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性铅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庞建峰 刘雪梅 +3 位作者 石莹莹 彭喜花 谢兴勇 马喜君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2,共7页
以磁性凹凸棒土(ATP-Fe_(3)O_(4))为载体、Pb(Ⅱ)为模板、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水杨醛为交联剂制备了磁性铅离子印迹聚合物(MIIPs/ATP-Fe_(3)O_(4)),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该材料对水溶... 以磁性凹凸棒土(ATP-Fe_(3)O_(4))为载体、Pb(Ⅱ)为模板、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水杨醛为交联剂制备了磁性铅离子印迹聚合物(MIIPs/ATP-Fe_(3)O_(4)),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该材料对水溶液中Pb(Ⅱ)的吸附性能。表征结果显示:MIIPs/ATP-Fe_(3)O_(4)具有软磁材料特性,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能够快速实现固液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在Pb(Ⅱ)质量浓度10 mg/L、MIIPs/ATP-Fe_(3)O_(4)加入量0.08 g/L、pH 5.0、温度298 K的条件下,吸附8 h后,MIIPs/ATP-Fe_(3)O_(4)对Pb(Ⅱ)的吸附量为105.38 mg/g;MIIPs/ATP-Fe_(3)O_(4)对Pb(Ⅱ)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该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在Pb(Ⅱ)与Cd(Ⅱ)、Cu(Ⅱ)或Zn(Ⅱ)的二元混合溶液中,MIIPs/ATP-Fe_(3)O_(4)对Pb(Ⅱ)具有良好的识别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Ⅱ) 离子印迹聚合物 磁性 吸附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核-壳型Cr(Ⅲ)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在尿液中的分离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朝晖 张明磊 +3 位作者 徐添珍 罗丽娟 杨潇 姚守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34-1740,共7页
以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离子配体,正硅酸乙酯为交联剂,借助微波辅助加热,在二氧化硅表面快速制备Cr(Ⅲ)离子印迹聚合物,聚合时间比常规时间缩短了5倍.利用扫描电镜对印迹聚合物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印迹聚合物粒径分布均匀,Cr(... 以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离子配体,正硅酸乙酯为交联剂,借助微波辅助加热,在二氧化硅表面快速制备Cr(Ⅲ)离子印迹聚合物,聚合时间比常规时间缩短了5倍.利用扫描电镜对印迹聚合物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印迹聚合物粒径分布均匀,Cr(Ⅲ)离子成功地包覆在厚度约为40nm的印迹壳层内.详细地探讨了该印迹材料的吸附性能,并利用该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填充料,成功地用于尿样中Cr(Ⅲ)的固相萃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Ⅲ) 微波辅助 离子印迹聚合物 固相萃取 核-壳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印迹聚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3
作者 牟怀燕 高云玲 +1 位作者 付坤 姚克俭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467-2480,共14页
回顾了离子印迹聚合物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由于离子印迹聚合物具有预定识别性,制备简单、价格低廉、稳定性好,对模板离子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和亲和性,在离子分离、富集以及传感识别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介绍了离子印迹技... 回顾了离子印迹聚合物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由于离子印迹聚合物具有预定识别性,制备简单、价格低廉、稳定性好,对模板离子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和亲和性,在离子分离、富集以及传感识别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介绍了离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并依据模板离子种类的不同(主族金属离子、过渡金属离子、稀土金属离子、锕系金属离子、阴离子等),对各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吸附特性和应用性能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聚合物 模板离子 固相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离子印迹聚合物对Pb^(2+)的选择性吸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顾金英 孙熔 +1 位作者 葛婷婷 朱志良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07-1512,共6页
针对日益严重的水体重金属污染及工业废水处理问题,利用一种由1,12-十二烷-O,O′-二苯基磷酸(DDDPA)和4-乙烯基吡啶作为双功能单体得到新型铅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其吸附及识别性能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铅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水中Pb2+... 针对日益严重的水体重金属污染及工业废水处理问题,利用一种由1,12-十二烷-O,O′-二苯基磷酸(DDDPA)和4-乙烯基吡啶作为双功能单体得到新型铅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其吸附及识别性能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铅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水中Pb2+有着良好的吸附性能,当溶液pH>5时,就能保持很高的吸附效率.选择性吸附试验研究发现,当共存金属阳离子为Zn2+,Co2+,Ni 2+时,铅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目标Pb2+的选择性较好,试验条件下的选择吸附系数分别为86.6,53.0和46.5;铅离子印迹聚合物对Cr3+和Cu2+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试验条件下的选择吸附系数分别为20.8和9.5.对铅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洗脱试验结果表明,洗脱含微量Pb2+的吸附剂时使用低浓度的HNO3就能达到100%脱附.经HNO3脱附后的吸附剂对水中Pb2+的单位饱和吸附量仍然可达90.9mg·g-1,为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PB2+ 吸附 脱附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功能单体对钯(Ⅱ)离子印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鹏 云惟贤 +4 位作者 董宝莲 周思 杨蛟 凌云 曹秋娥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42,共5页
分别以α-甲基丙烯酸(MAA)、4-乙烯基吡啶(4-VP)和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PdCl42-为印迹离子,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了3个钯离子印迹聚合物(ⅡP),研究了这些聚合物的识别机理和吸附特性,并通过各聚合物的吸附特性和Pd(Ⅱ)与各功能单体相... 分别以α-甲基丙烯酸(MAA)、4-乙烯基吡啶(4-VP)和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PdCl42-为印迹离子,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了3个钯离子印迹聚合物(ⅡP),研究了这些聚合物的识别机理和吸附特性,并通过各聚合物的吸附特性和Pd(Ⅱ)与各功能单体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研究结果,探讨了功能单体对钯离子印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AA、4-VP和AM之中,4-VP与Pd(Ⅱ)能形成4∶1稳定配合物,是最适合用作制备钯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功能单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聚合物 功能单体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印迹聚合物在线分离富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铜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慧芝 裴梅山 +1 位作者 张瑾 魏琴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72-1475,共4页
研究了以铜(Ⅱ)离子作为模板离子,合成了铜(Ⅱ)离子印迹聚合物并将其做成固相萃取柱,直接安装在流动注射系统上,对样品中的铜(Ⅱ)离子进行在线分离富集;经H2SO4+乙醇混合溶液洗脱液在线洗脱后。在H2SO4介质中,铜(Ⅱ)离子催化... 研究了以铜(Ⅱ)离子作为模板离子,合成了铜(Ⅱ)离子印迹聚合物并将其做成固相萃取柱,直接安装在流动注射系统上,对样品中的铜(Ⅱ)离子进行在线分离富集;经H2SO4+乙醇混合溶液洗脱液在线洗脱后。在H2SO4介质中,铜(Ⅱ)离子催化高锰酸钾氧化桑色素发生化学发光反应。据此建立了灵敏简单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铜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铜的线性范围为0.1~10μg.mL-1,相关系数r=0.996 8,方法检出限为0.001 2μg.mL-1,对4.0μg.mL-1铜进行9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加标回收率在95%~105%之间,方法用于样品中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注射 化学发光 离子印迹聚合物 在线分离 铜(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质新型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离子识别性能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郭明 王春歌 +3 位作者 姚珊珊 马燕飞 李铭慧 金春德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13-919,共7页
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钛/羧基碳纳米管(Ti O2/MWNTs-COOH),接枝壳聚糖并通过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化反应制备生物碳基质功能单体-乙烯基碳纳米管双功能基壳聚糖。利用Cu2+为模板离子,通过交联反应制备生物基质新型离子印迹聚合物(Novel i... 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钛/羧基碳纳米管(Ti O2/MWNTs-COOH),接枝壳聚糖并通过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化反应制备生物碳基质功能单体-乙烯基碳纳米管双功能基壳聚糖。利用Cu2+为模板离子,通过交联反应制备生物基质新型离子印迹聚合物(Novel ion imprinted polymer on biological carbon matrix,NIIPs-BC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固体核磁共振波谱(CP/MAS 13C-NMR)和扫描电镜(SEM)对中间产物和NIIPs-BCM进行结构表征,表观形貌分析法考察生物降解性能并利用同步热分析仪(DSC-TG)进行热稳定性测试,原子吸收光谱仪(AAS)进行离子印迹聚合物识别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对金属Cu2+具有选择性吸附的NIIPs-BCM。NIIPs-BCM具有显著生物降解性,热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NIIPs-BCM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热失重率为67%。原子吸收法分析NIIPs-BCM的离子识别性能表明,其对Cu2+的特异识别性明显优于非离子印迹聚合物(Non-novel ion imprinted polymer on biological carbon matrix,NNIIPs-BCM),识别理论符合静态等温吸附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聚合物 碳纳米管 热性能 生物降解 离子识别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离子印迹聚合物分离锆和铪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解西京 董静 +1 位作者 王鹏程 柳松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2-687,共6页
以锆(Ⅳ)离子为印迹离子,磷酸三丁酯(TBP)为络合剂,4-乙烯基吡啶和苯乙烯为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了锆离子印迹聚合物(Zr-IIPs)和控制聚合物(CPs)。用1:1盐酸将锆离子印迹聚合物中的锆离子洗脱,释放出印迹空... 以锆(Ⅳ)离子为印迹离子,磷酸三丁酯(TBP)为络合剂,4-乙烯基吡啶和苯乙烯为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了锆离子印迹聚合物(Zr-IIPs)和控制聚合物(CPs)。用1:1盐酸将锆离子印迹聚合物中的锆离子洗脱,释放出印迹空腔。对Zr-IIPs和CPs进行了FT-IR和XRD分析表征。研究了pH及吸附平衡时间对锆离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批组实验得到达到锆离子印迹聚合物最大吸附量为619.334μg·g-1,吸附所需时间大约是20 min。对于锆离子印迹聚合物,Zr(IV)/Ti(IV)和Zr(IV)/Hf(IV)的相对选择系数分别为2.11和1.43,而控制聚合物的则分别是1.58和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聚合物 锆和铪 固相萃取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离子印迹聚合物选择性吸附特性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邵恬恬 渠美云 肖新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98-803,共6页
利用离子印迹技术以铅离子为模板,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铅离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该离子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平衡吸附实验分析铅离... 利用离子印迹技术以铅离子为模板,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铅离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该离子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平衡吸附实验分析铅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和吸附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与非印迹聚合物相比较,Pb(II)印迹聚合物对Pb(II)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好的吸附选择性,饱和吸附量为19.44mg/g,pH=6时吸附效果最好,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是7h;静态分配系数Kd和选择性系数k分别为1381ml/g和20.3。将该离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环境水样中铅离子测定时的预富集,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 离子印迹聚合物 吸附特性 预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离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瑞瑞 范忠雷 赵利宽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38-43,共6页
对近年来国内外铜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和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其制备原理、制备方法及其在膜分离、固相萃取等领域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对铜离子印迹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作为分子印迹技术的一... 对近年来国内外铜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和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其制备原理、制备方法及其在膜分离、固相萃取等领域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对铜离子印迹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作为分子印迹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金属离子印迹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聚合物 离子 合成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铑(Ⅲ)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作为吸附材料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2
11
作者 陶晋飞 杨赟金 +3 位作者 李承蹊 熊杰 刘鹏 曹秋娥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8,共7页
以RhCl63-为模板,丙稀酰胺(AM)为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为交联剂,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一系列铑离子印迹聚合物(ⅡPs);研究了聚合条件和聚合方法对ⅡPs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模板、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的加入摩尔比为... 以RhCl63-为模板,丙稀酰胺(AM)为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为交联剂,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一系列铑离子印迹聚合物(ⅡPs);研究了聚合条件和聚合方法对ⅡPs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模板、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的加入摩尔比为1:2:40时,用沉淀聚合法制备的铑离子印迹聚合物(ⅡP2)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和最好的印迹效果。该印迹聚合物不仅可重复多次使用,而且在Rh(Ⅲ)与Pd(Ⅱ)、Pt(Ⅳ)、Ru(Ⅲ)、Ir(Ⅳ)、Cu(Ⅱ)、Ni(Ⅱ)及Fe(Ⅲ)之间的吸附选择性系数均在10以上,将其作为吸附材料用于分离富集添加了Rh(Ⅲ)的河水样品中的Rh(Ⅲ),回收率在90%左右,相对标准偏差在5.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物理化学 离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技术 吸附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水中Pb(Ⅱ)的吸附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娜 祝方 +2 位作者 梁宇坤 叶翠平 梁文静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8-73,共6页
以铅离子为模板离子、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偶氮二异丁腈为交联剂和引发剂、稀盐酸为洗脱剂,采用微波辅助反相乳液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磁性离子印迹聚合物(MIIP),通过SEM、FTIR、XRD和BET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将其用于水中Pb(Ⅱ)的吸... 以铅离子为模板离子、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偶氮二异丁腈为交联剂和引发剂、稀盐酸为洗脱剂,采用微波辅助反相乳液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磁性离子印迹聚合物(MIIP),通过SEM、FTIR、XRD和BET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将其用于水中Pb(Ⅱ)的吸附。在初始质量浓度60 mg/L、溶液pH 6、吸附温度303 K、吸附时间60 min的优化条件下,MIIP对Pb(Ⅱ)的吸附量可达107 mg/g。MIIP对Pb(Ⅱ)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MIIP能够选择性识别二元金属离子混合溶液中的Pb(Ⅱ),具有很好的Pb(Ⅱ)识别和吸附能力。在重复使用5次后吸附性能没有明显变化,表明MIIP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离子印迹聚合物 微波辅助 反相乳液悬浮聚合 Pb(Ⅱ)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对水中镉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吕海霞 易姣姣 安洪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38,共4页
以镉离子为模板,甲基丙烯酸、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制备了镉离子印迹聚合物。采用红外、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技术对印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吸... 以镉离子为模板,甲基丙烯酸、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制备了镉离子印迹聚合物。采用红外、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技术对印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吸附容量及选择识别特性。结果表明,聚合物对镉离子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0.6 mg/g;Cd(Ⅱ)/Zn(Ⅱ)、Cd(Ⅱ)/Cu(Ⅱ)和Cd(Ⅱ)/Pb(Ⅱ)的相对选择性因子分别为15.7、9.0和12.5。考察了聚合物的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聚合对模板分子的富集倍数为150。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实际水样中Cd(Ⅱ)检测,经加标实验测得Cd(Ⅱ)的回收率在96.0%~102.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 离子印迹聚合物 甲基丙烯酸 4-乙烯基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吸附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小果 张汝国 王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4-96,103,共4页
以镍离子(Ni^(2+))为模板、4-乙烯基吡啶(4-VP)为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镍离子印迹聚合物,并采用正交试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发现Ni^(2+)与4-VP用量比为1∶5(wt,质量比,下同)、Ni^(2+)与8-羟基喹啉(8... 以镍离子(Ni^(2+))为模板、4-乙烯基吡啶(4-VP)为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镍离子印迹聚合物,并采用正交试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发现Ni^(2+)与4-VP用量比为1∶5(wt,质量比,下同)、Ni^(2+)与8-羟基喹啉(8-HQ)的用量比为1∶2、4-VP与DVB用量比为1∶6(Vol,体积比)、乙腈与甲苯(乙腈与甲苯的体积比为3∶1)的混合溶剂80mL时制备的聚合物具有最佳吸附能力。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聚合物的结构和形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聚合物中存在与Ni^(2+)相互作用的特征基团。通过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测定,发现聚合物最佳吸附pH=8.0,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为4h,饱和吸附量为1.170mg/g,相对选择系数αNi/M远大于1,表明该聚合物对Ni^(2+)具有良好的选择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聚合物 制备 表征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反相乳液法合成镉离子印迹聚合物及其固相萃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祝方 李璐玮 何思莹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06-1510,共5页
以β-环糊精和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微波辅助反相乳液法制备镉离子印迹聚合物(Cd(Ⅱ)-IIP),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貌特征,发现洗脱后Cd(Ⅱ)-IIP的表面存在复杂的孔隙结构,即Cd(Ⅱ)的特异... 以β-环糊精和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微波辅助反相乳液法制备镉离子印迹聚合物(Cd(Ⅱ)-IIP),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貌特征,发现洗脱后Cd(Ⅱ)-IIP的表面存在复杂的孔隙结构,即Cd(Ⅱ)的特异性结合位点,使得Cd(Ⅱ)-IIP可识别并吸附Cd(Ⅱ)。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Cd(Ⅱ)-IIP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r2>0.99)。用Scatchard模型分析其对Cd(Ⅱ)的吸附性能,发现Scatchard方程对Cd(Ⅱ)-IIP吸附过程的拟合结果呈线性关系,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为72.99 mg/L,最大表观结合能力Qmax为130 mg/g。优化得到最佳萃取条件为:以甲醇-乙酸(7∶1)为洗脱液,Cd(Ⅱ)质量浓度10μg/L,pH 7.0。该萃取柱重复使用5次后,萃取效率仍在70%以上。在竞争离子Cd(Ⅱ)、Cu(Ⅱ)、Zn(Ⅱ)和Pb(Ⅱ)存在下,萃取柱对不同离子的萃取效率分别为97.58%、15.07%、5.28%和40.2%,说明Cd(Ⅱ)-IIP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809 4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2.7%。将Cd(Ⅱ)-IIP固相萃取柱用于实际环境水样处理,Cd(Ⅱ)的加标回收率为93.6%~1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辅助 反相乳液聚合 离子印迹聚合物 固相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离子印迹聚合物及其用于选择性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综述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蓝青 钟溢健 +1 位作者 陈南春 解庆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22,共7页
离子印迹聚合物(Ion imprinted polymers,IIPs)是一种具有三维空间结构,对目标离子有更强亲和力的聚合材料。该材料通常可通过模板离子与功能单体螯合,经交联聚合、模板洗脱后获得。IIPs由于具有结构稳定、特异识别与高选择性等特点,在... 离子印迹聚合物(Ion imprinted polymers,IIPs)是一种具有三维空间结构,对目标离子有更强亲和力的聚合材料。该材料通常可通过模板离子与功能单体螯合,经交联聚合、模板洗脱后获得。IIPs由于具有结构稳定、特异识别与高选择性等特点,在重金属污染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IIPs的印迹位点分布不均、印迹位点包埋过深以及印迹材料传质效率低等问题,限制了IIPs对重金属离子的选择吸附以及后续应用。因此,在IIPs的制备过程中,亟须采取一种理想的IIPs制备方法,解决印迹位点包埋,改善模板离子的洗脱效果,促进印迹位点均匀分布,提高IIPs的传质效率,发挥其独特优异性能。近年来开发了多种IIPs制备方法,通过优化制备IIPs的组装、聚合方式,克服了制备过程中的部分难点,保证IIPs特异识别选择性的同时,大幅提升了IIPs的吸附性能。IIPs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基于逐步聚合机理的溶胶-凝胶法和基于连锁聚合机理的自由基聚合法。溶胶-凝胶制备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反应过程易控,产物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与结构预定性,得到了广泛应用。结合溶胶-凝胶法制备IIPs的工艺途径大致可分为包埋法、共聚法与表面印迹法。包埋法制备过程简便,反应条件温和,有机组分与作用位点稳定均匀分布于材料中,但制备过程容易造成模板离子包埋过深、不易洗脱、印迹位点不易暴露、传质效率较差。基于共聚法制备的IIPs表面粗糙、不规则,具有多孔结构与较大的比表面积,能促进小尺寸粒子进入到材料孔道,提高对模板离子的捕获与识别;但模板离子与功能单体的结合程度受限,IIPs的功能基团空间取向不稳定,限制了IIPs的特定选择功能。表面印迹法保留了基体材料的性能优势,通过将特异性印迹位点作用(负载、接枝、修饰等)于载体表面,可增大吸附容量、增强传质效率、提高吸附选择性,成为近年来离子印迹聚合物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溶胶-凝胶法制备IIPs的主要工艺途径及特点,阐述了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典型IIPs(铜、铅、镉、汞、铬)及其选择性吸附重金属的应用,并对IIPs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聚合物 溶胶-凝胶法 重金属离子 选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离子印迹聚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爱玲 刘曙 +2 位作者 李晨 周宇艳 林苗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34-1439,共6页
对近年来国内外金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和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其制备原理、制备方法及其在金离子的富集和回收、固相萃取等领域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对金离子印迹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作为分子... 对近年来国内外金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和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其制备原理、制备方法及其在金离子的富集和回收、固相萃取等领域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对金离子印迹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作为分子印迹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金属离子印迹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聚合物 离子 合成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印迹聚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贾伟炜 陈振斌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003-3008,3013,共7页
离子印迹聚合物由于其特殊的制备过程,赋予了其模板识别的特异性能,有望从复杂的环境中精准分离模板,同样赋予了其长期稳定性、结构预定性和广泛实用性,已成为分离纯化领域的研究热点。综述了离子印迹技术的原理,离子印迹聚合物合成方... 离子印迹聚合物由于其特殊的制备过程,赋予了其模板识别的特异性能,有望从复杂的环境中精准分离模板,同样赋予了其长期稳定性、结构预定性和广泛实用性,已成为分离纯化领域的研究热点。综述了离子印迹技术的原理,离子印迹聚合物合成方法、合成技术以及理论研究现状、进展和应用等,并对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技术 离子印迹聚合物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峰 张坤 +3 位作者 阴凤琴 徐斐 庞雨萱 陈诗婷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3-135,共13页
离子印迹聚合物是利用印迹技术对模板离子进行印迹、聚合进而得到能够选择性吸附该离子的一种特殊聚合物。目前的报道大多是阳离子印迹聚合物,因为阴离子模板结构更复杂多样且电荷尺寸比更小,致使阴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发展相对滞后。为能... 离子印迹聚合物是利用印迹技术对模板离子进行印迹、聚合进而得到能够选择性吸附该离子的一种特殊聚合物。目前的报道大多是阳离子印迹聚合物,因为阴离子模板结构更复杂多样且电荷尺寸比更小,致使阴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发展相对滞后。为能更有效地指导阴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本文概述了阴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发展现状,介绍了与不同阴离子有相互作用的功能单体类型(含氨基、季铵基、氮杂环、羧基结构)以及基于上述单体制备的阴离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等,综述了阴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与合成策略及其在电化学检测和荧光传感等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总结了当前阴离子印迹聚合物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 离子印迹聚合物 功能单体 制备方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Cr(VI)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金昱 刘瑞霞 +3 位作者 邓萍萍 刘德乡 郭盟 吴志平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32,共9页
以Cr(VI)为模板离子,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将木质素磺酸钠与功能单体丙烯酰胺(AM)接枝共聚制备木质素离子印迹聚合物(L-IIP),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L-IIP的制备条件,利用FT-IR、SEM-EDS和孔径分析对L-IIP的结构进行... 以Cr(VI)为模板离子,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将木质素磺酸钠与功能单体丙烯酰胺(AM)接枝共聚制备木质素离子印迹聚合物(L-IIP),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L-IIP的制备条件,利用FT-IR、SEM-EDS和孔径分析对L-IIP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并探讨了L-IIP的重复利用性。FT-IR分析表明木质素磺酸钠和AM接枝共聚成功;SEM图可见L-IIP比木质素非离子印迹聚合物(L-NIP)具有明显的多孔结构;L-IIP孔径主要集中在3~5 nm和10~20 nm,是一种介孔材料。在模板离子10 mg、丙烯酰胺0.2 g、木质素磺酸钠100 mg和交联剂0.6 g的条件下,60℃下反应24 h制得的L-IIP吸附量最高,达到19.39 mg/g。室温下L-IIP最佳吸附条件为pH=2,Cr(VI)初始质量浓度为800 mg/L。L-IIP对Cr(VI)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801;且更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最大吸附量(qm)为24.94 mg/g,R^(2)=0.992,说明L-IIP对Cr(VI)的吸附是以化学吸附为主导的单分子层吸附。L-IIP在Cr(VI)/Cu(II)和Cr(VI)/Cr(III)混合溶液的吸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5.925和7,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吸附性能。L-IIP具有较好的重复利用性能,5次吸附/解吸后,吸附量仍可达到最高吸附量的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磺酸钠 离子印迹聚合物 选择性吸附 CR(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