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exin-A通过调节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1
作者 何光侣 储婉玉 +7 位作者 李妍 盛鑫 罗浩 徐爱萍 卞命杰 张环环 汪萌芽 郑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3-1030,共8页
目的探讨Orexin-A对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调节在大鼠脊髓损伤(SCI)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36只7~14 d新生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对照组、假手术组、SCI+生理盐水组、SCI+DNQX组、SCI+Orexin组和SCI+Orexin+DNQX组。除了对照组和假... 目的探讨Orexin-A对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调节在大鼠脊髓损伤(SCI)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36只7~14 d新生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对照组、假手术组、SCI+生理盐水组、SCI+DNQX组、SCI+Orexin组和SCI+Orexin+DNQX组。除了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施以SCI手术,术后连续3 d,每天分别向SCI各组鞘内注射对应的药物1次。分别在术前1 d,术后1、3和7 d,应用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评估各组大鼠运动功能;在膜片钳实验中,将对照组、假手术组、SCI组和SCI+Orexin组大鼠麻醉后,制作脊髓切片,通过酶消化和机械吹打分离出腹角神经元,通过灌流谷氨酸,比较各组大鼠脊髓腹角神经元谷氨酸受体介导电流的翻转电位、动力学指标的差异。结果在术后3 d、7 d,SCI+Orexin组的BBB评分和抓握倾斜角度比SCI+生理盐水组、SCI+DNQX组和SCI+Orexin+DNQX组皆升高(P<0.01)。在术后第7天,SCI+Orexin+DNQX组高于SCI+DNQX组(P<0.01)。SCI组脊髓腹角神经元谷氨酸电流的翻转电位高于SCI+Orexin组和假手术组(P<0.01)。在谷氨酸电流动力学指标中,SCI组的上升斜率比SCI+Orexin组和假手术组皆增大(P<0.05)。在衰减时间项,SCI组比SCI+Orexin组、假手术组皆减小(P<0.05)。结论Orexin-A可能通过调节(改善)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功能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EXIN-A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 脊髓损伤 脊髓腹角神经元 膜片钳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悬吊大鼠小脑间位核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表达增加
2
作者 宋新爱 赵雪红 +1 位作者 任俊婵 樊小力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1-13,共3页
外周信息主要通过神经末梢释放谷氨酸激活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iGluRs),调节间位核神经元的兴奋性。研究旨在探讨模拟失重对大鼠小脑间位核iGluRs表达的影响。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动物模型,按... 外周信息主要通过神经末梢释放谷氨酸激活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iGluRs),调节间位核神经元的兴奋性。研究旨在探讨模拟失重对大鼠小脑间位核iGluRs表达的影响。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动物模型,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将大鼠分为尾部悬吊14 d组和正常同步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法观测大鼠小脑间位核iGluRs(NMDAR-1、AMPAR-2和KAR-2)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大鼠小脑间位核内有iGluRs免疫阳性神经元存在。大鼠吊尾14 d后,大鼠小脑间位核iGluRs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结论模拟失重可使大鼠小脑间位核神经元网络的兴奋性增高。这一变化可能与模拟失重引起的调控肌肉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失重 小脑 间位核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2B亚型在大鼠脊神经结扎后神经痛中作用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邱阳 赵建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6-390,共5页
目的脊髓创伤后引起的神经痛是困扰患者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大鼠L5脊神经结扎(SNL)法建立后肢神经痛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脊髓背根神经节中离子型谷氨酸受体2B亚型(NR2B)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源性... 目的脊髓创伤后引起的神经痛是困扰患者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大鼠L5脊神经结扎(SNL)法建立后肢神经痛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脊髓背根神经节中离子型谷氨酸受体2B亚型(NR2B)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36只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手术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手术组建立脊神经结扎模型,假手术组操作同手术组仅不结扎脊神经。通过旷场试验及术侧足跖缩足阈值观察造模前,造模后第5,14天大鼠活动和神经痛情况,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术侧腰4-6段脊髓背根神经节NR2B及TNF-α和BDNF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5 d,与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总里程略降低[(18 225.15±371.76)mm vs(14 927.93±560.87)mm,P<0.05],活动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大鼠总路程,活动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18 225.15±371.76)mm vs(3 224.92±89.64)mm,(727.93±16.29)s vs(203.48±19.94)s,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大鼠总里程,活动时间显著减少(P<0.01)。造模后14 d,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大鼠总路程和活动时间明显减少(P<0.01)。造模前,3组大鼠PW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5 d和14 d,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大鼠术侧PWT均显著降低(P<0.01)。假手术组大鼠疼痛阈值未受到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5d,假手术组和手术组BDNF、TNF-α和NR2B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手术组BDNF、TNF-α和NR2B表达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造模后14 d,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BDNF、TNF-α和NR2B表达升高(P<0.01)。结论 NR2B和BDNF表达可能在参与调节了神经痛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痛 脊神经结扎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2B亚型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及Ⅰ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对大鼠温度过敏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谢俐萍 金幼虹 +3 位作者 叶芳 罗玉 杨娟霞 陈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5-150,共6页
目的探讨离子型及Ⅰ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对大鼠温度过敏的调节作用。方法将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作用药谷氨酸(Glu)、N-甲基-D-天冬氨酸(NMDA)、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AMPA),Ⅰ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作用药[(S)-DHPG],非竞争性NMDA受体... 目的探讨离子型及Ⅰ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对大鼠温度过敏的调节作用。方法将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作用药谷氨酸(Glu)、N-甲基-D-天冬氨酸(NMDA)、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AMPA),Ⅰ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作用药[(S)-DHPG],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MK-801),竞争性AMPA受体拮抗剂(CNQX),选择性Ⅰ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cpcco E)t分别注入L5~6脊神经结扎和假手术大鼠左足底部皮下组织,观察大鼠对辐射热的反应。结果 Glu、NMDA、AMPA、(S)-DHPG能减少假手术组足底逃避阈值,而对手术组则无效;相反,MK-801、CNQX及cpcco Et能增加手术组足底逃避阈值,但对假手术组无效。结论外周离子型和Ⅰ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敏感性的改变可导致末梢神经可塑性变化,这种变化是神经损伤引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与维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5-6脊神经结扎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 Ⅰ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温度过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bcAMP对NG108-15细胞中谷氨酸转运体及受体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李超红 刘玉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97-604,共8页
目的:探讨谷氨酸转运体及其受体在N6,2-0-二丁酰基腺苷3',5'环单磷酸钠盐(dbcAMP)诱导NG108-15细胞分化前后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1 mmol/L dbcAMP诱导NG108-15细胞分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dbcAMP对NG108-15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目的:探讨谷氨酸转运体及其受体在N6,2-0-二丁酰基腺苷3',5'环单磷酸钠盐(dbcAMP)诱导NG108-15细胞分化前后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1 mmol/L dbcAMP诱导NG108-15细胞分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dbcAMP对NG108-15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巢蛋白(nestin)表达影响,RT-PCR技术检测dbcAMP对NG108-15细胞中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s)、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AATs)、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s)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dbcAMP处理72 h后NG108-15细胞GFAP和nestin表达下降;dbcAMP增加NG108-15细胞中EAAT1、VGluT2/3、GluR1、mGluR5的mRNA表达水平,而降低EAAT2/3、GluR3/4/7、mGluR2/7/8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dbcAMP处理可引起NG108-15细胞谷氨酸转运体及其受体表达水平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转运体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NG108-15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DA受体在正常大鼠颈动脉体的表达
6
作者 王婷 王曦 +4 位作者 赵华洲 兰宸阳 段晓莉 王百忍 鞠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MDA受体的NR1及NR2A亚单位在正常成年雄性SD和Wistar大鼠颈动脉体的表达,并对阳性产物的表达强度进行了灰度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正常成年SD大鼠及Wistar大鼠的颈动脉体内均存在...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MDA受体的NR1及NR2A亚单位在正常成年雄性SD和Wistar大鼠颈动脉体的表达,并对阳性产物的表达强度进行了灰度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正常成年SD大鼠及Wistar大鼠的颈动脉体内均存在NMDA NR1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从阳性细胞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判断这些阳性细胞为主细胞,两种大鼠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种大鼠的颈动脉体内几乎不存在NMDA NR2A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本实验的结果提示:在正常成年大鼠颈动脉体的主细胞上有NMDA受体的分布,并且该受体的二聚体构成不同于经典受体,这可能与谷氨酸在颈动脉体发挥的特殊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受体 大鼠 颈动脉体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 神经活性物质 作用机制 主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M1 AChR调控GluA1和GluA2改善高原低氧引起的大鼠记忆损伤
7
作者 冯江鹏 黄灵泉 +3 位作者 杨全余 嘎琴 李生花 靳国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3-712,共10页
目的:探索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1(M1 AChR)能否调控离子型谷氨酸受体AMPA型亚基1(GluA1)和离子型谷氨酸受体AMPA型亚基2(GluA2)的表达,从而参与高原低氧对大鼠学习和记忆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Control)、高原低氧组(Hypox... 目的:探索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1(M1 AChR)能否调控离子型谷氨酸受体AMPA型亚基1(GluA1)和离子型谷氨酸受体AMPA型亚基2(GluA2)的表达,从而参与高原低氧对大鼠学习和记忆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Control)、高原低氧组(Hypoxia)和高原低氧+TAK-071组[Hypoxia+TAK-071,TAK-071为M1AChR激动剂]。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进行检测,大鼠海马CA1和CA3区M1 AChR、GluA1和GluA2的分布和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测定,大鼠海马中M1 AChR、GluA1、p-GluA1(Ser845)、GluA2和p-GluA2(Ser880)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进行测定,大鼠海马中M1 AChR、GluA1、GluA2、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MDA型亚基2A(NR2A)、tau和β淀粉样蛋白(Aβ)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RT-qPCR进行测定。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高原低氧会使大鼠在定位导航试验中的逃避潜伏期时长明显增加,大鼠在空间探索试验中在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明显缩短,TAK-071的干预能明显改善大鼠在空间探索试验中因高原低氧而损伤的记忆状况;在海马CA1和CA3区,GluA1、GluA2与M1 AChR的表达呈现良好的相关性;在海马组织中,GluA1、GluA2与其对应的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相同步,TAK-071的干预能逆转因高原低氧而改变的GluA1、GluA2与M1 AChR表达的相关关系。TAK-071的干预能显著降低(P<0.05)因高原低氧而升高的M1 AChR、GluA1、GluA2、NR2A、tau和Aβ mRNA的表达水平。结论:激活M1 AChR能通过调控GluA1和GluA2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改善高原低氧引起的大鼠记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氧 学习和记忆 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1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AMPA型亚基1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AMPA型亚基2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GRIA2和STAT6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曹钟 魏建国 +2 位作者 岑红兵 秦灵芝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94-1199,共6页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中离子型谷氨酸受体2 (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2,GRIA2)与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6,STAT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中离子型谷氨酸受体2 (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2,GRIA2)与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6,STAT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SF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48例SFT及60例其他软组织肿瘤中GRIA2、STAT6、PAX8和CD34的表达。比较上述标志物在诊断和鉴别诊断SFT中的价值。结果 (1)在SFT中,GRIA2和STAT6的阳性率分别为91. 7%(44/48)和95. 8%(46/48),在对照组中两者阳性率分别为3. 3%(2/60)和11. 7%(7/60),两种标志物在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均<0. 05)。GRIA2和STAT6在SFT中表达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1. 7%(44/48)、96. 7%(58/60); 95. 8%(46/48)、88. 3%(53/60)。(2)在SFT中,CD34、PAX8、BCL-2和CD99的阳性率分别为81. 3%(39/48)、45. 8%(22/48)、66. 7%(32/48)和60. 4%(29/48),上述4种标志物分别与GRIA2和STAT6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3)在SFT中,GRIA2和STAT6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复发、恶性与否无关(P均> 0. 05)。结论 GRIA2和STAT6在SFT中分别呈细胞质和细胞核阳性的表达模式,是SFT独特的免疫学特征,采用两种标志物可以作为强有力的辅助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2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抑制iGluRs激动剂鞘内给药易化的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LTP 被引量:4
9
作者 马骋 冯克辉 闫丽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36-239,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s)激动剂易化脊髓背角神经元而形成的长时程增强(LTP)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大鼠脊髓L4/L5节段细胞外记录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的LTP。iGluRs激动剂NMDA或[±]-AMPA HBr 40pg鞘... 目的:观察电针对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s)激动剂易化脊髓背角神经元而形成的长时程增强(LTP)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大鼠脊髓L4/L5节段细胞外记录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的LTP。iGluRs激动剂NMDA或[±]-AMPA HBr 40pg鞘内给药(i.t.)易化脊髓背角神经元;对照组i.t.生理盐水2μl。2 Hz,1 mA电针(EA)环跳和委中穴。观察电针对iGluRs激动剂i.t.易化的LTP的抑制作用。结果:对照组低强度强直刺激(HFS)前、后脊髓背角LTP的变化率无统计学差异;i.t.NMDA或[±]-AMPA HBr后低强度HFS,可引起显著的LTP,与对照组比较P<0.01;先EA然后i.t.NMDA或[±]-AMPAHBr和低强度HFS,LTP被显著抑制(P<0.01);先i.t.iGluRs激动剂和低强度HFS诱导出LTP再EA,也可显著抑制已形成的LTP(P<0.05)。结论:低频低强度电针,可抑制iGluRs激动剂易化的脊髓C纤维诱发场电位LTP的形成和维持。提示低频电针可降低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异常兴奋性,此突触后机制可能是电针干预神经病理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 易化 脊髓背角 长时程增强 电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独角雪冰鱼与尼罗罗非鱼Grik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低温胁迫下的作用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晓雯 张艳杰 +2 位作者 李玮 钟文倩 陈良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75,共8页
为了探究南极独角雪冰鱼(Chionodmco hamatus)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海人藻酸亚型1基因(glutamate ionotropic receptor kainate type subunit 1,Grik1)在低温胁迫下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RT-PCR法克隆... 为了探究南极独角雪冰鱼(Chionodmco hamatus)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海人藻酸亚型1基因(glutamate ionotropic receptor kainate type subunit 1,Grik1)在低温胁迫下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RT-PCR法克隆得到体质量约为500 g的南极独角雪冰鱼和尼罗罗非鱼Grik1基因,分别命名为ChGrik1和OnGrik1,并将其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上构建pcDNA3.1-ChGrik1和pcDNA3.1-OnGrik1过表达载体,对293T细胞系进行转染,24 h后在不同温度(37、28、18、8℃)下对细胞处理48 h,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温度下转染不同质粒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低温胁迫诱导293T细胞凋亡,8℃时最显著,凋亡率达到92.43%±0.46%(P<0.05);过表达ChGrik1或OnGrik1基因相比空载组均能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2%~5%(P<0.05);进一步对8℃低温胁迫48 h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显示,空载组有1346个差异表达基因,过表达ChGrik1和OnGrik1基因组均会减少受低温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分别为722个和1053个,同时还改变了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趋势,如NUPR1、STC2和CHAC1等基因由下调变为上调,HSP等基因由上调变为下调。研究表明,南极独角雪冰鱼和尼罗罗非鱼的生存温度差异较大,但两者的谷氨酸受体基因Grik1功能类似,均能通过减少细胞凋亡来应对低温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鱼 尼罗罗非鱼 低温胁迫 谷氨酸受体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海人藻酸亚型1基因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