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变的仁学 多变的礼学——“先王之道”“新王之道”对比研究
1
作者 吴天明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石器九代多行“先王之道”,铁器后九代多行“新王之道”。两种王道,君子治国富民的仁学思想完全相同,但合理获取私利的礼学思想却大相径庭:在政治体制上,九代实行政教合一,后九代则推行世俗政治;在君子治国的看法上,...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石器九代多行“先王之道”,铁器后九代多行“新王之道”。两种王道,君子治国富民的仁学思想完全相同,但合理获取私利的礼学思想却大相径庭:在政治体制上,九代实行政教合一,后九代则推行世俗政治;在君子治国的看法上,九代认为君子均可治国,后九代则认为君子如难治国,可以宽恕自己,同理亦可宽恕他人;在君子身份的认定上,九代认为贵族官僚均为君子,后九代则认为真诚利人且合理利己者才是仁德君子,否则便是自私小人;在治国理念上,九代推崇所有的“先王之道”,后九代则否定不取私利的五帝之道和自私虚伪的春秋之道,只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利人利己之道;在君子获取私利的方式上,九代实行论功行赏,后九代则要求按位取酬。由此可见,“新王之道”更能维护财富暴增的铁器时代治国君子和普通民众双方的根本利益,故成为汉唐经学、宋明理学心学、清代朴学的理论核心,儒家文化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古代礼学思想虽多变,但时常严重滞后,国家民族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治国者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私利,往往不惜牺牲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从而迟滞了君子获利方式的礼学思想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王之道 新王之道 仁学 礼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守与创新:由《盐铁论》“古者”意旨透视汉昭宣时期的礼学发展
2
作者 聂济冬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6,165,共11页
桓宽《盐铁论》记载了西汉时期盐铁会议中儒家与法家在义利观念上的激烈辩论。在《散不足篇》中,贤良通过对“古者”的标榜,展现了汉代儒家学者对古代礼制的尊崇及其参与礼治与礼制构建的强烈愿望。此处的“古者”并非泛指古代,而是特... 桓宽《盐铁论》记载了西汉时期盐铁会议中儒家与法家在义利观念上的激烈辩论。在《散不足篇》中,贤良通过对“古者”的标榜,展现了汉代儒家学者对古代礼制的尊崇及其参与礼治与礼制构建的强烈愿望。此处的“古者”并非泛指古代,而是特指儒家所倡导的古礼学说,其中蕴含了对天道和王政的追求,体现了儒家追求天人合一、以礼化俗的治世理念。《散不足篇》中关于“古者”的论述,可能源自当时流行的儒家经典、流传的古礼记或淹中古礼经。通过对“古者”意旨的构建与阐释,《散不足篇》不仅揭示了汉代儒家学者在应对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上的独到方案,还展示了其以礼化俗、以礼治国的理论构想。《散不足篇》中贤良对古礼义的挖掘与对古礼制的阐扬,反映了西汉昭宣时期礼学由重视礼仪向重视礼义的转变,对后世兴礼乐、正风俗的礼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铁论》 《散不足篇》 以礼化俗 礼制 西汉礼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与重构:论先秦道家礼学思想的内在特质
3
作者 张海英 龙秋实 赵根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6,48,共8页
先秦道家崇尚自然,法天贵真。他们对礼的批判与超越并非如表面所见,是对礼的彻底否定,而是在批判儒家提倡的俗礼的繁文虚饰上,展开的一场深刻的精神求真运动,在大道和虚文之间追求自然本真的“至礼”。先秦道家认为至世不礼,礼烦则乱,... 先秦道家崇尚自然,法天贵真。他们对礼的批判与超越并非如表面所见,是对礼的彻底否定,而是在批判儒家提倡的俗礼的繁文虚饰上,展开的一场深刻的精神求真运动,在大道和虚文之间追求自然本真的“至礼”。先秦道家认为至世不礼,礼烦则乱,提倡目击而道存,追求“无礼之礼”的极简境界,消解了礼的所有外在形式。他们通过强调处下、不争、守柔以及内心的虚静修养,以“谦下守柔”的精神重构了礼的本质:摒弃外在的规范束缚,内在却对天地万物充满敬畏与谦卑,在更高维度上重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本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道家 礼学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变动时代下张锡恭为学求志的思想取向
4
作者 林存阳 唐涵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3,共10页
传统士人在变动时代的生存状态,一直是晚清史研究的重要议题。作为礼学大家,张锡恭以礼立身、经世,是品学皆善而能躬行践履的士人代表。他早年受家学熏陶而具理学根柢,负笈南菁后,由理学而深通礼学。随着时局日趋动荡,他开始利用礼学资... 传统士人在变动时代的生存状态,一直是晚清史研究的重要议题。作为礼学大家,张锡恭以礼立身、经世,是品学皆善而能躬行践履的士人代表。他早年受家学熏陶而具理学根柢,负笈南菁后,由理学而深通礼学。随着时局日趋动荡,他开始利用礼学资源回应现实危机,包括执教两湖书院、进入礼学馆修礼、隐居著书等,且能因时而易,积极调整问题意识与治礼重心,致其礼学思想呈现阶段性特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他恪奉郑玄礼学,坚信礼所承载的恒常之道,始终视伦理纲常为万世准程。礼,在变与不变的交织中成为张锡恭用以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津梁。观其行迹,既可管窥一代学人的坎坷心路与坚韧求索,也为审视礼学的近代转型提供了生动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锡恭 礼学 以礼经世 郑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礼经大义”到“逸礼大义”——汪宗沂《逸礼大义论》探赜
5
作者 覃力维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共9页
朱子以降的徽州地区,不仅形成了新安理学学脉,还形成了一个精研《礼经》的传统。晚清汪宗沂正是这一礼学传统的最后继承人,但别具风貌。汪宗沂《逸礼大义论》的定型,历时三十余年。在流传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多种传写本。该书先后与曾... 朱子以降的徽州地区,不仅形成了新安理学学脉,还形成了一个精研《礼经》的传统。晚清汪宗沂正是这一礼学传统的最后继承人,但别具风貌。汪宗沂《逸礼大义论》的定型,历时三十余年。在流传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多种传写本。该书先后与曾国藩、刘蓉、王先谦、李鸿章、袁昶、章钰、胡玉缙、王欣夫等人产生交集。从书名、篇名到辑佚文本的排列、后论的删改,各本内容也不断发生改动。其中,尤其是对“官礼”“大夫以上昏礼”等内容前后不同的文本重构与解读,充分展示了汪宗沂思想世界变化的复杂过程,及其与时代风潮、地域学术传统的互动关系。而汪氏借由“逸礼”兴发时势论议,与考证色彩浓厚的辑佚学差异显著,更与时人重汉宋、分今古不同。这表明在晚清动荡的局势中,“逸礼”也成为一种与今文学、诸子学、佛学具有同样意义,只是极具个人解释特色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礼学 礼经 逸礼 王欣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记·礼运》:先秦儒家礼学思想的理论奠基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敏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3,共15页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则,它源于最初的食品献祭,来自于自然,是人的生存需要,所依据的是天理和人情,是道与义的统一,故礼与义二者相辅相成,这也是礼之价值所在,是人类社会重新回归“大同世界”的基本途径。它是先秦儒家对“礼”的认识的最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以此文为纲,可以深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礼学思想及其精髓,也为当下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运》 大同 孔子 礼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何为?——六经皆史、六经皆礼、六经皆文三说辩证 被引量:1
7
作者 吴飞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21,共13页
现代经学的学科定位问题,涉及到对经学思想定位的理解,前人“六经皆史”“六经皆礼”“六经皆文”三种论说都是在处理这一问题。章学诚“六经皆史”说之所以不同于王阳明以来的类似说法,在于他开掘了理解经学的两条思路,一是从史官文化... 现代经学的学科定位问题,涉及到对经学思想定位的理解,前人“六经皆史”“六经皆礼”“六经皆文”三种论说都是在处理这一问题。章学诚“六经皆史”说之所以不同于王阳明以来的类似说法,在于他开掘了理解经学的两条思路,一是从史官文化追溯经学的起源,二是从易学思考经学背后的历史哲学问题。现代的章太炎和刘师培继承了前一思路,刘咸炘继承了后一思路。民国时刘师培、陈钟凡的六经皆礼说是激于“六经皆史”说而发的,是对“六经者先王之政典”的另一种诠释。而晚清民国“六经皆礼”说的另一条线索则来自清代经学,并可上溯至郑玄礼学。“六经皆文”说表面上看是对文章写法的探讨,其实可以追溯到孔子关于文质关系的讨论。“六经皆史”“六经皆礼”“六经皆文”三说,从宏观角度阐释了经学的起源及其实质,是对经学于中华文明基本精神中核心地位的不同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历史哲学 史官文化 礼学 文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方法的“礼图”及其创新发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3,165,共16页
礼图是礼书所载礼节、礼器、礼制乃至礼义的图像表达,因其具有形象化的特点,遂成为研读礼经的重要参考,在经学传统中占据独特地位。相较于三礼典籍的古奥难读,礼图发挥了提升表现力、补充文意、丰富意涵的功能。礼图是经学文献的一种类... 礼图是礼书所载礼节、礼器、礼制乃至礼义的图像表达,因其具有形象化的特点,遂成为研读礼经的重要参考,在经学传统中占据独特地位。相较于三礼典籍的古奥难读,礼图发挥了提升表现力、补充文意、丰富意涵的功能。礼图是经学文献的一种类型,也是一种研究方法,与礼学注重实践的学术品格适相吻合。千百年来,印刷媒介制约着礼图发展。直至20世纪,电影技术的普及催生出《仪礼》复原影片,才为礼图的创新发展带来转机,礼图从二维平面静态图像解脱出来,复原为三维空间的连续礼仪活动。数字技术的加持,彻底改变了礼图制作的底层逻辑,并致力于营造沉浸式视听景观,强化了对古礼的体验,可谓是彰显礼学实践特征的最新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图 礼学 经学传统 媒体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儒礼学研究中的“礼意”追求 被引量:2
9
作者 林存阳 罗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4,共9页
在礼学的发展过程中,“礼意”受到治礼者的重视。“礼意”源自“礼义”,可看作是对“礼”的义理或意蕴的诠释。作为记载礼学内容的“礼文”经层累的构建而愈密,“礼意”经层累的构建而愈精。历代的礼学研究均注重寻求“礼意”,也关注到... 在礼学的发展过程中,“礼意”受到治礼者的重视。“礼意”源自“礼义”,可看作是对“礼”的义理或意蕴的诠释。作为记载礼学内容的“礼文”经层累的构建而愈密,“礼意”经层累的构建而愈精。历代的礼学研究均注重寻求“礼意”,也关注到了“礼文”和“礼意”的关系。清儒在治礼过程中格外关注对“礼意”的寻求,主张“通礼文之穷”以寻求蕴藏在“礼文”背后的“礼意”,并呈现出清初“礼时为大”、清中期“即器明道”、晚清“会通汉宋”的阶段性特征。对“礼意”的寻求与阐发,既是一种治“礼”的方法,也是一种治“礼”的理念,更是一种治“礼”的目的,展现了清儒“通经明道”的立学旨趣及“以礼经世”的礼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儒 礼学 礼意 礼义 通经明道 以礼经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学与清中期骈文选本之关系
10
作者 裔一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6,共10页
骈文之体源于礼法,后世因着意于骈文形式之美,其与礼学之关系逐渐隐晦。至清代,出于稽古右文之需,礼制建设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此情势下,翰林院庶吉士学习骈文,科举考试也将骈体作为基本功夫。此期骈文选家多曾任职翰苑,出于礼职身... 骈文之体源于礼法,后世因着意于骈文形式之美,其与礼学之关系逐渐隐晦。至清代,出于稽古右文之需,礼制建设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此情势下,翰林院庶吉士学习骈文,科举考试也将骈体作为基本功夫。此期骈文选家多曾任职翰苑,出于礼职身份而编纂选本。因此,所选文体多与礼制相关,且骈文理论亦含蕴“和”的礼学内涵。正是在清中期重礼的文化氛围中,骈文与礼学再次结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期 骈文 选本 礼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以《春秋》为纲”到“以周礼为本”——郑玄的经学史意义
11
作者 陈壁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2,共9页
汉代末年,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遍注群经,以成一家之学。郑玄的经学构建不仅是重新解释经典,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经学的根本性变革。两汉经学以《春秋》为基本纲领,而郑玄以周礼为基础遍解群经,经学成为礼学。经学的内涵,从孔子为后王所... 汉代末年,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遍注群经,以成一家之学。郑玄的经学构建不仅是重新解释经典,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经学的根本性变革。两汉经学以《春秋》为基本纲领,而郑玄以周礼为基础遍解群经,经学成为礼学。经学的内涵,从孔子为后王所制的价值体系,转向圣王制作、孔子整理的礼制规范。对经学的整体性理解,也从“空言”转向已经实行的“行迹”。五经的性质,从两汉经师所注重的微言大义、家法师法授受转向客观知识,即经学从口耳之学转向眼手之学。正是经过郑玄的改造,“礼”从一种价值变成一种“规范”。而汉以后的王朝形成了制礼的传统,“礼”成为中国文明的核心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礼学 《春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家礼》学的三种形态及其发展演变
12
作者 江鎏渤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86,255,共9页
明代《家礼》学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呈现为官学化、注疏化、仪节化等三种形态。明初,官方定义《家礼》为国家认同构建之要籍,曹端、宋濂等明初学者主要关注《家礼》的推广与传播,在理论上并无亮点。王源、汤铎、冯善等人则通过重新梳... 明代《家礼》学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呈现为官学化、注疏化、仪节化等三种形态。明初,官方定义《家礼》为国家认同构建之要籍,曹端、宋濂等明初学者主要关注《家礼》的推广与传播,在理论上并无亮点。王源、汤铎、冯善等人则通过重新梳理《家礼》学注疏的知识谱系,扭转了明前期《家礼》学在理论资源上的匮乏状态。丘濬《家礼仪节》开启了《家礼》研究的新方向,成为明代中后期流传最广的《家礼》文本,是明清礼学体系建设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家礼》学 演进 理论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体育礼仪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杰 曹莉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8-151,158,共5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儒学视角对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进行整体研究。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具有独特性、遗传性、规定性和变异性等特点。传统体育礼仪文化体现了礼、义、仁、恭敬谦让、中庸和谐的价值准绳,强调知行...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儒学视角对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进行整体研究。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具有独特性、遗传性、规定性和变异性等特点。传统体育礼仪文化体现了礼、义、仁、恭敬谦让、中庸和谐的价值准绳,强调知行的道德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 体育礼仪 儒家礼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非之礼学 被引量:6
14
作者 江贻隆 陆建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4-96,共3页
韩非是法家著名人物。但是,韩非并不简单的否定礼,他借用礼的等级性维护和论证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除了从法治维度批评儒家德治、仁政,还从礼的维度批评儒家的道德仁义,并将忠孝仁义等纳入礼的控制之下;他肯定礼仪在政治层面和生活层面... 韩非是法家著名人物。但是,韩非并不简单的否定礼,他借用礼的等级性维护和论证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除了从法治维度批评儒家德治、仁政,还从礼的维度批评儒家的道德仁义,并将忠孝仁义等纳入礼的控制之下;他肯定礼仪在政治层面和生活层面的价值,在情礼(礼仪)之间又重情轻礼,反对礼(礼仪)的价值的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等级 礼学 法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礼学文献的分类及其学术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兰甲云 陈戍国 邹远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31,共5页
由于学界对于礼学的概念存在分歧,礼学文献的分类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在总结前人的礼学文献分类法的基础上,可以将古代礼学文献按照其所在古籍类型分为十类:周礼类、仪礼类、礼记类、礼典与三礼总义及通礼杂礼类、其他经书之礼学文献、... 由于学界对于礼学的概念存在分歧,礼学文献的分类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在总结前人的礼学文献分类法的基础上,可以将古代礼学文献按照其所在古籍类型分为十类:周礼类、仪礼类、礼记类、礼典与三礼总义及通礼杂礼类、其他经书之礼学文献、史部礼类文献、子部礼学文献、集部礼学文献、方外(佛教、道教)礼学文献、出土礼学文献与地方志族谱少数民族相关的礼类文献。相比以前的分类,此种分类基本囊括了所有的古代礼学文献,打破了以前礼学专属经学的惯性思维,体现出礼学文献资料遍布经史子集而存在的特点,同时这种分类法有助于当前礼学文献的全面整理与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学 礼学文献 文献分类 文献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道、济民、修己——张栻礼学思想析论 被引量:4
16
作者 殷慧 郭超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20,共5页
张栻的礼学思想,是其新儒学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张栻传道、济民、修己的礼学思想对南宋地方精英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追求经世济用的新儒学,认为士大夫担负着礼之兴废的重责。他主张从人事之礼中体认天理,强调以礼作为培养... 张栻的礼学思想,是其新儒学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张栻传道、济民、修己的礼学思想对南宋地方精英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追求经世济用的新儒学,认为士大夫担负着礼之兴废的重责。他主张从人事之礼中体认天理,强调以礼作为培养士人、养成风俗的重要手段。张栻终其一生都在学礼,对礼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栻 礼学 理学 经世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与政治纠结中的朱熹祧庙之议 被引量:4
17
作者 殷慧 肖永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27,共7页
朱熹议祧庙主要针对的就是以楼鑰、陈傅良为代表的永嘉功利之学。朱熹认为赵汝愚不应该因避王安石之学而一概否定其具体的礼学主张,认为其祧迁僖祖满足了个人的私欲而忽视了能够带来长久和平安定的正确的礼制秩序。朱熹议祧庙集中体现... 朱熹议祧庙主要针对的就是以楼鑰、陈傅良为代表的永嘉功利之学。朱熹认为赵汝愚不应该因避王安石之学而一概否定其具体的礼学主张,认为其祧迁僖祖满足了个人的私欲而忽视了能够带来长久和平安定的正确的礼制秩序。朱熹议祧庙集中体现了礼学理学化的思想倾向,与后来编撰《仪礼经传通解》有着直接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祧庙 永嘉学派 礼学理学化 朱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学与等级人学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泽华 刘丰 《河北学刊》 2001年第4期46-51,97,共7页
针对学术界认为儒学是“人学”的观点,本文从礼的角度认为,中国古代的人是处于等级礼仪之中的人,“我”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而表现出来的。这种关系受到礼的制约。因此,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没有独立的个体观念,这种看法类似于现代的... 针对学术界认为儒学是“人学”的观点,本文从礼的角度认为,中国古代的人是处于等级礼仪之中的人,“我”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而表现出来的。这种关系受到礼的制约。因此,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没有独立的个体观念,这种看法类似于现代的“社群主义”,但二者之间也有本质的区别。中国古代对人的探讨最终归结于“等级人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学 儒学 等级人学 中国 古代 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 个人主义 社群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的传承与转化:中国当代公共文明的本土资源 被引量:5
19
作者 曹丽 杨胜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08-111,共4页
《礼记》一方面记述了殷周以来有关"礼"的种种制度、仪节和观念,同时又通过对《仪礼》的解释、发挥,体现了孔子及其后学重建礼制秩序的构想。《礼记》中针对家族以外的社会行为规范,可视为中国"公共文明"之发端。但... 《礼记》一方面记述了殷周以来有关"礼"的种种制度、仪节和观念,同时又通过对《仪礼》的解释、发挥,体现了孔子及其后学重建礼制秩序的构想。《礼记》中针对家族以外的社会行为规范,可视为中国"公共文明"之发端。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和国人文明意识的日益自觉,《礼记》所阐述的礼学体系需要进行基础性重构,从中国传统之"礼"的精神和原则中,可以传承和转化出自由、自律、分享和责任等现代性观念,它们构成了当代中国公共文明建设的本土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礼学 公共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礼学思想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3
20
作者 殷慧 肖永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0-45,共6页
朱熹在南宋社会内忧外患、佛道盛行的历史环境下又一次回应并发展了孔子的礼学、礼教思想,决心重振社会人伦秩序,其礼学思想对宋元以降的中国及东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礼学思想建构的特点能给当代儒学复兴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朱熹在南宋社会内忧外患、佛道盛行的历史环境下又一次回应并发展了孔子的礼学、礼教思想,决心重振社会人伦秩序,其礼学思想对宋元以降的中国及东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礼学思想建构的特点能给当代儒学复兴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礼不远人,人能弘礼;礼学思想需要哲学的突破;礼是归宿;礼学的发扬需要经典文本的支撑与因时制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礼学思想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