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维连续-离散耦合模型的门架式双排抗滑桩受力分析
1
作者 沈书拯 江巍 +3 位作者 欧阳晔 谭亿虹 吴剑 陈勇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4,共11页
使用结构力学计算模型分析门架式双排抗滑桩内力变形,由于引入简化假定在实际工程中存在一定局限。依托湖北省巴东县某建筑边坡工程,以FLAC3D和PFC3D为工具建立包含门架式双排抗滑桩结构和边坡的三维连续-离散耦合分析模型,采用重力增... 使用结构力学计算模型分析门架式双排抗滑桩内力变形,由于引入简化假定在实际工程中存在一定局限。依托湖北省巴东县某建筑边坡工程,以FLAC3D和PFC3D为工具建立包含门架式双排抗滑桩结构和边坡的三维连续-离散耦合分析模型,采用重力增加法获取给定安全系数下的门架式双排抗滑桩的内力变形,并通过对比分析明确排距、桩距和桩径对内力变形的影响。研究表明,连续-离散耦合模型可有效获取桩后土体潜在滑移趋势并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前后排桩弯矩分布呈现“S”型曲线特征,且前排桩承受更大弯矩。前后排桩侧向位移总体上均由桩底向上逐步增大,前排桩略大于后排桩,但由于连梁约束作用前排桩侧向位移在近桩顶处减小。给定安全系数增大会导致前后排桩弯矩增大和侧向位移非线性增长。排距增大后,前排桩桩顶负弯矩增大,前后排桩桩身正弯矩减小、负弯矩增大。桩距增大对桩顶弯矩影响较小,但会导致前后排桩桩身正弯矩和负弯矩均增大。桩径增大后,后排桩桩顶正弯矩增大,前排桩正弯矩和负弯矩均增大,后排桩正弯矩增大而负弯矩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架式双排抗滑桩 连续-离散耦合模型 重力增加法 弯矩 侧向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离散耦合方法的边坡稳定性模拟研究
2
作者 黄彦华 李明旭 +1 位作者 武世岩 杨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02-1513,共12页
为探究岩质边坡失稳过程及破坏特征,以实际滑坡为工程背景,采用连续-离散耦合数值方法(FLAC-PFC),结合强度折减法模拟分析坡体变形及离散单元破裂规律。首先,通过地表沉降算例,验证以边界墙为媒介的界面耦合方法能够保证数值模型的力、... 为探究岩质边坡失稳过程及破坏特征,以实际滑坡为工程背景,采用连续-离散耦合数值方法(FLAC-PFC),结合强度折减法模拟分析坡体变形及离散单元破裂规律。首先,通过地表沉降算例,验证以边界墙为媒介的界面耦合方法能够保证数值模型的力、力矩和位移传递的连续性;然后,构建边坡连续-离散耦合数值模型,分别对连续单元和离散单元进行强度参数劣化,验证采用强度折减法进行连续-离散耦合边坡模型稳定性分析的有效性;最后,基于不同强度折减系数下边坡滑移模拟结果,分析边坡坡体位移及裂纹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坡体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出现滑移趋势,坡体表面的位移明显大于坡体内部的位移,在坡脚处出现滑坡堆积体,沿边坡横向的位移变化是边坡失稳的主要表现。在不同强度折减系数下,离散域内颗粒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破裂,总体表现为滑面上部坡体内单元微裂纹数量较多,且以张拉破坏为主,与少量剪切微裂纹共同形成宏观裂纹,成为离散单元的主破坏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强度折减法 稳定性分析 裂纹演化 连续-离散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裂隙等效连续介质耦合模型的哈尔克山裂隙网络模拟
3
作者 漆琳靖 王泽清 +2 位作者 那金 岑畅 马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6-1268,共13页
哈尔克山位于天山北部,复杂的地质结构和强烈的地形切割导致该地区断裂发达,河谷裂隙发育。哈尔克山地区对天山北麓整体水资源及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为了对其进行地下水渗透能力评价研究,探讨该区域基岩裂隙渗透特征,基于离散裂隙网络模... 哈尔克山位于天山北部,复杂的地质结构和强烈的地形切割导致该地区断裂发达,河谷裂隙发育。哈尔克山地区对天山北麓整体水资源及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为了对其进行地下水渗透能力评价研究,探讨该区域基岩裂隙渗透特征,基于离散裂隙网络模型(DFN)与等效连续介质模型(ECM)的理论基础,提出一种离散裂隙等效连续介质耦合模拟方法。首先,基于研究区水文地质背景,结合其天然裂隙网络特征,开展区域裂隙空间特征分析;然后,根据天然裂隙网络特征开展离散裂隙网络模拟,构建符合实际区域地质条件的离散裂隙网络模型;最后,基于等效介质模型理论,耦合裂隙与地质单元体,计算裂隙网络等效渗透率。结果表明:研究区裂隙受哈尔克山断裂构造影响,整体走向呈NWW向和NEE向;区域裂隙隙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裂隙在空间分布上服从Fisher分布;裂隙等效半径为312.9~780.6 m,隙宽为1.43~25.19 mm,渗透率为2.3~66.7 mD①,裂隙密度为0.10~5.25 m^(-1);等效渗透率xx方向为0.050~1.877 mD,yy方向为0.050~1.947 mD,zz方向为0.100~2.825 mD,整体区域渗透率均小于3 mD;哈尔克山地区基岩裂隙网络渗透率较低,断裂带及河谷裂隙发育带是山区地下水的主要运移通道。将模拟结果同前期开展的水文地质试验结果对比,二者数值较为相近,证明离散裂隙等效连续介质耦合模拟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裂隙网络模型 等效连续介质模型 哈尔克山 离散裂隙等效连续介质耦合模拟 水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连续耦合的岩溶隧道防突岩体安全厚度预测 被引量:3
4
作者 晏启祥 刘琛尧 +3 位作者 孙润方 王绪 谢文清 陈耀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100,共11页
为有效预防岩溶隧道施工中的突涌水灾害,首先,调研近年来国内岩溶隧道突涌水典型案例,总结隧道突涌水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其次,建立离散-连续耦合模型并采用多元回归理论的方法,明确防突岩体破坏的判定准则,划分岩溶隧道防突岩体破坏... 为有效预防岩溶隧道施工中的突涌水灾害,首先,调研近年来国内岩溶隧道突涌水典型案例,总结隧道突涌水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其次,建立离散-连续耦合模型并采用多元回归理论的方法,明确防突岩体破坏的判定准则,划分岩溶隧道防突岩体破坏模式并提出裂缝发育规律;然后,基于对防突岩体最小安全厚度造成影响的各因素,针对溶洞位于隧道上方、下方及侧方3种情况分别建立防突岩体最小安全厚度预测计算式;最后,依托德庆隧道工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防突岩体破坏模式主要有弯折破坏、整体剪切破坏和复合破坏3种,可基于裂隙发展速度将其破坏过程分为初始阶段、快速发育阶段、平缓发育阶段3个阶段;各因素按影响显著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溶腔内水压、围岩黏结参数、溶腔跨度、溶腔高跨比和隧道埋深;计算得到德庆隧道3处施工段的防突岩体最小安全厚度分别为2.964,5.263和0.961 m,突涌水评估结果准确。防突岩体最小安全厚度预测计算式可用于预测并评估岩溶隧道突涌水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道 离散-连续耦合模型 防突岩体 破坏模式 安全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离散-连续耦合的岩溶隧道突水破坏模式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琛尧 晏启祥 +3 位作者 孙润方 王绪 邓宝华 陈耀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71,共9页
岩溶隧道在修建的过程中难以避免接近溶腔甚至高承压水溶腔,而突水破坏极易引发安全事故甚至对隧道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对岩溶隧道突水破坏模式的研究有利于解决相关安全问题,并对选线安全具有一定参照意义。通过三维离散-连续耦合数... 岩溶隧道在修建的过程中难以避免接近溶腔甚至高承压水溶腔,而突水破坏极易引发安全事故甚至对隧道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对岩溶隧道突水破坏模式的研究有利于解决相关安全问题,并对选线安全具有一定参照意义。通过三维离散-连续耦合数值技术,对微观离散颗粒物理、力学参数进行标定并验证,模拟水压作用下下伏溶腔与隧道仰拱之间的防突岩体垮塌过程。根据试验结果将防突岩体的破坏模式分为3类:剪切破坏模式、弯折破坏模式和复合破坏模式。弯折破坏模式表现为防突岩体中部和两端拉伸裂缝呈贯通状;剪切破坏模式表现为防突岩体两端裂缝呈剪切态;复合破坏模式则同时具有二者的共同特性。3种破坏模式所引起的裂缝发育规律相似,均可分为初始发育、快速发育和平缓发育3个阶段。初始发育阶段时防突岩体所存在的裂缝数量较少;维持水压力防突岩体的裂缝数量突增并进入快速发育阶段;而后防突岩体中的裂缝产生贯通效果进入平缓发育阶段,最终防突岩体整体垮塌。由此得出结论:突水破坏在岩溶隧道中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对岩溶隧道总体安全性有不可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道 突水灾害 防突岩体 离散-连续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连续螺旋叶片立式搅拌磨结构及其特性研究
6
作者 陈作炳 陈昊 童程光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5,共7页
连续螺旋叶片立式搅拌磨工作过程中,存在研磨介质球间碰撞不强烈、研磨特性弱的问题。文中提出非连续螺旋叶片,采用离散单元法,从研磨介质球整体流动情况、代表性位置速度、压力场、输入功率及能量等多方面,将非连续螺旋叶片立式搅拌磨... 连续螺旋叶片立式搅拌磨工作过程中,存在研磨介质球间碰撞不强烈、研磨特性弱的问题。文中提出非连续螺旋叶片,采用离散单元法,从研磨介质球整体流动情况、代表性位置速度、压力场、输入功率及能量等多方面,将非连续螺旋叶片立式搅拌磨与连续螺旋叶片立式搅拌磨进行对比研究。在同等工况下,非连续结构研磨介质球间速度梯度更大、碰撞更加剧烈,功率输入相对于连续性结构提高15.4%,研磨介质球间碰撞总能量增加24.4%,提高单位时间处理量的同时,能量利用率提高7%,且能量分布优于连续性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立式搅拌磨 离散单元法 连续螺旋叶片 特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连续尺度分形-离散Iwan黏滑接触力学建模
7
作者 夏焕雄 付志豪 +4 位作者 刘检华 敖晓辉 张健 罗俊成 张学睿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54-1164,共11页
零件配合面接触状态是影响高精密产品装配精度的关键因素,而分形-Iwan耦合模型是描述典型配合面黏滑接触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现有基于MB的分形-Iwan耦合模型认为所有微凸体发生完全变形,且全局共用一个常量弹塑性临界面积,导致模型... 零件配合面接触状态是影响高精密产品装配精度的关键因素,而分形-Iwan耦合模型是描述典型配合面黏滑接触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现有基于MB的分形-Iwan耦合模型认为所有微凸体发生完全变形,且全局共用一个常量弹塑性临界面积,导致模型对小触点的法向力计算存在偏差.为此,建立了改进的分形-离散Iwan黏滑接触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连续尺度的分形表面凸体分布函数,得到了具有尺度依赖关系的临界面积表达式.基于上述改进的耦合模型,探究了切向载荷作用下的粗糙接触界面滞回特性,获得了接触面几何形貌、接触压力对界面切向力的影响规律.将得到的滞回曲线与文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出的改进分形-离散Iwan耦合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接触面 连续尺度分形 离散Iwan模型 黏滑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意识是离散还是连续模式?基于注意瞬脱的整合性视角
8
作者 刘一鸣 罗浩诚 傅世敏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5,共12页
视觉意识是离散还是连续模式?注意抑制角度下的注意瞬脱范式是回答这一问题的重要工具。注意瞬脱范式指在固定的空间位置中快速连续地呈现多个刺激(约每秒10个),被试需要在若干分心物中报告一个或多个目标。该范式能够通过控制滞后时间... 视觉意识是离散还是连续模式?注意抑制角度下的注意瞬脱范式是回答这一问题的重要工具。注意瞬脱范式指在固定的空间位置中快速连续地呈现多个刺激(约每秒10个),被试需要在若干分心物中报告一个或多个目标。该范式能够通过控制滞后时间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有效地削弱意识,既规避了被试在主观判断中易混淆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外源性注意导致的误差。基于整合理论观点论证注意瞬脱下两种模式的共存,为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提供相容的理论框架,并有助于进一步探究测量方式、刺激材料、被试反应方式、加工水平和注意负载等因素影响视觉意识模式的原因。未来研究可以根据上述因素对实验方法和操作进行优化,从而基于注意瞬脱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实证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意识模式 离散视觉意识 连续视觉意识 注意瞬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FLOW的离散裂隙网络渗流分析
9
作者 王晋丽 陈喜 +2 位作者 张志才 康建荣 胡晋山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岩溶基岩裂隙水文研究考虑裂隙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建模较难。裂隙-连续介质模型(FC)从原理上能够比较真实地刻画实际的渗流形态,是岩溶地区较理想的水文模型。基于裂隙空间形态及分布的统计特性,应用Monte Carlo模拟技术和图论,采用MATLA... 岩溶基岩裂隙水文研究考虑裂隙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建模较难。裂隙-连续介质模型(FC)从原理上能够比较真实地刻画实际的渗流形态,是岩溶地区较理想的水文模型。基于裂隙空间形态及分布的统计特性,应用Monte Carlo模拟技术和图论,采用MATLAB程序生成二维裂隙网络原图及三级连通图,将第三级连通图映射到有限差分网格,建立离散裂隙网络(DFN)与MODFLOW相结合的FC渗流模型,编制相应的渗流模拟程序。复现交叉裂隙试验工况,及通过2个多裂隙算例分析有限差分网格分辨率以及裂隙死端对稳定渗流模拟精度的影响,以DFN渗流为准则,验证FC模型代码编写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FC模型模拟的节点水头、总网格流、裂隙长度在粗网格的高估或低估,通过细化网格可大大消除这种影响,裂隙死端对FC模型的MODFLOW网格流模拟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本研究实现了裂隙渗透性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在数值计算单元的表达,将促进对基于连通性的裂隙流的MODFLOW模拟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裂隙网络 连通性 MODFLOW 渗流 裂隙-连续介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极化调制与离散有界探测的CVQKD安全性分析
10
作者 杨雯 王天一 +1 位作者 杜俊男 王成 《信息网络安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6-816,共11页
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理论上无条件的安全性已被证明,但受实验系统中器件非理想特性的影响,理想的连续分布量子信号会发生退化,进而引发系统性能下降。为弥合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文章考虑发送端调制器和接收端探... 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理论上无条件的安全性已被证明,但受实验系统中器件非理想特性的影响,理想的连续分布量子信号会发生退化,进而引发系统性能下降。为弥合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文章考虑发送端调制器和接收端探测器的有限分辨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构建一个基于离散极化调制与离散有界探测的协议模型,并评估该模型下的参数估计的偏差特性及其对安全码率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发送端和接收端离散效应的耦合作用会使得过量噪声的估计值产生偏差,导致系统安全码率先增后减,最终急剧下滑。当量子信道的传输率位于0.2~0.6时,过量噪声的估计偏差会导致系统安全码率被严重低估,进而制约系统的最大传输距离。零差探测器的有限量程效应是诱发过量噪声估计偏差的最主要因素,这可以通过调节发送端的调制方差来进行有效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密钥分发 连续变量 离散极化调制 离散有界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型曲线积分函数的离散变量结构优化方法
11
作者 孙蓉 谭涛 李艳艳 《计算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61,共9页
离散变量结构优化设计的结果相较于连续优化设计更加符合工程实际的需求,然而设计变量的不连续性,导致许多有效的解析数学的优化算法和条件不再适用。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连续化处理离散变量结构优化设计问题的新函数,称为S型曲线积分函... 离散变量结构优化设计的结果相较于连续优化设计更加符合工程实际的需求,然而设计变量的不连续性,导致许多有效的解析数学的优化算法和条件不再适用。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连续化处理离散变量结构优化设计问题的新函数,称为S型曲线积分函数,该函数在自变量取0或1时,函数值为零且函数具有连续光滑的性质。通过引入新的0-1设计变量,离散变量优化设计问题可以转化成等价的0-1规划,令S型曲线积分函数值为零,取代新设计变量取0-1离散值的约束条件,以实现离散变量优化问题的连续化处理。建立起与原问题等价的非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用数学规划的方法进行求解,并给出了相应的算法。最后,基于MATLAB数值分析软件计算数值算例和经典桁架结构截面尺寸优化问题,数值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是有效的且对问题规模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变量 结构优化 0-1规划 连续化方法 S型曲线积分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运行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的时变分析法
12
作者 杨蔡进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0-754,共15页
随着运行速度的提升,高速列车与服役结构及环境的耦合作用显著加剧,并且上述耦合作用表现在车辆运动的全过程.考虑实际的运行环境,建立精细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开展更为精确的服役模拟是当前研究热点,但面临许多挑战,例如车辆与... 随着运行速度的提升,高速列车与服役结构及环境的耦合作用显著加剧,并且上述耦合作用表现在车辆运动的全过程.考虑实际的运行环境,建立精细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开展更为精确的服役模拟是当前研究热点,但面临许多挑战,例如车辆与长大轨道结构耦合动力学建模难题.现代高速列车短时间内就能在轨运行至数百公里的距离,经典的理论方法采用了拉格朗日方式描述系统的运动和变形,限定系统的力学研究对象固定不变,往往需要针对全部长度的轨道结构进行建模,计算分析效率亟需提高.围绕高速轨道交通领域内关键基础力学模型问题,基于模型截断的策略,从时变系统动力学角度,构建长距离连续运行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高效建模与分析方法.引入移动控制体描述长大轨道结构在有效振动区域内动力学行为,利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原理建立移动控制体内截断轨道梁的连续时变动力学模型,基于自适应步长Runge-Kutta-Fehlberg积分策略,通过预处理当前时间步的积分信息,确定预测下一时间步系统响应所需的迭代条件,从而表征控制体内轨道梁下轨枕和道床质量系统的离散时变动力学问题.最后,通过数值算例仿真,分析了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响应,并将计算结果与传统模态叠加法获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长大轨道结构 离散/连续时变系统动力学 移动控制体 任意拉格朗日-欧拉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熵的粗糙集连续属性离散化算法 被引量:134
13
作者 谢宏 程浩忠 牛东晓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570-1574,共5页
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粗糙集连续属性离散化算法.首先对每一个候选断点定义了信息熵,以此作为对断点重要性的量度,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断点选择的粗糙集连续属性离散化算法.最后采用多组数据对此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检验,并与其它算法做了对比实... 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粗糙集连续属性离散化算法.首先对每一个候选断点定义了信息熵,以此作为对断点重要性的量度,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断点选择的粗糙集连续属性离散化算法.最后采用多组数据对此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检验,并与其它算法做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此算法是有效的,而且当候选断点个数增多时仍有很高的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熵 粗糙集 连续属性 离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颗粒单元接触的二维离散-连续耦合分析方法 被引量:34
14
作者 周健 邓益兵 +1 位作者 贾敏才 王家全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79-1484,共6页
结合离散单元法与有限差分法发展了离散–连续耦合分析方法。在中心区域采用离散元分析,其周围区域采用有限差分法分析。采用离散元中颗粒接触计算模型计算离散–连续交界面处的颗粒与单元相互接触作用,在连续单元中接触点速度按型函数... 结合离散单元法与有限差分法发展了离散–连续耦合分析方法。在中心区域采用离散元分析,其周围区域采用有限差分法分析。采用离散元中颗粒接触计算模型计算离散–连续交界面处的颗粒与单元相互接触作用,在连续单元中接触点速度按型函数对交界面处的节点速度进行插值,将与颗粒的接触力按权值函数分配到交界面节点上。通过PFC和FLAC的Socket I/O接口,实现二维离散–连续耦合分析,并通过对二维算例分析,表明了该耦合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单元法 有限差分法 离散连续耦合 细观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电压控制中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的协调方法 (一)变电站内协调电压控制 被引量:32
15
作者 郭庆来 孙宏斌 +8 位作者 张伯明 吴文传 王彬 李柱华 汤磊 王蓓 宁文元 郑燕涛 袁平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9-42,107,共5页
无功电压调节手段既包括连续变量(发电机、调相机等),也包括离散变量(电容器、电抗器、有载调压分接头等),在自动电压控制过程中二者的协调体现在厂站内部和厂站之间2个层面。文中提出了"离散设备优先动作,连续设备精细调节"... 无功电压调节手段既包括连续变量(发电机、调相机等),也包括离散变量(电容器、电抗器、有载调压分接头等),在自动电压控制过程中二者的协调体现在厂站内部和厂站之间2个层面。文中提出了"离散设备优先动作,连续设备精细调节"的原则。重点研究了变电站内部的协调电压控制问题,提出了"集中控制+电压无功控制备用"的变电站控制模式。在控制策略的求解上,首先基于专家规则得到无功调节方向,然后基于控制灵敏度在离散设备与连续设备之间进行无功分配。该成果已在国内多个网、省级电网控制中心得到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中心 自动电压控制 离散变量 连续变量 变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熵的连续属性离散化算法 被引量:15
16
作者 贺跃 郑建军 朱蕾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37-638,651,共3页
连续属性离散化的关键在于合理确定离散化划分点的个数和位置。为了提高无监督离散化的效率,给出一种基于熵的连续属性离散化方法。该方法利用连续属性的信息量 (熵 )的特性,通过对连续属性变量的自身划分,最小化信息熵的减少和区间数,... 连续属性离散化的关键在于合理确定离散化划分点的个数和位置。为了提高无监督离散化的效率,给出一种基于熵的连续属性离散化方法。该方法利用连续属性的信息量 (熵 )的特性,通过对连续属性变量的自身划分,最小化信息熵的减少和区间数,并寻求熵的损失与适度的区间数之间的最佳平衡,以便得到优化的离散值。实验表明该算法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属性 离散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电压控制中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的协调方法 (二)厂站协调控制 被引量:22
17
作者 郭庆来 孙宏斌 +4 位作者 张伯明 吴文传 王彬 李柱华 汤磊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5-68,78,共5页
遵循"离散设备优先动作,连续设备精细调节"的原则,以变电站母线电压上下限为协调约束,提出了一种基于协调约束实时更新的厂站协调电压控制方案。首先在变电站侧增加虚拟调相机,通过站内协调,在给出离散设备控制策略的同时,得... 遵循"离散设备优先动作,连续设备精细调节"的原则,以变电站母线电压上下限为协调约束,提出了一种基于协调约束实时更新的厂站协调电压控制方案。首先在变电站侧增加虚拟调相机,通过站内协调,在给出离散设备控制策略的同时,得到虚拟调相机的期望无功出力;然后,按照控制等价原则,将虚拟调相机无功出力转换为实时更新的协调约束,并加入到本区域的协调二级电压控制(CSVC)模型中统一求解,该CSVC模型无离散变量,避免了混合整数规划问题的求解。所述成果已在国内多个网、省级电网得到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中心 自动电压控制 离散变量 连续变量 协调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Bayesian网中连续变量离散化的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飞 刘大有 薛万欣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794-800,共7页
文中对如何从含有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的混合数据中学习 Bayesian网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连续变量离散化算法 .在该算法中给出了兼顾离散模型准确度和复杂度的适应度函数 ;并基于对离散化的实质性分析 ,定义了离散策略... 文中对如何从含有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的混合数据中学习 Bayesian网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连续变量离散化算法 .在该算法中给出了兼顾离散模型准确度和复杂度的适应度函数 ;并基于对离散化的实质性分析 ,定义了离散策略等价的概念 ,由此制定了离散策略的编码方案 ;进一步设计了变换离散策略的遗传算子 .该算法不存在局部极值问题 ,且不需要事先给定变量序关系 .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该算法能有效地对连续变量离散化 ,从而使得从混合数据中学到的 Bayesian网具有较好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BAYESIAN网 连续变量离散 离散变量 学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连续耦合的尾矿坝边坡破坏机理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张铎 刘洋 +1 位作者 吴顺川 汪成林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73-1482,共10页
在连续介质力学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局部区域进行基于有限差分与离散元的离散–连续耦合分析。采用上述方法模拟了某尾矿坝边坡在尾矿冲填前后潜在滑移带附近的宏细观力学特征。模拟结果显示,对于耦合和非耦合模型... 在连续介质力学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局部区域进行基于有限差分与离散元的离散–连续耦合分析。采用上述方法模拟了某尾矿坝边坡在尾矿冲填前后潜在滑移带附近的宏细观力学特征。模拟结果显示,对于耦合和非耦合模型中的连续域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但离散域的存在可以对滑移带形成过程的细观力学特征,如力链分布、土体细观组构发展等进行分析,研究边坡破坏的细观机理。研究表明,在滑移带形成过程中,滑移带内外土体各向异性的发展明显不同:随着荷载的施加,潜在滑移带内土体颗粒发生了较明显的位移,应力主方向发生了明显转动。颗粒的转动改变了带内组构的分布,并逐渐形成剪切滑移带,造成边坡失稳。滑带外土体虽然应力主方向发生了一定的偏转,但剪应力变化不大。采用的离散–耦合分析方法可以分析边坡在渐进破坏过程中滑移带形成的细观力学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连续耦合 数值模拟 尾矿坝边坡 破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软岩隧道围岩破坏的连续-离散耦合分析 被引量:28
20
作者 徐国文 何川 +1 位作者 汪耀 陈子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66-973,共8页
为了研究层状岩体中隧道开挖后围岩的破坏机理,以汶马高速鹧鸪山隧道为例,基于离散元-有限差分耦合算法,建立了一种新的层状软岩隧道开挖模拟方法,采用该方法对不同地应力场、层理间距等因素影响下围岩的破坏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 为了研究层状岩体中隧道开挖后围岩的破坏机理,以汶马高速鹧鸪山隧道为例,基于离散元-有限差分耦合算法,建立了一种新的层状软岩隧道开挖模拟方法,采用该方法对不同地应力场、层理间距等因素影响下围岩的破坏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应力重分布导致强度较低的层理面首先发生滑移及张开破坏,岩体的滑移及张开使得应力场受到进一步扰动,导致层间岩体产生拉裂破坏;同种水平应力条件下,随着侧压力系数的减小,岩体产生的微裂纹不断增多.当侧压力系数为1.00、0.80、0.67、0.57、0.50时,微裂纹总数分别为304、391、602、999、1 240;当层理间距为0.6 m时,层理对围岩破坏形态起控制作用;随着层理间距从0.6 m增加至1.2 m,层理对围岩破坏模式的控制作用减弱,围岩的破坏形态与均质围岩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岩体 软岩 破坏特征 连续-离散耦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