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机理 被引量:2
1
作者 石鑫 许艳艳 +3 位作者 伍亚军 吴贝贝 席玲慧 侯宝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0-685,694,共7页
研究表面活性剂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的机理对油田现场施工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通过红外光谱、形貌扫描成像、Zeta电位、固体表面振荡频率和接触角等的测定,研究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1(PES)改变油湿性砂... 研究表面活性剂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的机理对油田现场施工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通过红外光谱、形貌扫描成像、Zeta电位、固体表面振荡频率和接触角等的测定,研究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1(PES)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的机理。结果表明,与油湿性石英粉的红外光谱相比,PES处理后的石英粉红外谱图中具有S—O键、亚砜S=O键和砜—SO_(2)—键的拉伸振动峰,说明“吸附”为PES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的机理。由于PES吸附在油湿性石英片表面,使得石英片表面较为平坦,平均粗糙度大大减小。未经PES处理的油湿性石英颗粒的Zeta电位为-4.2 mV,用PES处理样品的Zeta电位值随着PES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最终趋于平衡。PES与带负电岩石表面的静电排斥力使得PES以微弱的分子间作用力吸附在砂岩表面。随着PES浓度的增加,石英晶体表面的共振频率降幅越来越大,即PES分子在岩石表面的吸附量越来越大。另外,未经PES处理的油湿性石英片原始接触角为140°,经过PES处理的油湿性石英片对应的接触角为109°。随着PES的加入,表面活性剂疏水链与原油组分的疏水端形成双层吸附结构,此时表面活性剂亲水头基裸露在外面,使得接触角逐渐降低,从而改变了固体表面的润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湿性 砂岩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润湿性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提高渗吸效率的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制备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12
2
作者 范华波 薛小佳 +3 位作者 刘锦 郭钢 李楷 吴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3-439,共7页
表面活性剂在微裂缝细小吼道发生渗吸效应可以提高单井产量。以烷基醇聚氧乙烯醚和马来酸酐为原料合成了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N211,用核磁共振仪表征了产物结构,研究了AN211的临界胶束浓度、油水界面张力、润湿性和渗吸效率等性能。结... 表面活性剂在微裂缝细小吼道发生渗吸效应可以提高单井产量。以烷基醇聚氧乙烯醚和马来酸酐为原料合成了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N211,用核磁共振仪表征了产物结构,研究了AN211的临界胶束浓度、油水界面张力、润湿性和渗吸效率等性能。结果表明,AN211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052 g/L;AN211溶液的界面张力随浓度增加而降低,0.3%AN211溶液的界面张力为3.37mN/m;AN211改变岩心润湿性能较强,润湿时间较短,通过降低岩心表面Zeta电位改变其润湿性,实现润湿反转;AN211有效剥离了岩心表面的油性吸附物,其水溶液在岩心中的渗吸效率可达48%,渗吸效率提高,其渗吸性能受矿化度影响小,水质适用范围广。AN211性能优于两性表面活性剂椰油酰胺丙基羟基磺基甜菜碱、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驱油剂QY-1,可用于非常规油气藏储层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烷基醇聚氧乙烯醚 马来酸酐 渗吸效率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O_2泡沫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章杨 张亮 +3 位作者 黄海东 牛保伦 王其伟 任韶然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0-243,共4页
选用4种表面活性剂作为起泡剂,其中N-NP-15c和N-NP-21c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NP-15c-H和N-NP-21c-H为新合成的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基团为聚氧乙烯基,阴离子基团为磺酸基。利用高温高压搅拌式可视化泡沫仪,对表面活性剂进行... 选用4种表面活性剂作为起泡剂,其中N-NP-15c和N-NP-21c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NP-15c-H和N-NP-21c-H为新合成的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基团为聚氧乙烯基,阴离子基团为磺酸基。利用高温高压搅拌式可视化泡沫仪,对表面活性剂进行高温高压和高盐条件下的CO2泡沫性能测试;研究了不同因素对CO2泡沫性能的影响规律,包括起泡剂浓度、矿化度、Ca2+浓度、温度和压力等。实验结果表明,N-NP-15c-H的起泡性能最好,抗温达125℃。在起泡剂质量分数0.7%、压力10 MPa、矿化度(NaCl)50 g/L、125℃时,泡沫的起泡体积和半衰期分别为81.6 mL和10.8 min。随着起泡剂质量分数的增大,CO2泡沫的起泡体积和半衰期均先增大后减小,最佳加量为0.7%;高温和高矿化度(高Ca2+浓度)都不利于CO2泡沫的稳定;压力升高则能显著提高CO2泡沫的性能,压力由5 MPa增至12 MPa时,泡沫起泡体积由87.9 mL增至165.8 mL,半衰期由34.5 min增至295.2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CO2泡沫 高压 CO2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片断法计算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被引量:5
4
作者 杨运泉 李远喜 +1 位作者 童刚生 李国龙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9-453,共5页
运用结构片断法计算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值logP,并将疏水值概念引入Davies基团贡献法以代替该模型中亲油基的基团数,从而建立了计算离子型表面活性剂HLB值的新模型为:HLB=7+∑亲水基基团数-∑疏水基logP。通过与文献列举的17个不同... 运用结构片断法计算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值logP,并将疏水值概念引入Davies基团贡献法以代替该模型中亲油基的基团数,从而建立了计算离子型表面活性剂HLB值的新模型为:HLB=7+∑亲水基基团数-∑疏水基logP。通过与文献列举的17个不同系列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对照表明,该新模型的计算值与文献值的平均相对偏差为1.68%。采用非线性方法拟合了烷基硫酸钠,烷基磺酸钠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3类典型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和HLB的关系,并得到了其关联方程,拟合结果表明,由新模型得到的关联方程其复相关系数R2>0.9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HLB值 CMC 结构片断法 疏水值logP 基团贡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的研制 被引量:10
5
作者 安红丽 欧阳五庆 +1 位作者 王俊 申进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5-69,共5页
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7),聚乙二醇400单硬脂酸酯(PEG400MS),聚氧乙烯脂肪酸酯(LAE-9),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0(EL-4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60(EL-60)和烷基糖苷(APG)等为表面活性剂,以甘油、丙二醇和1,3-丁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液,... 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7),聚乙二醇400单硬脂酸酯(PEG400MS),聚氧乙烯脂肪酸酯(LAE-9),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0(EL-4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60(EL-60)和烷基糖苷(APG)等为表面活性剂,以甘油、丙二醇和1,3-丁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液,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油相等因素对微乳形成区大小及微乳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及油等对微乳的形成均有影响;各配方微乳的粒径均在100 nm以下,符合微乳的粒径要求,AEO-7/IPM/水,EL-40/IPM/水,EL-40/span80/IPM/水以及EL-40/span80/IPM/液体石蜡/水4种微乳体系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望成为药物和化妆品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 微乳稳定性 微乳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土壤石油污染的清除 被引量:6
6
作者 龙绛雪 傅海燕 +2 位作者 高攀峰 李岱霖 陈振兴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77-1280,1326,共5页
为了研究鼠李糖脂与化学型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清除土壤石油污染的效果,以吐温和司盘系列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接触角测量仪测定各单组分的胶束浓度,进而考察鼠李糖脂浸膏与4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最佳复配比例,并对... 为了研究鼠李糖脂与化学型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清除土壤石油污染的效果,以吐温和司盘系列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接触角测量仪测定各单组分的胶束浓度,进而考察鼠李糖脂浸膏与4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最佳复配比例,并对其模拟石油污染土壤的清除石油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二元复配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体系比单一组分的清除石油效果好,添加少量的鼠李糖脂可大幅度降低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清除石油效果明显提高。当0.3 g/L鼠李糖脂与4.0 g/L司盘60复配、固液比为1∶20(m/V,g∶mL),水浴为70℃时,复配体系对石油的去除率达到79.64%,2次清洗对石油的去除率可提高到82.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脂 发酵浸膏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复配体系 去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制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妙青 卢建军 李文英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6-278,共3页
采用吐温80和司班8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正己烷、甲苯为油相来制备微乳液。研究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油相和助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微乳液区形成的影响;并利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微乳液的粒径。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油相的结构、助表... 采用吐温80和司班8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正己烷、甲苯为油相来制备微乳液。研究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油相和助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微乳液区形成的影响;并利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微乳液的粒径。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油相的结构、助表面活性剂的碳链长度、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均对微乳液区的形成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微乳液 动态光散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双水相性质及萃取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滕弘霓 管玉翠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646-1649,共4页
This study was about the cloud point of alkyl polyoxyethylene (AEO 9) and aqueous two phase systems formed by AEO 9 aqueous solution It was shown that the cloud point of AEO 9 aqueous solution was related to the compo... This study was about the cloud point of alkyl polyoxyethylene (AEO 9) and aqueous two phase systems formed by AEO 9 aqueous solution It was shown that the cloud point of AEO 9 aqueous solution was related to the composition and aqueous two phase systems would be formed when the temperature was above the cloud point Sal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properties of AEO 9 solution It could lower the system cloud point and reverse surfactant rich phase and surfactant leau phase of aqueous two phase system.Methylene blue could be extracted to some extent in the aqueous two phase system of AEO 9 If the system contained ionic surfactant, th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 D ) of methylene blue would be changed Cationic surfactant could make D larger and anionic surfactant could make D smaller The mechanism behind extraction in ATPS w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 浊点 双水相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杜艳丽 黄国清 +1 位作者 孙兴丽 肖军霞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88-191,共4页
本文采用大豆分离蛋白(SPI)为乳化剂,辣椒红色素(PRP)为油相,高速均质分散形成PRP乳状液。以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为检测指标,研究了麦芽糊精(MD)、双乙酰酒石酸单甘油酯(DATEM)、蔗糖脂肪酸酯(SE)、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SSOS)和卵磷脂(... 本文采用大豆分离蛋白(SPI)为乳化剂,辣椒红色素(PRP)为油相,高速均质分散形成PRP乳状液。以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为检测指标,研究了麦芽糊精(MD)、双乙酰酒石酸单甘油酯(DATEM)、蔗糖脂肪酸酯(SE)、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SSOS)和卵磷脂(PC)五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SPI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占SPI质量分数分别为1%DATEM、0.8%SE、6%MD、6%PC、8%SSOS均提高了SPI的乳化性能,其中添加1%DATEM效果最好,显著提高了SPI的乳化性能,使其乳化活性达到了719.92cm-1,乳化稳定性仍保持较好,为1.03。因此添加适量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够提高SPI的乳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大豆分离蛋白 乳化 辣椒红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IS)对反刍动物瘤胃生态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卫东 席冬梅 毛华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5年第8期12-15,共4页
作者综述了3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60、吐温80和SOLFA-850)在反刍动物营养方面的研究进展。添加0.05%和0.10%的吐温80,显著提高了体外混合瘤胃微生物培养物中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淀粉酶和大麦葡聚糖酶等胞外酶的总产量(P<... 作者综述了3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60、吐温80和SOLFA-850)在反刍动物营养方面的研究进展。添加0.05%和0.10%的吐温80,显著提高了体外混合瘤胃微生物培养物中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淀粉酶和大麦葡聚糖酶等胞外酶的总产量(P<0.05),胞外和胞内果胶酶的总产量不受影响。吐温60也能促进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不过需要较高的浓度水平。SOLFA-850能极显著提高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P<0.01)。添加吐温80显著促进瘤胃内非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速度,而对纤维分解菌的生长影响不大。添加SOLFA-850能增加总可计数菌的数量,但不影响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吐温80也能显著增加瘤胃内真菌和原虫的数量。瘤胃灌注吐温80或SOLFA-850能增加瘤胃pH、氨氮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提高干物质降解率和奶牛产奶量。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至少可归结为:①增加酶的释放量和/或增强酶的活性;②促进酶和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今后可能成为一种新型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瘤胃微生物 瘤胃生态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链支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石油污染土壤的清洗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静 焦艳军 +2 位作者 唐春凌 何张涵 方申文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1-657,共7页
采用一系列(8种)中链支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长链碳酰基-L-苯丙氨酸单甲基聚乙二醇酯(记为Rn-L-MPEGm,n为烷基碳数,m为合成时所用聚乙二醇单甲醚的相对分子质量)清洗石油污染土壤。清洗实验结果表明,R12-L-MPEG1000的清洗性能最佳。... 采用一系列(8种)中链支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长链碳酰基-L-苯丙氨酸单甲基聚乙二醇酯(记为Rn-L-MPEGm,n为烷基碳数,m为合成时所用聚乙二醇单甲醚的相对分子质量)清洗石油污染土壤。清洗实验结果表明,R12-L-MPEG1000的清洗性能最佳。含油率20.35%土壤的最佳清洗条件为:R12-L-MPEG1000加入量2.5%(w),固液比1∶4,50℃下以400 r/min的转速搅拌水洗40 min。在此条件下,除油率可达92.29%,土壤残油率仅为1.57%。通过研究原油乳化性能和原油吸附热力学,并将R12-L-MPEG1000与主链分子结构相似的OP-10进行比较,推断出R12-L-MPEG1000清洗石油污染土壤的机理为滚落-乳化机制和吸附-顶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中链支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清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甘蔗渣在二甘醇/甘油溶剂中液化的影响
12
作者 吴学众 李检秀 +1 位作者 师德强 李秉正 《广西科学》 CAS 2011年第3期238-241,252,共5页
将甘蔗渣在二甘醇/丙三醇溶剂体系下液化,考察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IS):OP-10,OP-15,AEO-9,AEO-15,Tween-85,Tween-80,Span-60对液化的促进作用。结果AEO-15对提高甘蔗渣液化转化率效果最明显,相对于未使用AEO-15的液化体系,残渣率降低3... 将甘蔗渣在二甘醇/丙三醇溶剂体系下液化,考察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IS):OP-10,OP-15,AEO-9,AEO-15,Tween-85,Tween-80,Span-60对液化的促进作用。结果AEO-15对提高甘蔗渣液化转化率效果最明显,相对于未使用AEO-15的液化体系,残渣率降低36.2%,液化产物羟值提高37.7%,重均分子量上升18.8%,液化产物分子量分布更佳,液化产物聚合分散度降低11.3%;而OP-10对液化中间产物在试剂体系中的分散溶解效果最好,液化最终产物羟值提高96%,达到791 mgKOH/g。这说明,NIS可以提高液化试剂对甘蔗渣的渗透能力,增强液化产物在液化试剂体系中的分散溶解,已经显著改善了甘蔗渣在二甘醇/甘油溶剂体系中的液化程度,液化效果接近或超过了甘蔗渣在聚乙二醇/甘油溶剂体系中的液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渣 液化 甘油 二甘醇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苯芴酮分光光度测定痕量钛
13
作者 王淑仁 周景道 郭祝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1年第4期525-528,共4页
用苯芴酮测定钛的方法,资料中已有过报导,但这些方法的灵敏度均偏低。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在盐酸介质中,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乙二醇醚(以下简称OP-10)-苯芴酮分光光度测定微量钛的适宜条件,提出了一个手续简便、选择性好、灵... 用苯芴酮测定钛的方法,资料中已有过报导,但这些方法的灵敏度均偏低。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在盐酸介质中,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乙二醇醚(以下简称OP-10)-苯芴酮分光光度测定微量钛的适宜条件,提出了一个手续简便、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新方法。络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ε=1.78×105、桑德尔灵敏度S=0.00027微克/厘米2,λ最大为532纳米;钛含量在0—3微克/25毫升符合比耳定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德尔灵敏度 苯芴酮 分光光度测定 摩尔吸光系数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盐酸介质 比耳定律 烷基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文丰 王芸 +3 位作者 胡晓熙 岑光龙 张艳军 尹艳镇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65-674,共10页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动态光散射和Zeta电位法对比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SDS和DTAB均能猝灭BSA内源荧光,298 K时的猝灭常数K_(sv)分别为2. 64...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动态光散射和Zeta电位法对比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SDS和DTAB均能猝灭BSA内源荧光,298 K时的猝灭常数K_(sv)分别为2. 64×10~4和304. 21 L/mol。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显示SDS和DTAB对BSA的构象产生了影响。SDS对BSA荧光猝灭机理为动静联合猝灭机制;热力学计算表明,SDS与BSA的结合过程中,静电力起主导作用,并且能与BSA形成SDS/BSA超分子复合物。DTAB对BSA荧光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SDS,DTAB与BSA的平均结合距离分别为2. 77和4. 73 nm。综合结合常数、粒径和Zeta电位等变化,在相同条件下具有较大电荷密度和较小体积极性头基的SDS与BSA具有更强的结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猝灭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型聚合物相互作用减阻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青会 刘冬洁 魏进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2,共7页
为探究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相互作用的减阻效果,对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TAC和非离子型聚合物PAM的纯溶液和混合溶液进行湍流减阻实验测量。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CTAC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非离子型PAM,混合溶液减阻的临界温度均相同但低于相应... 为探究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相互作用的减阻效果,对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TAC和非离子型聚合物PAM的纯溶液和混合溶液进行湍流减阻实验测量。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CTAC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非离子型PAM,混合溶液减阻的临界温度均相同但低于相应纯CTAC溶液的临界温度,而超过临界温度后混合溶液减阻能力的下降趋势更缓;各个温度下混合溶液的减阻稳定区和纯CTAC溶液基本一致,且减阻稳定区内的摩擦系数也都相同;在超过临界雷诺数的减阻破坏区,混合溶液减阻效果更好,且PAM浓度升高,溶液减阻能力增强。提出了表面活性剂胶束联结在聚合物长链上形成了内部交联密集、结构稳定的混合网状结构模型,应用此模型合理解释了CTAC溶液中加入非离子型PAM形成的混合溶液的湍流减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阻 混合网状结构模型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离子型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质谱的计算机模式识别
16
作者 胡志平 朱凤英 +1 位作者 俞茧儿 王复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81-483,共3页
测定主要类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电子轰击质谱(EI)和电喷雾质谱(ESI),并对其质谱行为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到相应的质谱数据分布表。采用C++语言编制计算机识别软件并将这些数据集成在这个程序中,通过EI和ESI两种检索方式相结合可以快速... 测定主要类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电子轰击质谱(EI)和电喷雾质谱(ESI),并对其质谱行为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到相应的质谱数据分布表。采用C++语言编制计算机识别软件并将这些数据集成在这个程序中,通过EI和ESI两种检索方式相结合可以快速确定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类别和化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计算机模式识别 电子轰击质谱(EI-MS) 电喷雾质谱 (ESI—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细颗粒泥沙起动的影响
17
作者 谢玲娴 刘玥晓 +2 位作者 黄茁 林莉 曹慧群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19,共6页
表面活性剂是天然水体中常见污染物。泥沙吸附表面活性剂后,泥沙表面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泥沙起动规律。以长江武汉段细颗粒泥沙为研究对象,通过循环水槽装置模拟泥沙起动过程的试验,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研究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泥沙... 表面活性剂是天然水体中常见污染物。泥沙吸附表面活性剂后,泥沙表面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泥沙起动规律。以长江武汉段细颗粒泥沙为研究对象,通过循环水槽装置模拟泥沙起动过程的试验,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研究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泥沙起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泥沙的起动过程可细分为7个阶段,当流速为15.0~20.0 cm/s时,水明显浑浊,泥沙起动;②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存在,泥沙悬浮相对减少,平衡含沙量明显降低,只达到初始含沙量的50%左右;③随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升高,泥沙临界起动流速从19.37 cm/s增加到23.05 cm/s,而完全起动流速略微减小,从37.06 cm/s降至36.15 cm/s;④随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升高,泥沙临界起动流速从19.37 cm/s增加到23.32 cm/s,完全起动流速从37.06 cm/s降至32.12 cm/s。电子显微镜观测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促进了泥沙絮凝,从而显著影响了泥沙的起动规律,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泥沙的影响较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大。研究结果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为进一步完善泥沙运动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泥沙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泥沙起动 临界起动流速 完全起动流速 平衡含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
18
作者 陈维哲 赵振国 顾惕人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7年第S1期47-51,共5页
测定了的活性炭、硅胶和甲基化硅胶自水中吸附两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X100和TX305)及其混合物的等温线。结果表明自混合溶液中的吸附为单纯溶液的吸附和混合胶团的形成所控制。
关键词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固/液界面 硅胶 甲基化 吸附量 烷基化 临界胶团浓度 混合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醇醚季铵盐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蔺孟莹 李方旭 +2 位作者 陈钊 蒋建中 崔正刚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38-945,共8页
以Guerbet醇醚(C_(24)PO_(10)EO_(10)OH)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原料经氯代和季铵化反应合成了一种含支链烷基的醇醚季铵盐(C_(24)PO_(10)EO_(10)-TAC)。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阳-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耐温耐盐性,当含量为0.3%... 以Guerbet醇醚(C_(24)PO_(10)EO_(10)OH)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原料经氯代和季铵化反应合成了一种含支链烷基的醇醚季铵盐(C_(24)PO_(10)EO_(10)-TAC)。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阳-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耐温耐盐性,当含量为0.3%(w)时,对水溶液中NaCl,CaCl_(2),Na_(2)SO_(4)三种无机盐的容忍度分别可达186000,170000,155000 mg/L,且在80℃下密封保存30 d后,有效物浓度保持率高达98.5%。这种表面活性剂在碳酸盐岩/水界面的吸附量仅为3.08×10^(-7)mol/g(0.45 mg/g),显著低于传统的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同时可有效提高碳酸盐岩表面的亲水性。将C_(24)PO_(10)EO_(10)-TAC与亲水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APG-1214以及另一种阳-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_(18)PO_(25)EO_(20)-TAC复配,得到的二元或三元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可在总含量为0.06%~1.00%(w)的范围内将相关原油/模拟盐水(矿化度75346 mg/L)的界面张力降至超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碳酸盐岩 吸附 润湿性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盐侵碳化后混凝土中钢筋的阻锈效果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滨 周文凯 李刚雷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1-104,115,共5页
为研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PPD)对盐侵、碳化后混凝土钢筋的阻锈效果,开展了混凝土模拟孔隙液中钢筋的电化学试验。结果表明:PPD对钢筋阻锈效果对其浓度具有较高依赖性:随浓度增加,钢筋电化学行为出现激发-抑制-再激发;当浓度为30 mg/L... 为研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PPD)对盐侵、碳化后混凝土钢筋的阻锈效果,开展了混凝土模拟孔隙液中钢筋的电化学试验。结果表明:PPD对钢筋阻锈效果对其浓度具有较高依赖性:随浓度增加,钢筋电化学行为出现激发-抑制-再激发;当浓度为30 mg/L时,模拟液-钢筋界面的阻抗最大,腐蚀电流最小,PPD阻蚀效率最高,且钢筋表面始终保持平整、光滑,无点蚀孔;浓度过低,吸附力弱,无法形成致密保护膜;而浓度过高,分子间排斥力增大,吸附力减弱,且易激发络合反应和电池反应,加速钢筋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Cl-腐蚀 碳化 吸附作用 钢筋阻锈 浓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