩体最小安全厚度分别为2.964,5.263和0.961 m,突涌水评估结果准确。防突岩体最小安全厚度预测计算式可用于预测并评估岩溶隧道突涌水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道 离散-连续耦合模型 防突岩体 破坏模式 安全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岩体非稳定渗流的离散-连续介质模型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先珊 刘新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21-925,共5页
给出了一种非线形耦合分析模型,即离散-连续介质模型,该模型克服了求取两类介质之间水量交换的困难,能更准确地反映裂隙岩体的结构特征和渗透特性.基于该模型导出了裂隙岩体渗流场的非线形耦合分析有限元格式,并编制了相应的有限元程序... 给出了一种非线形耦合分析模型,即离散-连续介质模型,该模型克服了求取两类介质之间水量交换的困难,能更准确地反映裂隙岩体的结构特征和渗透特性.基于该模型导出了裂隙岩体渗流场的非线形耦合分析有限元格式,并编制了相应的有限元程序.最后给出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渗透特性 离散-连续介质模型 水量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离散-连续比例选择模型的构建
7
作者 王芯 吕晓玲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4-87,共4页
文章基于Kuhn-Tucker模型的KAR模型和MDCEV模型是两个应用比较广泛的研究绝对数量的模型,有良好的性质。文章基于比例数据的特点,还有KAR和MDCEV中效用函数的形式,提出了适用于比例数据的比例模型。相对于传统的研究比例数据的Amemyia-T... 文章基于Kuhn-Tucker模型的KAR模型和MDCEV模型是两个应用比较广泛的研究绝对数量的模型,有良好的性质。文章基于比例数据的特点,还有KAR和MDCEV中效用函数的形式,提出了适用于比例数据的比例模型。相对于传统的研究比例数据的Amemyia-Tobin模型来说,提出的比例模型的形式更加的简单,满足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参数的含义更加的清晰,并且参数估计也比较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模型 离散-连续模型 效用模型 比例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连续耦合方法的隧道压力拱特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高峰 谭绪凯 +2 位作者 陈晓宇 丁其乐 李星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8-225,共8页
隧道压力拱问题一直是隧道工程研究的关键问题,目前常用的连续介质数值模拟方法对于隧道压力拱特性的微观研究有所欠缺,而擅长微观力学研究的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对计算机存储空间和计算时间的要求太高。基于现有离散-连续耦合思路,通过... 隧道压力拱问题一直是隧道工程研究的关键问题,目前常用的连续介质数值模拟方法对于隧道压力拱特性的微观研究有所欠缺,而擅长微观力学研究的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对计算机存储空间和计算时间的要求太高。基于现有离散-连续耦合思路,通过力的传递实现离散-连续模型的耦合;研究了耦合算法中的平均应力计算方法、平均应力计算区域面积及耦合程序遍历颗粒方法;基于自行开发优化的离散-连续耦合程序,模拟了隧道开挖后的围岩受力特性,研究了隧道压力拱形成机理及压力拱特性;计算了埋深分别为10 m,14 m,18 m,22 m,26 m,30 m和34 m情况下的隧道开挖产生的压力拱应力集中等效区域,揭示了隧道压力拱随着隧道埋深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自行开发优化的离散-连续耦合程序能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离散元方法在微观力学研究方面的优势;隧道开挖后,开挖面周边范围出现层状压力环,但在拱顶和仰拱底附近区域的围岩压力环的环间接触力降低,围岩承载能力急剧降低,形成压力拱;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加,隧道压力拱应力集中等效区域减小,隧道周边围岩的压力拱承载能力越来越大;但当隧道埋深达到一定界限后,隧道压力拱高度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连续耦合模型 隧道压力拱 隧道埋深 压力拱应力集中等效区域 力的传递路径 PFC2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勤出行时间与方式选择 被引量:12
9
作者 鲜于建川 隽志才 朱泰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01-1605,共5页
针对不同方式通勤出行者在出行时间上的差异性,从通勤出行方式对通勤出行时间的影响出发,将通勤出行方式选择和出行时间选择纳入同一模型系统,建立由离散选择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组成的离散-连续模型,对通勤出行方式和出行时间选择及其... 针对不同方式通勤出行者在出行时间上的差异性,从通勤出行方式对通勤出行时间的影响出发,将通勤出行方式选择和出行时间选择纳入同一模型系统,建立由离散选择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组成的离散-连续模型,对通勤出行方式和出行时间选择及其相互影响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通勤出行方式对出行时间选择有显著影响,通勤者年龄、性别及其家庭成员结构、工作活动属性及通勤途中的非工作活动安排等都是出行方式和出行时间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对准确预测通勤出行选择行为及其对交通管理工作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勤出行 出行时间 出行方式 离散-连续选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