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6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轧对等离子沉积Cu-Fe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高子杰 王善林 +1 位作者 陈玉华 涂文斌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5-203,共9页
目的制造一种高铁含量的铜铁合金,并确保其在具有良好强度和塑性的同时,依然保持优良的导电性能,以满足工业生产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方法采用等离子沉积技术制备尺寸为200mm×8mm×36mm的铜铁合金单臂墙,将材料在900℃下热轧,... 目的制造一种高铁含量的铜铁合金,并确保其在具有良好强度和塑性的同时,依然保持优良的导电性能,以满足工业生产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方法采用等离子沉积技术制备尺寸为200mm×8mm×36mm的铜铁合金单臂墙,将材料在900℃下热轧,轧制量为70%。通过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沉积态和热轧态的铜铁合金微观组织和物相进行观察,并分析沉积态和热轧态铜铁合金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结果经热轧后,合金内部的Fe相颗粒由5~10μm的球形或椭圆形晶粒变为30~50μm的树枝晶,并沿轧制方向定向排列,沉积态合金内部的孔隙等缺陷被消除。因为热轧使合金中的Fe相颗粒熔合,尺寸增加,所以铁相在合金中的密度下降。在性能方面,相比于沉积态合金,轧制态合金的平均硬度提高了30%,达到140HV0.5;抗拉强度提高了120%,达到434 MPa;延伸率提高到24.7%,导电率提高到89.8%IACS。结论采用等离子沉积结合热轧工艺制造了具有一定强度和塑性且导电性能良好的高铁含量的铜铁合金,并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铁合金 离子沉积技术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弧离子沉积钽膜及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大军 李忠盛 +3 位作者 吴护林 陈汉宾 丛大龙 何庆兵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46-251,共6页
目的研究电弧离子沉积钽膜的沉积工艺及微观结构,分析钽膜生长机理。方法采用电弧离子沉积法在石墨基体上沉积钽膜,研究了沉积工艺(如弧电流、负偏压等参数)对钽膜的物相组成、沉积速率、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电弧离子沉积钽膜的物相由... 目的研究电弧离子沉积钽膜的沉积工艺及微观结构,分析钽膜生长机理。方法采用电弧离子沉积法在石墨基体上沉积钽膜,研究了沉积工艺(如弧电流、负偏压等参数)对钽膜的物相组成、沉积速率、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电弧离子沉积钽膜的物相由α-Ta相和极少量β-Ta相组成。弧电流、负偏压、靶间距等沉积参数对钽膜厚度、沉积速率和膜-基结合力的影响很大,在弧电流为220 A、负偏压为300 V、靶间距为200 mm时,钽膜沉积速率为0.1μm/min,沉积速率适宜,膜-基结合力达到69 N,结合力高。钽膜厚度均匀,在靠近基体侧形成了晶粒细小、组织致密的过渡层,厚度约0.6~0.9μm,其余为细小柱状晶结构。钽膜表面颗粒尺寸随负偏压的升高而减小,负偏压为300 V时,颗粒尺寸细小均匀(仅3~5μm),钽膜表面无细小孔隙和裂纹。结论电弧离子沉积法可以在石墨基体上沉积出组织致密、厚度均匀且膜-基结合力高的钽膜。沉积初期主要通过沉积、移动、扩散等过程形成稳定核,随着沉积时间的延长,稳定核逐渐长大成岛,并在三维方向以岛状生长形成连续膜,为典型岛状生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离子沉积 钽膜 物相组成 沉积速率 膜层形貌 生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等离子沉积中真空电弧的产生及触发电路的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袁安富 程仲元 王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7-50,共4页
在真空等离子沉积中 ,首先要触发真空电弧 ,由于等离子沉积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 ,要成功地触发真空电弧必须考虑很多因素 ,如 :阴极的材料、电极的结构、阴阳两电极之间的间隙、电极的表面状态、触发方式等。文中对影响触发电弧的因素以... 在真空等离子沉积中 ,首先要触发真空电弧 ,由于等离子沉积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 ,要成功地触发真空电弧必须考虑很多因素 ,如 :阴极的材料、电极的结构、阴阳两电极之间的间隙、电极的表面状态、触发方式等。文中对影响触发电弧的因素以及在设计触发电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作了一定的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发电路 离子沉积 电弧喷涂 设计 真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真空等离子沉积中起弧和电弧稳定性问题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袁安富 王珉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1999年第6期14-16,共3页
在真空系统中,电弧的触发和稳定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阴极的材料、电极的结构、阴阳两电极之间的间隙、电极的表面状态、触发方式等。本文对于低真空状态下的电弧触发和稳定性问题作了探讨并提出了适合于本装置的较合理的参数。
关键词 电弧 稳定性 沉积 离子沉积 起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离子沉积聚酯薄膜表面抗磨损特性
5
作者 吴瑜光 张通和 +1 位作者 张旭 刘安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2-355,共4页
采用钨离子束磁过滤技术 ,对引出的钨离子束中大颗粒离子进行过滤后 ,再注入和沉积到聚酯薄膜 (PET)表面 ,可获得抗磨损特性优异的沉积的金属钨膜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 ,大颗粒已被过滤 ,表面结构致密 .测量表明 ,镀膜的硬度、弹性... 采用钨离子束磁过滤技术 ,对引出的钨离子束中大颗粒离子进行过滤后 ,再注入和沉积到聚酯薄膜 (PET)表面 ,可获得抗磨损特性优异的沉积的金属钨膜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 ,大颗粒已被过滤 ,表面结构致密 .测量表明 ,镀膜的硬度、弹性模量和抗磨损特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与基体的黏合特性有了明显改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沉积 聚酯薄膜 表面抗磨损特性 磁过滤弧源沉积 纳米硬度测量 表面结构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对等离子沉积成形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程成 钱应平 +1 位作者 周细枝 曾巍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8-160,共3页
从超声波影响金属凝固的原理讨论超声振动对沉积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根据等离子成形特点,提出了一种等离子超声复合装置设计方案,并总结等离子沉积成形技术遇到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离子沉积 超声原理 组织缺陷 成形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海岛大气环境中氯离子沉积速率检测与影响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何筠青 李元贝 +2 位作者 许华涛 徐强 刘聪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9-702,717,共5页
为了研究东海海岛大气环境中氯离子沉积速率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大气测试点氯离子沉积速率检测,分析了离海岸线距离、测试点方位、季节、降雨量、风向与风能等对氯离子沉积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氯离子沉积速率随离海岸线距离的增加而降... 为了研究东海海岛大气环境中氯离子沉积速率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大气测试点氯离子沉积速率检测,分析了离海岸线距离、测试点方位、季节、降雨量、风向与风能等对氯离子沉积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氯离子沉积速率随离海岸线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摘箬山岛各测试点冬季氯离子沉积速率高于春、夏季,东北方向测试点氯离子沉积速率最大。氯离子沉积速率是风向、风能、降雨量等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海岛 离子沉积速率 风况 降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振动辅助等离子沉积成形的研究
8
作者 张小伟 钱应平 何寅 《电加工与模具》 2010年第6期28-31,共4页
介绍了等离子沉积成形的原理、应用及其存在的优缺点,从超声原理出发介绍了超声振动对等离子沉积过程中晶粒及组织的影响,并设计了超声振动辅助等离子沉积成形的实验装置,对实验过程中以及该实验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离子沉积 超声振动 组织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和TC4等离子沉积硼化物层
9
作者 蒲正利 《稀有金属快报》 CSCD 2003年第2期24-24,共1页
关键词 离子沉积 硼化物层 四氯化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硅沉积对XLPE/SIR界面放电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燕一博 夏国巍 +3 位作者 段祺君 骆立衡 尹国华 谢庆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89,共8页
电缆接头的交联聚乙烯(XLPE)与硅橡胶(SIR)界面发生放电是导致电缆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改善这一现象,本文对XLPE样片表面进行不同时间等离子体硅沉积处理,并对其进行微观形貌测试和界面放电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硅沉积技术能有效... 电缆接头的交联聚乙烯(XLPE)与硅橡胶(SIR)界面发生放电是导致电缆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改善这一现象,本文对XLPE样片表面进行不同时间等离子体硅沉积处理,并对其进行微观形貌测试和界面放电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硅沉积技术能有效提高XLPE/SIR界面的耐压性能。随着等离子体硅沉积处理时间的增加,XLPE样片表面粗糙度先减小后增大,其变化趋势与XLPE/SIR界面的起始放电电压、击穿电压和升压幅值的变化趋势相同,与表面电阻率的变化趋势相反。其中,处理时间为3 min的XLPE样片具有最小的表面粗糙度(R_(a)=41.8 nm)和最大的表面电阻率(857×10^(12)Ω)。在该处理时间下,XLPE/SIR界面的实际接触面积最大、界面的微孔隙数量最少、击穿电压提升幅度最大,其中击穿电压相对于未处理XLPE/SIR界面提升了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体硅沉积 交联聚乙烯 硅橡胶 界面放电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束辅助沉积技术制备氮掺杂CeO_(2)薄膜及其光催化性能
11
作者 李荣辉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3-1130,共8页
采用离子束辅助沉积(IBAD)技术制备氮掺杂CeO_(2)薄膜并对其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制备的薄膜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IBAD技术制... 采用离子束辅助沉积(IBAD)技术制备氮掺杂CeO_(2)薄膜并对其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制备的薄膜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IBAD技术制备氮掺杂CeO_(2)薄膜的方法可以实现体相均匀氮掺杂,且掺氮量远高于传统氮掺杂方法。SEM结果表明,氮离子束轰击作用并没有改变CeO_(2)的晶体结构,但是会改变CeO_(2)的结晶度和晶格参数,同时,样品表面变得更光滑、粒径更小。另外,该方法使CeO_(2)薄膜的可见光吸收边从370 nm红移到480 nm,增加了其可见光吸收性能。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测试结果显示,在可见光下催化120 min时,溶液中的亚甲蓝降解率已经高于90%,并在6次循环稳定性测试后降解率保持在86%左右,显示出良好的光催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 氮掺杂 离子束辅助沉积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制备金刚石厚膜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12
作者 刘富成 马莞杰 +3 位作者 黄江涛 张宗雁 韩培刚 何斌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5-299,F0003,共16页
近年来,随着化学气相沉积(CVD)制备金刚石技术的发展,关于金刚石的研究与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主要的CVD技术有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PCVD)、热丝化学气相沉积、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喷射化学气相沉积和热阴极等离子体化学气... 近年来,随着化学气相沉积(CVD)制备金刚石技术的发展,关于金刚石的研究与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主要的CVD技术有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PCVD)、热丝化学气相沉积、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喷射化学气相沉积和热阴极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等。MPCVD技术因其生长的金刚石品质高,被认为是制备大面积、高质量金刚石厚膜的最佳方法。首先介绍MPCVD的基本原理和设备,比较几种主要MPCVD技术的优缺点,并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包括金刚石生长工艺的研究,特别是国内外单晶/多晶金刚石厚膜的制备研究,然后总结近年来金刚石厚膜在电子、光学、热沉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最后对金刚石厚膜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厚膜 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PCVD) CVD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极钛材表面处理工艺对其表面状态及铜离子电沉积初期行为的影响
13
作者 何萌 贾淑果 +6 位作者 朱倩倩 谷宗治 卢伟伟 徐鹏 柳亚辉 杨斌 宋克兴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6-64,共9页
目的研究表面处理工艺对钛材表面状态的影响,进一步探究阴极钛材表面状态对铜离子电沉积初期形核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砂纸研磨、机械/电解抛光、化学腐蚀等不同的表面处理工艺,制备出不同表面状态的钛材,对钛材的表面粗糙度和形貌分别... 目的研究表面处理工艺对钛材表面状态的影响,进一步探究阴极钛材表面状态对铜离子电沉积初期形核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砂纸研磨、机械/电解抛光、化学腐蚀等不同的表面处理工艺,制备出不同表面状态的钛材,对钛材的表面粗糙度和形貌分别进行测试和扫描电镜观察。以不同表面状态的钛材作为阴极,进行铜离子的电沉积实验,对初始沉积层组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统计铜晶核的尺寸、覆盖率。结果砂纸研磨的钛材表面粗糙度最大,随着砂纸目数的增加,粗糙度降低,划痕变得细密,沉积的铜晶核尺寸较小、分布均匀、面覆盖率较高;抛光可显著降低钛材表面粗糙度,电解抛光的粗糙度最低,但铜晶核难以牢固附着;化学腐蚀会在钛材表面残留金属颗粒或暴露晶界组织,沉积的铜晶核分布不均匀且易发生团簇。结论铜离子的初始沉积形核行为与阴极钛材的表面粗糙度和缺陷状态密切相关,采用3000#~4000#砂纸精细研磨的方式,可使钛材表面粗糙度Rz保持在1~1.2μm,且表面覆盖有高密度均匀细小的划痕缺陷,最有利于铜离子的高密度均匀形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沉积 钛阴极 表面处理工艺 粗糙度 形核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AlN外延单晶GaN研究
14
作者 卢灏 许晟瑞 +9 位作者 黄永 陈兴 徐爽 刘旭 王心颢 高源 张雅超 段小玲 张进成 郝跃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7-553,共7页
氮化镓(GaN)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较大的禁带宽度,较高的击穿电场强度、电子迁移率、热导系数以及直接带隙等优异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中。由于与衬底的失配问题,早期工艺制备GaN材料难以获得高质量单晶GaN薄膜... 氮化镓(GaN)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较大的禁带宽度,较高的击穿电场强度、电子迁移率、热导系数以及直接带隙等优异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中。由于与衬底的失配问题,早期工艺制备GaN材料难以获得高质量单晶GaN薄膜。直到采用两步生长法,即先在衬底上低温生长氮化铝(AlN)成核层,再高温生长GaN,才极大地提高了GaN材料的质量。目前用于制备AlN成核层的方法有磁控溅射以及分子束外延等,为了进一步提高GaN晶体质量,本研究提出在两英寸c面蓝宝石衬底上使用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Plasma-enhanced Atomic Layer Deposition,PEALD)方法制备AlN成核层来外延GaN。相比于磁控溅射方法,PEALD方法制备AlN的晶体质量更好;相比于分子束外延方法,PEALD方法的工艺简单、成本低且产量大。沉积AlN的表征结果表明,AlN沉积速率为0.1 nm/cycle,并且AlN薄膜具有随其厚度变化而变化的岛状形貌。外延GaN表征结果表明,当沉积厚度为20.8 nm的AlN时,GaN外延层的表面最平整,均方根粗糙度为0.272 nm,同时具有最好的光学特性以及最低的位错密度。本研究提出了在PEALD制备的AlN上外延单晶GaN的新方法,沉积20.8 nm的AlN有利于外延高质量的GaN薄膜,可以用于制备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及发光二极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 ALN 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 成核层 外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物理气相沉积高熵合金涂层及组织性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晓平 许新华 刘玉芬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3,共9页
采用等离子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在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了AlCoCrFeNi高熵合金涂层,研究了喷涂距离和电流对高熵合金涂层物相组成、表面形貌、截面形貌、硬度、结合强度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喷涂距离和电流下,高熵合金涂层都主要由... 采用等离子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在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了AlCoCrFeNi高熵合金涂层,研究了喷涂距离和电流对高熵合金涂层物相组成、表面形貌、截面形貌、硬度、结合强度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喷涂距离和电流下,高熵合金涂层都主要由BCC、B2和FCC相组成;随着电流或者喷涂距离增加,涂层中BCC平均晶粒尺寸先增后减。当喷涂距离为460 mm时,随着电流从1600A增加至2000A,涂层平均摩擦系数逐渐增大,表面和截面硬度先减后增,涂层结合力和结合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涂层的磨损率先增加后减小;当电流为1800A时,随着喷涂距离从420mm增加至500mm,涂层平均摩擦系数逐渐减小,表面硬度先减后增,截面硬度先增后减,涂层结合力和结合强度逐渐增大,涂层的磨损率逐渐减小。高熵合金涂层的磨损率与涂层表面硬度和内聚强度都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物理气相沉积 高熵合金涂层 显微形貌 硬度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二氧化硅对多晶硅的损伤机理及防范工艺研究
16
作者 何亚东 袁刚 +3 位作者 李拓 周毅 程晓敏 霍宗亮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2-558,共7页
文章通过电子束检测(EBI)手段研究了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PEALD) SiO_(2)过程中硅烷基酰胺类前驱体副产物对多晶硅产生不可逆损伤的机理。提出用单胺基硅烷基酰胺替代多胺基硅烷基酰胺作为前驱体,来减轻对多晶硅材料的损伤。在不损... 文章通过电子束检测(EBI)手段研究了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PEALD) SiO_(2)过程中硅烷基酰胺类前驱体副产物对多晶硅产生不可逆损伤的机理。提出用单胺基硅烷基酰胺替代多胺基硅烷基酰胺作为前驱体,来减轻对多晶硅材料的损伤。在不损伤多晶硅前提下,进一步研究化学位阻较小的单胺基前驱体二异丙胺硅烷(DIPAS)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 硅烷基酰胺 氧化硅 二异丙胺硅烷(DIP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气压对电弧离子镀制备MgO薄膜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道云 郑昌喜 +2 位作者 王明东 陈弟虎 何振辉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16-1319,共4页
采用阴极真空电弧离子沉积技术在玻璃及Si衬底上成功地制备了具有择优结晶取向的透明MgO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分别对MgO薄膜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及可见光透过率进行了测试与分析。XRD... 采用阴极真空电弧离子沉积技术在玻璃及Si衬底上成功地制备了具有择优结晶取向的透明MgO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分别对MgO薄膜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及可见光透过率进行了测试与分析。XRD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gO薄膜具有NaCl型立方结构的(100)、(110)和(111)3种结晶取向,在沉积气压为0.7~3.0Pa的范围内,薄膜的择优结晶取向随沉积气压的升高先由(100)转变为(110),最后变为(111)。SEM图表明随着沉积气压的升高,MgO薄膜的晶粒逐渐变小,薄膜结晶质量变差。在380~900nm范围内,沉积气压为0.7Pa下制备的MgO薄膜其可见光透过率高于90%,随着沉积气压的升高,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真空电弧离子沉积 沉积气压 MgO薄膜 离子体显示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能量对 IBAD-MgO 双轴织构的影响
18
作者 瞿天睿 韩超 +5 位作者 高波 白传易 李敏娟 彭思思 周迪帆 蔡传兵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1,共7页
采用离子束辅助沉积(ion beam-assisted deposition,IBAD)技术在非织构的金属基带上沉积双轴织构的MgO薄膜,研究了不同Ar^(+)离子束流能量对MgO双轴织构和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00∼1000 eV离子能量范围内,MgO薄膜的双轴织构随离... 采用离子束辅助沉积(ion beam-assisted deposition,IBAD)技术在非织构的金属基带上沉积双轴织构的MgO薄膜,研究了不同Ar^(+)离子束流能量对MgO双轴织构和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00∼1000 eV离子能量范围内,MgO薄膜的双轴织构随离子能量的增加而改善;在1000 eV离子能量下,IBAD-MgO薄膜的面内半高全宽(full-width at half-maximum,FWHM)∆_(ϕ)和面外FWHM∆ω分别为6°和2°;随着离子能量的增加,MgO薄膜的表面形貌并无明显区别,其表面粗糙度(5µm×5µm)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均在5∼6 nm.该研究证明了较高的Ar^(+)离子束能量可以提高IBAD-MgO薄膜的织构质量,对于双轴织构薄膜的稳定制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辅助沉积 离子能量 双轴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大气区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沉积与传输行为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9
作者 胡劲哲 牛建刚 +2 位作者 孙丛涛 李言涛 鲍麒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78,共14页
海洋大气区氯离子对钢筋混凝土的侵蚀行为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氯离子在风力作用下附着在混凝土表面,其次,从混凝土表面向混凝土内部侵蚀。基于海洋大气区氯离子对混凝土侵蚀的全过程,对已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阐述了各影响因素对沉积过... 海洋大气区氯离子对钢筋混凝土的侵蚀行为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氯离子在风力作用下附着在混凝土表面,其次,从混凝土表面向混凝土内部侵蚀。基于海洋大气区氯离子对混凝土侵蚀的全过程,对已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阐述了各影响因素对沉积过程的影响规律。其中,海水含盐量、风速、暴露时间与混凝土氯离子沉积量呈正相关关系,距海岸距离与混凝土氯离子沉积量呈负相关关系;论述了各影响因素对传输过程的影响规律,水灰比越大、暴露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内外湿度梯度越大、碳化越严重越容易形成对流区。目前,针对海洋大气区氯离子在混凝土中沉积和传输行为开展研究多基于单因素,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沉积和传输行为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气区 离子沉积 混凝土 离子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补锂材料Li_(5)FeO_(4)@C的性能研究
20
作者 曾州岚 尚雷 +3 位作者 胡志金 王宗凡 辛小超 刘瑛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75-1883,共9页
正极补锂添加剂Li_(5)FeO_(4)(LFO)具有理论比容量高、成本低且无毒等优点,是有发展前景的补锂技术之一,但其残碱值高、导电性低等问题导致其在实际使用中脱锂容量大幅降低,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针对此问题,本研究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出... 正极补锂添加剂Li_(5)FeO_(4)(LFO)具有理论比容量高、成本低且无毒等优点,是有发展前景的补锂技术之一,但其残碱值高、导电性低等问题导致其在实际使用中脱锂容量大幅降低,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针对此问题,本研究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出纯相的LFO材料,并使用等离子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对LFO材料进行碳包覆处理得到LFO@C材料,分析了不同包覆时间、温度下LFO@C材料的理化性能和电化学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量分析谱(EDS)显示不同的PECVD碳包覆工艺会在LFO@C材料表面沉积不同的碳层结构,包覆温度为500℃、包覆时间为2 h时会在材料表面沉积一层均匀且致密的碳层。X射线衍射分析(XRD)结果表明包覆温度为500℃、包覆时间≤2h时LFO@C材料不会发生不可逆相变。碳含量和导电性分析结果表明LFO@C材料的碳含量和电导率随包覆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包覆温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残碱值分析结果显示LFO材料的残碱值经过PECVD碳包覆改性后发生了明显的下降,且LFO@C材料的残碱值大小与其表面碳层结构相关。碳包覆改性后的LFO@C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极大改善,其中容量最高的LFO-5002材料在2.0~4.2V下首次充电克比容量为756.4mAh/g,不可逆容量达到623.51mAh/g,超过纯相LFO材料200 mAh/g以上。分析结果表明使用PECVD可以在LFO材料颗粒表面包裹一层均匀致密的碳层,碳包覆后材料的残碱值大幅降低,导电性、容量大大提升,补锂效果得到了极大改善。研究结果通过碳包覆改性显著提升了正极补锂材料LFO的不可逆容量,为高容量的正极补锂材料设计提供了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正极补锂添加剂 Li_(5)FeO_(4) 离子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 碳包覆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