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5维直流电法正演中Fourier逆变换离散波数的最优化选取 被引量:4
1
作者 潘克家 汤井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819-2826,共8页
从优化模型和计算方法 2方面改进点源2.5维直流电法正演中Fourier逆变换离散波数的最优化选取方法。首先利用均匀半空间点源电位的精确解,基于最小二乘法给出计算离散波数的改进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然后,利用差分进化(DE)算法进行求解;最... 从优化模型和计算方法 2方面改进点源2.5维直流电法正演中Fourier逆变换离散波数的最优化选取方法。首先利用均匀半空间点源电位的精确解,基于最小二乘法给出计算离散波数的改进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然后,利用差分进化(DE)算法进行求解;最后,研究参与计算的电极距数对模拟精度的影响。对具有解析解的典型地电模型,通过与已有文献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参与计算的电极距数可有效提高视电阻率曲线近源处的计算精度,并能保证较大电性差异情形下的计算精度;与现有离散波数相比,本文方法得到的波数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大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法 有限单元法 Fourier逆变换 离散波数 差分进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破裂速度对地震动影响的离散波数有限元法模拟
2
作者 胡进军 徐龙军 谢礼立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63-1070,共8页
地震断层的破裂速度是断层破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对近场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别是近场地震动的方向性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从理论上分析断层不同破裂速度对地震动方向性效应的影响,根据设定地震和根据统计关系得到的震源参... 地震断层的破裂速度是断层破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对近场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别是近场地震动的方向性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从理论上分析断层不同破裂速度对地震动方向性效应的影响,根据设定地震和根据统计关系得到的震源参数,采用离散波数有限元方法数值模拟不同破裂速度下地表观测点的地震动时程,分析地震动的峰值、反应谱和持时3个基本参数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在地震马赫数为0.700~0.925的破裂速度范围内,断层破裂值均会使地震动及其分布呈现明显的方向性特征;断层破裂前方的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值大于破裂后方的地震动值,地震动持时则相反;在断层破裂方向的末端一定距离内存在一个典型的区域,在此区域内的地震动显著受到方向性的影响和控制,其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值显著高于其他区域,而持时则低于其他区域.总之,破裂速度对地震动及其分布的方向性特征有重要影响,随着破裂速度逐渐接近于剪切波速,地震动的方向性特征也越来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特征 离散波数有限元法 方向性 破裂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SNUM海浪模式对波数离散角度的敏感性数值实验 被引量:2
3
作者 滕涌 韩磊 +3 位作者 杨永增 乔方利 孙宝楠 芦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2-95,共14页
本研究基于MASNUM 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 利用2005 年太平洋区域17 个浮标的有效波高数据做检验, 对海浪模式波向在12、24、36 和48 四种离散划分进行了数值实验.结果表明, 在太平洋区域中纬度和太平洋东部地区, 36 个角度划分是较好的选... 本研究基于MASNUM 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 利用2005 年太平洋区域17 个浮标的有效波高数据做检验, 对海浪模式波向在12、24、36 和48 四种离散划分进行了数值实验.结果表明, 在太平洋区域中纬度和太平洋东部地区, 36 个角度划分是较好的选择, 而在太平洋低纬度, 24 个波向划分是较好的选择; 冬、夏季数值模拟与检验对比表明, 较好的角度划分数分别是24 和36; 有效波高在2.0-4.0m 时, 较好的波向划分数是24; 有效波高小于2.0m 时, 24 与36 个波向划分数值模拟结果非常相近.而在高海况下, 36 个角度划分是较好的选择.上述结果均比采取波向离散12 的结果有明显改进.文章认为, 应使用高于12 的波数离散数划分, 24 或36 个波数角度离散划分是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NUM 海浪 波浪模式 波数离散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陷地形对Rayleigh面波传播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4
4
作者 周红 陈晓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82-1189,共8页
利用局域离散波数法,研究了地形对近地表爆炸源产生的Rayleigh面波的影响,展示了Rayleigh面波穿越地形过程中波的传播进程,研究了穿越地形前后Rayleigh面波能量、频率的变化,并讨论了该变化与地形起伏程度的关系,从中可见,Rayleigh面波... 利用局域离散波数法,研究了地形对近地表爆炸源产生的Rayleigh面波的影响,展示了Rayleigh面波穿越地形过程中波的传播进程,研究了穿越地形前后Rayleigh面波能量、频率的变化,并讨论了该变化与地形起伏程度的关系,从中可见,Rayleigh面波穿越地形时,激发出新的体波和面波,并且越陡的地形对面波传播的阻碍性越强,且面波高频部分能量损失的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域离散波数 Rayleigh面波 地形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苏门答腊M_S8.0地震对缅甸M_S6.5地震动态应力触发作用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彬 陆远忠 +3 位作者 刘耀炜 杨选辉 荆燕 方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399-406,共8页
根据地震动态触发理论,计算了2000年苏门答腊MS8.0,地震在缅甸MS6.5地震破裂面上产生的动态库仑应力:正峰值为1.357 5 MPa,负峰值为-1.113 5 MPa。峰值大于地震触发阈值0.01 MPa,苏门答腊地震的发生对缅甸地震具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在计... 根据地震动态触发理论,计算了2000年苏门答腊MS8.0,地震在缅甸MS6.5地震破裂面上产生的动态库仑应力:正峰值为1.357 5 MPa,负峰值为-1.113 5 MPa。峰值大于地震触发阈值0.01 MPa,苏门答腊地震的发生对缅甸地震具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主震基本参数、传播过程中介质参数和被触发地震断层参数的准确性对计算结果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态应力触发 反射率法 离散波数分解法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度地形的SH波频率域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周红 陈晓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5-211,共7页
地形是影响实际地震记录的一个重要因素,理论计算已证明地形影响地震波的走时、能量、震相、波形等特征,同时地形也是产生尾波信号的重要原因.复杂且具有多尺度成分的地形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不仅与地震信号的频率有关,与其自身尺度成分... 地形是影响实际地震记录的一个重要因素,理论计算已证明地形影响地震波的走时、能量、震相、波形等特征,同时地形也是产生尾波信号的重要原因.复杂且具有多尺度成分的地形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不仅与地震信号的频率有关,与其自身尺度成分也表现出强烈的依赖关系.本文利用局域离散波数法模拟计算了不同尺度地形SH波的频率响应,得到地形尺度与频率之间似共振的响应关系.这一关系可以更好地解释复杂地形对不同频率地震波传播的影响方式,同时可以指导数值模拟模型的构建,在关注的频率范围内合理取舍构造尺度成分,达到以最小的计算量得到最大的计算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域响应 地形尺度 局域离散波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破裂产生的动态应变场的模拟计算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解朝娣 吴小平 虎雄林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7-142,共6页
设地震破裂为一个以有限速度扩展的双侧破裂走滑断层,在1°×1°的研究范围内,通过离散波数法合成理论位移地震图,计算研究区域中144个场点的位移时程,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应变时程和动态应变场,并讨论了应变时程的动态特征和... 设地震破裂为一个以有限速度扩展的双侧破裂走滑断层,在1°×1°的研究范围内,通过离散波数法合成理论位移地震图,计算研究区域中144个场点的位移时程,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应变时程和动态应变场,并讨论了应变时程的动态特征和动态应变场的分布特征。地震破裂动态应变场的计算为将来实现地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场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波数 地震破裂 应变时程 动态应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荷载作用下轨道系统的动力特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谢伟平 王国波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24-27,共4页
以移动荷载作用下的轨道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轨道-枕木-碎石垫层协同分析的方法,将轨道系统简化为弹性地基梁模型,通过反应谱和动力响应的计算,对其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协同作用时的临界速度比不考虑时协同作用时的... 以移动荷载作用下的轨道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轨道-枕木-碎石垫层协同分析的方法,将轨道系统简化为弹性地基梁模型,通过反应谱和动力响应的计算,对其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协同作用时的临界速度比不考虑时协同作用时的有显著的降低,而且随着初始频率的增大,临界速度也在降低;轨道的最大响应总是发生在列车运行到该观测点处(t=0时),而且随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特性 移动荷载 轨道系统 谱分析 动力响应 离散波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弹性分层介质模型中的同震位移、应变以及应力 被引量:4
9
作者 郝金来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82-1694,共13页
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同震位移、应变以及应力变化,特别是同震应力的变化,在地震触发等问题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进一步发展了基于均匀弹性水平层状介质,利用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和离散波数计算同震位移的方法,使之可以计算相应的... 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同震位移、应变以及应力变化,特别是同震应力的变化,在地震触发等问题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进一步发展了基于均匀弹性水平层状介质,利用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和离散波数计算同震位移的方法,使之可以计算相应的应变、应力以及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可适用于多种情况,接收点可以位于地表以及地表以下,震源类型可以是剪切位错源以及拉张位错源.通过与半无限介质的解析解相比较,结果一致,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以及计算精度,可以用于计算地震之后库仑应力变化,为判断余震分布提供参考.在计算同震位移时,使用了梯形积分与Filon积分相结合的积分方式,即提高了同震位移计算的速度,又保证了计算精度,有利于反演问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 离散波数 同震位移 库仑应力 均匀分层弹性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疏台网反演区域地震偏量矩张量解的稳定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建常 陈运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43,共13页
使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研究了2010年2月26日台湾以东海域MW5.4地震的偏量矩张量,所得结果与Havard CMT目录给出的解之间的Kagan角为9.5°,两者较为一致;反演得到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41km,接近USGS给出的定位结果,可能更接近... 使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研究了2010年2月26日台湾以东海域MW5.4地震的偏量矩张量,所得结果与Havard CMT目录给出的解之间的Kagan角为9.5°,两者较为一致;反演得到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41km,接近USGS给出的定位结果,可能更接近真实的震源深度.选择不同的台站组合,分析了台站布局对矩张量解的影响.结果显示,3个台站的组合基本上都可以较为准确地得到矩张量解,台站方位覆盖越好,反演得到的解的偏差越小;在合适的情况下,两个台站的组合也可以得到较为可靠的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量矩张量 稀疏台网 离散波数 波形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层法的土动力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谢伟平 左鹏飞 徐劲 《爆破》 CSCD 2002年第1期17-18,共2页
研究了成层土的动力响应计算方法 ,推导了有关公式 ,并给出了移动荷载作用下的时程曲线。这一方法同样可用于分析冲击荷载所引起的场地土效应。
关键词 移动荷载 分层法 离散波数 成层土 动力响应 轨道 地基 振动分析 列车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邢台地区长周期地震动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晓辉 王晓山 +1 位作者 付长华 刘爱文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7-96,共10页
沉积平原中存在地表低速沉积层是长周期地震动产生的关键因素,而长周期地震动会对长周期建筑物造成严重威胁和震害。本文基于邢台地震的历史地震震源模型和含地表沉积层的地壳速度模型,采用离散波数有限元法,对邢台地区进行了长周期地... 沉积平原中存在地表低速沉积层是长周期地震动产生的关键因素,而长周期地震动会对长周期建筑物造成严重威胁和震害。本文基于邢台地震的历史地震震源模型和含地表沉积层的地壳速度模型,采用离散波数有限元法,对邢台地区进行了长周期地震动的计算分析。研究表明,邢台平原地区在大震中会产生长周期地震波,邢台地震中反应谱峰值区域位于宁晋南,与极震区基本重合。震中距小于55km区域内的周期1.5—4s的放大系数谱超过了抗震设计规范谱,反应谱放大系数值在周期2s附近达到峰值。因此,邢台地区因存在地表软弱沉积层,该区抗震设防可能对长周期地震动估计不足,建议应予以特别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地震动 沉积平原 离散波数有限元法 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模拟计算及断层类型影响研究
13
作者 虎雄林 吴小平 +2 位作者 崔建文 卢吉高 李正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0-254,共5页
对走滑断层、逆断层破裂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断层破裂所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其分布图像有很大区别。
关键词 离散波数 地震断层 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bust background subtraction in traffic video sequence 被引量:6
14
作者 高韬 刘正光 +3 位作者 岳士弘 张军 梅建强 高文春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1期187-195,共9页
For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urveillance, a novel background model based on Mart wavelet kernel and a background subtraction technique based on binary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s were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mod... For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urveillance, a novel background model based on Mart wavelet kernel and a background subtraction technique based on binary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s were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model kept a sample of intensity values for each pixel in the image and used this sample to estimate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of the pixel intensity. The density function was estimated using a new Marr wavelet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technique. Since this approach was quite general, the model could approximate any distribution for the pixel intensity without any assumptions about the underlying distribution shape. The background and current frame were transformed in the binary discrete wavelet domain, and background subtraction was performed in each sub-band. After obtaining the foreground, shadow was eliminated by an edge detection metho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produces good results with much lower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and effectively extracts the moving objects with accuracy ratio higher than 90%, indicating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n effective algorithm for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kground modeling background subtraction Marr wavelet binary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shadow elimin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