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阻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测定活体不结球小白菜叶片细胞中硝酸根离子的活度 被引量:18
1
作者 贾莉君 范晓荣 +2 位作者 尹晓明 曹云 沈其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7-452,共6页
详细介绍了用双阻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活体测定小白菜叶片活体细胞中硝酸根离子的活度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微电极与溶液中硝酸根离子的浓度呈对数曲线的关系,斜率为48~58mV,对硝酸根离子浓度有较低的检出限,是一种选择性高、灵敏、经... 详细介绍了用双阻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活体测定小白菜叶片活体细胞中硝酸根离子的活度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微电极与溶液中硝酸根离子的浓度呈对数曲线的关系,斜率为48~58mV,对硝酸根离子浓度有较低的检出限,是一种选择性高、灵敏、经济的测定植物活体细胞中离子活度的方法。小白菜生长至六叶期时,用含有5molm-3NO3-的营养液诱导48h。测定结果表明,叶片细胞中硝酸根离子活度分布在活度高低明显不同的两个区间内,在细胞质中是0.24~10molm-3,液泡中20~110molm-3,且两个区间在细胞跨膜电位上也有差异。液泡占整个细胞体积的90%,所以,植物所吸收的硝酸根离子都集中在液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阻离子选择性微电极 叶片细胞 硝酸根离子 不结球小白菜 活度测定 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制备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进海 薛琳 +2 位作者 周桥 黄岚 王忠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24-30,共7页
双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细胞外离子流速和细胞内离子活度的测量,但双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Ion-Selective Microelectrode,ISME)的制备过程繁琐,不可控因素多,制备成功率低。针对存在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简易、快速的双... 双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细胞外离子流速和细胞内离子活度的测量,但双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Ion-Selective Microelectrode,ISME)的制备过程繁琐,不可控因素多,制备成功率低。针对存在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简易、快速的双管ISME制备方法。首先,介绍了双管微电极制备、硅烷化和电极尖端灌充液态离子交换剂(Liquid Ion Exchanger,LIX)的具体流程;其次,对制备的双管ISME的能斯特斜率和响应时间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蒸汽硅烷法对双管微电极进行硅烷化处理,最优硅烷化温度、二甲基二氯硅烷剂量和硅烷化时间分别为150℃、45μL和90 min;制备的双管氢离子、钾离子、钙离子、氯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能斯特斜率分别为54.08、56.51、27.08和-58.80 mV/dec;4种双管ISME的响应时间介于0.20~0.42 s之间。研究结果表明,由该研究制备方法制作的双管ISME,可以满足植物细胞外离子流速和细胞内离子活度信息检测的要求。双管ISME的快速制备,降低了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技术的应用难度,将有利于植物电生理检测试验的进行和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技术在农作物育种、生理抗逆、植物营养吸收与同化等研究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极 试验 双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 硅烷化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用于外界胁迫下细胞液中钙分布检测的新模式
3
作者 邵海玲 徐长山 +3 位作者 张海娇 乔金 郑博文 何慧敏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67-275,共9页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ISME)是一种电化学传感器。在单细胞检测中可用来测定细胞内各种离子的浓度和胞外空间的离子流。本文提出了一种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用于单细胞检测的新方法,即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测量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破裂时形成的离子...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ISME)是一种电化学传感器。在单细胞检测中可用来测定细胞内各种离子的浓度和胞外空间的离子流。本文提出了一种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用于单细胞检测的新方法,即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测量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破裂时形成的离子浓度脉冲信号,进而分析细胞液中离子浓度的分布。并用此方法研究了在低温、纳米氧化铜(CuO NPs)、重金属(铽、镉)和乙醇等不同因素作用下,芦荟(Aloe vera)细胞原生质体的细胞液中Ca2+的浓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冷冻、CuO NPs、硝酸铽和氯化镉处理后细胞液中的Ca2+浓度分布发生分层现象,而乙醇处理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方法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和操作简便的优点,为更全面地揭示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响应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可为各种环境和生态毒理学评价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 细胞液 浓度分布 原生质体 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损伤微测Zn^2+选择性微电极的研发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云超 李连祯 +3 位作者 徐世艾 于顺洋 李瑞杰 骆永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3-339,共7页
非损伤微测技术(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NMT)是一种通过微电极实时测定进出活体材料离子和小分子流速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等研究领域中。目前该技术专用的重金属微电极种类非常少,因此其在重金属... 非损伤微测技术(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NMT)是一种通过微电极实时测定进出活体材料离子和小分子流速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等研究领域中。目前该技术专用的重金属微电极种类非常少,因此其在重金属胁迫研究中的应用也受到了限制。本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基于非损伤微测技术的Zn^2+选择性微电极,首次实现了活体条件下植物根际Zn^2+离子流的实时、动态检测。研发的微电极在去离子水中对Zn^2+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0^-6~10^-1 mol/L,能斯特斜率为30.2mV/decade(浓度每增加或减少10倍电位值的变化),响应时间t95%≤1s,正常工作pH范围为3.5~7.0;在简易模拟土壤溶液(0.1mmol/L Ca(NO3)2、0.1 mmol/L KNO3、0.1 mmol/L Mg(NO3)2和1 mmol/L NaNO3)中,其线性响应范围变为5×10^-5~10^-1 mol/L,能斯特斜率为28.1mV/decade,对土壤溶液中的共存阳离子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利用构建的非损伤微测Zn^2+选择性微电极对Zn/Cd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根际不同微区的Zn^2+离子流进行了实时检测。该技术的成功研发为活体条件下深入认识Zn^2+在植物根际的微界面过程与机制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2+ 非损伤微测技术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 伴矿景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微电极测定水稻根系质外体的pH值 被引量:2
5
作者 尹晓明 范晓荣 +1 位作者 贾莉君 沈其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33-1036,共4页
关键词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 水稻根系 质外体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含氮量快速检测微电极的研制
6
作者 左志宇 骆飞 +5 位作者 毛罕平 马万征 张晓东 李青林 秦丽娟 吕天远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4-178,共5页
针对设施栽培番茄营养信息检测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番茄含氮量快速检测方法。为此,详细讨论了多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拉制、硅烷化、敏感剂充灌和标定等制备过程;通过对现有硝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敏感剂配方进... 针对设施栽培番茄营养信息检测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番茄含氮量快速检测方法。为此,详细讨论了多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拉制、硅烷化、敏感剂充灌和标定等制备过程;通过对现有硝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敏感剂配方进行试验分析,筛选出了适用于多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硝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敏感膜。通过番茄叶片样本测试,并与AA3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得的含氮量相比,采用多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测得的番茄叶片样本含氮量绝对误差为1.03mg/g,相对误差为3.96%。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多管硝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检测番茄叶片中的含氮量是可行的。该研究可为同时快速检测作物中钾、钙等离子的含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含氮量 多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 硝酸根离子 铵根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和癌细胞内胆酸含量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许沈华 孙永正 +4 位作者 钱丽娟 牟瀚舟 刘俊涛 洪文兵 朱赤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09-311,共3页
作者用近期发展的对胆酸敏感的双通道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检测21例肠癌活细胞内胆酸平均含量为17.59±1.18×10(-5)mol/L,12例距肠癌远端正常肠粘膜细胞内胆酸平均含量为4.58±0.66×1... 作者用近期发展的对胆酸敏感的双通道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检测21例肠癌活细胞内胆酸平均含量为17.59±1.18×10(-5)mol/L,12例距肠癌远端正常肠粘膜细胞内胆酸平均含量为4.58±0.66×10(-5)mol/L,前者是后者的3.84倍,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用放射免疫分析法(PEG法)检测23例肠癌细胞冻融液和远端正常肠粘膜细胞冻融液,胆酸平均含量分别为1.44±0.20nmol/ml和0.36±0.07nmol/ml,前者是后者的3.99倍,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检测50例肠癌患者术前血清胆酸含量范围在2.02~17.55nmol/ml之间,平均为5.90±0.50nmol/ml;检测30例正常人血清胆酸含量范围在0.86~4.9nmol/ml之间,平均为2.60±0.24nmol/ml。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胆酸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 放射免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对人和牛牙齿组织脱矿力的对比研究
8
作者 刘鲁川 温秀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189-1190,共2页
目的 检测酸对人牙釉质、牛牙釉质与牛牙本质的脱矿力 ,评价其脱矿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人牙釉质与牛牙釉质对比组 (每组 10粒牙齿 ) ,牛牙釉质与牛牙本质对比组 (每组 10颗牙齿 ) ,分别进行酸蚀处理 ,采用自制的中性载体钙离子选择性... 目的 检测酸对人牙釉质、牛牙釉质与牛牙本质的脱矿力 ,评价其脱矿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人牙釉质与牛牙釉质对比组 (每组 10粒牙齿 ) ,牛牙釉质与牛牙本质对比组 (每组 10颗牙齿 ) ,分别进行酸蚀处理 ,采用自制的中性载体钙离子选择性微电极 (Ca2 + ISME)测试酸蚀模型中的Ca2 +浓度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酸对牛牙釉质的脱矿力显著大于对人牙釉质的脱矿力 (P <0 .0 5 ) ;酸对牛牙本质的脱矿力显著大于对牛牙釉质的脱矿力 (P <0 .0 5 )。结论 酸对不同种类的牙齿硬组织的脱矿力具有明显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 人牙 牛牙 脱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O NPs及其析出的Mg^2+对细叶蜈蚣草(Egeria najas)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博文 徐长山 +3 位作者 何惠敏 程亮 郭佳昕 刘晓男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01-309,共9页
以细叶蜈蚣草(Egeria najas)为受试植物,研究MgO NPs及其析出的Mg^2+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MgO NPs抑制了光系统Ⅱ反应中心之间的连通性及受体侧的电子传递,而Mg^2+则提升了光系统活性和光能转化率,因而排除了MgO NPs中... 以细叶蜈蚣草(Egeria najas)为受试植物,研究MgO NPs及其析出的Mg^2+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MgO NPs抑制了光系统Ⅱ反应中心之间的连通性及受体侧的电子传递,而Mg^2+则提升了光系统活性和光能转化率,因而排除了MgO NPs中析出的Mg^2+对细叶蜈蚣草光合作用的毒性。对Mg^2+浓度的原位实时检测表明,MgO NPs悬浮液中Mg^2+浓度并非常数。在培养细叶蜈蚣草初期,悬浮液中Mg^2+析出浓度范围为0.3~1.0 mg·L^-1,随时间推移析出浓度逐渐增高并在24 h后达到饱和值0.7~2.4 mg·L^-1。未培养细叶蜈蚣草时悬浮液中析出的Mg^2+浓度要更大,24 h后浓度范围达到0.9~2.8 mg·L^-1。这些结果弥补了以往研究中未能对MgO NPs析出的Mg^2+浓度进行动态检测的不足。比较细叶蜈蚣草对MgO NPs悬浮液中和MgCl 2溶液中的Mg^2+的表观吸收量会发现MgO NPs抑制了细叶蜈蚣草对Mg^2+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O纳米粒子 MG^2+ 细叶蜈蚣草 光合作用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 叶绿素a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H值下MgO NPs悬浮液中Mg^(2+)质量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10
作者 郭佳昕 刘洋 +2 位作者 徐长山 刘晓男 程亮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01-1411,共11页
MgO NPs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会进入到植物的生长环境中,环境的pH值也会影响纳米粒子中金属离子的释放及其与植物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选择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农作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受试对象,使用镁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研究不同p... MgO NPs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会进入到植物的生长环境中,环境的pH值也会影响纳米粒子中金属离子的释放及其与植物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选择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农作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受试对象,使用镁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研究不同pH值时MgO NPs悬浮液中Mg^(2+)质量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MgO NPs悬浮液中Mg^(2+)质量浓度随时间逐渐增大,48 h后趋于稳定。调节pH值至悬浮液呈酸性促进了Mg^(2+)的释放,对于80 mg/L的MgO NPs悬浮液,pH=6.5时Mg^(2+)质量浓度由未调节pH值时的24.31 mg/L增加到31.47 mg/L。与此同时,小麦对Mg^(2+)的吸收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MgO NPs对小麦生长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O NPs Mg^(2+) 小麦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胁迫对芦荟叶肉细胞原生质体中Ca^2+、Na^+分布的影响
11
作者 张海娇 徐长山 +3 位作者 邵海玲 乔金 何惠敏 郑博文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4-266,共13页
低温和冻害是造成巨大农业损失和植物死亡的主要逆境因子。为揭示冷冻胁迫对植物细胞中离子分布的影响,选择芦荟细胞原生质体为受试材料,使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检测了经冷冻处理后的芦荟原生质体在低渗液中破裂时产生的Ca2+浓度脉冲信号... 低温和冻害是造成巨大农业损失和植物死亡的主要逆境因子。为揭示冷冻胁迫对植物细胞中离子分布的影响,选择芦荟细胞原生质体为受试材料,使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检测了经冷冻处理后的芦荟原生质体在低渗液中破裂时产生的Ca2+浓度脉冲信号,并同时检测Na+浓度脉冲信号作为对比。研究了冷冻温度、解冻时间和ZnO NPs处理等因素对冷冻胁迫下芦荟原生质体中Ca2+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经冷冻处理的原生质体相对比,经过冷冻处理的原生质体破裂后,其Ca2+脉冲信号前沿处发生明显的"凹陷",这说明,原生质体中Ca2+分布出现分层现象,靠近细胞中心浓度较高而细胞膜附近浓度较低。这一分层现象在温度为-7℃时开始出现,原生质体解冻5 h后仍未消失。经过ZnO NPs预处理后再进行冷冻的原生质体,其Ca2+脉冲凹陷深度明显减小。而当用ZnO NPs处理解冻后的原生质体时,其Ca2+分层现象消失。冷冻胁迫下芦荟原生质体内Ca2+分布发生显著变化,表明原生质体内Ca2+分布变化与其抗寒反应存在一定关系。与Ca2+相反,Na+的分布几乎不受冷冻因素的影响。ZnO NPs处理对冷冻芦荟原生质体中Ca2+浓度分布分层有明显的缓解作用,表明一定浓度范围的ZnO NPs在缓解冷冻造成的Ca2+流动性下降,维持细胞Ca2+分布的调控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胁迫 芦荟 Ca2+分布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 离子浓度脉冲 ZNO N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chlorination of zinc dross by microwave roasting
12
作者 魏亚乾 彭金辉 +4 位作者 张利波 巨少华 夏仡 郑勤 王亚健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627-2632,共6页
Traditional treatments of zinc dross have many disadvantages,such as complicated recovering process an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In this work,a new process of chlorine removal from zinc dross by microwave was p... Traditional treatments of zinc dross have many disadvantages,such as complicated recovering process an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In this work,a new process of chlorine removal from zinc dross by microwave was proposed for solving problem of recycling the zinc dross.With better ability of absorbing the microwave than zinc oxide,the main material in zinc dross,chlorides,can be heated and evaporated rapidly during microwave roasting.Various parameters including roasting temperature,duration time and stirring speed were optimized.The microstructure of roasted materials was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The content of the chloride was analyzed by the method of chlorine ion selective electrode.The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the best duration time is 60 min with a stirring speed of 15 r/min during the microwave roasting process.The dechlorination rate reaches peak value of 88% at 700 ℃.The chlorine is removed as HCl gas when water vapor is used as activating agent,which means that it can be recovered into hydrochloride ac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nc dross microwave roasting DECHLORINATION resources recove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