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FN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裂缝性储层建模方法 被引量:47
1
作者 郎晓玲 郭召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64-972,共9页
针对目前裂缝性储层建模方法存在的问题,探讨DFN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裂缝性储层建模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分大尺度和中小尺度两种裂缝级别建立DFN离散裂缝模型。首先,按照确定性建模方法,以三维地震资料建立大尺度裂缝的空间分布模型。然后... 针对目前裂缝性储层建模方法存在的问题,探讨DFN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裂缝性储层建模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分大尺度和中小尺度两种裂缝级别建立DFN离散裂缝模型。首先,按照确定性建模方法,以三维地震资料建立大尺度裂缝的空间分布模型。然后,以岩芯观测和成像测井解释的裂缝密度、长度、倾角、方位等统计信息为基础,在地震裂缝预测的属性体约束下,建立全区裂缝密度分布模型,并以该数据体为约束,利用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中小尺度的裂缝网络模型,实现井间裂缝密度的约束。最后,通过整合大尺度和中小尺度的DFN模型,建立Z地区综合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及其裂缝孔隙度、渗透率等属性模型。该模型反映了储层裂缝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为该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储层建模 DFN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裂缝密度 地震属性 裂缝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裂缝储层的随机模拟——以王窑区块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唐永 梅廉夫 +2 位作者 张春生 龙礼文 陈友智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77,共7页
在燕山期、喜山期构造活动作用下,王窑区块发育北东向和南北向共轭剪切裂缝。针对该裂缝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利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对裂缝进行了随机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轭裂缝北东向较为显著,且以高角度裂缝为主。裂缝对渗透率影... 在燕山期、喜山期构造活动作用下,王窑区块发育北东向和南北向共轭剪切裂缝。针对该裂缝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利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对裂缝进行了随机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轭裂缝北东向较为显著,且以高角度裂缝为主。裂缝对渗透率影响较为明显,将研究区的渗透率提高到20×10-3μm2,孔隙度增加约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裂缝 储层 随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被引量:18
3
作者 郑松青 张宏方 +1 位作者 刘中春 牟雷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54,126,共6页
与常规碎屑岩储层相比,裂缝性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表征单元体尺度大,难以用等效连续模型表征,而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可以描述储层任意尺度上的非均质性.从裂缝性储层识别预测技术、建模方法、模型应用等方面对离散裂缝网络模型进行分析,指... 与常规碎屑岩储层相比,裂缝性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表征单元体尺度大,难以用等效连续模型表征,而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可以描述储层任意尺度上的非均质性.从裂缝性储层识别预测技术、建模方法、模型应用等方面对离散裂缝网络模型进行分析,指出其发展趋势依赖3方面技术:(1)在储层识别和预测技术方面,需建立裂缝产状、长度、开度等属性的识别预测模型,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建模提供准确有效的井点信息和井间信息;(2)在建模技术方面,需进一步研究裂缝产状、长度、开度等属性的空间相关性和结构性及其建模方法;(3)在模型应用技术方面,基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计算成本过高,需降低其计算成本,以满足工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储层表征概念 非均质性 建模方法 数值模拟 裂缝性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散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允 袁向春 +2 位作者 姚军 康志江 崔书岳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0-85,共6页
针对存在控制油水流动方向的离散裂缝性油藏难以进行数值模拟的问题,提出对该类油藏进行数值模拟的改进方法;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分别给出流体在裂缝-基质和裂缝间的窜流方程,建立含有该窜流项的基岩系统和裂缝系统的数学模型,... 针对存在控制油水流动方向的离散裂缝性油藏难以进行数值模拟的问题,提出对该类油藏进行数值模拟的改进方法;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分别给出流体在裂缝-基质和裂缝间的窜流方程,建立含有该窜流项的基岩系统和裂缝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数值求解,得到包含时间项的压力和饱和度的总特征矩阵方程.模拟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数值模拟 有限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资料约束小尺度离散裂缝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强 卢泉杰 +1 位作者 韩科龙 郑松青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4期423-425,共3页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能够表征储层任意尺度上的非均质性,已经成为裂缝性油藏描述的一项先进技术。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建模过程中,应视裂缝尺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易识别的大尺度裂缝一般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难以识别的小尺度裂缝一般采用...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能够表征储层任意尺度上的非均质性,已经成为裂缝性油藏描述的一项先进技术。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建模过程中,应视裂缝尺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易识别的大尺度裂缝一般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难以识别的小尺度裂缝一般采用基于示性点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针对小尺度裂缝随机建模过程中裂缝片空间位置的确定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能够利用地震资料约束井间裂缝分布的方法。该方法在裂缝密度模型建模的基础上,先将其转化为概率模型,再以概率模型作"中介",并同一定的终止条件相结合,最后确定裂缝片位置,解决了井点处裂缝密度同控制裂缝生成的密度不一致的问题。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裂缝空间分布 地震资料 概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缘昭通示范区罗布向斜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裂缝建模 被引量:5
6
作者 计玉冰 郭冰如 +2 位作者 梅珏 尹志军 邹辰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145,共9页
基于岩心分析、成像测井分析和三维地震资料,对四川盆地南缘昭通示范区罗布向斜龙一1亚段和五峰组的多尺度离散裂缝网络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将蚂蚁体属性中的强响应部分确定性提取成面,可得到大尺度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基于岩心分析、成像测井分析和三维地震资料,对四川盆地南缘昭通示范区罗布向斜龙一1亚段和五峰组的多尺度离散裂缝网络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将蚂蚁体属性中的强响应部分确定性提取成面,可得到大尺度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用蚂蚁体沿层切片显示的带走向趋势的裂缝参与小尺度离散裂缝网络建模,降低了小尺度裂缝走向模拟的不确定性。(2)罗布向斜龙一1亚段和五峰组裂缝以高角度剪切缝为主,多被方解石充填,裂缝走向为北东—南西向,成像测井解释的裂缝走向与附近地震解释的断层走向一致。(3)大尺度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与钻井的断层位置相符,小尺度裂缝发育部位与钻井液漏失部位吻合,多尺度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可较好地表征罗布向斜龙一1亚段和五峰组的裂缝发育特征。(4)罗布向斜Y12H井应用多尺度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优化压裂方案,压裂缝网复杂度高,试气产量较邻井提高了近41%,优化小尺度裂缝走向后的多尺度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实际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裂缝建模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蚂蚁体 页岩储层 龙马溪组 志留系 罗布向斜 昭通示范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徐庄油田薄层生物石灰岩小—微裂缝识别及建模
7
作者 李云鹏 林学春 +4 位作者 余星辰 康志宏 李佩敬 王亚静 祁爱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1-679,共9页
小—微裂缝作为王徐庄油田沙河街组薄层生物石灰岩重要的储集空间之一,因缺乏有效的测量方法和表征技术,导致其研究较为困难,影响了油气开发中流体流动能力的预测。综合岩心、岩石薄片、CT扫描、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常规测井等资... 小—微裂缝作为王徐庄油田沙河街组薄层生物石灰岩重要的储集空间之一,因缺乏有效的测量方法和表征技术,导致其研究较为困难,影响了油气开发中流体流动能力的预测。综合岩心、岩石薄片、CT扫描、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常规测井等资料,对小—微裂缝的发育情况开展研究。采用PSO-BP神经网络预测研究区裂缝性储集层发育情况及分布特征,提出了离散裂缝网络模拟方法,模拟了小—微裂缝的空间展布。结果表明:小—微裂缝发育的生物石灰岩深、浅电阻率幅差较大;研究区生物石灰岩小—微裂缝较为发育,对改善储集层物性和注水受效方向有重要意义;小—微裂缝受控于断裂带和生物石灰岩沉积微相。油藏数值模拟证实,融合小—微裂缝介质的双孔双渗模型的油水关系动态拟合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徐庄油田 沙河街组 生物石灰岩 小—微裂缝 粒子群优化算法 BP神经网络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蚂蚁追踪技术在潜山油藏裂缝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8
作者 张淑娟 王延斌 +3 位作者 梁星如 罗永胜 班彦红 许敏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54,共4页
任丘潜山雾迷山组油藏为我国大型裂缝型碳酸盐岩底水块状油藏,储层具有双孔隙介质特征,目前处于髙含水低速开发阶段。文中以任丘潜山碳酸盐岩油藏为例,以多学科理论一体化为原则进行裂缝预测,综合运用了地震、钻井、测井、开发动态等多... 任丘潜山雾迷山组油藏为我国大型裂缝型碳酸盐岩底水块状油藏,储层具有双孔隙介质特征,目前处于髙含水低速开发阶段。文中以任丘潜山碳酸盐岩油藏为例,以多学科理论一体化为原则进行裂缝预测,综合运用了地震、钻井、测井、开发动态等多种基础资料及综合地质研究成果,利用PetrelTM地质建模软件,应用先进的蚂蚁追踪技术和离散裂缝网络建模技术,采用确定性建模与随机性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任丘潜山碳酸盐岩油藏雾1—雾10油组的大尺度、中等尺度和微小尺度的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及裂缝孔隙度、裂缝渗透率等属性模型,实现了对储层裂缝系统从几何形态直到渗流行为的逼真细致地有效描述。在此基础上,分油组、分储层级别、分基质与裂缝对油藏储量进行了复核与细化,并根据裂缝发育预测低值区结合稀井网区,预测了有利剩余油分布潜力区,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为油藏后期的数值模拟和剩余油挖潜及开发调整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保障,同时为其他类似油藏的裂缝预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蚂蚁追踪 裂缝预测 碳酸盐岩油藏 潜山 任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藏数值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强 叶梦旎 +2 位作者 李宁 叶玉峰 董家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84-1299,共16页
以页岩油气为代表的低品位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接替性资源。开展页岩气渗流机理和数值模拟模型研究有助于实现页岩气藏开发的动态变化过程,为认识页岩气渗流规律、优化数学模型、产能评价和预测奠定... 以页岩油气为代表的低品位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接替性资源。开展页岩气渗流机理和数值模拟模型研究有助于实现页岩气藏开发的动态变化过程,为认识页岩气渗流规律、优化数学模型、产能评价和预测奠定技术基础。围绕页岩气多尺度多流态多重介质下的运移机理,系统地阐述了页岩气数值模拟模型的研究进展,页岩气数值模拟模型可分为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和混合模型,总结了这3类数值模拟模型的优缺点。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原理简单,追求宏观尺度的等效,忽略了储层内部真实流态,适用于裂缝发育程度低的均质页岩气藏;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准确反映复杂裂缝网络的渗流特征,可以描述高度离散裂缝的形态规律,适用于勘探程度高且裂缝高度发育的页岩气藏;混合模拟模型结合两者的优点,能够准确反映复杂裂缝网络和流体运移规律,在满足计算精度的同时又节约了大量的计算资源,随着计算处理能力的增强,混合模拟模型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最后分析了页岩气藏数值模拟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数值模拟模型 等效连续介质模型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混合模拟模型 研究进展 油气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热流固耦合干热岩储层热提取解析模型 被引量:7
10
作者 樊冬艳 孙海 +4 位作者 姚军 严侠 张凯 张建光 张林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6-113,共8页
干热岩储层热开采是一个典型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基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建立考虑热流固耦合干热岩储层解析模型,其中离散裂缝网络中只考虑裂缝中水的流动,水通过热对流方式进行热交换,基岩通过热传导对裂缝中的水进行加热;其次考虑水的... 干热岩储层热开采是一个典型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基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建立考虑热流固耦合干热岩储层解析模型,其中离散裂缝网络中只考虑裂缝中水的流动,水通过热对流方式进行热交换,基岩通过热传导对裂缝中的水进行加热;其次考虑水的黏度、裂缝的开度随温度及压力发生改变,利用Laplace变换求解得到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下干热岩储层解析解;在此基础上总结复杂裂缝网络系统各裂缝的压力温度求解过程,并与TOUGH2数值结果对比,验证方法的正确性,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干热岩热提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水注入,各裂缝水的黏度逐渐增加,出口端流量减小并趋于黏度不变时流量;而裂缝开度逐渐增加,出口端流量增加迅速;随着注入速度线性增加,生产井出口端温度逐渐减小,且减小幅度变缓,因此在干热岩热提取过程中,须综合考虑生产井出口端流量及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热流固耦合 解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藏储层裂缝建模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阮洪江 汤勇 +2 位作者 谭亦然 王彬 王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5期160-164,167,共6页
针对煤层气藏储层天然裂缝发育,采用DFN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裂缝性储层建模方法和思路。以沁端区块煤层气藏为例,首先,建立了煤层气藏三维构造模型,在构造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序贯高斯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了煤层气藏基质属性模型,为裂缝模型... 针对煤层气藏储层天然裂缝发育,采用DFN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裂缝性储层建模方法和思路。以沁端区块煤层气藏为例,首先,建立了煤层气藏三维构造模型,在构造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序贯高斯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了煤层气藏基质属性模型,为裂缝模型的建立与离散粗化奠定基础。然后,以测井解释的裂缝密度、长度、倾角、方位等统计数据为基础,在地震裂缝预测的属性体约束条件下,建立全区裂缝密度分布模型。最后,以裂缝密度分布模型为控制条件,利用离散裂缝网络技术(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DFN),建立了沁端区块煤层气藏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及其裂缝孔隙度、渗透率等属性模型。通过对模型的验证分析,认为该模型能客观真实地反应煤层气藏储层天然裂缝的几何特征和分布形态,为该区块煤层气藏数值模拟提供了地质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藏 裂缝建模 基质属性模型 裂缝密度模型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DF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裂缝性油藏多尺度地质建模技术 被引量:8
12
作者 孙志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77,共6页
胜利油区探明的碳酸盐岩油藏以裂缝性油藏为主,裂缝发育和分布规律复杂,传统的建模方法很难描述清楚裂缝网络的非均质性和不连续性,导致该类油藏采收率和采出程度较低.以车古201潜山复杂裂缝性油藏为例,综合应用岩心、成像测井、野外露... 胜利油区探明的碳酸盐岩油藏以裂缝性油藏为主,裂缝发育和分布规律复杂,传统的建模方法很难描述清楚裂缝网络的非均质性和不连续性,导致该类油藏采收率和采出程度较低.以车古201潜山复杂裂缝性油藏为例,综合应用岩心、成像测井、野外露头、常规测井、地震反演等数据,在分析裂缝发育规律基础上,采用最先进的离散裂缝网络(DFN)建模技术建立了大、中、小不同尺度的裂缝网络模型及岩块系统的物性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符合油藏的实际地质情况,较好地体现了裂缝性储层的特征,探索形成的裂缝性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对同类油藏的建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多尺度地质建模 模型参数等效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树状分叉网络的增强型地热系统采热计算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林 姚军 樊冬艳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1-288,共8页
文章以分形理论和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为基础,利用树状分叉网络表征离散缝网,构建出EGS热流耦合解析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方法得到该模型中干热岩储层的温度解析解,并分析了分叉参数和生产参数对增强型地热系统累计采出热量的影响。分析... 文章以分形理论和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为基础,利用树状分叉网络表征离散缝网,构建出EGS热流耦合解析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方法得到该模型中干热岩储层的温度解析解,并分析了分叉参数和生产参数对增强型地热系统累计采出热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裂缝的分叉级数对出口端缝网温度影响较大;当裂缝的长度比从0.5逐渐增加至0.7时,缝网出口温度的热突破时间从1.8 a左右逐渐延长至3 a左右;与裂缝长度比为0.5的工况相比,当裂缝长度比为0.7时,20 a内增强型地热系统的累计采出热量增加了2×109kJ;裂缝的开度比对水的流速影响较大,当裂缝的开度比增大时,增强型地热开采系统累计采出热量的增长速度呈现出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注水速度的增大会缩短热突破时间,注水温度对热突破时间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树状分叉网络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热流耦合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成岩古潜山储层裂缝表征方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雨晴 王晖 +2 位作者 宋来明 高玉飞 王海峰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75-778,共4页
火成岩潜山储层由于受风化溶蚀、构造运动等多种作用改造,裂缝成因多样,储层非均质性强,表征难度大,文中以渤海湾盆地大型火成岩古潜山油田S为例,提出了一套针对古潜山储层的裂缝表征方法。首先从成因分析入手,确定裂缝发育主控因素;在... 火成岩潜山储层由于受风化溶蚀、构造运动等多种作用改造,裂缝成因多样,储层非均质性强,表征难度大,文中以渤海湾盆地大型火成岩古潜山油田S为例,提出了一套针对古潜山储层的裂缝表征方法。首先从成因分析入手,确定裂缝发育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裂缝分布密度模型和离散裂缝网络模型;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优选,得到合理的裂缝模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用于油藏数值模拟,提高了模拟的准确性,提升了油藏数模预测效果。该方法实现了对火成岩潜山储层裂缝系统的精细表征,为油藏数值模拟及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可靠的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古潜山 裂缝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裂缝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地热系统不同注采井网参数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樊冬艳 孙海 +4 位作者 姚军 李华锋 严侠 张凯 张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97-806,共10页
针对增强型地热系统中水通过复杂裂缝系统提取干热岩储层热量的过程,基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热流耦合构建了增强型地热系统的解析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得到了干热岩储层解析解,分析了在五点井网开采下注采井网参数对出口端温度及热提取的... 针对增强型地热系统中水通过复杂裂缝系统提取干热岩储层热量的过程,基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热流耦合构建了增强型地热系统的解析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得到了干热岩储层解析解,分析了在五点井网开采下注采井网参数对出口端温度及热提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裂缝网络和井网模型下出口端温度下降幅度和热突破的时间不同;在相同裂缝网络下,井距越大,热突破时间越晚,当井距分别为50.0、100.0和150.0m时,热突破时间分别为2.0、5.2和15.0a;注水速率越小,温度下降越慢,当注水速率分别为0.1,0.2和0.3kg/s时,生产20.0a,温度下降幅度分别为53.0,34.5和26.8℃;通过正交实验分析方法得到注采参数中井距影响最大,其极差为13.15,其次为注水速率和注水温度,井网模型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增强型地热系统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热流耦合 解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模式约束的致密砂岩储层断缝体地质建模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辉 林承焰 +5 位作者 马存飞 任丽华 李师涛 梁书义 杜凯 孙裔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46,共9页
针对中国东部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识别难、预测准确度低、空间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对断层破碎带内部结构进行识别划分,构建了断缝体地质概念模式。在该地质模式的约束下,结合实际定量分析结果,建立裂缝密度与... 针对中国东部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识别难、预测准确度低、空间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对断层破碎带内部结构进行识别划分,构建了断缝体地质概念模式。在该地质模式的约束下,结合实际定量分析结果,建立裂缝密度与裂缝产状两大约束体对裂缝空间展布进行约束;最终采用分带建模的思路,构建断缝体地质模型;通过与生产动态数据进行拟合以及与测井解释结果对比分析,建模效果更加符合地质规律,模型可信度较高。该方法思路的提出,解决了中国东部断层相关伴生裂缝对储层非均质性与物性的影响认识不清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天然裂缝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为后期井位部署、进行水力压裂设计等提供可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断缝体 天然裂缝 断层破碎带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