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动覆岩注浆离层力学结构模型及稳定性预测方法:以张集煤矿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兵 陈永春 +1 位作者 安士凯 胡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324-9333,共10页
煤矿开采引发地表岩土层移动变形,进而导致建筑倒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离层注浆是减缓地表沉降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研究淮南矿区倾斜地层采动离层的发育和稳定性,基于关键层理论,建立了由主关键层、注浆阻隔层、亚关键层组成的采动... 煤矿开采引发地表岩土层移动变形,进而导致建筑倒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离层注浆是减缓地表沉降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研究淮南矿区倾斜地层采动离层的发育和稳定性,基于关键层理论,建立了由主关键层、注浆阻隔层、亚关键层组成的采动覆岩注浆离层力学结构模型,提出了注浆离层稳定性力学判据。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分别建立水平和倾斜地层模型,模拟煤层开采过程中裂隙演化规律及可注浆离层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水平和倾斜地层导水裂隙均未贯通注浆阻隔层,主关键层底部均发育可注浆离层,水平地层可注浆离层开度比倾斜地层的开度更大。数值模拟证明采动覆岩注浆力学结构模型可以对采动离层稳定性进行有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注浆 注浆离层力学模型 注浆阻隔层 关键层 数值模拟 离层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层Alfven谐振反馈不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石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4-750,共7页
本文利用分层(磁层、电离层、大气层)模型,分析了电离层电导率以及磁场方向对电离层Alfven谐振(简称IAR)反馈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倾斜磁场可以有效改变IAR的参数(谐振频率与增长率),进而改变IAR反馈不稳定性的性能,磁场方向向上时... 本文利用分层(磁层、电离层、大气层)模型,分析了电离层电导率以及磁场方向对电离层Alfven谐振(简称IAR)反馈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倾斜磁场可以有效改变IAR的参数(谐振频率与增长率),进而改变IAR反馈不稳定性的性能,磁场方向向上时,在电离层电导率较大且不考虑Hall电导率的情况下,磁场倾斜角的减小有利于电离层不稳定性的形成,电离层Hall电导率可以增大IAR反馈不稳定性的增长率,且对于较大的倾角增长率提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模型 离层Alfven谐振反馈不稳定性 倾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集二矿1608运输巷顶板离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吴德义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21,共4页
为了解决新集二矿1608运输巷复合顶板原锚杆支护存在问题,选用合理锚杆支护参数保持巷道复合顶板离层稳定,基于对塑性离层和层间离层随时间变化的不同特点分析,将工程实测的新集二矿1608运输巷复合顶板总离层分离为层间离层和塑性离层... 为了解决新集二矿1608运输巷复合顶板原锚杆支护存在问题,选用合理锚杆支护参数保持巷道复合顶板离层稳定,基于对塑性离层和层间离层随时间变化的不同特点分析,将工程实测的新集二矿1608运输巷复合顶板总离层分离为层间离层和塑性离层。结果表明该巷道复合顶板离层不稳定主要是由层间离层引起的,原锚杆(索)支护主要为总预紧力不够,在增加锚(索)预紧力基础上调整锚杆(索)间距和排距,经工程实际应用,取得了很好支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顶板 离层分离 离层稳定性 锚杆预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武汉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系统测量回波相位 被引量:8
4
作者 陈罡 赵正予 王烽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1-275,共5页
电离层作为时空随机变化介质,除了规则变化外还存在着不规则结构和随机变化,即电离层不稳定性,其直接影响是经过电离层传播的电波产生相位随机起伏。利用垂测仪和信标接收机测量精确相位数据的各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而应用具有大范围电... 电离层作为时空随机变化介质,除了规则变化外还存在着不规则结构和随机变化,即电离层不稳定性,其直接影响是经过电离层传播的电波产生相位随机起伏。利用垂测仪和信标接收机测量精确相位数据的各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而应用具有大范围电离层探测能力的高频天波超视距雷达测量回波相位的方法还没有文献提出。文中提出了一种从相位编码脉冲压缩体制电离层探测雷达测量的电离层信道双时响应中提取相位数据的理论。此理论被成功地应用于自行研制的武汉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系统中,探测获得了有效的回波相位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斜向返回探测 相位 离层稳定性 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暴对赤道地区L波段电离层闪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升高 方涵先 +2 位作者 李刚 牛俊 王凯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2-817,共6页
利用赤道地区Vamimo站闪烁数据,选取两次典型大磁暴时段重点分析,对比磁暴发生前、发生时以及发生后连续几天电离层幅度闪烁强度和发生率的变化,引入瑞利-泰勒不稳定性(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线性增长率γ_0,对磁暴影响闪烁的机... 利用赤道地区Vamimo站闪烁数据,选取两次典型大磁暴时段重点分析,对比磁暴发生前、发生时以及发生后连续几天电离层幅度闪烁强度和发生率的变化,引入瑞利-泰勒不稳定性(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线性增长率γ_0,对磁暴影响闪烁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磁暴可能触发闪烁发生,也可能抑制闪烁发生,这既与观测季节有关,也与磁暴不同发展阶段的地方时有关.触发发生于闪烁少发季节磁暴主相所在的午夜至黎明时段,可能是磁层穿透电离层的东向电场所致;抑制发生于闪烁多发季节磁暴恢复相所在的午夜前时段,可能是西向电场作用的结果.磁暴发生时的电场变化可能是抑制或触发闪烁的主导因素,但仍需进一步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波段电离层闪烁 磁暴 赤道地区 R-T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