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强度对南极磷虾肉保水性及其肌原纤维蛋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晓芳 姜鹏飞 +3 位作者 杜晓平 傅宝尚 尚珊 祁立波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4-74,共11页
为改善南极磷虾虾肉水分易损失,质地较硬等问题,通过测定离心损失、水分分布、质构特性、肌原纤维断裂指数(Myofibril Fragmentation Index,MFI)、蛋白质表面疏水性、蛋白质组成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等指标,研究不同离子强度的浸泡液(0.8、... 为改善南极磷虾虾肉水分易损失,质地较硬等问题,通过测定离心损失、水分分布、质构特性、肌原纤维断裂指数(Myofibril Fragmentation Index,MFI)、蛋白质表面疏水性、蛋白质组成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等指标,研究不同离子强度的浸泡液(0.8、0.9、1.0、1.1 mol/L)和浸泡时间(1、2、4、6 h)对南极磷虾保水性和肌原纤维蛋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离子强度的增加,虾肉的蒸煮损失、离心损失和硬度先下降后升高,不易流动水增加,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同一离子强度下,虾肉的保水效果在2 h达到最佳,相比对照组,1.0 mol/L浸泡液处理组的虾肉其弹性从0.76增加到0.98,硬度从241.99 g下降到102.66 g;且虾肉的肌原纤维断裂指数达到最大,为11.43;蛋白质表面疏水性从9.85μg下降到1.83μg。在2 h浸泡时间下,肌动蛋白含量和β-折叠相对含量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过高的离子强度(1.1 mol/L)会使蛋白质出现不同程度的聚集,肌纤维组织破坏较为严重,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保水效果。结合感官评定,离子强度1.0 mol/L、浸泡时间为2 h时能够改善南极磷虾的保水特性,可为南极磷虾虾肉的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离子强度 肌原纤维蛋白 蛋白质二级结构 保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离子强度下饱和多孔介质中多分散颗粒沉积特征
2
作者 邹志科 余蕾 +3 位作者 李亚龙 牛书瑶 乔伟 边久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77,共7页
多分散颗粒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精确预测不利条件下(颗粒-介质表面存在排斥力)多分散颗粒在饱和介质中的运移和沉积至关重要。开展了不同离子强度条件下(1、6、20、200 mM)多分散颗粒(0.375~18.863μm)人工回灌一维砂柱定流量试验,探... 多分散颗粒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精确预测不利条件下(颗粒-介质表面存在排斥力)多分散颗粒在饱和介质中的运移和沉积至关重要。开展了不同离子强度条件下(1、6、20、200 mM)多分散颗粒(0.375~18.863μm)人工回灌一维砂柱定流量试验,探索不同离子强度(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下多分散颗粒的沉积特征,耦合不利条件下胶体吸附效率模型与多分散颗粒沉积模型,建立不利条件下多分散颗粒沉积模型,并进行相应的数值模拟。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相比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下微观尺度多分散颗粒的捕获概率因存在能量势垒而减小了8.5%~67.6%,颗粒粒径越小,颗粒捕获概率的降幅越大;有利条件下颗粒的最终沉积剖面曲线呈“上陡下缓”的超指数分布,沉积总量随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砂柱上部的沉积总量为16.7%~24.6%,离子强度的降低加剧了沉积剖面“上陡下缓”的非均等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散颗粒 沉积特征 离子强度 数值模拟 能量势垒 吸附效率 超指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温度、pH和离子强度对金针菇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3
作者 余秋雨 岳子燕 +2 位作者 刘佳利 和郁春 朱迎春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139,共9页
为了探究金针菇乳状液抵抗环境变化(温度、pH和离子强度)的能力,以金针菇为原料,制备1.0%和2.0%水包油型乳状液,通过测定乳状液的外观及分层指数(Creaming index,CI)、粒径分布及平均粒径、Zeta电位及热稳定性等指标及观察微观结构分析... 为了探究金针菇乳状液抵抗环境变化(温度、pH和离子强度)的能力,以金针菇为原料,制备1.0%和2.0%水包油型乳状液,通过测定乳状液的外观及分层指数(Creaming index,CI)、粒径分布及平均粒径、Zeta电位及热稳定性等指标及观察微观结构分析加热温度(30~90℃)、pH(3~11)和离子强度(0~0.7 mol/L NaCl)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金针菇乳状液的稳定性易受加热温度影响而出现分层现象,2.0%乳状液在温度4~90℃保持稳定且Zeta电位绝对值维持在29.10~29.40 mV;pH的变化显著(P<0.05)影响1.0%金针菇乳状液的稳定性,当pH为3和5时分层较为明显,2.0%金针菇乳状液表现出较高的pH耐受性,特别是当pH≥7时未分层,此时乳状液平均粒径显著变小(P<0.05),微观结构图显示液滴颗粒更加均匀细小;当离子强度增加时,1.0%金针菇乳状液的CI、平均粒径增大,Zeta电位绝对值降低,热稳定性较差,而2.0%金针菇乳状液未随离子强度增加而发生分层,平均粒径保持在385.20~414.60 nm,热稳定性较高。因此,较高浓度(2.0%)金针菇乳状液具有较好的乳化稳定性,能够耐受加热温度、pH和离子强度的变化,有望作为一种食用菌源天然乳化剂应用于食品工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乳状液 稳定性 温度 PH 离子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强度对乳清蛋白-透明质酸乳液凝胶结构和流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慧勇 赵晓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41,共7页
文章旨在探究不同浓度Na^(+)、Ca^(2+)对于乳清分离蛋白-透明质酸乳液凝胶结构和流变性能的影响。制备乳清分离蛋白-透明质酸复合物溶液,向其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25、50、100、200 mmol/L)的NaCl、CaCl2制成乳液凝胶;利用粒径电位、内... 文章旨在探究不同浓度Na^(+)、Ca^(2+)对于乳清分离蛋白-透明质酸乳液凝胶结构和流变性能的影响。制备乳清分离蛋白-透明质酸复合物溶液,向其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25、50、100、200 mmol/L)的NaCl、CaCl2制成乳液凝胶;利用粒径电位、内源荧光测定溶液性质。通过测定乳液凝胶质构、持水性、流变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乳液凝胶网络结构。结果表明,加入离子使乳液凝胶具有更好的质构、流变性能、持水性和更均匀更紧凑的网络结构,提高了乳液凝胶稳定性。Na^(+)浓度为50 mmol/L时,溶液电位绝对值最高,凝胶质构、流变性能、持水性较好,此时乳液凝胶有良好的网络结构。Ca^(2+)浓度为50 mmol/L时,乳液凝胶质构性能最好、保水能力最强,有良好的乳液凝胶网络结构。为乳清蛋白基乳液凝胶的凝胶特性调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清分离蛋白 透明质酸 离子强度 乳液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强度和加热对藏羊肉肌原纤维蛋白特性及结合风味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方婕 罗毅皓 孙万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21-228,共8页
该研究以藏羊肉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s,MPs)为研究对象,利用Na^(+)、Mg^(2+)、Ca^(2+)和K^(+)制成不同离子强度的MPs体系,并分别设置加热和对照处理组,研究不同离子强度和加热对MPs溶解性和结构等的影响,并选取藏羊肉的5... 该研究以藏羊肉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s,MPs)为研究对象,利用Na^(+)、Mg^(2+)、Ca^(2+)和K^(+)制成不同离子强度的MPs体系,并分别设置加热和对照处理组,研究不同离子强度和加热对MPs溶解性和结构等的影响,并选取藏羊肉的5种特征风味物质,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GC-MS)测定处理后的MPs结合风味物质的能力。结果表明,不同离子强度和加热处理均会加剧藏羊肉MPs的氧化,致使总巯基含量下降、总羰基含量上升,诱导蛋白质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导致氢键含量上升,疏水性基团暴露于蛋白质表面,内源荧光强度下降,对风味物质的吸附能力增强;其中Ca^(2+)处理对藏羊肉MPs的结构和结合风味能力影响最为显著。因此推测水中的离子强度和含量不同会影响藏羊肉MPs的结构和对风味物质的吸附能力从而影响藏羊肉产品的口感和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羊肉 肌原纤维蛋白 离子强度 特征风味物质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强度和pH对可变电荷土壤与铜离子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57
6
作者 邹献中 徐建民 +1 位作者 赵安珍 季国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45-851,共7页
研究了离子强度和pH对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电荷与铜离子吸附的影响。作为对照 ,也研究了它们对恒电荷土壤黄棕壤的有关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pH升高 ,土壤的表面负电荷增加 ,正电荷减少。对于可变电荷土壤 ,可出现电荷零点 (pH0 )。随p... 研究了离子强度和pH对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电荷与铜离子吸附的影响。作为对照 ,也研究了它们对恒电荷土壤黄棕壤的有关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pH升高 ,土壤的表面负电荷增加 ,正电荷减少。对于可变电荷土壤 ,可出现电荷零点 (pH0 )。随pH升高 ,土壤对Cu2 +的吸附量增大。随着离子强度增大 ,恒电荷土壤对Cu2 +的吸附百分率明显降低 ,可变电荷土壤对Cu2 +离子的吸附百分率也降低 ,但降低的幅度比恒电荷土壤者小得多。土壤中氧化铁的含量越高 ,降低的幅度越小。对于含 2 1 %左右游离氧化铁的铁质砖红壤 ,即使支持电解质NaNO3的浓度高达 1molL- 1,对Cu2 +的吸附仍然几乎没有影响。从离子强度和pH与土壤表面电荷和铜离子吸附的关系 ,可以推测在土壤对铜离子的吸附中 ,既存在电性吸附 ,又存在专性吸附。在可变电荷土壤对铜离子的吸附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强度 PH值 可变电荷土壤 离子 相互作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强度对吸附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4
7
作者 吴志坚 刘海宁 张慧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97-1003,共7页
本文介绍了水溶液中离子或分子的水合、吸附剂表面的双电层模型以及内层与外层表面络合物,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一般来说,溶液的离子强度增大时,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静电作用减弱,疏水作用增强,络合作用变化不大.电... 本文介绍了水溶液中离子或分子的水合、吸附剂表面的双电层模型以及内层与外层表面络合物,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一般来说,溶液的离子强度增大时,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静电作用减弱,疏水作用增强,络合作用变化不大.电解质离子能通过与吸附质离子产生离子交换竞争、对吸附质产生盐析或盐溶效应、改变溶液中大分子吸附质分子的大小、与吸附质离子形成离子对等方式影响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离子强度 静电作用 疏水作用 络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V)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pH、离子强度、竞争性离子与胡敏酸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席建红 何孟常 +2 位作者 林春野 呼丽娟 张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6-79,共4页
调查了在不同的pH、离子强度、胡敏酸和竞争性离子存在的条件下Sb(V)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行为.pH对Sb(V)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行为影响显著,pH在3~8之间时,随介质pH的升高,Sb(V)的吸附减弱;离子强度、胡敏酸的存在对吸附的影响均不显... 调查了在不同的pH、离子强度、胡敏酸和竞争性离子存在的条件下Sb(V)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行为.pH对Sb(V)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行为影响显著,pH在3~8之间时,随介质pH的升高,Sb(V)的吸附减弱;离子强度、胡敏酸的存在对吸附的影响均不显著;PO43-的存在对Sb(V)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V) 吸附 高岭土 PH 离子强度(I) 胡敏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强度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乳化特性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吴菊清 邵俊花 +2 位作者 魏朝贵 徐幸莲 周光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4-19,共6页
以猪肉肌原纤维蛋白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离子强度下肌原纤维蛋白的乳化特性,包括乳化能力(emulsifying capacity,EC)、乳化稳定性(emulsifying stability,ES),同时测定不同离子强度下肌原纤维蛋白的溶解性、分子间氢键、表面疏水性、活... 以猪肉肌原纤维蛋白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离子强度下肌原纤维蛋白的乳化特性,包括乳化能力(emulsifying capacity,EC)、乳化稳定性(emulsifying stability,ES),同时测定不同离子强度下肌原纤维蛋白的溶解性、分子间氢键、表面疏水性、活性巯基和总巯基等理化特性,并对理化特性、乳化特性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介质离子强度的提高,肌原纤维蛋白的EC和ES增强,溶解度增大,分子间氢键、活性巯基呈上升趋势,表面疏水性则呈下降趋势,而总巯基则无明显变化;溶解度与EC显著正相关(P<0.05),与ES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活性巯基和氢键都与E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表面疏水性与E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ES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改变肌原纤维蛋白介质的离子强度,导致肌原纤维蛋白的乳化特性、理化特性产生变化,肌原纤维蛋白的理化特性和乳化特性之间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原纤维蛋白 乳化 离子强度 溶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强度和磷酸盐对铁铝矿物及土壤吸附As(V)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吴萍萍 曾希柏 +1 位作者 李莲芳 白玲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8-503,共6页
选用针铁矿、赤铁矿、水铁矿、水铝矿4种铁铝矿物以及性质差异较大的黑土、紫色土和红壤3种土壤,研究离子强度和磷酸盐对其吸附As(V)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1、0.1、1mol.L-13种离子强度下,矿物和土壤对As(V)的吸附量无明显差异或随离... 选用针铁矿、赤铁矿、水铁矿、水铝矿4种铁铝矿物以及性质差异较大的黑土、紫色土和红壤3种土壤,研究离子强度和磷酸盐对其吸附As(V)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1、0.1、1mol.L-13种离子强度下,矿物和土壤对As(V)的吸附量无明显差异或随离子强度增大而增大,其对砷的吸附以专性吸附为主。磷酸盐对矿物和土壤吸附砷的影响与其添加顺序及摩尔浓度比有关。水铝矿和水铁矿在这3种添加顺序下的砷吸附量无明显差异,仅在P/As摩尔比较大时表现出下降趋势;而在针铁矿和赤铁矿两种矿物上,先添加砷时的砷吸附量高于先添加磷时或两者同时添加时,且砷吸附量随P/As摩尔比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在黑土、紫色土和红壤上,先添加砷比先添加磷或两者同时添加时的砷吸附量均要高,尤其是在紫色土上。随P/As摩尔比升高,土壤对砷的吸附量表现出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铁铝矿物 AS(V) 离子强度 磷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浓度、pH、离子强度对鲢鱼肌原纤维蛋白粘度的影响 被引量:23
11
作者 罗永康 潘道东 +1 位作者 沈慧星 张爱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2-54,共3页
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 ,研究了蛋白质浓度、pH、离子强度对鲢鱼肌原纤维蛋白粘度的影响 ,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 ,分析比较了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确定了取得最优粘度时 。
关键词 蛋白质浓度 PH 离子强度 鲢鱼 肌原纤维蛋白 粘度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浓度、pH值、离子强度对兔骨骼肌肌球蛋白热凝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2
作者 徐幸莲 周光宏 +1 位作者 黄鸿兵 林丽军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159-163,共5页
 研究了蛋白质浓度、pH值、离子强度对肌球蛋白凝胶硬度和保水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凝胶硬度和保水性随蛋白质浓度增大而显著增高(P<0 05);腰大肌(Psoasmajor,PM)和半膜肌(Semimembranosusproprius,SMp)肌球蛋白凝胶(0 6mol/LKCl),...  研究了蛋白质浓度、pH值、离子强度对肌球蛋白凝胶硬度和保水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凝胶硬度和保水性随蛋白质浓度增大而显著增高(P<0 05);腰大肌(Psoasmajor,PM)和半膜肌(Semimembranosusproprius,SMp)肌球蛋白凝胶(0 6mol/LKCl),分别在pH值为6 0和5 5时硬度最高,且两者均在pH值为6 0时保水性最大;凝胶硬度(pH6 0)随离子强度增大而升高,最佳条件为1 0mol/LKCl(PM)和0 6mol/LKCl(SMp),最佳保水性条件均为1 0mol/LKCl。扫描电镜显示,PM和SMp蛋白在0 2mol/LKCl中均呈现丝状三维网络结构,具有粗和长的丝,而在0 6mol/LKCl中则为球状颗粒凝聚交联形成的网络,具有更好的多孔性;凝胶在蛋白等电点(pH<6 0)形成粗糙的结构,多孔性较差,而pH值在6 0附近形成均匀细致的网络,pH值更高时,凝胶结构则变得粗糙且多孔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浓度 PH值 离子强度 骨骼肌 肌球蛋白 热凝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强度、阴阳离子和腐殖酸对纳米零价铁去除溶液中U(Ⅵ)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小燕 张明 +4 位作者 刘义保 李寻 杨波 花榕 刘云海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05-3512,共8页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零价铁(nZⅥ)去除溶液中的U(Ⅵ),讨论溶液pH与离子强度、共存阴阳离子和腐殖酸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对nZⅥ进行表征研究,分析纳米零价铁去除U(Ⅵ)的机理。结果表明:纳米零价铁对溶液中的U(Ⅵ)有很好的去除效果,pH...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零价铁(nZⅥ)去除溶液中的U(Ⅵ),讨论溶液pH与离子强度、共存阴阳离子和腐殖酸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对nZⅥ进行表征研究,分析纳米零价铁去除U(Ⅵ)的机理。结果表明:纳米零价铁对溶液中的U(Ⅵ)有很好的去除效果,pH值对去除效果有显著影响,而离子强度对纳米零价铁去除U(Ⅵ)几乎没有影响。阳离子对铀的去除有一定的影响,其中Ca^(2+)和Mg^(2+)的影响较大,而Na^+和K^+几乎没有影响。阴离子对纳米零价铁去除U(Ⅵ)也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NO_3^-、SO_4^(2-)、ClO_4^-、CO_3^(2-)、HPO_4^(2-)。腐殖酸对纳米零价铁去除溶液中U(Ⅵ)在pH≤4.5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pH>4.5以后,腐殖酸对纳米零价铁去除U(Ⅵ)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零价铁 离子强度 离子 离子 腐殖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强度、pH对土壤胶体释放、分配沉积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1
14
作者 胡俊栋 沈亚婷 王学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29-637,共9页
采用重力沉降法,根据司笃克斯(Stokes,1945)定律结合分速离心法提取两种粒径等级的自然土壤胶体样品。利用美国EPA批处理实验方法,进行一系列实验室静态吸附、解吸实验,并获取相应的动力学解离/沉积曲线以及热力学等温平衡解吸/吸附曲... 采用重力沉降法,根据司笃克斯(Stokes,1945)定律结合分速离心法提取两种粒径等级的自然土壤胶体样品。利用美国EPA批处理实验方法,进行一系列实验室静态吸附、解吸实验,并获取相应的动力学解离/沉积曲线以及热力学等温平衡解吸/吸附曲线。通过对土壤胶体释放/沉积速率、解离效率和解吸因数等行为因子的定量解析,描述自然土壤胶体的释放、稳定、沉积/分配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考察土壤水溶液pH/离子强度、胶体粒径因素对土壤胶体释放、分配沉积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环境溶液pH的增大及离子强度的减小对土壤胶体的稳定和释放起促进作用,但对胶体向土壤颗粒中的沉积过程是不利的。pH和离子强度条件能够改变土壤胶体表面带电荷状态,改变土壤胶体与土壤介质表面吸附排斥作用力的大小,提高或降低土壤胶体与介质表面的碰撞接触效率,从而表现出土壤胶体在土壤介质中的沉积分配行为上的变化。粒径大小对土壤胶体的释放沉积行为影响明显。大粒径土壤胶体颗粒较小粒径颗粒更容易向土壤介质表面分配沉积。由此可知,土壤介质对土壤胶体持有和吸附的能力是与胶体颗粒粒径大小密切相关的,这主要是因为颗粒粒径大小能够有效的影响胶体颗粒与介质表面间的反应能量。土壤胶体沉积分配动力学曲线揭示,土壤胶体向土壤介质的分配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土壤介质对土壤胶体的持留吸纳能力随时间而逐渐减弱。分配系数被证实是表征和分析土壤胶体沉积分配过程受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影响的有效过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胶体 释放 沉积 分配 离子强度 PH 粒径 浊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液离子强度对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Pb^(2+)和Cd^(2+)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波涛 董德明 +2 位作者 杨帆 李鱼 吴雨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66-570,共5页
通过改变支持电解质(NaNO3)浓度的方法来探讨自然水体生物膜对Pb2+、Cd2+的吸附机制,研究了离子强度对生物膜吸附Pb2+、Cd2+的影响以及不同离子强度下生物膜吸附Pb2+、Cd2+的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当NaNO3浓度在0~0.4mol·L-1之间... 通过改变支持电解质(NaNO3)浓度的方法来探讨自然水体生物膜对Pb2+、Cd2+的吸附机制,研究了离子强度对生物膜吸附Pb2+、Cd2+的影响以及不同离子强度下生物膜吸附Pb2+、Cd2+的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当NaNO3浓度在0~0.4mol·L-1之间,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生物膜对Pb2+和Cd2+的吸附量和最大吸附量迅速降低;当NaNO3的浓度大于0.4mol·L-1,生物膜对Pb2+和Cd2+的吸附量和最大吸附量变化趋于平缓,说明自然水体生物膜对Pb2+和Cd2+的吸附可能同时包括电性吸附和专性吸附。此外,研究还发现当Cd2+与Pb2+共存时,Pb2+对生物膜吸附Cd2+的能力有较大影响,而Cd2+对生物膜吸附Pb2+的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离子强度 离子 离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离子强度及电解质种类对纳米氧化锌聚集和溶解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瑞昌 章海波 +1 位作者 涂晨 骆永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21-1827,共7页
本文初步探讨了不同pH、离子强度及电解质种类对纳米氧化锌(ZnO NPs)稳定性(聚集沉降和溶解)的影响.沉降实验表明,pH越靠近零电荷点(-pH9.2),ZnO NPs聚集体尺寸越大,沉降速度越快,稳定性越低;中性pH条件下,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ZnO... 本文初步探讨了不同pH、离子强度及电解质种类对纳米氧化锌(ZnO NPs)稳定性(聚集沉降和溶解)的影响.沉降实验表明,pH越靠近零电荷点(-pH9.2),ZnO NPs聚集体尺寸越大,沉降速度越快,稳定性越低;中性pH条件下,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ZnO NPs ζ电位绝对值减小,聚集体尺寸相应变大,沉降速度加快,稳定性降低.中性pH时ZnO NPs ζ电位为正值,阴离子较阳离子更易使ZnO NPs聚集沉降,且SO2-4的影响远大于Cl-.溶解实验显示,pH2—11,Zn2+都会释放到溶液中,pH〉7.5,ZnO NPs溶解量〈5%;pH〈6,超过60%的Zn2+释放到溶液中.中性条件下,离子强度越高,ZnONPs越易溶解,且Ca2+对纳米氧化锌溶解的促进作用强于Na+.这表明离子对纳米氧化锌溶解的促进可能源于阳离子与颗粒表面的离子交换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锌 离子强度 PH 聚集 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强度及pH对不同类型土壤中胶体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吕雪艳 姚遥 +2 位作者 孙媛媛 吴吉春 郭红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58-1365,共8页
采用实验室土柱纵向淋溶法,研究了离子强度及pH变化对常熟乌栅土原状、扰动土柱以及东北黑土、江西红壤扰动土柱土壤胶体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强度变化对我国不同类型土壤胶体释放影响不同:淋洗液电解质为NaCl时,对于常熟乌栅土以... 采用实验室土柱纵向淋溶法,研究了离子强度及pH变化对常熟乌栅土原状、扰动土柱以及东北黑土、江西红壤扰动土柱土壤胶体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强度变化对我国不同类型土壤胶体释放影响不同:淋洗液电解质为NaCl时,对于常熟乌栅土以及东北黑土,离子强度减小促进胶体的释放,反之抑制胶体的释放;对于江西红壤,离子强度变化对土壤胶体释放则不产生影响。淋洗液电解质为CaCl2条件下,土壤胶体的释放量低于淋洗液为NaCl,且离子强度变化对三种土壤胶体的释放均不产生明显影响。相同条件下,常熟乌栅土及东北黑土胶体释放量远远大于江西红壤,pH变化则对上述类型土壤胶体释放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水化学条件的变化对我国不同类型土壤胶体释放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胶体 释放 离子强度 PH 扰动土柱 原状土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Ⅲ)在蒙脱土、高岭土和针铁矿表面的吸附:pH值和离子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席建红 何孟常 +2 位作者 林春野 张平 呼丽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7,共4页
研究蒙脱土、高岭土和针铁矿在不同pH值与离子强度的条件下对Sb(Ⅲ)的吸附及解吸行为.结果表明,随pH值的升高,Sb(Ⅲ)的吸附减弱,离子强度对Sb(Ⅲ)在三种矿物表面的吸附影响较弱,而矿物表面吸附的Sb(Ⅲ)不易解吸.三种矿物对Sb(Ⅲ)的吸附... 研究蒙脱土、高岭土和针铁矿在不同pH值与离子强度的条件下对Sb(Ⅲ)的吸附及解吸行为.结果表明,随pH值的升高,Sb(Ⅲ)的吸附减弱,离子强度对Sb(Ⅲ)在三种矿物表面的吸附影响较弱,而矿物表面吸附的Sb(Ⅲ)不易解吸.三种矿物对Sb(Ⅲ)的吸附能力差别较大,蒙脱土的吸附量远大于针铁矿和高岭土,针铁矿的吸附量稍高于高岭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Ⅲ) 吸附 高岭土 蒙脱土 针铁矿 PH值 离子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解吸中离子强度对可变电荷土壤和高岭石体系pH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罗文贱 张政勤 +1 位作者 陈勇 邹献中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6-154,共9页
研究了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在去离子水中和0.1 mol L-1 Na NO3溶液中吸附铜离子和钙离子后依次被浓度从低到高的Na NO3溶液连续解吸时,离子强度变化对每次解吸前后体系p H变化(Δp H)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相关机理,作为对照,也研究了... 研究了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在去离子水中和0.1 mol L-1 Na NO3溶液中吸附铜离子和钙离子后依次被浓度从低到高的Na NO3溶液连续解吸时,离子强度变化对每次解吸前后体系p H变化(Δp H)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相关机理,作为对照,也研究了各种条件下,离子强度变化对高岭石Δp H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有吸附性二价阳离子的存在,或者吸附性阳离子属性(专性吸附型离子或电性吸附型离子)如何,当样品依次被去离子水、0.01 mol L-1 Na NO3、0.1 mol L-1 Na NO3以及1 mol L-1 Na NO3解吸时,在去离子水中和Na NO3溶液中的解吸过程对Δp H的影响截然不同。总体而言,如果解吸时体系离子强度趋于降低,Δp H将为正值,反之则为负值,且Δp H变幅开始增大时的起始点所对应的p H吸附基本相同,该起始点应该与高岭石ZPC(电荷零点)紧密相关。对上述结果的分析表明,解吸过程中,引起上述Δp H变化规律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连续解吸过程中的离子强度变化导致的可变电荷表面的表面电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高岭石 连续性解吸 离子强度 pH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离子强度等因素对椰子分离蛋白溶解性和乳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郑亚军 查朦涛 +2 位作者 李艳 赵松林 陈卫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1年第8期1464-1468,共5页
分析椰子分离蛋白(CPI)溶解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及pH、离子强度和温度对这些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大豆分离蛋白和棉籽分离蛋白相比,椰子分离蛋白具有较好的溶解性、乳化性、吸油性和吸水性;而pH、离子强度和温度等因素对椰子... 分析椰子分离蛋白(CPI)溶解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及pH、离子强度和温度对这些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大豆分离蛋白和棉籽分离蛋白相比,椰子分离蛋白具有较好的溶解性、乳化性、吸油性和吸水性;而pH、离子强度和温度等因素对椰子分离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等电点附近,椰子分离蛋白表现出最低的溶解性与乳化性;低离子强度可提高椰子分离蛋白的溶解性和乳化性,而高离子强度降低了其溶解性和乳化性;CPI在60℃时有较好的溶解性和乳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分离蛋白 溶解性 乳化性 PH 离子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