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液体基电解液与聚丙烯隔膜的兼容性研究
1
作者 何陶宏 张成 +4 位作者 李宇 韩雨杉 张志成 王嘉楠 杨鸿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0-158,共9页
研究旨在通过探索离子液体基电解液与商业隔膜的兼容性,优化隔膜-电解液系统,从而提升锂金属电池的性能。选用3种商用聚丙烯隔膜(PP2500,PP3501,PP2325),结合一种特定的离子液体(三丁基(甲氧基甲基)膦六氟磷酸,[P_(4441O1)][PF_(6)])基... 研究旨在通过探索离子液体基电解液与商业隔膜的兼容性,优化隔膜-电解液系统,从而提升锂金属电池的性能。选用3种商用聚丙烯隔膜(PP2500,PP3501,PP2325),结合一种特定的离子液体(三丁基(甲氧基甲基)膦六氟磷酸,[P_(4441O1)][PF_(6)])基电解液,构建了不同的隔膜-电解质系统,并对隔膜-电解液系统的锂离子迁移率、锂沉积行为和锂金属电池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PP3501隔膜与离子液体基电解液具有最佳的兼容性,能够实现高锂离子电导率(0.103 mS/cm)和锂金属表面均匀的锂沉积,从而促进Li|LiFePO_(4)电池在高负载量(磷酸铁锂活性物质负载量为11.25 mg/cm^(2))下的稳定循环,且在0.5C(C为电池充放电倍率)倍率下的初始放电比容量达到129 mA·h/g。研究结果可以为离子液体作为电解质时的隔膜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电解液 锂金属电池 锂沉积行为 隔膜-电解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轩臣 王达 +2 位作者 刘朝孟 高宣雯 骆文彬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09-1426,共18页
钾离子电池(PIBs)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及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成为替代锂离子电池(LIBs)的理想新型储能体系。尽管近年来PIBs在电极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当前钾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研究仍在初级阶段,其设计和使用面... 钾离子电池(PIBs)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及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成为替代锂离子电池(LIBs)的理想新型储能体系。尽管近年来PIBs在电极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当前钾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研究仍在初级阶段,其设计和使用面临如电解液和电极之间严重的副反应,导致不稳定的固-液界面和低库仑效率等诸多挑战。因此,发展优良的电解液是PIBs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本文对近年来PIBs电解液的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讨论。首先聚焦于有机电解液、水系电解液、离子液体电解液和固体电解质等4个主流电解液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着重介绍了有机电解液中的酯基电解液和醚基电解液,总结了当前PIBs电解液面临的关键问题,包括安全性较差(有机电解液)、电位窗口窄(水系电解液)、离子电导率相对较低(固体电解质)、成本高(离子液体电解液)等,讨论了新型电解液的改性设计和解决方案。本综述的目的是阐述电解液在PIBs中的重要性,探究当前和新兴的PIBs电解液的应用潜力,并对电解液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有机电解液 水系电解液 离子液体电解液 固体电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有机正极材料FTCNQ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3
作者 刘秋菊 李佩原 +2 位作者 郭志毅 汤梦成 邓雯雯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28-132,共5页
以2-氟-7,7,8,8-四氰基醌二甲烷(FTCNQ)作为锂离子电池有机高电压正极材料,对比了FTCNQ在商用电解液和实验室自制离子液体电解液中的性能,通过实验筛选出适宜的电解液。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智能拉... 以2-氟-7,7,8,8-四氰基醌二甲烷(FTCNQ)作为锂离子电池有机高电压正极材料,对比了FTCNQ在商用电解液和实验室自制离子液体电解液中的性能,通过实验筛选出适宜的电解液。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智能拉曼光谱仪对FTCNQ的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蓝电电池测试仪测试了FTCNQ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FTCNQ在离子液体电解液中的比容量为220mAh/g,在电流密度200mA/g条件下,FTCNQ比容量为76mAh/g,具有较好的循环和倍率性能。原位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FTCNQ在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相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高电压 2-氟-7 7 8 8-四氰基醌二甲烷 离子液体电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熔盐二(三氟甲基磺酸酰)亚胺锂-尿素体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姝 刘磊 +2 位作者 曹臻 汪继强 言天英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83-986,共4页
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了25℃和50℃时新型室温熔盐二(三氟甲基磺酸酰)亚胺锂[LiN(SO2CF3)2,LiTFSI]与尿素(摩尔比为1∶3.6)体系的结构与动力学性质.在两个温度下体系的微观结构基本相同,Li+的配位数约为5,且都是与溶剂和阴离子中的氧原子... 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了25℃和50℃时新型室温熔盐二(三氟甲基磺酸酰)亚胺锂[LiN(SO2CF3)2,LiTFSI]与尿素(摩尔比为1∶3.6)体系的结构与动力学性质.在两个温度下体系的微观结构基本相同,Li+的配位数约为5,且都是与溶剂和阴离子中的氧原子发生配位.对TFSI-的研究表明,每个TFSI-只提供四个氧中的一个与Li+配位;而且在Li+的配位层中,TFSI-具有顺、反和gauche等不同的构象,并且不同构象出现的几率会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电解液 分子动力学模拟 离子配位数 离子扩散 笼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Fe_(2)O_(3)模板制备三维煤沥青基多孔炭用于高性能电容器 被引量:7
5
作者 庄奇琪 曹景沛 +3 位作者 吴燕 韦宇檑 杨志慧 赵小燕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8-417,共10页
本研究以煤焦油沥青为原料,采用α-Fe_(2)O_(3)模板结合KOH活化法制备了三维结构分级多孔炭(HPCs),得到的HPC-3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2003 m^(2)/g),这是由于α-Fe_(2)O_(3)的占位(一定的中大孔)和KOH活化(丰富的微孔)协同作用导致的,其... 本研究以煤焦油沥青为原料,采用α-Fe_(2)O_(3)模板结合KOH活化法制备了三维结构分级多孔炭(HPCs),得到的HPC-3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2003 m^(2)/g),这是由于α-Fe_(2)O_(3)的占位(一定的中大孔)和KOH活化(丰富的微孔)协同作用导致的,其组装的双电层电容器在6 mol/L KOH电解液中具有最大的比电容(295 F/g)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10000次循环后,电容保持率高达97.8%)。同时,将其应用于EMIMBF4离子液体电解液,工作电压拓宽到3.6 V,能量密度高达60.0 (W·h)/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结构多孔炭 超级电容器 α-Fe_(2)O_(3)模板 煤焦油沥青 离子液体电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alkylpyridinium ionic liquids on copper electrodeposition from acidic sulfate electrolyte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启波 华一新 +1 位作者 任艳旭 陈立源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8期2096-2102,共7页
The effect of two alkylpyridinium ionic liquids (py-iLs) including N-butylpyridinium hydrogen sulfate (BpyHSO4) and N-hexylpyridinium hydrogen sulfate (HpyHSO4) on the kinetics of copper electrodeposition from a... The effect of two alkylpyridinium ionic liquids (py-iLs) including N-butylpyridinium hydrogen sulfate (BpyHSO4) and N-hexylpyridinium hydrogen sulfate (HpyHSO4) on the kinetics of copper electrodeposition from acidic sulfate s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and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measurements. Results from cyclic voltammetry indicate that these py-iLs have a pronounced inhibiting effect on CuE+ electroreduction and there exists a typical nucleation and growth process. Kinetic parameters such as Tafel slope,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exchange current density obtained from Tafel plots,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py-iLs inhibit the charge transfer by slightly changing the copper electrodeposition mechanism through their adsorption on the cathodic surface. In addi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X-ray diffraction analyses reveal that the presence of these additives leads to more leveled and fine-grained cathodic deposits without changing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electrodeposited copper but strongly affects the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by significantly inhibiting the growth of (111), (200) and (311) pla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electrodeposition ADDITIVES ionic liquids electrokinetic parameter AD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