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王“制礼义”与“礼有三本”——荀子论礼之起源及对礼法的融合
1
作者 梁涛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81,共10页
从起源看,礼是祭祀的仪式,也指习俗、习惯,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结果;而法是人为的制定,是君主的政策、法令与刑罚。荀子提出先王“制礼义”,认为礼义是先王为了消除争夺、混乱的制作,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欲求,同时强化礼之尊... 从起源看,礼是祭祀的仪式,也指习俗、习惯,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结果;而法是人为的制定,是君主的政策、法令与刑罚。荀子提出先王“制礼义”,认为礼义是先王为了消除争夺、混乱的制作,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欲求,同时强化礼之尊卑等级的一面,他所说的礼实际更接近法,其思想受到法家的影响。但荀子又提出“礼有三本”,认为礼起源于祭祀,具有宗教和伦理的维度,与法家的法有根本的不同。荀子融合礼法,视礼义为先王的制作,给自己带来理论上的难题,其思想中存在人性平等说与圣凡差异说的矛盾。由于所处时代的缘故,荀子持一种不平等中暗寓平等的正义观,一方面强化尊卑等级,另一方面又要求打破贵族的身份等级,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其对礼的理解偏重于纵向等级秩序,而弱化了横向平等秩序。未来儒家政治哲学要发展出平等之中暗寓差等的正义观,用普遍的法则确立起横向秩序,用横向秩序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交往,儒家的礼法学要经历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制礼义 礼有三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荀子的友谊观及其伦理证成
2
作者 姚新中 冯硕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4,共10页
考察荀子的友谊观,可以在先秦儒家和古希腊哲学家关于友谊的论述背景下展开,进而探讨荀子如何有效地对友谊进行伦理论证。与孔、孟相一致,荀子也认为友谊是伦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即通过人性、礼义教化以及“... 考察荀子的友谊观,可以在先秦儒家和古希腊哲学家关于友谊的论述背景下展开,进而探讨荀子如何有效地对友谊进行伦理论证。与孔、孟相一致,荀子也认为友谊是伦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即通过人性、礼义教化以及“群分”等理论对友谊的正当性和必要性进行系统的论证。荀子的论证有三个要点:“友”有助于克服人性中的争斗和冲突倾向,实现“群”的欲望满足和集体繁荣;“友”促进礼义的学习,而对礼义的接纳也使友谊成为儒家美好生活的构成性内容;为礼义所规定和指导的“友”,有助于实现儒家理想社会的整体和谐。这些伦理证成构成了荀子独特的友谊观。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纷争不断的今天,荀子的友谊观仍然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朋友 伦理证成 好生活 礼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与天人:《礼运》对儒家礼之话语体系的构建
3
作者 朱金晶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121,共8页
《礼运》对“礼”的讨论不止于“大同”“小康”,而更是围绕“时间性”与“天人关系”问题展开的礼之话语体系构建。“时间性”问题涉及礼究竟是要“回归”原初本原之“一”还是在“创制”中应对分化之“多”的问题,以及礼究竟是要维持... 《礼运》对“礼”的讨论不止于“大同”“小康”,而更是围绕“时间性”与“天人关系”问题展开的礼之话语体系构建。“时间性”问题涉及礼究竟是要“回归”原初本原之“一”还是在“创制”中应对分化之“多”的问题,以及礼究竟是要维持“恒常”秩序还是不断“变化”改易的问题。“时间性”问题与“天人关系”问题紧密相关。“天人合一”并非既定事实,而是在天人张力的基础上对天人关系的“重构”。这其中既有“人文之礼”对“本于天”的天然人情的“因循”,也有礼对天然人情的“引导”;既涉及发乎“个体”自身的“义”对他者及群体关系的“内在规范性”,也涉及来自“全体”人世融畅“大顺”秩序的“外在规范性”。《礼运》深度诠释了礼在“回归”与“创制”、“守常”与“变动”、“天人合一”与“天人断裂”等问题上的辩证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运》 时间 天人 礼义 大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人性论平议——由“秩序”视域与“正名”方法而论
4
作者 王玉彬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88,166,共11页
荀子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以“秩序”为思考视域,以“正名”为理论方法。在还原“公共秩序”视域的基础上运用“正名”方法,堪称探究荀子人性观念的内在要求。在荀子那里,“性”有“本然之性”“自然之欲”两种内涵,“伪”有“知虑之伪... 荀子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以“秩序”为思考视域,以“正名”为理论方法。在还原“公共秩序”视域的基础上运用“正名”方法,堪称探究荀子人性观念的内在要求。在荀子那里,“性”有“本然之性”“自然之欲”两种内涵,“伪”有“知虑之伪”“能动之伪”“行成之伪”三层意蕴。所谓“善”,指在平正的公共秩序这一“根本善”情境中,人之“自然之欲”得到满足的“基础善”,以及“义”之独特价值获得实现的“究竟善”;与之相应,“恶”指的是在混乱的公共秩序这一“根本恶”情境中,人之“自然之欲”无法得到满足的“基础恶”,以及“义”之独特价值无法开显的“究竟恶”。与之相应,“性恶”可从三个方面得到解释:“根本恶”由“性”之流弊推衍而来,“基础恶”道明的是“性”之无法自治,“究竟恶”意味着“性”对“究竟善”的全然遮蔽。在荀子那里,“礼义之善”源自圣王“道心”的考量与筹划,并通过“教化”而归于常人“智心”的理解与认可。总之,在荀子那里,“心”为良善的公共秩序的建构以及符合礼制、追求道义的个人生活的达成奠定了基础,堪称其人文理想中融通性伪、沟通圣凡、贯通始终的枢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 伪善 礼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义之统”与“全尽之道”——牟宗三论荀子的统类概念
5
作者 东方朔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86,共14页
《荀学大略》是牟宗三疏解荀子思想的一本重要著作。在该书中,牟宗三紧紧抓住“礼义之统”与“客观精神”以提领荀子思想的特色,并借由荀子逻辑的、建构的理性主义精髓,阐明荀子由客观的“共理”发展出“类”概念,再将“类”概念运用于... 《荀学大略》是牟宗三疏解荀子思想的一本重要著作。在该书中,牟宗三紧紧抓住“礼义之统”与“客观精神”以提领荀子思想的特色,并借由荀子逻辑的、建构的理性主义精髓,阐明荀子由客观的“共理”发展出“类”概念,再将“类”概念运用于政治之组织、国家之建立以及历史文化之肯定方面,由是“知礼义之统类、推礼义之统类”遂成为外王之开出与客观化之落实所以得以可能的保证,而荀子的思想至此而可被称为“全尽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义之统 共理 荀子 牟宗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郭店简《性自命出》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诗学关联 被引量:1
6
作者 贾旭东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6,共9页
郭店简《性自命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情”的关注,充分肯定情感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同时强调用诗、礼、乐陶冶性情、培养德行,从而使道德在人的内心扎根。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来看,简文论《诗》具有强烈的主“情”或重“情... 郭店简《性自命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情”的关注,充分肯定情感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同时强调用诗、礼、乐陶冶性情、培养德行,从而使道德在人的内心扎根。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来看,简文论《诗》具有强烈的主“情”或重“情”色彩,它在充分肯定真性情价值的同时,也主张用礼义来合理地规范、引导、约束情感。从两篇文献对于性情观念的阐发及情与礼关系的揭示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诗学关联。以《性自命出》为代表的早期儒家的性情学说与礼乐教化思想是《孔子诗论》评《诗》论《诗》的思想来源,《孔子诗论》将早期儒家的性情哲学与礼乐教化思想绵密无间地融入了《诗经》的阐释中,呈现出尚情性、重礼义的双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自命出》 《孔子诗论》 性情 礼义 《诗》学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儒礼学研究中的“礼意”追求 被引量:2
7
作者 林存阳 罗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4,共9页
在礼学的发展过程中,“礼意”受到治礼者的重视。“礼意”源自“礼义”,可看作是对“礼”的义理或意蕴的诠释。作为记载礼学内容的“礼文”经层累的构建而愈密,“礼意”经层累的构建而愈精。历代的礼学研究均注重寻求“礼意”,也关注到... 在礼学的发展过程中,“礼意”受到治礼者的重视。“礼意”源自“礼义”,可看作是对“礼”的义理或意蕴的诠释。作为记载礼学内容的“礼文”经层累的构建而愈密,“礼意”经层累的构建而愈精。历代的礼学研究均注重寻求“礼意”,也关注到了“礼文”和“礼意”的关系。清儒在治礼过程中格外关注对“礼意”的寻求,主张“通礼文之穷”以寻求蕴藏在“礼文”背后的“礼意”,并呈现出清初“礼时为大”、清中期“即器明道”、晚清“会通汉宋”的阶段性特征。对“礼意”的寻求与阐发,既是一种治“礼”的方法,也是一种治“礼”的理念,更是一种治“礼”的目的,展现了清儒“通经明道”的立学旨趣及“以礼经世”的礼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儒 礼学 礼意 礼义 通经明道 以礼经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诗性伦理”思想研究
8
作者 王堃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3,M0004,M0005,共14页
关于荀子的“性伪之辨”有性伪合、性伪分两种观点,而这两种观点的共同问题是未曾发现荀子思想中的诗情视域。荀子对“性”概念的约定有价值性与认知性两层意义,由价值性约定而有“性(欲)恶”,由认知性约定而有“性知”。对“性”概念... 关于荀子的“性伪之辨”有性伪合、性伪分两种观点,而这两种观点的共同问题是未曾发现荀子思想中的诗情视域。荀子对“性”概念的约定有价值性与认知性两层意义,由价值性约定而有“性(欲)恶”,由认知性约定而有“性知”。对“性”概念作出约定的根据源于本真情感的诗性言说,在情感领悟与反思中生成“性知”,由“性知”给出欲恶、伪善的判断,“性”的认知性与价值性的约定由此产生。礼义之伪兴起于情感,建立于“性知”。在仁爱与“好义”之情的诗性言说中兴起关于“道义”的领悟与反思,以道义为根据,“性知”建立起“礼”的规范制度。“礼”以“别异”为特征,而礼的实践以“乐之中和”作为调和,从而可能在实践中超越差异,完成向仁爱的诗性复归。诗、礼、乐在荀子思想中构成一个回环结构,荀子的伦理思想可称为“诗性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礼义 情感 性知 情欲 诗性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衣:意义决定形制
9
作者 黄梓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163,共6页
深衣是一种衣裳相连、蕴含“规矩绳权衡”五法规范的服饰。历代儒者以“五法”为归旨,各持己见、聚讼纷纭,遂使深衣之名虽被历代沿用,其所指却从《礼记》原初指代的一类服装,逐渐衍变成一种特殊规制的礼服。这一现象反映了服饰史研究上... 深衣是一种衣裳相连、蕴含“规矩绳权衡”五法规范的服饰。历代儒者以“五法”为归旨,各持己见、聚讼纷纭,遂使深衣之名虽被历代沿用,其所指却从《礼记》原初指代的一类服装,逐渐衍变成一种特殊规制的礼服。这一现象反映了服饰史研究上“名虽同,而物相异”的问题,也表现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典型特质——意义决定形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衣 意义 形制 礼义 五法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尽伦尽制”的家国一体结构探析
10
作者 陈光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5,共9页
荀子“尽伦尽制”的“家国一体”结构主要表现为以礼为中心的对人伦、人臣、人君的涵养和制约,以分定伦、以礼侍君、以义治国,在人之情欲与社会人伦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冲突中,以实现正理平治的公共善为根本旨归。其在内容上表现为援义入礼... 荀子“尽伦尽制”的“家国一体”结构主要表现为以礼为中心的对人伦、人臣、人君的涵养和制约,以分定伦、以礼侍君、以义治国,在人之情欲与社会人伦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冲突中,以实现正理平治的公共善为根本旨归。其在内容上表现为援义入礼,以义显礼,礼义连用,用礼之分来维系家庭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伦理秩序,并继承孔子移孝作忠的思想,在君臣关系上突破了孟子的“义之于君臣”的内转倾向,以“从义不从父”“忠顺而不懈”维护君臣关系的稳定尤其是国家之安危,在治国策略上也是在义之价值凸显的义利冲突中奠定了礼治的伦理基础。荀子“尽伦尽制”的伦理政治思想融“血缘-伦理-政治”为一体,从而把孔子的思想在外王的治国理路上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尽伦尽制 人伦之分 礼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射——一项儒家经典礼仪的意义建构
11
作者 余树苹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0,共8页
射礼作为古代八礼之一,曾在古人的生活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礼记·射义》是研究射礼意义的重要依据,但后人鲜少从“射礼”本身的特点着手进行分析。箭与射箭是一种物品、一项活动,因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作为“男子之事”而形成独... 射礼作为古代八礼之一,曾在古人的生活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礼记·射义》是研究射礼意义的重要依据,但后人鲜少从“射礼”本身的特点着手进行分析。箭与射箭是一种物品、一项活动,因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作为“男子之事”而形成独特的象征意义,并从而入礼;“射”作为“艺”,从习艺到进德是一个可以期待的过程,符合儒家对礼之德性意义的要求;“射”作为“礼”,完美结合了礼与艺共有的“体-履”不二的特点,并能充分发挥仪式的兴发力量。射礼的形成有其因果链条,每个关结点逐次展开,射礼的意义也便自然展现。同时,正因为“射”在古代的独特象征意义,为射礼的消亡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礼 《礼记·射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礼制内在价值及其现代转换 被引量:9
12
作者 汤勤福 葛金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43,共14页
中华传统礼制虽存在着封建质核,但至今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范或准则,进入文明社会后便具有道德这一内涵。就古代中国而言,伦理道德的体现便是遵循礼制,它早已融化在中国人的... 中华传统礼制虽存在着封建质核,但至今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范或准则,进入文明社会后便具有道德这一内涵。就古代中国而言,伦理道德的体现便是遵循礼制,它早已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内化为国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中华先民尊崇的生活方式,礼义是中华先民追求的精神价值,礼中蕴含着中华先民的生命经验和生活智慧,概括起来便是一个"仁"字。中华传统礼制可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资源,但必须经过现代性转换,即守望本土传统,又以现代性为标准审视、转换并汲取古典文化精义,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获新生。寻求中华传统礼制现代价值的基本态度,应当是立足于以多样性为根本特征的人类文化生态,从客观的历史事实和丰富的民间实践中,探寻其沉淀下来的伦理共识和道德品格,着眼现实,展望未来,用中华智慧来创建适合当今社会的礼仪价值的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礼制 伦理道德 礼仪 礼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儒家责任心理思想探究 被引量:36
13
作者 任亚辉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21-1228,共8页
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建构的责任心理观不同,传统儒家以"天人合契"思想为主旨,强调在关系伦理的价值体系中探求责任心理的现实定位,从而形成了一种以朴素的血缘亲情为基础,以"孝悌"为核心,外推"礼义"... 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建构的责任心理观不同,传统儒家以"天人合契"思想为主旨,强调在关系伦理的价值体系中探求责任心理的现实定位,从而形成了一种以朴素的血缘亲情为基础,以"孝悌"为核心,外推"礼义"以至人类社会与自然的责任心理观。它视"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敬德保民"的王道信念、"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为核心内容,主张以个人为起点,经由"诚""敬"的主观修养、"知行合一"的力行实践,并辅以外在刑罚约戒,达致"克己让人"的为他责任人格。责任心理思想是传统儒家学说"上本天道、下理人情",融贯道德理想于人伦日用的中心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责任心理 天人合契 礼义 知行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伦理学的理论特色——从“国家理由”的视角说起 被引量:11
14
作者 东方朔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4-155,168,共13页
在先秦儒家中,荀子第一次明确地为政治国家的存在提出了逻辑清晰的辩护,而将“礼义”赋予“国家理由”的形式,使其获得“权力”与“道德”的双重身份,则构成了我们理解荀子伦理学之理论特色的不二途径。在荀子,国家是以“圣王”和“礼... 在先秦儒家中,荀子第一次明确地为政治国家的存在提出了逻辑清晰的辩护,而将“礼义”赋予“国家理由”的形式,使其获得“权力”与“道德”的双重身份,则构成了我们理解荀子伦理学之理论特色的不二途径。在荀子,国家是以“圣王”和“礼义”来表现的,礼义所具有的止争去乱的功能以及规范行为的性质,其实质是以“国家理由”的形式出现的;国家之所以必须并且必然,乃是因为其深深地根植于人的性恶的天性之中,而荀子所说的人性的“恶”,并不是在特定的伦理或道德意义上的恶,而应当被理解为政治意义上的“偏险悖乱”。如果说以“圣王”和“礼义”为代表的政治国家,其创立之初意原在遏制人之性恶的话,荀子似乎对此一政治国家抱持了过分的道德期许,远未及严肃思考政治国家本身可能就是一种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礼义 “国家理由” 权力 道德 人性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析传统道德理念的等级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忠世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62,共13页
等级性是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的基本内涵之一,在这一等级性的道德形态中,伦理规范的基本功能和根本目的,是明尊卑、别贵贱,道德资源归优势地位者垄断,道德标准是双重的甚至是不确定的。等级性伦理由“五伦”特别是“三纲”集中体现出... 等级性是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的基本内涵之一,在这一等级性的道德形态中,伦理规范的基本功能和根本目的,是明尊卑、别贵贱,道德资源归优势地位者垄断,道德标准是双重的甚至是不确定的。等级性伦理由“五伦”特别是“三纲”集中体现出来,而且是在最温和、最理想的设计中体现出来。由等级理念和相应的社会、文化所制约,传统伦理道德中某些非等级性因素,也跳不出等级框架,反而处处带上等级性色彩。改造旧理念,是传统伦理道使走向现代形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道德理念 等级性 身份伦理 礼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序礼义:农民环境抗争行动的结构分析及乡土意义解读——沙岗村个案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罗亚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67,共9页
现有关于环境抗争的研究,更偏重于环境抗争行动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以及环境抗争的策略、组织等外显特征,对环境抗争行动者遭遇污染后如何在其规范体系中做出反应、形成策略的内在结构涉及较少。基于沙岗村案例中村民环境抗争行动的结构... 现有关于环境抗争的研究,更偏重于环境抗争行动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以及环境抗争的策略、组织等外显特征,对环境抗争行动者遭遇污染后如何在其规范体系中做出反应、形成策略的内在结构涉及较少。基于沙岗村案例中村民环境抗争行动的结构分析,发现村民们在以"差序礼义"为特征的规范体系内行动:无论是与污染企业主的对抗,还是通过上访与政府发生互动,村民们做出行动决定时,首先都以其自身与企业主、政府的差序性关系定位为基础,行动策略的决定依据于其规范体系中特定关系所对应的礼义规范。村民环境抗争行动具有其独特的乡土意义。脱离村民经验世界中的规范体系理解村民抗争行动的意义,会造成对村民行动的误解、偏见,不利于环境纠纷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环境抗争 行动结构 乡土意义 差序礼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理念与仪则之间——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礼义与礼仪 被引量:8
17
作者 任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8-134,共7页
本文探讨了先秦儒家思想中礼义与礼仪的界定,分析了礼义与礼仪的含义与社会作用,并提出在现代社会中,礼义仍然有存在的意义,礼仪则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关键词 先秦 儒家思想 礼义 礼仪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记》与中国礼文化 被引量:13
18
作者 盛邦和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4-208,共5页
儒家对"礼"作综合阐述,形成中国礼文化系统。中国礼文化包括三个主要礼义、礼节、礼仪。礼义,是礼文化的精神统率与核心意义;要实现礼又需要做到的行为的节制与规范,这就产生了礼节的德目;而礼仪则是礼的行为表达与仪式表现... 儒家对"礼"作综合阐述,形成中国礼文化系统。中国礼文化包括三个主要礼义、礼节、礼仪。礼义,是礼文化的精神统率与核心意义;要实现礼又需要做到的行为的节制与规范,这就产生了礼节的德目;而礼仪则是礼的行为表达与仪式表现。历史与现实都已证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阐扬与践行,而《礼记》一书所阐述的礼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思想宝藏中的瑰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礼义 礼节 礼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先秦情志说论“诗言志”之本义 被引量:12
19
作者 曹胜高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4-60,共7页
考诸上古文献中的情志理论,"志"是指人具有道德预设、符合群体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是偏于个体感性体验的"情"的升华,对"情"具有约束作用。言志、谕志、观志、养志是先秦士人道德培养的重要手段。探寻传... 考诸上古文献中的情志理论,"志"是指人具有道德预设、符合群体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是偏于个体感性体验的"情"的升华,对"情"具有约束作用。言志、谕志、观志、养志是先秦士人道德培养的重要手段。探寻传世典籍中所蕴涵的"志",是时人阐释文献的主要内容。从《性自命出》的"始者近情,终者近义"、《孔子诗论》的"终而皆贤于其初者"来看,"诗言志"的本义在于"止乎礼义",是诗歌表达的外在尺度,与"诗缘情"所强调的内在情感这一动因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情志说 止乎礼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民族关系与夷夏之辨 被引量:8
20
作者 汪高鑫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0-134,共5页
汉代民族关系的特点,是由大一统政权通过制定和推行民族政策来主导着民族关系的发展和走向,各少数民族则起着一种互动的作用;作为大一统政权的主体民族——汉族已经形成,在民族关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一体性得到... 汉代民族关系的特点,是由大一统政权通过制定和推行民族政策来主导着民族关系的发展和走向,各少数民族则起着一种互动的作用;作为大一统政权的主体民族——汉族已经形成,在民族关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一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在这样一种民族关系背景之下,普遍重视维护大一统、强调礼义文化而非种族血缘之辨以捍卫华夏文明,便成为汉代夷夏之辨的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民族关系 夷夏之辨 礼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