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形得似”说的美学内蕴读解
1
作者 李祥林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7-141,共5页
“离形得似”是构成中国美学形神论的核心命题之一,这一命题下笼罩着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形神论系统,其理论展开可从“离形”与“得似”两个层面,“超以象外”、“万取一收”、“俱似大道”、“古镜照神”
关键词 离形得似 “超以象外” 《二十四诗品》 美学内蕴 “神” 中国美学 顾恺之 写神 神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理论中也有“离形得似”说
2
作者 祥林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45-145,共1页
有人在论及明清小说美学形神论时说:“小说理论的强调‘传神’是在形神兼备的前提下来讲的,认为传神要以形似为基础……‘离形得似’的观念在小说理论领域中是丝毫没有的。”(见《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1辑第33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 有人在论及明清小说美学形神论时说:“小说理论的强调‘传神’是在形神兼备的前提下来讲的,认为传神要以形似为基础……‘离形得似’的观念在小说理论领域中是丝毫没有的。”(见《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1辑第33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理论 离形得似 北京大学出版社 神兼备 小说美学 文艺思想 神论 传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性油画造型中的离形得似
3
作者 金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11-212,共2页
当人们无意于再用自然的方法去面对自然时,艺术就此产生了。在论及艺术本质时,经常会提及这样的话语,也不知是何时自己才有了这样的领悟,或许是因为长期教学需要的缘故,总想找到一些通俗易懂的解释,以为就此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关键词 离形得似 表现性 造型 油画 艺术本质 教学需要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形得似”与“味外之旨”
4
作者 王世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41-43,共3页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了诗要有“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好象惝倪迷离。不大好懂。他还提出“离形得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更好象玄妙神秘,不易理解。其实,这些都是很有美学价值,很值得...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了诗要有“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好象惝倪迷离。不大好懂。他还提出“离形得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更好象玄妙神秘,不易理解。其实,这些都是很有美学价值,很值得研究的美学思想。 这些诗论的核心,我认为是说写诗不能浅露平直,就事论事,诗意不能停留于字面上所写出来的的景象、韵味,或是停留于照录出生活事物的“形”,而应该通过字面上所写的景象和韵味,传达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表面上没有毫发不差地照录生活事物的形貌,似乎离开了事物的“形”,却能真切地传物之“神”。国画用朱笔画竹,用勾勒法、没骨法画牡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外之旨 离形得似 韵外之致 司空图 画竹 象外之象 鲁迅 苏轼 景外之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舞台上时空环境处理方法中的“离形得似”
5
《文艺理论研究》 1984年第1期130-131,共2页
马也在《中国戏曲艺术时空特性探源》(《中国社会科学》83年6期)一文中认为,中国戏曲舞台上时空环境处理方法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形式的“离形得似”: 第一,戏曲在正面表现时空环境时,是“得意忘形”的。只要把人物演好,舞台上的环境... 马也在《中国戏曲艺术时空特性探源》(《中国社会科学》83年6期)一文中认为,中国戏曲舞台上时空环境处理方法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形式的“离形得似”: 第一,戏曲在正面表现时空环境时,是“得意忘形”的。只要把人物演好,舞台上的环境是可以忽略的,戏以人重,而不贵物。这种“得意忘形”的真实观支持并允许了舞台上的虚拟表演,因而也就解脱了有限舞台时空的限制,丢开了实物装置的束缚——“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发挥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第二,在处理时空环境的转换上,也是“得意忘形”或叫“过河拆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环境 离形得似 戏曲舞台 中国戏曲艺术 舞台时空 虚拟 处理方法 无穷 真实观 时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形得似——中国古代艺术形象构成方式谈片
6
作者 倪进 《现代中文学刊》 1997年第3期20-23,共4页
"离形得似"与"以形写神"相对应,构成了中国艺术形神论的另一方面,其哲学基础则是"以神为本,形神相异"的有神论观点。在形神关系问题上,有神论早于无神论。由于远古时期科学文化水平的低下,原始宗教巫术... "离形得似"与"以形写神"相对应,构成了中国艺术形神论的另一方面,其哲学基础则是"以神为本,形神相异"的有神论观点。在形神关系问题上,有神论早于无神论。由于远古时期科学文化水平的低下,原始宗教巫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普遍相信灵魂不死,人死为鬼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形得似 写神 艺术 中国古代 神论 有神论 中国艺术 内在精神 重要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神兼备”的文化“土壤分析”——意境论之一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兆鹏 《社会科学辑刊》 1988年第1期147-153,共7页
文学以及文学的审美理想都是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中,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的社会思潮、社会心理、风俗人情、哲学思想、历史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形神兼备的审美理想就产生在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我们试从四个方面来探讨... 文学以及文学的审美理想都是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中,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的社会思潮、社会心理、风俗人情、哲学思想、历史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形神兼备的审美理想就产生在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我们试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一、诗歌意境中的形神统一论导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神统一观。我们说司空图虽懂得形与神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但这并非是司空图的顿悟独创,而是渊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哲学就已注意到形神关系问题。《墨子·经上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理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司空图 神统一 离形得似 文化土壤 诗歌艺术 美学思想 社会心理 意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抽象性形态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晓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6-101,共6页
在经济关系、意识形态和民族习惯互不相同的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绘画形态中,讲究"笔墨情趣"与"离形得似"的中国绘画抽象形态表现形式,它作为中国人把握世界的一定方式的特征,作为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创作活动的组成部分... 在经济关系、意识形态和民族习惯互不相同的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绘画形态中,讲究"笔墨情趣"与"离形得似"的中国绘画抽象形态表现形式,它作为中国人把握世界的一定方式的特征,作为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创作活动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对中国传统绘画中讲究"笔墨情趣"与"离形得似"抽象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使中国绘画的抽象性表现更加丰富,更加完善,使其在绘画中的作用更加显著和完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性 笔墨情趣 离形得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理论与形神论 被引量:2
9
作者 郁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9-27,50,共10页
把典型理论视为西方特有的文学理论,中国现代有关典型的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这似乎是文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但是流行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典型”与“意境”一样,恰恰是从中国民族文学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艺术理论。它们是对中国文学... 把典型理论视为西方特有的文学理论,中国现代有关典型的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这似乎是文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但是流行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典型”与“意境”一样,恰恰是从中国民族文学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艺术理论。它们是对中国文学自身固有的两种不同创作倾向——叙事与抒情、再现与表现的美学总结。不过“典型”论的出现晚于“意境”论,它产生于叙事文体——小说与戏剧高度发达的明清时期。它是悠远的中国古典美学传统——艺术形神论向小说与戏剧渗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论 典型理论 水浒传 金圣叹 离形得似 人物 写神 典型论 明清小说 人物性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外之象”的现代阐释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继中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53-58,共6页
本文拟以上示图式阐释“象外之象”:图式表明诗歌意象与心与物的双重联系。一、说“取”司空图所云“象外之象”,第一个“象”指什么?或以为指现实中事物的真相,或以为指诗歌中易于感知之具体形象,或以为当指包括无形的事件在内的诗歌意... 本文拟以上示图式阐释“象外之象”:图式表明诗歌意象与心与物的双重联系。一、说“取”司空图所云“象外之象”,第一个“象”指什么?或以为指现实中事物的真相,或以为指诗歌中易于感知之具体形象,或以为当指包括无形的事件在内的诗歌意象,等等。明确第一个“象”何所指,是准确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外之象 诗歌意象 司空图 离形得似 二十四诗品 客观事物 取象 具体 精神状态 韦应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元杂剧脚色与人物之间的“戏拟”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建森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6-41,共6页
元杂剧的脚色与人物是既可相对独立又能相互交融的辩证统一体 ,脚色与人物之间形成一种“戏拟”的关系。“戏拟”追求“神似” ,是诗画“离形得似”
关键词 元杂剧 “戏拟” 离形得似 脚色 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袁宏道的传记文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虹 《东南学术》 CSSCI 1998年第4期77-79,共3页
关键词 袁宏道 传记文 文学观念 个性化 司马迁 “奇” 山水游记 合传 《徐文长传》 离形得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浩绘画美学的开拓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代湘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18-19,共2页
荆浩绘画美学的开拓性陈代湘滋兴于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在中国这块特殊的土壤上,发展成了中国绘画的主流。明人周履清说中国画“山水居首”,这确是事实。然而,在五代荆洁之前,山水画尚居人物画之下,并非画之主于。真正把山水画推... 荆浩绘画美学的开拓性陈代湘滋兴于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在中国这块特殊的土壤上,发展成了中国绘画的主流。明人周履清说中国画“山水居首”,这确是事实。然而,在五代荆洁之前,山水画尚居人物画之下,并非画之主于。真正把山水画推向中国画首位,并开北宋以下千年之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绘画美学 《笔法记》 荆浩 “气韵生动” 人物画 离形得似 阳刚之美 “韵” “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味外之旨”与“象外之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读札
14
作者 周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99-103,共5页
味外之旨 标举“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最突出的特点。《与李生论诗书》云:“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把是否能“辨味”作为能否言诗的首要条件。不仅如此,在辨味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 味外之旨 标举“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最突出的特点。《与李生论诗书》云:“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把是否能“辨味”作为能否言诗的首要条件。不仅如此,在辨味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诗歌主张:标举“味外之旨”。对此,他作了个生动的比喻:“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鹹也,止于鹹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与李生论诗书》)概括起来,就是“韵外之致”。“致”,指情致、情趣。“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味外之味”。这种观点一直贯串在他的整个文论中。 “味”之应用于文坛,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被称为我同第一部美学著作的《乐记》云:“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这还只是就音乐言。魏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才第一次把“味”这个概念引进文论:“或清虚以婉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 味外之旨 司空图 象外之象 “味” 《二十四诗品》 离形得似 “神” 味外之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景结情与绝句的神味
15
作者 叶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81-86,共6页
古代的文论家们对于诗歌的结句曾做过十分有益的探讨。刘勰《文心雕龙·附会篇》指出:“若夫绝笔断章,譬乘舟之振楫;会词切理,如引辔以挥鞭。克终(?)绩,寄深写送。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风不畅,此《周易》所谓‘臀无... 古代的文论家们对于诗歌的结句曾做过十分有益的探讨。刘勰《文心雕龙·附会篇》指出:“若夫绝笔断章,譬乘舟之振楫;会词切理,如引辔以挥鞭。克终(?)绩,寄深写送。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风不畅,此《周易》所谓‘臀无肤,其行次且’也。”他认为结句应该振起,若开头情彩,收尾疲弱,则必然文势阻塞,词气衰竭;欲在结句收取功效,就必须寄托深远,具有情味。王昌龄《诗格》谈及结句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见《文镜秘府论·地篇》)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认为:“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以景结情,情在词外,可谓“意有所寄,言所不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绝句 沈义父 王昌龄 唐人 周易 诗格 离形得似 审美联想 心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空图美学思想初探
16
作者 王屏 《思想战线》 1984年第6期80-86,共7页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思想有无脉络?成不成体系?这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建国以来,对司空图美学思想有所研究,但很不够,且多分歧。一般的看法是:《诗品》讲二十四种不同的诗歌境界和风格,因...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思想有无脉络?成不成体系?这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建国以来,对司空图美学思想有所研究,但很不够,且多分歧。一般的看法是:《诗品》讲二十四种不同的诗歌境界和风格,因此“品”与“品”之间并无内在的有机联系。其实,作为一个富有创作经验的诗论家,司空图在《诗品》中所涉及到的决不只是诗歌的境界和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思想 创作经验 司空图 艺术境界 自然之美 审美理想 审美趣味 美学特征 审美能力 离形得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司空图的意象理论
17
作者 杨福俊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5-89,共5页
司空图集前人意象说之大成,已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的意象理论体系。他不仅领悟到了不同层面上的意象,且对意象本质特征有着深刻的认识;对如何创造意象也有明确的主张,尤其是将意象理论体现于《二十四诗品》的创作实践中。
关键词 意象 韵外之致 离形得似 思与境谐 万取一收 摹神取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小沧浪诗话》的理论渊源和价值取向
18
作者 吕美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1期71-74,共4页
关键词 沧浪诗话 理论渊源 “神韵”说 “诗教” 离形得似 “性灵”说 价值取向 《沧浪诗话》 “诗言志” 《随园诗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司空图)诗品臆说》
19
作者 孙昌熙 刘淦 《文史哲》 1962年第3期62-68,共7页
(一) 晚唐诗人司空图(公元837—908年)的《廿四诗品》是探讨诗创作,特别是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地描绘出各种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这... (一) 晚唐诗人司空图(公元837—908年)的《廿四诗品》是探讨诗创作,特别是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地描绘出各种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这就使它既为当时诗坛所重视,也给后来以极大的影响。我们认为,这部书对于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创作、实现艺术风格多样化的问题,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因而值得我们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空图 艺术风格 诗创作 诗品 社会主义文学 晚唐诗人 文学观 离形得似 格问题 臆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