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型稀土矿开发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61
1
作者 罗仙平 翁存建 +3 位作者 徐晶 马沛龙 唐学昆 池汝安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90,共8页
介绍了离子型稀土矿的资源特点,从浸出、浸出液净化和沉淀工艺的变革及技术经济指标、环境效益的提高等方面综述了离子型稀土矿开发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进展,总结了离子型稀土矿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今后应加强原地浸矿过程基础理论... 介绍了离子型稀土矿的资源特点,从浸出、浸出液净化和沉淀工艺的变革及技术经济指标、环境效益的提高等方面综述了离子型稀土矿开发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进展,总结了离子型稀土矿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今后应加强原地浸矿过程基础理论及边坡稳定性控制方面的研究、开发可替代硫酸铵、碳酸氢铵的高效低污染浸取剂和沉淀剂、掌握尾矿中稀土及重金属离子的二次迁移规律、重视低品位难浸离子型稀土矿的回收工作、解决碳酸氢铵沉淀法所存在的沉淀速度慢且难以制备晶型碳酸稀土问题,以促进离子型稀土矿绿色高效开发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开发技术 原地浸出 浸出液的净化除杂 稀土的沉淀分离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残留氨氮“源-流-汇”一体化控制技术模式研究
2
作者 王春英 罗玉霞 +3 位作者 王兴祥 周志高 吴青波 陈明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6-322,共7页
针对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场地残留氨氮的污染特征,提出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源-流-汇”一体化技术模式。研究表明:以木质素磺酸钙为主淋洗剂的源头淋洗技术消减了原地浸矿场地残留氨氮的90%以上,同时提升了土壤稳固性;拦沙坝... 针对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场地残留氨氮的污染特征,提出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源-流-汇”一体化技术模式。研究表明:以木质素磺酸钙为主淋洗剂的源头淋洗技术消减了原地浸矿场地残留氨氮的90%以上,同时提升了土壤稳固性;拦沙坝-地表可渗透性反应墙运行初期氨氮最高消减率为87.65%,pH最高提升1.24,运行6个月后仍可拦截泥沙90.38%,有效发挥了调蓄水量、拦截泥沙、消减氨氮和提升pH的作用;渗滤耦合生物处理系统连续9个月稳定运行,出水氨氮浓度低于1 mg/L,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限值要求。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源-流-汇”一体化技术模式,为离子型稀土矿区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实现离子型稀土资源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原地浸 源头淋洗 可渗透反应墙 末端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浸矿条件下离子型稀土矿滑坡试验研究
3
作者 郭钟群 刘琪琪 +3 位作者 刘凌峰 汪浩轩 刘颜硕 王晓军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离子型稀土矿边坡稳定性是制约矿山安全开采的关键问题。基于自制模拟试验装置,开展了不同降雨-浸矿条件下离子型稀土滑坡模拟试验,刻画了坡体形态破坏和坡面形貌破坏特征,揭示了土体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运用COMSOL多场耦合... 离子型稀土矿边坡稳定性是制约矿山安全开采的关键问题。基于自制模拟试验装置,开展了不同降雨-浸矿条件下离子型稀土滑坡模拟试验,刻画了坡体形态破坏和坡面形貌破坏特征,揭示了土体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运用COMSOL多场耦合软件进行了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通过模型试验发现,边坡破坏模式主要为浅层滑塌和冲蚀滑移形成的综合破坏;降雨入渗过程中,坡面和坡脚处的土体含水率都是先增大后趋于稳定,饱和含水率41%~44%;坡面处的孔隙水压力先上升后趋于稳定,坡体内部孔隙水压力则由稳定到突增再趋于稳定。通过数值模拟得到,当降雨强度增大时,降雨量的变化对边坡的安全系数影响较大,下降4.26%;对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很小,下降约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降雨入渗 原地浸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诱发污染物释放迁移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4
作者 郭钟群 唐韬 +3 位作者 罗飞跃 刘琪琪 汪浩轩 冯秀娟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6-315,共10页
离子型稀土矿富含中重稀土元素,在冶金工业与新材料制备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广泛推荐原地浸矿开采工艺,其主要生产流程为“原地打井-注液溶浸-母液回收”。由于大量浸矿剂进入到采矿场地的岩土体中,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严重... 离子型稀土矿富含中重稀土元素,在冶金工业与新材料制备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广泛推荐原地浸矿开采工艺,其主要生产流程为“原地打井-注液溶浸-母液回收”。由于大量浸矿剂进入到采矿场地的岩土体中,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严重制约了离子型稀土绿色开发与利用。本文介绍了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及新方法,阐述了溶浸过程中土体中氨氮迁移规律,分析了原地浸矿后土体重金属形态变化特征,综述了pH、土壤质地、有机质等因素对重金属释放迁移影响规律,并对稀土矿山土壤环境研究进行展望。旨在梳理离子型稀土矿土壤氨氮与重金属释放迁移规律,为矿区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原地浸 氨氮 重金属 污染物释放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氢离子对离子型稀土浸矿影响的离子交换模型
5
作者 施永辉 龙平 +3 位作者 罗嗣海 王观石 黄颖 刘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3-653,共11页
采用Kerr模型量化描述浸矿剂阳离子和氢离子竞争交换镧离子,探究氢离子对稀土离子浸出的影响,构建了考虑氢离子影响的离子交换模型,并通过等温平衡批试验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镧离子浸出过程存在临界氢离子浓度,当加入溶液的氢... 采用Kerr模型量化描述浸矿剂阳离子和氢离子竞争交换镧离子,探究氢离子对稀土离子浸出的影响,构建了考虑氢离子影响的离子交换模型,并通过等温平衡批试验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镧离子浸出过程存在临界氢离子浓度,当加入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小于临界氢离子浓度时,镧离子不会浸出,但消耗氢离子,且平衡后氢离子浓度可以视为定值。对于本文所选的PN和XF矿样,平衡后氢离子浓度分别可取1×10^(-6.8)mol/L和1×10^(-6.3)mol/L。提出的模型能较好地计算浸出液中镧离子和氢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其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970和0.600。结合提出的模型和试验数据,揭示了氢离子对镧离子浸出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氢离子对矿土表面改性、氢离子通过离子交换作用浸出镧离子和存在可交换态氢离子消耗浸矿剂阳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临界氢离子浓度 离子交换模型 竞争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林废弃有机材料对离子型稀土矿尾砂的土壤改良效应
6
作者 许铭宇 俞龙生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4,共9页
离子型稀土矿区生物生境破碎、土壤贫瘠,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困难,使用农林废弃资源有机材料进行土壤改良是稀土尾砂土壤低成本高效修复的手段之一。为探究农林废弃有机材料对稀土矿土壤改良的生态效应,以离子型稀土矿尾砂作为研究对象,选... 离子型稀土矿区生物生境破碎、土壤贫瘠,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困难,使用农林废弃资源有机材料进行土壤改良是稀土尾砂土壤低成本高效修复的手段之一。为探究农林废弃有机材料对稀土矿土壤改良的生态效应,以离子型稀土矿尾砂作为研究对象,选用油茶果壳、花生壳、松果壳、玉米秸秆和园林植物落叶等作为农林废弃有机材料,进行了单施试验,分析其对稀土矿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并通过16SrDNA基因测序分析了各处理组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利用油茶果壳、花生壳、松果壳、玉米秸秆和落叶重构矿区土壤具有可行性,均可显著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增加土壤肥力;施加落叶对土壤pH值的调控效果较为明显,土壤pH为7.32,较对照组高38.52%;施加改良材料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油茶果壳对土壤有机质改良效果优于其他处理组,质量分数均值为132.28g·kg^(-1),较对照组提高了2962.04%;玉米秸秆对稀土矿尾砂土壤改良的综合效果最佳,其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971.43%、150%、9.46%、961.64%和7765.32%。不同农林废弃有机材料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各处理门水平优势细菌群落组成基本相似,第一优势微生物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该研究结果可为稀土矿区土壤有机质富集及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尾砂 植被生态修复 农林废弃物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尾矿地聚物的制备及热稳定性研究
7
作者 焦向科 李玲 李佳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1-320,共10页
在顺应离子型稀土尾矿主要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分等优势特征的基础上,以该尾矿为主要原料、NaOH溶液为激发剂、硅胶粉为增强组分制备耐热型地聚物材料。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地聚物的制备条件,然后将获得的优选地聚物试样分别在400、650和900... 在顺应离子型稀土尾矿主要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分等优势特征的基础上,以该尾矿为主要原料、NaOH溶液为激发剂、硅胶粉为增强组分制备耐热型地聚物材料。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地聚物的制备条件,然后将获得的优选地聚物试样分别在400、650和900℃下煅烧。测试煅烧后试样的宏观性质(包括抗压强度、体积密度和线收缩率),通过TG-DSC、XRD、FTIR和SEM-EDS表征试样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在NaOH溶液浓度为10mol/L、硅胶粉/稀土尾矿(质量比)为1/9、养护温度为85℃条件下制得地聚物的14天龄期抗压强度最高,达到22.8MPa。该试样经650℃煅烧后,铝硅酸盐单体重构和缩聚脱水反应更充分,同时烧结使其结构致密化程度更高,从而抗压强度大幅提升。在实验设计的煅烧温度下,地聚物的三维网络分子结构未受到严重破坏,表明其热稳定性能比普通水泥基材料更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地聚物 热稳定性 宏观性质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矿浸矿场地增值利用技术模式与示范--以脐橙种植为例
8
作者 郑小俊 周步蟾 +2 位作者 赖志鹏 余水静 陈明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4-470,共7页
离子型稀土矿是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离子型稀土矿山开采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功能退化严重。浸矿场地的生态问题限制了离子型稀土的进一步开采以及赣州市经济发展,这一背景要求尽快探索出... 离子型稀土矿是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离子型稀土矿山开采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功能退化严重。浸矿场地的生态问题限制了离子型稀土的进一步开采以及赣州市经济发展,这一背景要求尽快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离子型稀土矿山浸矿场地生态修复之路。课题以脐橙种植联合微生物修复为技术思路,通过3年的集成研究与示范,浸矿场地植被覆盖度达到95%,增值效益为5015800元/(km^(2)·a),形成了集生态功能恢复和土地增值利用为一体的离子型稀土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模式。该模式在实现生态功能恢复的同时,产生的经济效益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又可以为生态修复提供资金保障,实现可持续性的生态修复,为实现赣南地区经济建设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生态功能恢复 技术模式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矿作用下离子型稀土典型重金属释放规律研究
9
作者 郭钟群 罗飞跃 +3 位作者 唐韬 谢少俊 刘强强 冯秀娟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6-1067,共12页
浸矿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制约离子型稀土资源绿色开发。在原地浸矿过程中,浸矿液与稀土阳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同时置换出部分重金属离子,导致土壤重金属活化,进而造成土壤及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通过开展不同浓度MgSO_(4)浸矿条件下... 浸矿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制约离子型稀土资源绿色开发。在原地浸矿过程中,浸矿液与稀土阳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同时置换出部分重金属离子,导致土壤重金属活化,进而造成土壤及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通过开展不同浓度MgSO_(4)浸矿条件下离子型稀土模拟浸矿试验,揭示了浸矿液浓度对离子型稀土重金属Cu、Zn、Pb和Tl释放的影响规律,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重金属含量与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MgSO_(4)的浸矿作用下,典型重金属呈现纵向迁移的趋势。重金属Cu、Pb、Tl含量与MgSO_(4)浓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Zn含量与MgSO_(4)浓度相关性不显著,Cu主要富集在中层土壤,Zn主要富集在中下层土壤,Pb和Tl主要富集在下层土壤。土壤pH值与Eh值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H值、Eh值与典型重金属存在相关性。研究结果为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与绿色开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原地浸 土壤环境 重金属污染 相关性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色黏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离子型稀土矿相互作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梦园 黄诗云 +5 位作者 刘红昌 刘洋 李京娜 聂珍媛 夏金兰 王军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0,45,共11页
以稀土矿区环境中常见的黄色黏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对象,比较研究这两种细菌及其发酵液与离子型稀土矿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溶液行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分析作用前后细胞和矿物相的形... 以稀土矿区环境中常见的黄色黏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对象,比较研究这两种细菌及其发酵液与离子型稀土矿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溶液行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分析作用前后细胞和矿物相的形态、结构、稀土元素分布和官能团变化。结果表明,黄色黏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稀土矿物作用过程具有一定差异性,在溶浸稀土矿过程中,铜绿假单胞菌直接作用体系相比发酵液间接作用体系溶浸稀土离子效果更好,而黄色黏球菌直接作用体系弱于发酵液间接作用体系。此外,稀土矿物的存在可以促进黄色黏球菌脂质和蛋白组分的分泌,抑制其多糖组分的分泌,而对铜绿假单胞菌,稀土矿物的存在对脂质和蛋白组分分泌影响较小,但促进了多糖组分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黄色黏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物表征 微生物-物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强度下离子型稀土矿边坡渗流特性与临界滑移面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饶国柱 饶运章 +5 位作者 高中泉 韩民 张晓明 杨志华 向润 章来烨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7,共6页
以离子型稀土矿边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降雨、停雨阶段离子型稀土矿边坡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并利用有限元Morgenstern-Price法研究了各时间段临界滑移面的变化。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影响离子型稀土矿浅层边坡孔隙水压... 以离子型稀土矿边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降雨、停雨阶段离子型稀土矿边坡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并利用有限元Morgenstern-Price法研究了各时间段临界滑移面的变化。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影响离子型稀土矿浅层边坡孔隙水压力的显著因素;雨水在离子型稀土矿边坡中的传递具有滞后性,是停雨阶段造成离子型稀土矿边坡不稳定隐患的内在原因;降雨强度越大,进入289滑移面的时间越快,安全系数变化的“加速度”波峰越高,影响时间越长。首次提出降雨条件下离子型稀土矿边坡发展可能历经的4个阶段为:较为安全阶段、内部剧烈变化阶段、极易滑坡阶段及相对安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边坡稳定性 孔隙水压力 数值模拟 滑移面 降雨 渗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绿色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2
作者 钟志刚 周贺鹏 +3 位作者 胡洁 张永兵 罗仙平 冯博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6-81,共6页
离子型稀土矿富含中、重稀土元素,是我国优势战略矿产资源。目前,该类型矿石中的稀土主要采用硫酸铵浸出、碳酸氢铵沉淀的工艺提取,提取过程中存在氨氮污染等问题。从离子型稀土矿浸取技术的发展、沉淀法富集回收稀土技术的开发和萃取... 离子型稀土矿富含中、重稀土元素,是我国优势战略矿产资源。目前,该类型矿石中的稀土主要采用硫酸铵浸出、碳酸氢铵沉淀的工艺提取,提取过程中存在氨氮污染等问题。从离子型稀土矿浸取技术的发展、沉淀法富集回收稀土技术的开发和萃取法富集回收低浓度稀土技术等3个角度总结了南方离子型稀土矿提取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稀土提取各阶段的技术优势和局限,分析了无氨浸出剂的研发进展,阐述了沉淀法和萃取法富集回收稀土的技术现状,指明了研发新一代镁盐复合浸出剂、筛选和调配高效稀土沉淀剂及其配套浸取工艺,将是离子型稀土矿绿色提取技术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化学浸出 无氨浸出剂 沉淀法 萃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离子型稀土矿浸取液中提取稀土的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8
13
作者 罗仙平 钱有军 梁长利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2年第5期50-53,59,共5页
综述了沉淀法、沉淀浮选法、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液膜分离法等方法从离子型稀土矿浸取液中提取稀土的技术研究进展.在提取稀土的各种方法中,碳酸沉淀法因成功实现了稀土母液无毒化,改善了矿山生态环境等特点,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 综述了沉淀法、沉淀浮选法、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液膜分离法等方法从离子型稀土矿浸取液中提取稀土的技术研究进展.在提取稀土的各种方法中,碳酸沉淀法因成功实现了稀土母液无毒化,改善了矿山生态环境等特点,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从离子型稀土矿浸取液中提取稀土的主要方法.但溶剂萃取法由于可直接生产出可溶性稀土盐或稀土料液,还能对稀土进行萃取分组以制备稀土分组产品,从而改变了稀土矿山一直以来只能生产混合氧化稀土的不利局面,提高了矿山的经济效益等特点,且符合绿色化学提取稀土资源的要求,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浸取液 提取 研究进展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提取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42
14
作者 周晓文 温德新 罗仙平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2年第6期81-85,共5页
综述了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化学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的化学提取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新型高效低污染浸取剂和沉淀剂的研发、原地浸矿过程中的扩散和传质机理、强化浸取过程的深入研究、复杂难利用资源的开发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浸出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开采技术适用性评价与分类 被引量:20
15
作者 赵彬 佘宗华 +1 位作者 康虔 王新民 《矿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0,共5页
针对当前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开采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从离子型稀土矿床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3方面入手,制订了原地浸矿技术适用性对照表,采用极好、很好、好、一般、差、不适用等标度词评价原... 针对当前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开采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从离子型稀土矿床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3方面入手,制订了原地浸矿技术适用性对照表,采用极好、很好、好、一般、差、不适用等标度词评价原地浸矿开采技术适用性,并将原地浸矿划分为天然底板明沟集液法、人造底板暗沟网集液法、天然底板明沟+辅助巷道法3种采矿方法,指导离子型稀土矿山科学规划、有序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原地浸 适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离子型稀土矿开发的科技进步 被引量:30
16
作者 汤洵忠 李茂楠 杨殿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16,共3页
从溶浸药剂、采矿方法的改善及技术经济指标、社会环境效益的提高等方面,综述我国特有离子型稀土矿床开采工艺变革过程。30多年的生产实践充分表明,我国离子型稀土矿开发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离子型 稀土 溶浸药剂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矿增浸促渗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彬 康虔 佘宗华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29,共4页
基于我国离子型稀土资源浸渗回收率偏低的工程实际,在原地浸矿工艺流程和浸渗机理研究的基础上,从浸矿盲区、反吸附与母液渗漏3个方面分析了导致稀土浸渗损失的主要原因和形式,并提出了加强生产勘探、加强原地浸矿适用性分析、优化采场... 基于我国离子型稀土资源浸渗回收率偏低的工程实际,在原地浸矿工艺流程和浸渗机理研究的基础上,从浸矿盲区、反吸附与母液渗漏3个方面分析了导致稀土浸渗损失的主要原因和形式,并提出了加强生产勘探、加强原地浸矿适用性分析、优化采场划分和开采顺序、优化工程布置和技术参数、加强地下水和边坡监控及替代浸矿剂与参数优化共6项技术措施。以上措施在指导离子型稀土矿企精细化生产,实现生产可控、可设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原地浸 浸渗机理 离子交换 注液 集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风化带离子型稀土矿浸出前后孔隙结构与渗透性变化特征
18
作者 张恋 文宝萍 +1 位作者 陈陵康 王利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24,共8页
离子型稀土矿是典型的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这类稀土矿浸出前后渗透性变化是反映稀土矿浸出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孔隙结构是控制其渗透系数的关键因素。以往对浸出前后稀土矿孔隙结构和渗透性研究主要集中于风化程度和丰度相对较高的全风化... 离子型稀土矿是典型的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这类稀土矿浸出前后渗透性变化是反映稀土矿浸出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孔隙结构是控制其渗透系数的关键因素。以往对浸出前后稀土矿孔隙结构和渗透性研究主要集中于风化程度和丰度相对较高的全风化带稀土矿,对其他风化带稀土矿的研究较少。随着稀土资源日渐枯竭,其他风化带稀土矿的开发已受到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研究以江西足洞矿区未开采段残积土、全风化带和强风化带内的原状稀土矿试样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原地浸矿试验,测试其浸出前后渗透系数,采用X射线计算机层析扫描技术获取浸出前后试样结构,采用三维成像技术构建其三维孔隙结构、提取孔隙结构参数,进而定量分析不同风化程度稀土矿浸出前后孔隙结构参数和渗透系数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浸出后,稀土矿渗透系数和孔隙结构参数中的孔隙度、连通性及平均配位数变化率随风化程度降低呈现减小趋势。其中,强风化带稀土矿的渗透系数和孔隙结构参数变化率最小,反映在丰度相近时,强风化带稀土矿较残积土稀土矿的浸出率更高;(2)浸出前后颗粒级配和矿物成分变化特征显示,不同风化带稀土矿浸出前后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变化率差异的内在机理是长石及云母颗粒分解作用、离子交换作用强度和团粒分散程度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矿物成分和颗粒级配变化程度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离子型稀土矿的充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孔隙结构 渗透系数 风化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矿根际芽孢杆菌的促生作用研究
19
作者 李希 边子俊 +3 位作者 宁周神 刘红雨 曾槟 董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9-268,共10页
【目的】挖掘离子型稀土矿山植物根际微生物资源,分离鉴定多功能根际促生菌,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和促生作用,为微生物菌肥的开发探索创新途径。【方法】对从赣南某离子型稀土矿区植物根际筛选的菌株DW019进行鉴定,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 【目的】挖掘离子型稀土矿山植物根际微生物资源,分离鉴定多功能根际促生菌,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和促生作用,为微生物菌肥的开发探索创新途径。【方法】对从赣南某离子型稀土矿区植物根际筛选的菌株DW019进行鉴定,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菌株培养特性确定其种属;通过检测菌株产IAA、铁载体和氨气的能力,初步确定其促生特性;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与典型土传病致病菌的拮抗效果;最后,采用盆栽实验对生菜的生长指标、叶绿素、抗氧化酶活性、营养品质进行测定,判断菌株DW019对生菜的促生效果。【结果】菌株经鉴定命名为蜡样芽孢杆菌DW019,具有产IAA、铁载体和氨气的能力。平板对峙结果表明,菌株DW019对立枯丝核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水稻恶苗病病原真菌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on)和番茄早疫病病原真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ies)Keissler)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浓度DW019的盆栽生菜的生物学指标显著提高,叶绿素、自由水、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也有明显提升。【结论】蜡样芽孢杆菌DW019是一株多功能根际促生菌,具有产植物激素和生物防治能力,对多种土传病致病菌有良好抑制效果,能显著促进植物生长并改善植物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生物防治 根际促生菌 芽孢杆菌 拮抗 促生作用 生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离子型稀土矿的特点及其开发前景 被引量:1
20
作者 喻庆华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1989年第1期32-36,共5页
我国富有世界上罕见的稀土资源,已探明的工业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0%。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矿物种类多构成了我国稀土资源的特点。七十年代初,在我国江西省首次发现了离子型稀土矿,这是我国独有的一类新型的矿物资源。其后,在我国... 我国富有世界上罕见的稀土资源,已探明的工业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0%。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矿物种类多构成了我国稀土资源的特点。七十年代初,在我国江西省首次发现了离子型稀土矿,这是我国独有的一类新型的矿物资源。其后,在我国南方的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诸省都相继发现了离子型稀土矿。这类矿床赋存于花岗岩风化壳中,其矿物成因目前尚未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离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