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驱动器的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德海 许宸语 +5 位作者 郭东杰 李艳芹 祝志逢 马选雄 周盛茂 浮绍椿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131,共9页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on-exchange Polymer-metal Composite,IPMC)因其形变展现出高度的非线性且自身具有质量轻、机电转换能力强和对大变形耐受性高的独特性质,在医疗、电气、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综述...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on-exchange Polymer-metal Composite,IPMC)因其形变展现出高度的非线性且自身具有质量轻、机电转换能力强和对大变形耐受性高的独特性质,在医疗、电气、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综述了同类型的材料在驱动性能和原理上的差异,从离子在电场中的迁移、膜内静电力和水分子导致的溶胀3个角度研究了IPMC的驱动原理,汇总分析了相关理论并建立了相关计算模型,分析了离子交换膜、电极和阳离子对驱动性能的影响因素,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并期望对整体驱动结果进行改善。根据应用场景,综述了IPMC作为驱动器和传感器的应用案例。最后,对面向驱动器的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难题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材料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 性能分析 离子迁移 驱动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的电极界面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延杰 汝杰 +4 位作者 赵东旭 王田苗 沈奇 陈花玲 朱灯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24-29,共6页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onic polymer-metal composites,IPMC)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机电转换能力且本体柔软,可以制作成多种驱动器和传感器,因而在各个领域中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这种材料的机电性能受多种因素影...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onic polymer-metal composites,IPMC)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机电转换能力且本体柔软,可以制作成多种驱动器和传感器,因而在各个领域中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这种材料的机电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电极界面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文章回顾了近几年来国内外针对IPMC材料的界面电极特性所做的研究工作,归纳了优化电极界面的主要措施,并提出一种有效提高IPMC材料电极界面的制备工艺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 电极界面 制备工艺 化学镀 智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的理论建模研究现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博 陈花玲 朱子才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8-101,105,共5页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Ionic polymer-metal composite)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在航天航空、生物医学、仿生机械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简单介绍了IPMC材料及其性能特点,综述了基于IPMC材料工作机理的理论模型以及从IPMC实际...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Ionic polymer-metal composite)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在航天航空、生物医学、仿生机械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简单介绍了IPMC材料及其性能特点,综述了基于IPMC材料工作机理的理论模型以及从IPMC实际应用角度出发的等效模型的研究现状,并对两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其中理论模型可以直观地分析IPMC的性能,但是模型参数多且结构复杂,不易掌握;等效模型简易实用,但是精度不高,扩展性差。指出了IPMC建模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材料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 理论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钯型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常龙飞 陈花玲 +2 位作者 朱子才 李博 王延杰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30-7134,共5页
主要研究钯电极型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Pd-ionic polymer-metal composite,Pd-IPMC)的制备工艺。以增加Pd-IPMC的电致动位移为优化目标,采用正交优化方法,针对浸泡还原镀和化学镀两个核心步骤进行了参数优化,探索了主要工艺参数对... 主要研究钯电极型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Pd-ionic polymer-metal composite,Pd-IPMC)的制备工艺。以增加Pd-IPMC的电致动位移为优化目标,采用正交优化方法,针对浸泡还原镀和化学镀两个核心步骤进行了参数优化,探索了主要工艺参数对材料电致位移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给出了工艺参数的优化值,以及这些参数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水平和效应曲线。由优化后工艺参数制备的Pd-IPMC性能较优化前有显著提高,且优于ERI公司商业化的IPMC。研究结果充分验证了Pd作为IPMC电极的可行性,解决了现有Pd-IPMC材料致动性能不理想的难题,对于制备低成本、大变形的IPMC材料,并促进其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 钯电极 制备工艺 化学镀 正交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分数阶模型的建立与控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岚峰 程立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248-251,256,共5页
IPMC是一类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电活性智能材料,但响应机理复杂且具有非线性限制了其开发与应用。分数阶控制是对传统整数阶控制理论的概括和补充,分数阶控制理论使得传统经典的PID控制理论更具有可模拟性和鲁棒性。为了准确地建立IPMC... IPMC是一类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电活性智能材料,但响应机理复杂且具有非线性限制了其开发与应用。分数阶控制是对传统整数阶控制理论的概括和补充,分数阶控制理论使得传统经典的PID控制理论更具有可模拟性和鲁棒性。为了准确地建立IPMC驱动器的模型并说明分数阶控制的优越性,首先建立了描述IPMC驱动器的整数阶模型和分数阶模型,然后比较两种模型的拟合精度,确定采用拟合精度更高的分数阶模型来描述IPMC驱动性能。针对IPMC分数阶模型设计了整数阶PI控制器和分数阶PIλDμ控制器。最后通过仿真分析可见,分数阶控制的上升时间更快,超调量更小,通频带更宽,可应用于控制IPMC的形变,证明了应用分数阶控制方法使得被控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 分数阶 PI控制器 上升时间 超调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姜涛 柳乐仙 连慧琴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22-27,共6页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是一类电活性材料,可作为柔性致动器和传感器,因在仿生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成为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概述了IPMC的研究现状,包括IPMC的致动原理,基质膜材料的结构、制备及性质以及电极的制备方...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是一类电活性材料,可作为柔性致动器和传感器,因在仿生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成为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概述了IPMC的研究现状,包括IPMC的致动原理,基质膜材料的结构、制备及性质以及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工艺。基于材料组成结构对IPMC基质膜进行了分类,详细讨论了膜材料的化学结构与其质子交换能力、溶胀性、吸水率、致动力、形变性等性能的关系,并分析了各类材料的特点及局限性;讨论了IPMC电极制备方法及工艺,分析了电极制备方法与其性能的关系;通过归纳总结IPMC组成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改进IPMC性能的方法,并展望了该类材料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 离子交换膜 致动器 机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Fs的Cr(Ⅲ)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7
作者 杨语喆 胡斌 +3 位作者 洪玉文 罗甘滨 付冬雪 成会玲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7-203,共7页
采用表面印迹法,以Cr(Ⅲ)为模板离子,UiO-66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对印迹条件进行优化,制备了19种Cr(Ⅲ)离子印迹聚合物[Cr(Ⅲ)-IIPs]及相应的非印迹聚合物(NIPs)。制备印迹聚合物的优化条件为:以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模板离... 采用表面印迹法,以Cr(Ⅲ)为模板离子,UiO-66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对印迹条件进行优化,制备了19种Cr(Ⅲ)离子印迹聚合物[Cr(Ⅲ)-IIPs]及相应的非印迹聚合物(NIPs)。制备印迹聚合物的优化条件为:以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模板离子与功能单体、交联剂的摩尔比为1∶4∶60,UiO-66用量为30.00mg,乙醇与水(两者体积比为1∶1)为致孔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吸附实验对优化条件下制备的Cr(Ⅲ)-IIP_(14)和NIP 14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r(Ⅲ)-IIP_(14)对Cr(Ⅲ)离子的吸附量为4.61mmol/g,印迹因子为1.66,且在“竞争离子”共存条件下,对Cr(Ⅲ)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Cr(Ⅲ)-IIP_(14)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和多分子层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Ⅲ)离子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表面印迹法 离子印迹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柔性电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林晓鹏 肖友华 +3 位作者 管奕琛 鲁晓东 宗文杰 傅深渊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770-4782,共13页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是一种电活性的智能软材料,由离子交换薄膜及其上下表面的柔性电极组成,其中柔性电极的优异性能对于提升IPMC的驱动和传感性能至关重要。目前专门针对IPMC传感的电极研究相对较少,而适用于IPMC驱动的电极...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是一种电活性的智能软材料,由离子交换薄膜及其上下表面的柔性电极组成,其中柔性电极的优异性能对于提升IPMC的驱动和传感性能至关重要。目前专门针对IPMC传感的电极研究相对较少,而适用于IPMC驱动的电极一般也满足其传感的电极要求,因此本文从IPMC柔性电极的材料筛选、制备和柔性电极对驱动性能的提升策略方面综述了IPMC柔性电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首先,简单概述了IPMC智能软材料的组成及其驱动、传感机理;其次,归纳整理了IPMC电极材料的种类和各类电极材料面临的问题,如金属电极易疲劳开裂且比电容较低的问题,导电聚合物电极的电导率较低等问题;最后,重点综述了改性柔性电极在提升IPMC驱动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理想的IPMC柔性电极应兼具较高的电导率、较大的比电容和优异的稳定性特点,以期为IPMC智能软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软材料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 柔性电极 电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模糊PID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小品 常龙飞 +2 位作者 李超群 卞长生 朱子才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47-1052,共6页
文章针对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IPMC)的松弛效应,将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相结合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实现了其PID的参数自整定功能;采用Matlab/Simulink分别对模糊PID控制系统和常规PID控制系统进行仿真... 文章针对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IPMC)的松弛效应,将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相结合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实现了其PID的参数自整定功能;采用Matlab/Simulink分别对模糊PID控制系统和常规PID控制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系统响应时间为0.2 s,远小于常规PID控制系统的1.5 s,模糊PID控制系统的最大超调量比常规PID控制系统降低了74.5%,稳态误差降低了65.6%;采用STC51单片机对模糊PID控制系统和常规PID控制系统进行了IPMC末端输出位移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系统的最大超调量比常规PID控制系统降低了77%,稳态误差降低了49%。该文设计的模糊PID控制系统对IPMC末端输出位移的控制效果比常规PID控制系统有了显著改进,对IPMC材料的应用具有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智能材料 电致动聚合物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 松弛效应 模糊控制 PID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锂-碱金属盐复合物的离子导电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卢翠红 潘春跃 +1 位作者 赖金洪 唐爱东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3-375,403,共4页
以丙烯酸和氢氧化锂为原料用溶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锂(PAALi),将其熔于LiClO4/LiNO3/LiOAc低共熔盐中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聚合物电解质材料,其室温电导率可达6×10-5S·cm-1。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进行了表征。详细讨论... 以丙烯酸和氢氧化锂为原料用溶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锂(PAALi),将其熔于LiClO4/LiNO3/LiOAc低共熔盐中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聚合物电解质材料,其室温电导率可达6×10-5S·cm-1。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进行了表征。详细讨论了PPALi,低温共熔盐以及冷却处理方式对离子电导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AALi的加入增加了体系的载流子数,提高了Li+的迁移率;低温共熔盐的组成对固体电解质的电导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快速冷却样品是提高聚合物电解质电导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蓄电池 离子导电性 聚丙烯酸锂-金属复合物 聚合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阴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柯满竹 陈文 +2 位作者 徐庆 郑锦霞 麦立强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6-28,共3页
 聚合物 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阴极材料在锂二次电池中是一类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本文综述了这类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特征,分析了其导电机理,探讨了该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
关键词 聚合物-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阴极材料 研究进展 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磺化聚酰亚胺为基材的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玉邯 王喜 +1 位作者 高连勋 金日哲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145,共4页
以磺化聚酰亚胺(SPI)作为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的基体材料,通过化学沉积法制备新型IPMC,并对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金属铂和银成功涂镀到SPI基材上,镀层厚度为12μm;并对以SPI和Nafion膜为基材制备的IPMC材... 以磺化聚酰亚胺(SPI)作为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的基体材料,通过化学沉积法制备新型IPMC,并对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金属铂和银成功涂镀到SPI基材上,镀层厚度为12μm;并对以SPI和Nafion膜为基材制备的IPMC材料的含水量、表面电阻和电制动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显示,与传统的Nafion为基材的IPMC材料相比,以SPI为基材的新型IPMC材料的含水量明显高于Nafion基材制备的IPMC,并且电致动性能更好,产生的尖端位移远远高于Nafion基材制备的IPMC,并且灵敏度更高。这些性能显示磺化聚酰亚胺有望替代Nafion膜作为电活性聚合物的基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聚酰亚胺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 电活性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夹心膜电极电位法测定溶剂聚合物膜中杯芳烃-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生成常数 被引量:1
13
作者 狄晓威 何锡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567-1571,共5页
以双层夹心膜电极为指示电极,采用电位法测定了聚合物膜中活性离子载体杯[6]芳烃乙酯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生成常数.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定夹心膜膜电位的方法,由测得的膜电位可计算出配合物的生成常数.以杯[6]芳烃乙酯为离子载体,测... 以双层夹心膜电极为指示电极,采用电位法测定了聚合物膜中活性离子载体杯[6]芳烃乙酯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生成常数.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定夹心膜膜电位的方法,由测得的膜电位可计算出配合物的生成常数.以杯[6]芳烃乙酯为离子载体,测得其与Li^+,Na^+,K^+,Cs^+和NH^+_4等离子的配合物生成常数的对数值分别为6.14,6.48.6.74,7.43和6.21.制备了以Cs^+为主离子的选择性电极,采用固定干扰法,测得对Li^+,Na^+,K^+和NH^+_4等离子的选择性系数的对数值分别为-3.33,-2.54,-1.6和-2.9.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生成常数与选择性系数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生成常数越大,电极对相应离子的选择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夹心膜 电极电位法 测定 溶剂聚合物 杯芳烃-金属离子配合物 生成常数 芳烃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离子印迹聚合物及其用于选择性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综述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蓝青 钟溢健 +1 位作者 陈南春 解庆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22,共7页
离子印迹聚合物(Ion imprinted polymers,IIPs)是一种具有三维空间结构,对目标离子有更强亲和力的聚合材料。该材料通常可通过模板离子与功能单体螯合,经交联聚合、模板洗脱后获得。IIPs由于具有结构稳定、特异识别与高选择性等特点,在... 离子印迹聚合物(Ion imprinted polymers,IIPs)是一种具有三维空间结构,对目标离子有更强亲和力的聚合材料。该材料通常可通过模板离子与功能单体螯合,经交联聚合、模板洗脱后获得。IIPs由于具有结构稳定、特异识别与高选择性等特点,在重金属污染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IIPs的印迹位点分布不均、印迹位点包埋过深以及印迹材料传质效率低等问题,限制了IIPs对重金属离子的选择吸附以及后续应用。因此,在IIPs的制备过程中,亟须采取一种理想的IIPs制备方法,解决印迹位点包埋,改善模板离子的洗脱效果,促进印迹位点均匀分布,提高IIPs的传质效率,发挥其独特优异性能。近年来开发了多种IIPs制备方法,通过优化制备IIPs的组装、聚合方式,克服了制备过程中的部分难点,保证IIPs特异识别选择性的同时,大幅提升了IIPs的吸附性能。IIPs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基于逐步聚合机理的溶胶-凝胶法和基于连锁聚合机理的自由基聚合法。溶胶-凝胶制备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反应过程易控,产物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与结构预定性,得到了广泛应用。结合溶胶-凝胶法制备IIPs的工艺途径大致可分为包埋法、共聚法与表面印迹法。包埋法制备过程简便,反应条件温和,有机组分与作用位点稳定均匀分布于材料中,但制备过程容易造成模板离子包埋过深、不易洗脱、印迹位点不易暴露、传质效率较差。基于共聚法制备的IIPs表面粗糙、不规则,具有多孔结构与较大的比表面积,能促进小尺寸粒子进入到材料孔道,提高对模板离子的捕获与识别;但模板离子与功能单体的结合程度受限,IIPs的功能基团空间取向不稳定,限制了IIPs的特定选择功能。表面印迹法保留了基体材料的性能优势,通过将特异性印迹位点作用(负载、接枝、修饰等)于载体表面,可增大吸附容量、增强传质效率、提高吸附选择性,成为近年来离子印迹聚合物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溶胶-凝胶法制备IIPs的主要工艺途径及特点,阐述了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典型IIPs(铜、铅、镉、汞、铬)及其选择性吸附重金属的应用,并对IIPs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聚合物 溶胶-凝胶法 金属离子 选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及土壤中乙二胺二琥珀酸金属复合物的离子色谱分析与质谱鉴定 被引量:3
15
作者 牛立元 沈振国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9-834,共6页
利用阴离子交换色谱柱及紫外-可见光检测器建立的离子色谱分析方法对植物及土壤中乙二胺二琥珀酸([S,S′]-ethylenediaminedisuccinic acid,EDDS)金属(Fe(Ⅲ)、Pb、Cu、Zn和Mn)复合物进行了分析,并用电喷雾质谱对其进行了确认。实验选... 利用阴离子交换色谱柱及紫外-可见光检测器建立的离子色谱分析方法对植物及土壤中乙二胺二琥珀酸([S,S′]-ethylenediaminedisuccinic acid,EDDS)金属(Fe(Ⅲ)、Pb、Cu、Zn和Mn)复合物进行了分析,并用电喷雾质谱对其进行了确认。实验选用戴安IonPac AS11-HC阴离子交换色谱柱(250mm×4.2mm,5μm)及保护柱,以60mmol/L硝酸铵溶液(pH6.5)为洗脱液,在1.0mL/min流速下进行等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nm。金属-EDDS复合物的质谱鉴定采用选择离子扫描模式。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Fe(Ⅲ)-、Pb-、Cu-EDDS复合物的分离测定,三者的检出限分别是0.38,0.54和0.18μmol/L,回收率分别是99.6%,100.6%和97.5%。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适合于植物样品及土壤样品中含有的Fe(Ⅲ)-、Cu-和Pb-EDDS复合物的单独或同时分析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 电喷雾质谱 金属-乙二胺二琥珀酸复合物 植物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金属复合物的制备及抑菌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晓丽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40,67,共4页
首先以PBT(Mn=2000)、DMPA、TDI制得含羧基水性聚氨酯(WPU),再与Ag+、Zn2+、Al3+等金属离子复合制得一种水性聚氨酯-金属离子复合型的抗菌新材料。通过IR、TG对其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和聚氨酯进行了复合,复合物中金属离子Ag... 首先以PBT(Mn=2000)、DMPA、TDI制得含羧基水性聚氨酯(WPU),再与Ag+、Zn2+、Al3+等金属离子复合制得一种水性聚氨酯-金属离子复合型的抗菌新材料。通过IR、TG对其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和聚氨酯进行了复合,复合物中金属离子Ag+、Zn2+、Al3+的含量分别为14.64%、10.00%、4.52%。溶胀率测定结果表明:水性聚氨酯-金属离子复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溶胀性,其溶胀率WPU-Al>WPU-Zn>WPU-Ag。抗菌试验结果表明:3种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有一定的抑菌性能,其中WPU-Ag。抗菌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WPU) 水性聚氨酯-金属离子复合物 抗茸 溶胀性能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离子导向合成两个金属配位聚合物:晶体结构和荧光性质(英文)
17
作者 马德运 李湘 +5 位作者 郭海福 马燕华 林婉纯 温美玲 蔡立文 朱立烽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66-1272,共7页
以2,5-呋喃二羧酸和六水硝酸锌/四水硝酸镉为原料,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出2个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Zn(FDC)(DMF)2]n(1)和{(Me2NH2)2[Cd2(FDC)3(H_2O)2]·4H_2O}n(2)(H2FDC=2,5-呋喃二甲酸,DMF=N,N-二甲基甲酰胺)。通过元素分析、红... 以2,5-呋喃二羧酸和六水硝酸锌/四水硝酸镉为原料,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出2个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Zn(FDC)(DMF)2]n(1)和{(Me2NH2)2[Cd2(FDC)3(H_2O)2]·4H_2O}n(2)(H2FDC=2,5-呋喃二甲酸,DMF=N,N-二甲基甲酰胺)。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显示,化合物1为一维链结构,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构筑成二维结构;而2为二维(4,4)网络结构。热稳定性表明化合物1脱去DMF配体后稳定到300℃;而2脱去配体水、阴离子和溶剂分子后结构立即发生坍塌。常温固态下,激发波长分别为303和350 nm时考察了配合物1和2的荧光性质,结果显示2个化合物均发射蓝色荧光(λmax=406,470 nm),荧光寿命分别为76.2和138.1 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聚合物 晶体结构 2 5-呋喃二羧酸 金属离子效应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枝-游离态两性离子聚合物刷的制备及润滑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邓宇星 刘思思 +3 位作者 刘金刚 刘春荣 贾海涛 姜胜强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7-727,共11页
人工关节中常用高交联聚乙烯(HXLPE)髋臼杯和陶瓷关节头组成摩擦副.为改善表面间润滑性能,采用紫外光诱导接枝法在HXLPE表面制备接枝态聚(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两性离子聚合物刷(PMPC),PMPC溶液作为润滑剂,使摩擦界面存在游离态P... 人工关节中常用高交联聚乙烯(HXLPE)髋臼杯和陶瓷关节头组成摩擦副.为改善表面间润滑性能,采用紫外光诱导接枝法在HXLPE表面制备接枝态聚(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两性离子聚合物刷(PMPC),PMPC溶液作为润滑剂,使摩擦界面存在游离态PMPC,研究接枝-游离态PMPC协同作用对摩擦副润滑特性的影响.进一步为了模拟人体组织液中金属离子的影响,研究了Na^(+)、Ca^(2+)和Al^(3+)对人工关节摩擦副表面间PMPC润滑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3 N载荷下,人工关节摩擦副表面间仅用接枝态PMPC进行润滑时,摩擦系数为0.158,且波动频繁,当接枝-游离态PMPC协同作用于摩擦副表面时,摩擦系数降低为0.072,且在120 min试验时长内保持稳定.在载荷为2 N时,接枝-游离态PMPC协同作用时的摩擦系数为0.046,当润滑剂中添加低价金属离子Na^(+)与Ca^(2+)时,摩擦系数略微增加,而添加高价金属离子Al^(3+)时,致PMPC各分子间吸引力增大而破坏其原有水合层均匀性,使得摩擦系数增至0.118,为无金属离子干扰接枝-游离态PMPC协同作用时的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枝-游离态 两性离子聚合物 协同作用 金属离子 润滑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定高分子聚合物-金属配合物稳定常数及平均配位数的新方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士凤 段华玲 +2 位作者 林继军 朱建颖 弓振斌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3-859,共7页
建立了基于化学平衡理论模型以及凝胶过滤色谱(GF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的高分子聚合物-金属配合物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测定新方法。以聚乙烯亚胺(PEI)和Cu2+为例,对形成的PEI-Cu配合物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 建立了基于化学平衡理论模型以及凝胶过滤色谱(GF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的高分子聚合物-金属配合物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测定新方法。以聚乙烯亚胺(PEI)和Cu2+为例,对形成的PEI-Cu配合物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进行测定.以0.02mol.L-1 HAc-NaAc为流动相。凝胶色谱柱分离大分子PEI—Cu配合物以及Cu的小分子配合物、游离态离子,最后用ICPMS测定不同形态金属元素的浓度:利用建立的化学平衡理论模型.计算PEI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测得25℃,pH4.1~5.3时,PEI-Cu配合物稳定常数为10^9.6 -10^10.7,平均配位数为1.0-1.3。建立的在线分离、测定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为高分子聚合物-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过滤色谱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高分子聚合物-金属配合物 配合物稳定常数 平均配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程工程所等金属-半导体复合物核壳纳米结构研究获进展
20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411-2411,共1页
金属-半导体复合物的“等离子体协同效应”,使其在光催化,光电器件以及激光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如何精确地控制合成金属一半导体复合物纳米结构,已然成了研究热点。
关键词 金属-半导体 纳米结构 复合物 过程工程 核壳 协同效应 离子 光电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