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离子印迹技术 被引量:6
1
作者 宋秉政 赵亚萍 +1 位作者 蔡再生 刘元军 《印染》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46-50,共5页
分子印迹技术以特定的目标分子为模板分子,通过交联聚合,合成对该目标分子有特异选择性结合的聚合物。文中重点介绍了金属离子印迹技术,包括基本原理、各种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总结了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学、分析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医... 分子印迹技术以特定的目标分子为模板分子,通过交联聚合,合成对该目标分子有特异选择性结合的聚合物。文中重点介绍了金属离子印迹技术,包括基本原理、各种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总结了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学、分析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医药及染整废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进行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整工业 分子印迹技术 金属离子印迹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印迹技术在痕量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琳琳 陈泉水 阴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7-121,共5页
离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具有特异性识别与高效分离、富集功能的新技术。将重金属离子的现有检测技术与离子印迹技术进行了比较,详细阐述了用离子印迹技术检测痕量重金属离子的影响因素,并展望了离子印迹技术在未来的样品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重金属离子 预富集 离子印迹技术 离子印迹聚合物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离子印迹技术用于元素形态分离分析
3
作者 潘怡帆 张锋 +4 位作者 高薇 孙悦伦 张森 练鸿振 茅力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79-987,共9页
元素的形态决定了其在环境和生物过程中的不同行为,形态分析正在被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地球化学、生态学、农学和生物医学等众多学科所关注。环境和生物样品基质复杂、化学形态多样、含量低且易转化是元素形态分析面临的挑战,因此对元... 元素的形态决定了其在环境和生物过程中的不同行为,形态分析正在被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地球化学、生态学、农学和生物医学等众多学科所关注。环境和生物样品基质复杂、化学形态多样、含量低且易转化是元素形态分析面临的挑战,因此对元素形态的甄别、定量、生态毒性评价和生理功能研究需要对原生形态进行高选择性识别和高效率分离。固相萃取是一种有效应对以上难题的方法,但现有材料和方法远不能满足要求。离子印迹聚合物可与印迹金属离子特异性结合,具有准确、灵敏、可靠的特点,近年来在元素形态分离富集和分析检测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鉴于非磁性吸附剂在固相萃取操作时,需要将分散在样品溶液中的吸附材料经过离心或过滤分离,操作比较繁琐费时,而磁性材料易被外部磁场快速分离,因此操作简便快速的磁固相萃取正成为元素形态分离富集中一种极具潜力的方法。这篇综述系统总结了离子印迹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离子印迹技术的原理、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并根据元素形态分析中离子印迹磁固相萃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离子印迹技术所面临的挑战,最后对元素形态分析中离子印迹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策略提出了建议,提出开发基于有机-无机杂化聚合的多功能磁性离子印迹纳米复合物用于样品的前处理是建立识别选择性高、分离能力强、吸附容量大、形态稳定性好的形态分析方法的一种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技术 元素形态 固相萃取 分离 富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印迹技术在放射化学领域的应用
4
作者 梁和乐 陈庆德 沈兴海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9-144,共16页
离子印迹技术(ion-imprinting technology,ⅡT)是以某一目标离子为模板,制备对该离子具有强结合能力和高选择性的功能聚合物,即离子印迹聚合物(ion-imprinted polymers,ⅡPs)的过程。ⅡPs在复杂体系中分离、富集特定金属离子方面具有独... 离子印迹技术(ion-imprinting technology,ⅡT)是以某一目标离子为模板,制备对该离子具有强结合能力和高选择性的功能聚合物,即离子印迹聚合物(ion-imprinted polymers,ⅡPs)的过程。ⅡPs在复杂体系中分离、富集特定金属离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放射化学领域涉及许多金属离子分离、富集的问题,其特点是目标离子浓度非常低、样品成分复杂且带有放射性,ⅡPs的特点使其在放射化学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在简述ⅡT的基本原理和ⅡPs制备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ⅡT在放化分析、海水提铀、低放废液处理等放射化学领域所取得的进展,涉及的离子有UO_2^(2+)、Th^(4+)、Sr^(2+)、Cs^+、ZrO^(2+)和镧系金属离子。最后,本文还对ⅡT在放射化学领域更广泛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技术 离子印迹聚合物 放射化学 金属离子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迹壳聚糖吸附剂对镍离子的选择性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娜 赵莹 +1 位作者 李浩然 廖兵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35-3242,共8页
为了有效分离软锰矿浸出液的镍离子,研究采用离子印迹技术,以壳聚糖为基体,制备了镍印迹壳聚糖珠体(Ni2+-imprinted Chitosan Beads, Ni-CTS)。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对Ni-CTS进行了... 为了有效分离软锰矿浸出液的镍离子,研究采用离子印迹技术,以壳聚糖为基体,制备了镍印迹壳聚糖珠体(Ni2+-imprinted Chitosan Beads, Ni-CTS)。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对Ni-CTS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锰离子质量浓度背景及实际软锰矿浸出液中Ni-CTS对镍离子的选择性分离效果,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EDTA)为解吸液对吸附剂的再生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高质量浓度锰离子背景下,Ni-CTS对镍离子显示了较高的选择性,且先被吸附的锰离子会被后面吸附的镍离子取代,在Ni-CTS上存在对镍离子特异性吸附的活性位点。经过5次再生试验后,Ni-CTS对镍离子吸附质量比约为12.1 mg/g,仍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在实际软锰矿浸出液中,吸附反应后浸出液中的锰镍质量浓度的比值由3 020提高到了8 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离子印迹技术 壳聚糖 选择性分离 软锰矿浸出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尚宏周 张小梅 +1 位作者 孙晓然 梁红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23,25,共5页
离子印迹聚合物由于制备简单、结构稳定、识别性强、吸附速率快、吸附容量大等特点,在离子分离、富集和传感识别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离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制备方法、吸附特性和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发展进行了... 离子印迹聚合物由于制备简单、结构稳定、识别性强、吸附速率快、吸附容量大等特点,在离子分离、富集和传感识别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离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制备方法、吸附特性和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技术 吸附 印迹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印迹壳聚糖/凹土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中药材中痕量Cd(Ⅱ)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石莹莹 熊清平 +2 位作者 张强华 袁阿琴 唐如苗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8-352,共5页
建立了离子印迹壳聚糖/凹凸棒石(IICA)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FAAS)测定中药材中痕量Cd(Ⅱ)的新方法。在动态吸附条件下,系统研究了溶液pH值、流速、洗脱条件和干扰离子对痕量Cd(Ⅱ)分离富集的影响。研究表明,在pH为4.5,上样流速为0... 建立了离子印迹壳聚糖/凹凸棒石(IICA)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FAAS)测定中药材中痕量Cd(Ⅱ)的新方法。在动态吸附条件下,系统研究了溶液pH值、流速、洗脱条件和干扰离子对痕量Cd(Ⅱ)分离富集的影响。研究表明,在pH为4.5,上样流速为0.60mL/min条件下,Cd(Ⅱ)能被IICA定量富集;吸附的Cd(Ⅱ)可用1.0mol/L HCl-0.1mol/L甲基异丁酮的乙醇溶液,在流速为0.96mL/min条件下完全洗脱。优化条件下,IICA对Cd(Ⅱ)的动态吸附容量为56.45mg/g。线性范围为0.00097~1.28mg/L,r=0.9994,检出限(3σ,n=11)为0.97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1.32%(n=6,c=0.08mg/L),回收率在96.5%~106.4%之间。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和精密度高,可应用于实际中药材样品中痕量镉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技术 凹凸棒石黏土 壳聚糖 分离富集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 Cd(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离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
8
作者 姚程炜 史洁 +1 位作者 杨婧 黄宝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87-1692,共6页
采用离子印迹技术,以铅离子为模板,苯硫酚用于识别位点的形成,使铅离子与苯硫酚通过自组装的办法形成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正十四烷基硫醇用于封闭未彻底组装的金电极的表面,制备了铅离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D... 采用离子印迹技术,以铅离子为模板,苯硫酚用于识别位点的形成,使铅离子与苯硫酚通过自组装的办法形成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正十四烷基硫醇用于封闭未彻底组装的金电极的表面,制备了铅离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DPASV)考察了支持电解质的种类、浓度、酸度、富集时间和脉冲周期对测定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铅离子浓度在1.0×10^(-10)~1.0×10^(-5) mol·L^(-1)范围内与溶出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73,检出限为1.0×10^(-11) mol·L^(-1)。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有望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技术 离子检测 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印迹材料选择性提取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梁琦 赵宏 +4 位作者 刘伟峰 张二辉 闫光 杨永珍 刘旭光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9-47,共9页
离子印迹技术是对目标离子具有选择性分离的一种技术,具有高度预定性、识别性、稳定性及实用性等优点。采用离子印迹技术所制得离子印迹材料具有工艺简单、操作简便、稳定性好及选择性高的特点。为满足锂资源使用的需求,可将离子印迹材... 离子印迹技术是对目标离子具有选择性分离的一种技术,具有高度预定性、识别性、稳定性及实用性等优点。采用离子印迹技术所制得离子印迹材料具有工艺简单、操作简便、稳定性好及选择性高的特点。为满足锂资源使用的需求,可将离子印迹材料用于成分复杂的含锂水样中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简要介绍了离子印迹材料的特点及其制备原理,针对Li^+印迹材料制备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了概述,并综述了Li^+印迹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新型Li^+印迹材料的研究现状。目前,新型Li^+印迹材料主要是采用表面离子印迹聚合法结合吸附柱、磁分离、膜分离等新技术制备而得,可以提高对锂的识别选择性并方便吸附后的分离回收操作。最后,本文提出了Li^+印迹材料在制备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技术 LI^+ 印迹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2+)离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凌峰 陈泉水 王琳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4-87,共4页
以Pb2+作为模板,环氧氯丙烷作为交联剂,MWNTs-CO/PEI作为功能单体,制备Pb2+-IIP材料。采用红外光谱和T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初始浓度、溶液pH值、吸附剂质量对吸附容量的影响。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Pb2+-IIP和Pb2+-NIP材料吸附实... 以Pb2+作为模板,环氧氯丙烷作为交联剂,MWNTs-CO/PEI作为功能单体,制备Pb2+-IIP材料。采用红外光谱和T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初始浓度、溶液pH值、吸附剂质量对吸附容量的影响。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Pb2+-IIP和Pb2+-NIP材料吸附实验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吸附溶液的pH=5.0,吸附剂质量为0.03g,Pb2+的初始质量浓度为45mg/L时,Pb2+-IIP的最大吸附量为37.50mg/g,是Pb2+-NIP的2.47倍,40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速率较快,选择识别性好,重复使用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离子印迹技术 吸附 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印迹聚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贾伟炜 陈振斌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003-3008,3013,共7页
离子印迹聚合物由于其特殊的制备过程,赋予了其模板识别的特异性能,有望从复杂的环境中精准分离模板,同样赋予了其长期稳定性、结构预定性和广泛实用性,已成为分离纯化领域的研究热点。综述了离子印迹技术的原理,离子印迹聚合物合成方... 离子印迹聚合物由于其特殊的制备过程,赋予了其模板识别的特异性能,有望从复杂的环境中精准分离模板,同样赋予了其长期稳定性、结构预定性和广泛实用性,已成为分离纯化领域的研究热点。综述了离子印迹技术的原理,离子印迹聚合物合成方法、合成技术以及理论研究现状、进展和应用等,并对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技术 离子印迹聚合物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印迹聚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尚宏周 赵敬东 +1 位作者 何俊男 张鑫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35,共4页
归纳了离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富集和分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离子印迹技术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对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离子印迹技术 选择识别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引发制备PP基印迹纤维对Cr(Ⅵ)的选择吸附
13
作者 陈金帅 连洲洋 +2 位作者 石桂芳 罗正维 周永璋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3-128,共6页
通过等离子改性和离子印迹技术制备聚丙烯(PP)基Cr(Ⅵ)印迹纤维并进行表征,考察了印迹纤维吸附Cr(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与非印迹纤维的吸附效果进行对比。傅里叶红外光谱和亲水性分析结果表明PP纤维上成功接枝了丙烯酸(AA)和三乙烯四... 通过等离子改性和离子印迹技术制备聚丙烯(PP)基Cr(Ⅵ)印迹纤维并进行表征,考察了印迹纤维吸附Cr(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与非印迹纤维的吸附效果进行对比。傅里叶红外光谱和亲水性分析结果表明PP纤维上成功接枝了丙烯酸(AA)和三乙烯四胺(TETA)单体,制得I-PP-g-AA-TETA印迹纤维。印迹纤维对Cr(Ⅵ)的吸附量随pH的增加先略增大后降低,在pH=3时达到最高167 mg/g。印迹纤维对Cr(Ⅵ)的吸附速率很快,35 min时即可达到饱和。随Cr(Ⅵ)平衡浓度增大,印迹纤维对Cr(Ⅵ)的吸附量先增大后平缓,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更接近Freundlich模型。与非印迹纤维相比,印迹纤维在竞争离子存在时对Cr(Ⅵ)具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Scatchard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印迹纤维同时存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印迹纤维存在Cr(Ⅵ)特异性空腔且这种特异性能够加强纤维和离子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纤维 离子 离子印迹技术 选择性吸附 六价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镓印迹树脂合成及其在铝土矿溶出液中的吸附性能
14
作者 刘平 吕国志 +2 位作者 张廷安 杨超 王松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2,共8页
针对目前镓提取效率低的问题,本研究以壳聚糖为载体,通过戊二醛的交联反应,接枝丙烯酸功能单体,同时结合离子印迹技术,合成了对镓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镓印迹壳聚糖树脂,并借助FTIR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树脂表面的官能团和形貌,通过吸附试... 针对目前镓提取效率低的问题,本研究以壳聚糖为载体,通过戊二醛的交联反应,接枝丙烯酸功能单体,同时结合离子印迹技术,合成了对镓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镓印迹壳聚糖树脂,并借助FTIR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树脂表面的官能团和形貌,通过吸附试验研究了该合成树脂在模拟溶出液中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溶液pH及竞争离子对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及合成树脂的重复利用性。结果表明,镓印迹树脂表面形成粗糙多孔的结构;该树脂对镓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吸附过程是以化学吸附控制为主的单分子层吸附,饱和吸附容量为16.28 mg·g^(-1);该树脂的最佳使用pH值范围为5~7;镓相对于钒和铝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12.50和9.87,表现出较好的镓吸附性能;该树脂在吸附和解吸循环重复七次后,吸附容量依旧保持在原来的80%,具有较好的重复利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镓提取 铝土矿溶出液 壳聚糖 物理化学改性 离子印迹技术 选择性吸附 吸附模型 重复利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光诱导接枝共聚制备离子识别性聚丙烯微孔膜 被引量:1
15
作者 范荣玉 郑细鸣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58-1162,共5页
以聚丙烯微孔膜(MPPM)为支撑,采用物理包埋和紫外光诱导共价键合组合法固定光引发剂,再通过紫外光诱导接枝共聚制得离子印迹复合膜。考察了制备条件对离子印迹聚合物接枝量的影响,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对... 以聚丙烯微孔膜(MPPM)为支撑,采用物理包埋和紫外光诱导共价键合组合法固定光引发剂,再通过紫外光诱导接枝共聚制得离子印迹复合膜。考察了制备条件对离子印迹聚合物接枝量的影响,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对复合膜表面及截面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分布进行了分析。静态水接触角和纯水通量实验结果显示,离子印迹复合膜具有良好的表面亲水性和渗透性,纯水通量可达(2 077±77)L/(m2.h)。再生性研究表明,离子印迹复合膜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10次吸附-脱吸附循环后,膜对Pb(Ⅱ)的吸附量和选择性系数分别能维持在90%和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印迹技术 印迹复合膜 紫外光诱导接枝 Pb(Ⅱ)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及其对Pb^(2+)的电化学检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莹 初红涛 张庆合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2-1229,共8页
室温下以硝酸钬为金属源,均苯三甲酸为有机配体,通过--步共混法制备出形貌均一的棒状稀土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Ho-MOF),在玻碳电极基底上,采用两步滴涂法制备Ho-MOF-NIP复合修饰电极,成功构建了用于检测Pb^(2+)的电化学传感器(Ho-MOF-NIP... 室温下以硝酸钬为金属源,均苯三甲酸为有机配体,通过--步共混法制备出形貌均一的棒状稀土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Ho-MOF),在玻碳电极基底上,采用两步滴涂法制备Ho-MOF-NIP复合修饰电极,成功构建了用于检测Pb^(2+)的电化学传感器(Ho-MOF-NIP/GCE)。采用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DPASV)研究了Pb^(2+)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极对Pb2的检测灵敏度显著提升,在0.1~1 mmol.LI范围内,氧化峰电流值与Pb^(2+)的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7 pumol.L'(S/N=3),该方法可用于水样中Pb^(2+)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基金属有机框架 离子印迹技术 离子 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有机杂化介孔材料组装与性能表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西忠 孙彦平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6-319,共4页
利用表面活化剂诱导合成法和离子印迹技术,通过TEOS和AAPS酸性催化水解和缩聚反应,将氨基嫁接到介孔材料孔壁上,组装出一种新颖的有序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通过IR,XRD,TG,DTA,MIP和粒度分析测定,表征了该杂化材料的组成和孔结构。杂化... 利用表面活化剂诱导合成法和离子印迹技术,通过TEOS和AAPS酸性催化水解和缩聚反应,将氨基嫁接到介孔材料孔壁上,组装出一种新颖的有序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通过IR,XRD,TG,DTA,MIP和粒度分析测定,表征了该杂化材料的组成和孔结构。杂化材料对稀土La3+离子吸附量测定结果表明:杂化材料可对稀土离子有效捕集,La3+印迹杂化材料对模板镧离子比非印迹杂化材料表现出更好的识别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有机杂化材料 稀土离子 化学识别 离子印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