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源密码学中的光滑离散对数计算
1
作者 林楷展 王林 +1 位作者 王维则 赵昌安 《密码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2-336,共15页
同源密码学作为后量子密码学研究方向之一,因其公钥长度极短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多数基于同源的密码方案涉及椭圆曲线群上的离散对数计算,通常利用双线性对将其转化为有限域上的离散对数计算以加速实现,但目前方案存储需求较大.本文... 同源密码学作为后量子密码学研究方向之一,因其公钥长度极短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多数基于同源的密码方案涉及椭圆曲线群上的离散对数计算,通常利用双线性对将其转化为有限域上的离散对数计算以加速实现,但目前方案存储需求较大.本文提出计算同源密码学中离散对数的新算法.新算法利用群的特殊结构规避了大量的预计算内容,并用Lucas序列简化了光滑离散对数计算.在SQIsignHD的参数设置下,所提算法计算消耗为之前算法的1.5倍左右,但存储需求仅为4.47%-12.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量子密码学 同源密码学 光滑离散对数计算 Pohlig-Hellman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的U形管冲蚀磨损数值模拟研究
2
作者 梁景银 许磊 +1 位作者 陈文飞 包士毅 《高技术通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5-554,共10页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和切向撞击能模型(SIEM)来研究气固两相流中高速煤粉颗粒冲击导致的U形弯管冲蚀磨损问题。分析了颗粒粒径、气体流速、固体颗粒形状对其冲蚀磨损特性的影响,并验证粗粒化模型应用于此磨损过程的准...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和切向撞击能模型(SIEM)来研究气固两相流中高速煤粉颗粒冲击导致的U形弯管冲蚀磨损问题。分析了颗粒粒径、气体流速、固体颗粒形状对其冲蚀磨损特性的影响,并验证粗粒化模型应用于此磨损过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U形弯头的冲蚀磨损位置主要有3处;磨损率随粒径的增大呈现整体减小的趋势;U形管拱背磨损率随气速的增加而增大,且前2处磨损率峰值位置随气速的增加向入口方向偏移;长椭球对U形管造成的磨损最严重,扁椭球次之,球形最轻;粗粒化CFD-DEM能够基本准确预测U形管冲蚀磨损,且显著降低计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两相流 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 U形管 冲蚀磨损 颗粒形状 粗粒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变值离散化计算的误差分析及其应用 被引量:31
3
作者 赵海翔 陈默子 戴慧珠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84-87,共4页
离散化算法可简化闪变值的计算过程。文章介绍了闪变值的离散化算法,并对其误差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离散化算法在低频段误差较小。由于风电场并网运行引起的电压波动频率一般比较低,因此闪变值的离散化算法可应用于计算分析风电场... 离散化算法可简化闪变值的计算过程。文章介绍了闪变值的离散化算法,并对其误差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离散化算法在低频段误差较小。由于风电场并网运行引起的电压波动频率一般比较低,因此闪变值的离散化算法可应用于计算分析风电场并网运行引起的闪变。为使离散化算法适于较大的频率范围,提出了对与IEC标准给出的瞬时闪变视感度S(t)=1相对应的电压波动数据进行拟合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风电场 闪变值 离散计算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征离散点计算在手写文本行分割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朱宗晓 杨兵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8-152,204,共6页
将图像分析实践中的经验知识与粒计算的基本思想相结合,总结形成了特征离散点计算,并将其应用于自然手写汉字文本行分割当中。在特征离散点计算的结构化问题求解框架下,提出了一种反馈式分列行投影文本行分割方法,分为特征离散点选择、... 将图像分析实践中的经验知识与粒计算的基本思想相结合,总结形成了特征离散点计算,并将其应用于自然手写汉字文本行分割当中。在特征离散点计算的结构化问题求解框架下,提出了一种反馈式分列行投影文本行分割方法,分为特征离散点选择、特征离散点采样与优化、特征离散点编组与反馈以及行边缘优化四个环节。该方法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多人手写数据库上取得了相对以往算法较好的实验结果,同时分割速度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离散计算 行分割 反馈式分列行投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边接触的三维离散数值计算模型
5
作者 郭易圆 李世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2-35,共4页
采用边 -边 (面 -面 )接触离散元模型 ,研制了三维离散元计算程序 .计算了集中载荷作用下弹性基础的沉降和应力场 ,通过与解析解的比较 ,基本验证了该程序的可靠性 .当单元之间的位移和变形相对于单元本身的尺度较小时 ,采用边 -边接触... 采用边 -边 (面 -面 )接触离散元模型 ,研制了三维离散元计算程序 .计算了集中载荷作用下弹性基础的沉降和应力场 ,通过与解析解的比较 ,基本验证了该程序的可靠性 .当单元之间的位移和变形相对于单元本身的尺度较小时 ,采用边 -边接触模型研究不连续介质问题和颗粒散体问题比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离散数值计算模型 边-边接触模型 离散元法 应力场 弹性基础 地基沉降 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解析计算流体力学和离散单元法的大颗粒在流场中的高效率运动模拟 被引量:9
6
作者 熊书春 臧孟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6140-6146,共7页
为实现占据多个流体网格的大颗粒在流场中运动的仿真,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离散单元法耦合(computational fluid dy namics-discrete element mothod,CFD-DEM),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值方法。使用黏结颗粒模型将大颗粒近似表示为多个小球形颗... 为实现占据多个流体网格的大颗粒在流场中运动的仿真,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离散单元法耦合(computational fluid dy namics-discrete element mothod,CFD-DEM),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值方法。使用黏结颗粒模型将大颗粒近似表示为多个小球形颗粒黏结而成,基于非解析CFD-DEM方法计算流体对每个小球颗粒的作用力,将所有小球颗粒运动参数的平均值用于描述整个黏结颗粒的运动状态。通过黏性流体中球形大颗粒的沉降运动模拟,比较仿真结果与相关实验数据,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准确模拟球形大颗粒的沉降运动,而且与浸没边界法相比计算效率更高。与传统的解析CFD-DEM方法相比,此方法还可以方便且准确地模拟三维情况下非球形大颗粒在流场中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和离散单元法 大颗粒沉降 黏结颗粒模型 非球形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散纵标输运计算方法在压水堆核电厂^(41)Ar活化源项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米爱军 王晓霞 +2 位作者 王炳衡 薛娜 毛亚蔚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B06期179-183,共5页
压水堆核电厂功率运行期间,反应堆压力容器外的环形空腔空气中所含的40 Ar被中子活化,形成具有放射性的41 Ar。文章采用二维离散纵标输运计算程序DORT分析了反应堆堆腔区域的中子注量率分布情况,采用NJOY评价核数据处理程序,根据DORT分... 压水堆核电厂功率运行期间,反应堆压力容器外的环形空腔空气中所含的40 Ar被中子活化,形成具有放射性的41 Ar。文章采用二维离散纵标输运计算程序DORT分析了反应堆堆腔区域的中子注量率分布情况,采用NJOY评价核数据处理程序,根据DORT分析得到的通量作为权重通量,利用基础评价核数据库ENDF/B-Ⅶ.0制作40 Ar中子俘获反应的微观截面,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厂每台机组反应堆堆腔空气中40 Ar中子活化生成41 Ar的生成率以及电厂41 Ar的环境排放源项。文章给出的41 Ar源项分析方法可作为压水堆核电厂设计中确定41 Ar源项的最佳估算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纵标输运计算 压水堆核电厂 41Ar活化源项 核截面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元建模及调控 被引量:3
8
作者 郑帅 谭大鹏 +1 位作者 李霖 朱吟龙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37-1251,共15页
为了提高微反应器内部流场均匀性,抑制固相颗粒团聚,提出超声波耦合流场强化调控方法.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元耦合(CFD-DEM)方法,建立微反应器流体动力学模型,得到微反应器流道的多相流场分布与颗粒运动规律.对可实现k-ε湍流模型源... 为了提高微反应器内部流场均匀性,抑制固相颗粒团聚,提出超声波耦合流场强化调控方法.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元耦合(CFD-DEM)方法,建立微反应器流体动力学模型,得到微反应器流道的多相流场分布与颗粒运动规律.对可实现k-ε湍流模型源项进行修正,得到微型反应器在超声波激振作用下的颗粒碰撞冲击效应与内部流场非线性分布特征.结合分形方法,对流道中的颗粒群混沌态分布进行定量分析.以T形汇流反应器为例,开展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耦合流场强化可以提高反应器内的流场分布均匀性,对离散颗粒团聚进行有效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反应器 超声波激振 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元耦合(CFD-DEM) 颗粒团聚 分形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并行计算的煤层气井大粒径岩屑运动规律初探 被引量:12
9
作者 邵兵 闫怡飞 +1 位作者 毕朝峰 闫相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42-47,共6页
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并行计算的基础上,对大粒径、非球体岩屑在煤层气井"扩径"井段的沉积及运移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FLUENT建立了井眼交汇处"扩径"井段计算模型。利用DEM软件建立大粒径... 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并行计算的基础上,对大粒径、非球体岩屑在煤层气井"扩径"井段的沉积及运移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FLUENT建立了井眼交汇处"扩径"井段计算模型。利用DEM软件建立大粒径岩屑颗粒的离散元模型。借助集群并行计算优势,首先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证实该CFD-DEM耦合模型的计算精确性、可用性;随后,基于钻井现场岩屑颗粒的采样及对其粒径、形状统计,将岩屑颗粒简化为片状进行计算。对不同粒径岩屑在"扩径"井段的运移及沉积过程进行了模拟再现,量化了粒径对岩屑在该区域的运移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通过"扩径"区域时绝大部分的岩屑颗粒将沉积,体现了"扩径"段对大颗粒岩屑的"收纳"作用;岩屑粒径对运移能力有关键影响,粒径岩屑的增加造成其运移能力的指数形式衰减;而钻井液排量的增加对提升携岩能力效果不够明显。分析结果对地下钻井工程具有实际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 煤层气井 大颗粒岩屑 岩屑运移 并行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着地角最优制导律离散设计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窦磊 杨新民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96-1199,共4页
为了解决卫星制导炮弹的制导问题,进行了考虑着地角、脱靶量和控制能量等多约束条件的最优制导律设计.在制导炮弹的制导阶段,弹目运动学模型是时变的系统,最优制导律的设计涉及到困难的变参数微分方程解析求解.通过离散计算方法来解决... 为了解决卫星制导炮弹的制导问题,进行了考虑着地角、脱靶量和控制能量等多约束条件的最优制导律设计.在制导炮弹的制导阶段,弹目运动学模型是时变的系统,最优制导律的设计涉及到困难的变参数微分方程解析求解.通过离散计算方法来解决该问题,首先将运动状态方程组离散化,然后推导了各离散时间点最优制导律的递推公式,并通过取均值得到各时间段上常系数的制导律,以减少计算量.该方法降低了带多约束条件最优制导律的设计难度,同时具有较广泛的适用范围.利用设计所得制导律,进行了制导炮弹六自由度全弹道仿真,并同使用比例导引律的计算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着地角增加了108%,制导精度提高了2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地角 最优制导律 离散计算 制导炮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取样过程钻杆转速对煤屑-气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张宏图 甄泽栋 +1 位作者 李博涛 张欧娅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0,共7页
为探究负压取样过程中钻杆内煤屑-气流动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模拟法探讨钻杆转速、煤屑质量流量对煤屑输送过程中气固流动速度分布及煤屑输送效率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钻杆内气流最大轴向速度随着输送距离... 为探究负压取样过程中钻杆内煤屑-气流动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模拟法探讨钻杆转速、煤屑质量流量对煤屑输送过程中气固流动速度分布及煤屑输送效率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钻杆内气流最大轴向速度随着输送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最大切向速度迅速衰减并消失;钻杆转速增加时,气流最大轴向速度变化不大,最大切向速度显著增加;随着钻杆转速增加,煤屑螺旋流更加明显,旋流区距离变长,悬浮区距离变短;进入钻杆的煤屑数量减少,5 m/s速度以上的煤屑分布增多且分散;转动时钻杆内部实际固气比小于设定值,煤屑输送效率随转速的提高先增后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取样 钻杆转速 煤屑 流动特性 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联弯管间距对弯管冲蚀磨损影响的数值模拟
12
作者 刘明颢 刘旭煜 +2 位作者 上官杨沁 廖锐全 刘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707-6716,共10页
在天然气管道输送系统中,串联弯管由于其特殊结构以及天然气出砂特性,管道弯管处特别容易受到冲蚀的影响。串联弯管的冲蚀行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两弯头的连接管长度是不可忽视的变量。为此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在天然气管道输送系统中,串联弯管由于其特殊结构以及天然气出砂特性,管道弯管处特别容易受到冲蚀的影响。串联弯管的冲蚀行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两弯头的连接管长度是不可忽视的变量。为此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离散相模型(discrete phase model,DPM)数值模拟方法,对含砂天然气在不同间距下串联弯管冲蚀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两个弯管串联安装时,下游弯管的腐蚀形貌和速率受两个弯管之间距离的影响较大。随着串联弯管中间段长度的增加,上游弯管的腐蚀形貌均呈V字形,但下游弯管的腐蚀形貌则由三角形逐渐变化为V字形。此外,因重力对砂粒运移轨迹产生的影响,下游弯管冲蚀磨损最严重区域相较于上游弯管要靠后5°~8°。通过对下游弯管多角度切面流场进行分析,气流经过中间段后在下游弯管处产生了较复杂的二次流,因此下游弯管的最大冲蚀速率随着串联弯管中间段长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优化双弯管系统的工程设计和冲蚀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联弯管 计算流体动力学-离散相模型(CFD-DPM) 冲蚀磨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染污泥-煤粉混烧流化床锅炉内颗粒流化行为数值模拟研究
13
作者 郑小腾 陈星晨 +3 位作者 余焕伟 竺哲明 杜锡勇 许磊 《高技术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6,共13页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omputation fluid dynamics-discrete element method,CFD-DEM)对含有印染污泥和煤粉颗粒的埋管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对流化过程中颗粒的混合指数、速度分布、数量比、固含率分...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omputation fluid dynamics-discrete element method,CFD-DEM)对含有印染污泥和煤粉颗粒的埋管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对流化过程中颗粒的混合指数、速度分布、数量比、固含率分布、平均动能分布进行了统计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初始上污泥下煤粉填充时,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大,加剧了煤粉污泥颗粒的分离,过大的气流速度会出现局部完全分离现象。当气流速度达到3.0 m·s^(-1)时,床内煤粉污泥混合填充相较于分层填充时不易发生分离现象。改变流化床内2种颗粒数量的比例时,发现增加煤粉数量可以使污泥分布更加均匀,埋管上方颗粒的平均动能与下方相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两相流 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 流化床 印染污泥 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沉浸管流化床内离散颗粒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4
作者 任立波 韩吉田 赵红霞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0-156,共7页
基于FLUENT软件信息传递模式的多点接口(MPI)并行计算平台,在二次开发框架内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DFs)文件发展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并行算法.该算法具有随计算节点数增加的良好扩展性能和加速性能.采用该算法数值模拟... 基于FLUENT软件信息传递模式的多点接口(MPI)并行计算平台,在二次开发框架内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DFs)文件发展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并行算法.该算法具有随计算节点数增加的良好扩展性能和加速性能.采用该算法数值模拟了单沉浸管流化床内的颗粒混合过程,揭示了气固两相的运动特性和颗粒混合机制,考察了沉浸管的磨损特性.结果表明:沉浸管引起床内气泡的聚并和破碎,气泡主要绕沉浸管而非沿两侧壁向上移动,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气相流场沿径向的分布更加均匀;颗粒宏观流动结构与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径向非均匀特性;沉浸管的存在和表观气速的增加均有助于颗粒混合,使颗粒达到完全混合的时间减少;颗粒撞击管壁的频次和冲刷速度是造成沉浸管磨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耦合并行模型 单沉浸管流化床 流动特性 颗粒混合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壁射流式多金属结核采集装置几何参数优化
15
作者 张栢源 赵国成 肖龙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59-1066,共8页
采集海底矿石颗粒是开发深海矿产资源的核心技术.基于康达效应的附壁射流式集矿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工程应用潜力的集矿方法.基于实验验证的计算流体力学G离散元(CFDG DEM)数值模拟方法,以提高矿粒采集率为优化目标,开展集矿装置几何... 采集海底矿石颗粒是开发深海矿产资源的核心技术.基于康达效应的附壁射流式集矿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工程应用潜力的集矿方法.基于实验验证的计算流体力学G离散元(CFDG DEM)数值模拟方法,以提高矿粒采集率为优化目标,开展集矿装置几何参数优化研究.探究集矿装置凸曲壁曲率半径与矿粒直径之比(R/d)、射流切向弧度(θ)和射流厚度与矿粒直径之比(b/d)对临界无因次射流流量(q0)的影响规律,并对各参数影响的显著性进行了比较.同时,结合集矿流场流速分布特征阐释矿粒受力运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b/d对集矿效率的影响最大,R/d次之,θ的影响最小.对比工况中,当R/d=9、θ=105rad、b/d=026时,矿粒采集效果最佳.本研究可为设计研发高效低扰动集矿装置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 附壁射流采集 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法 矿粒采集率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DPM的SCR脱硝蜂窝状催化剂磨损特性研究
16
作者 陈路敏 钱付平 +5 位作者 朱晨 于灵涛 李海金 高艺华 吴越 黄乃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63-5172,I0019,共11页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discrete phase model,CFD-DPM)数值模拟方法,对水泥窑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反应器脱硝单通道催化剂的磨损冲蚀进行研究,分析催化剂各部位磨损...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discrete phase model,CFD-DPM)数值模拟方法,对水泥窑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反应器脱硝单通道催化剂的磨损冲蚀进行研究,分析催化剂各部位磨损冲蚀形貌,获取其不同部位冲蚀磨损特性。结果表明:飞灰颗粒对催化剂端面的碰撞破坏最严重,水泥窑SCR脱硝催化剂端面拐角磨损风险最高,磨损范围在催化剂沿程的前3%。在2~7 m/s内催化剂壁面的最大磨损率随速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0~90°入射角范围内整体磨损率呈正态分布,入射角为45°时存在磨损峰。当入射角由45°峰值调整到5°时,催化剂平均磨损率下降56.47%。入射角大于45°的磨损率虽也呈下降趋势,但其对催化剂端面的磨损作用大于小入射角的情况,工程中尽量将烟气入射角维持在至少20°以下,减少烟气入射角对催化剂前部的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窑烟气 计算流体力学-离散 催化剂磨损 磨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DEM耦合的梯级溜槽的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晓霞 胡枫 孟文俊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2-656,661,共6页
针对传统物料转运过程中溜槽和输送带磨损严重、出口处粉尘浓度过高的问题,建立含臂架的梯级溜槽几何模型,采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臂架对转运溜槽的磨损以及对其出口处粉尘排放浓度的影响... 针对传统物料转运过程中溜槽和输送带磨损严重、出口处粉尘浓度过高的问题,建立含臂架的梯级溜槽几何模型,采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臂架对转运溜槽的磨损以及对其出口处粉尘排放浓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含臂架的梯级溜槽可以有效控制物料流的速度和方向,降低对溜槽内表面的冲击磨损,降低出口处的粉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运溜槽 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 粉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跨洋特征及碎冰对快速性影响的极地探险邮轮型线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经京 吴海燕 余龙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70,共9页
[目的]全球减碳背景下,为应对极地船舶设计建造的环保要求,需开展跨洋航行时碎冰水域对极地探险邮轮船体型线优化设计的影响规律研究,以获得最佳节能型线。[方法]针对极地探险邮轮的跨洋航行特征,采用航区权重方法进行量化评估,分析碎... [目的]全球减碳背景下,为应对极地船舶设计建造的环保要求,需开展跨洋航行时碎冰水域对极地探险邮轮船体型线优化设计的影响规律研究,以获得最佳节能型线。[方法]针对极地探险邮轮的跨洋航行特征,采用航区权重方法进行量化评估,分析碎冰对阻力和推进效率的影响。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耦合离散元法(CFD-DEM)来分析螺旋桨的碎冰水域性能,建立以联合自航功率为目标的优化模型,进而对全船参数化模型开展设计航速下的优化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船型可以满足排水量要求,有效降低了2种水域下的航行功率,其联合自航功率降低了9.71%。[结论]研究成果验证了基于权重优化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可为极地探险邮轮的型线和推进器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探险邮轮 型线优化 权重法 计算流体力学耦合离散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气力输送管道的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嘉 张宏 +2 位作者 侯集 刘日麟 彭晨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52,共6页
为了探究加料器携带段旋流气力输送过程中的出现的下料管堵塞问题,在工程生产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采用CFD-DEM(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加料器携带段出料口的质量流量、速率均匀性及管道内物料的流动特性进行研究,... 为了探究加料器携带段旋流气力输送过程中的出现的下料管堵塞问题,在工程生产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采用CFD-DEM(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加料器携带段出料口的质量流量、速率均匀性及管道内物料的流动特性进行研究,总结出高灵敏度参数起旋侧吹孔的高度H、角度α、过渡段的内凹度β对质量流量及速率均匀性2个评价指标影响规律,对优化目标进行多因素耦合分析,推出优化目标的理论模型,并依据回归方程求解出最优的参数组合,解决工程中变管径旋流气力输送中物料堆积堵塞问题,此研究同时也为变管径旋流气力输送相关设备的改进提供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力输送 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 气固两相流 数值模拟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燃机部件声辐射效率研究(一)——原理及方案设计 被引量:6
20
作者 梁兴雨 舒歌群 +1 位作者 韩睿 李民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3-167,共5页
从振动与噪声的关系入手,引出通过振动计算辐射噪声的理论公式,提出了振动与噪声之间的辐射效率的问题.然后将用于测量简单构件声辐射系数的离散计算法应用于具有复杂结构的内燃机表面振动部件中,这一方法由振动测量和阻抗计算2部分组成... 从振动与噪声的关系入手,引出通过振动计算辐射噪声的理论公式,提出了振动与噪声之间的辐射效率的问题.然后将用于测量简单构件声辐射系数的离散计算法应用于具有复杂结构的内燃机表面振动部件中,这一方法由振动测量和阻抗计算2部分组成.由于此方法不需要测量声场,所以具有传统方法所不具有的特点,具有很高的精度.通过对这种方法的理论研究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实现了对各种物体的声辐射效率的研究,得到的结果更能够说明物体声辐射效率的真实情况,而且不用测量噪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声辐射 效率 离散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