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体大鼠肾脏灌流技术在发现和评价促尿酸排泄药物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朱深银 周远大 +1 位作者 刘庆山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52-1456,共5页
目的为建立发现和评价促尿酸排泄药物作用的离体模型,采用离体大鼠肾脏灌流技术,观察尿酸在离体肾脏中排泄特点和丙磺舒对尿酸排泄影响。方法制备离体大鼠肾脏灌流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丙磺舒处理组,以含复方氨基酸和65g.L-1牛血清白... 目的为建立发现和评价促尿酸排泄药物作用的离体模型,采用离体大鼠肾脏灌流技术,观察尿酸在离体肾脏中排泄特点和丙磺舒对尿酸排泄影响。方法制备离体大鼠肾脏灌流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丙磺舒处理组,以含复方氨基酸和65g.L-1牛血清白蛋白的K-H灌流液循环灌流90min,定时收集导尿管流出液和灌流液,测定其中菊粉、钠、葡萄糖及尿酸含量,计算肾功能参数和尿酸排泄情况。结果离体灌流肾脏的肾小球滤过率,尿量,肾小管重吸收水、钠、葡萄糖百分率等肾功能参数在灌流的90min期间处于稳定的生理范围内;对照组灌流肾脏尿酸排泄分数、尿酸清除率及90min内总尿酸排泄量分别为30%、0.30ml.L-1和15μmol,与对照组比较,丙磺舒使离体肾脏尿酸排泄分别提高36%、54%和99%。结论离体大鼠肾脏灌流技术可用于发现和评价促尿酸排泄药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体肾脏灌流 尿酸排泄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体灌流肾脏生理功能及其内在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殷胜勇 葛霁光 郭淼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89-794,共6页
通过研究灌流肾脏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了解离体条件下肾脏功能损伤的关键因素.比较离体肾脏灌流保存120h过程中动静脉和输尿管流量变化,以及肾小囊滤过速度、滤过率和肾脏重吸收功能的动态变化,并对照比较了不同时间段肾脏内部超微结构... 通过研究灌流肾脏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了解离体条件下肾脏功能损伤的关键因素.比较离体肾脏灌流保存120h过程中动静脉和输尿管流量变化,以及肾小囊滤过速度、滤过率和肾脏重吸收功能的动态变化,并对照比较了不同时间段肾脏内部超微结构的变化.在流维持120h过程中,肾脏功能变化的动态过程具有阶段性变化的特点,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0~2h期间的低温适应阶段;2~72h期间的平稳变化阶段;72h左右的细胞损伤阶段和72~120h期间的较严重损伤阶段.肾小管上皮细胞结构变化是影响细胞损伤阶段肾脏功能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体肾脏 生理功能 内在结构 动态变化 肾小管 生物信息学 重吸收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须总黄酮提取物对痛风性肾病大鼠肾脏尿酸排泄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律广富 仇志凯 +6 位作者 常诗卓 郭君 林贺 叶豆丹 李平 路静 林喆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73-1376,共4页
目的探讨玉米须总黄酮提取物对痛风性肾病大鼠肾脏尿酸排泄的影响。方法灌服腺嘌呤联合乙胺丁醇(2.5∶1,350 mg/kg)2周以建立痛风性肾病大鼠模型后,给予玉米须总黄酮提取物(0.5、1、2 mg/kg)2周,检测大鼠血、尿中早期肾损害敏感指标β2... 目的探讨玉米须总黄酮提取物对痛风性肾病大鼠肾脏尿酸排泄的影响。方法灌服腺嘌呤联合乙胺丁醇(2.5∶1,350 mg/kg)2周以建立痛风性肾病大鼠模型后,给予玉米须总黄酮提取物(0.5、1、2 mg/kg)2周,检测大鼠血、尿中早期肾损害敏感指标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酐酶(NAG)、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转铁蛋白(TRF)、微量白蛋白(ALB)、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考察大鼠离体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影响。结果大鼠尿液中尿酸检出量增加,血清中UA、BUN、CR浓度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尿液中β2-MG、NAG、TRF、ALB、RBP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玉米须总黄酮提取物能促进尿酸在肾脏中的排泄,改善尿酸对肾脏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须总黄酮提取物 痛风性肾病 尿酸排泄 离体肾脏灌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肾脏尿酸转运的中药降尿酸活性成分筛选及评价——以菊苣酸为例 被引量:17
4
作者 邹丽娜 王雨 +4 位作者 姜卓希 巨珊珊 张冰 林志健 杨婷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基于肾脏尿酸转运环节,筛选及评价中药降尿酸活性成分,为阐释中药降尿酸物质基础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以不同灌注压力进行大鼠离体肾脏灌流,通过肾小球滤过率、尿流率、葡萄糖重吸收率、钠离子重吸收率、钾离子重吸收率等评... 目的:基于肾脏尿酸转运环节,筛选及评价中药降尿酸活性成分,为阐释中药降尿酸物质基础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以不同灌注压力进行大鼠离体肾脏灌流,通过肾小球滤过率、尿流率、葡萄糖重吸收率、钠离子重吸收率、钾离子重吸收率等评价肾功能,建立离体肾脏模型;设置尿酸组、菊苣酸组和丙磺舒组进行离体肾脏灌流,观察肾脏尿酸排泄情况,以菊苣酸示例应用离体肾脏灌流模型;设置对照组、尿酸组、苯溴马隆组、丙磺舒组及菊苣酸组,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高尿酸状态下HKC细胞GLUT9蛋白表达变化,及高尿酸状态下菊苣酸干预后的表达变化,结合离体肾脏灌流技术评价降尿酸活性成分。结果:在120 mm Hg(1 mm Hg=0.133 kPa)灌注压力下离体肾功能良好;菊苣酸在20~40 min、40~60 min均能提高肾脏清除率,增加肾脏尿酸排泄分数;且菊苣酸能够显著抑制高尿酸状态下HKC细胞的GLUT9蛋白表达。结论:该研究基于肾脏尿酸转运环节,应用离体肾脏灌流技术结合体外HKC细胞筛选并评价中药降尿酸活性成分,筛选出菊苣酸可能是菊苣通过促进尿酸排泄发挥降尿酸作用的活性成分,为抗高尿酸血症药物的研发奠定实验基础,为中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以更好服务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尿酸 活性成分 离体肾脏灌流 HKC 筛选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