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沿岸海域浒苔藻类的营养成分含量与食用安全 被引量:18
1
作者 林建云 陈维芬 +3 位作者 贺青 林力斌 汤荣坤 暨卫东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0-576,共7页
对福建沿岸海域浒苔(Enteromorpha)样品的主要组成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含量的研究表明,浒苔属高膳食纤维(49.0%~59.1%)、高蛋白质(19.60%~38.24%)、低脂肪(0.20%~0.55%)的藻类.浒苔中17种氨基酸总量(CTAA)与蛋白质含量的比... 对福建沿岸海域浒苔(Enteromorpha)样品的主要组成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含量的研究表明,浒苔属高膳食纤维(49.0%~59.1%)、高蛋白质(19.60%~38.24%)、低脂肪(0.20%~0.55%)的藻类.浒苔中17种氨基酸总量(CTAA)与蛋白质含量的比值为74.1%~91.0%;其必需氨基酸含量(CEAA)占CTAA的35.4%~40.0%,CEAA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CNEAA)之比为0.55~0.67,且呈味氨基酸的含量丰富(47.1%),氨基酸组成均衡.浒苔油脂中脂肪酸组成丰富,n-3 PUFA含量达油脂总量的20.0%~26.4%,其中含有EPA、DHA.浒苔中矿物质含量较高,尤其富含镁、钙、铁、锌、硒、钾等人体必需矿物元素.有害元素测定结果表明,中、低潮区浒苔的铅、汞、镉、砷含量均能够符合《无公害食品海藻》安全指标的限量要求,养殖区、高潮区部分浒苔的Pb含量超标.研究结果认为,在低污染海区生长的浒苔是一种高蛋白质、高膳食纤维、低脂肪、矿物元素丰富且安全的海洋食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福建沿岸海域 浒苔 营养成分 食用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07年福建沿岸海域石首鱼类资源量时空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谢仰杰 李军 +2 位作者 黄良敏 李伟文 张雅芝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3期403-411,共9页
基于2006~2007年福建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福建沿岸海域石首鱼科鱼类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捕获石首鱼类16种,其中春季捕获石首鱼类10种,夏季和冬季均捕获14种,秋季捕获12种.不同航次捕获的石首鱼类占所有鱼类... 基于2006~2007年福建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福建沿岸海域石首鱼科鱼类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捕获石首鱼类16种,其中春季捕获石首鱼类10种,夏季和冬季均捕获14种,秋季捕获12种.不同航次捕获的石首鱼类占所有鱼类总渔获量的比例为10.43%~23.23%,平均15.7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分别为81.49 kg/km2和3 663.06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均以秋季最高,分别为130.02 kg/km2和5 702.64 ind./km2.闽东沿岸海域、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闽中沿岸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石首鱼类的全年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70.75、96.23、22.54和84.57 kg/km2.在各种石首鱼类中,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的资源密度和个体密度最大,其次是丁氏(Wak tingi).叫姑鱼的相对重要性指数最高,为871.01,仅叫姑鱼为优势种.与近20 a前的调查资料相比较,石首鱼类的渔获量占鱼类总渔获量的比例升高,但资源密度显著下降,必须采取措施,避免开发强度的继续增加,以利于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渔业资源 石首鱼科 福建沿岸海域 资源密度 个体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沿岸海域鲱形目鱼类资源评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谢仰杰 黄良敏 +2 位作者 李军 李伟文 张雅芝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为了阐明福建沿岸海域鲱形目鱼类的资源现状,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福建沿岸海域的鲱形目鱼类资源提供参考,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沿岸海域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的渔获物中鲱形目鱼类的种类组成和渔获量。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捕获鲱形目鱼... 为了阐明福建沿岸海域鲱形目鱼类的资源现状,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福建沿岸海域的鲱形目鱼类资源提供参考,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沿岸海域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的渔获物中鲱形目鱼类的种类组成和渔获量。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捕获鲱形目鱼类18种;鲱形目鱼类占所有鱼类总渔获量的比例平均为16.91%;鲱形目鱼类的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分别为87.19 kg.km-2和7 457.2 ind.km-2。在各种鲱形目鱼类中,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的资源密度和个体密度最大,黄鲫(Setipinna taty)的资源密度占第二位,凤鲚(Coilia mystus)的个体密度占第二位;赤鼻棱鳀和黄鲫为鱼类优势种。与近20年前的调查资料相比较,鲱形目鱼类的资源量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鲱形目鱼类 资源 福建沿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沿岸海域互花米草的分布 被引量:20
4
作者 方民杰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00-104,共5页
于2007~2008年利用遥感影像结合实地核对,全面调查福建沿岸海域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分布.调查结果表明全省沿岸海域互花米草分布面积为99.24 km2,宁德市沿岸海域互花米草的面积最大,达66.29 km2.互花米草已经入侵大多数... 于2007~2008年利用遥感影像结合实地核对,全面调查福建沿岸海域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分布.调查结果表明全省沿岸海域互花米草分布面积为99.24 km2,宁德市沿岸海域互花米草的面积最大,达66.29 km2.互花米草已经入侵大多数港湾,其中三沙湾分布面积最大,达62.45 km2,占全省沿岸海域互花米草总面积的62.93%.在13个主要港湾中,互花米草对三沙湾内潮间带滩涂的占有率最高,达20.86%.福建省主要河口海域大多受到互花米草的入侵,分布面积较大的有赛江口、闽江口、晋江口、九龙江口、漳江口海域,入侵面积分别为6.44、5.77、6.64、3.55和2.75 km2.因此,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减轻或避免互花米草对本地河口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互花米草 分布 入侵 福建沿岸海域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中南部沿岸海域潮汐特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付翔 吴少华 +2 位作者 李涛 侯京明 刘秋兴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64-170,共7页
利用2004、2007、2010年在福建中南部沿海长期验潮站和临时验潮站获取的实测逐时潮位资料,采用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的潮汐调和分析方法,分析了福建中南部沿岸海域18个验潮站的潮汐调和常数,并根据调和常数分析了沿岸海域潮汐特征.结果表明... 利用2004、2007、2010年在福建中南部沿海长期验潮站和临时验潮站获取的实测逐时潮位资料,采用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的潮汐调和分析方法,分析了福建中南部沿岸海域18个验潮站的潮汐调和常数,并根据调和常数分析了沿岸海域潮汐特征.结果表明:福建中南部沿岸海域以向南传播的半日分潮为主,传播至浮头湾以南海域后衰减明显,对应平潭至浮头湾海域的潮汐性质为半日潮,古雷半岛以南海域为不规则半日潮混合潮;福建中南部沿岸海域自北部平潭向南至诏安,平均海平面升高约25 cm,潮差减小超过3 m,平均大潮差与平均小潮差之差也减小2 m左右,理论高潮位降低约1.5 m,而理论低潮位升高约2 m,潮时推迟约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福建沿岸海域 潮汐类型 潮汐特征 理论高低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